華文網

蔣省三:供銷合作社改革任重道遠,下一步要這麼走

徐 騫

非資深農業記者,九零後碼字工人,媒體圈裡的啄木鳥,

農資界中的小清新。有理想,有原則,有信仰,不吹捧,不忽悠,不浮誇。首度“上會”,將用文字記錄熱點,用鏡頭捕捉變化,側耳傾聽怎麼說,重點關注如何做,以第一視角帶您直擊2017年全國“兩會”。

全國人大代表蔣省三

供銷合作社要成為解決農業問題的重要抓手

供銷合作社改革是國家深化農村改革中的重要內容。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出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近年來,供銷合作社的改革實踐取得階段性成果,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對“三農”事業的推動能力不斷增強。下一步供銷合作社改革應該怎麼走?有什麼樣的背景,

又應樹立怎樣的目標?全國人大代表、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會長蔣省三給出了他的回答。

農業效益低是農業發展的主要障礙

回答供銷合作社如何改革的問題,第一步要搞清楚中國農業的現狀。蔣省三認為,中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已經走到中後期,而農業的發展則相對滯後。“產業發展程度不均衡要求國家在農業改革上要加大力度,

需要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

“中國農業的改革重點在於建設現代農業制度,從根本上解決發展問題。農業的問題在哪裡?主要是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蔣省三介紹說:“參加浙江代表團的會議,我們可以發現,浙江農民收入增加很快,增幅高於城鎮居民,比例達到2:1,這個數字全國領先。但浙江的農民收入增長模式並不能作為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樣板。

為什麼?因為把收入結構分解後,我們發現浙江農民60%-70%的收入來自于農外。”

大量的農民在農村,主要收入又不來自於農業,這樣的收入結構反映出什麼問題?農業生產效益比較低。在蔣省三看來,農業效益低帶來的問題,一是老百姓不再重視種田,在耕地緊張的同時拋荒現象屢見不鮮;二是農業商品化程度低,部分農產品價格高,但農民生產依然滿足於自給自足。蔣省三說:“我認為中國農業已經到了必須改革,

必須實行重大改革的關頭。我們設身處地考慮,同樣一個勞動力,從事第一產業和從事其他行業相比收入差距很大,為什麼一定要在農業落戶?為什麼不能到二三產業服務?而在農村勞動力流出後,從事農業的是哪些人?老人、婦女和兒童。這樣的農業能有發展嗎?肯定不行。我們的根本問題是怎麼讓農業擺脫低效率和低效益。”

要讓耕作者成為農業生產主體

糧食安全問題一直得到國家重視,口糧必須自給是一條政策紅線。但從市場化角度說,國內農業競爭力明顯不足。雖然中國水稻、小麥單產紀錄國際領先,每畝土地的產出很高,但勞動生產率低下導致中國糧食價格遠高於國際水準。“按配額進口的農產品,到岸價可能比市場上的農產品價格還低。這問題怎麼解決?國家對部分農產品,比如棉花和大豆實行目標價格管理,就是減少補貼,把農業推向市場。”蔣省三說。

如何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的低效率?蔣省三認為,核心一點是推動農業要從自耕農階段向耕作者階段轉移。“農民自己的土地不一定要全部自己耕作,而是可以把土地轉給最有能力、最想耕作的人去生產。土地流轉讓商業資本在二三產業外多了一個投資選擇。而在這樣的制度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就不斷出現,家庭農場、種田大戶在農業中的占比不斷提高。”

“目前全國土地流轉面積約占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35%,數字很客觀,但是農業發展速度還不是很快。為什麼?農業說到底並不是完全由生產規模決定效益。所以就要提出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蔣省三認為,一部分土地難以通過流轉實現現代化管理和生產,這是農村大量人口存在所決定的,是城市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決定的,是人均佔有耕地面積少決定的。

如何打破現狀?☟

蔣省三:

中國發展現代農業一定要兩條腿走路,需要大力發展的就是農村合作經濟。

推動供銷合作社向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轉型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在去年進入了全國人大法律修改議程。它與土地承包法等共同成為規範指導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合作社的發展迎來了全新機遇。

“組織化生產是農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蔣省三說,“未來農業需要把廣大農民組織起來,主要通過服務的規模化使農民增收。具備較高生產能力的耕作者、種糧大戶也需要形成組織提高市場談判能力。這就是供銷合作社發展的一片藍海。將農業生產組織化,生產服務規模化,銜接政府和農民,成為政府在農業問題上的一個抓手,承擔這樣的職能非供銷合作社莫屬。”

所以,更好地組織農民是未來供銷合作社改革的主要方向。供銷合作社現在提出的“三位一體”正是向著這個方向所努力。“我們看到了改革的趨勢,但也看到了一些不足。未來供銷合作社應該擁有什麼樣的前景?我認為,縣級及以下的供銷合作社,要成為農民的合作經濟組織,而不是單純為農服務的組織。供銷合作社應從為農服務的組織迅速向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轉型。供銷合作社要成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創辦者、領辦者和參與者,成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一部分,這樣才能與農民建立黏性,農業的規模化服務化水準才能提高。”

蔣省三表示:“如果只滿足于為農服務,供銷合作社的改革會很艱難。現在為農服務的組織有很多,享受政策和資金支援的供銷合作社理應具備更突出更多元化的能力。如果能成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供銷合作社的發展前景將十分廣闊。我們能做什麼?首先,全國形成一盤棋通過供銷合作社黏住農民,成為政策的執行者和下行通道。其次,廣泛開展合作金融,利用廣大社員成員集合資金,通過商業金融手段獲得更多的利潤,再回饋給合作組織,彌補農村金融嚴重不足的問題。此外,供銷合作社省市所屬的企業是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投資產生的外向型經濟,可以成為公司制企業,企業為農服務獲取的收益,可以通過供銷合作社這個載體,按照一定比例定期轉移到基層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形成資金的良性迴圈、組織的良性迴圈。”

蔣省三:

供銷合作社的改革任重道遠,現在開局很好,方向正確,但一定要持之以恆地抓下去。

猜你喜歡

【兩會獨家+互動】代表、委員都來談合作社,這些建議很重要!

【兩會獨家+互動】兩會上的供銷聲音:供給側改革還需在這些方面發力……

【獨家】顧國新:借力一帶一路,拓寬食用菌全球市場

【獨家】李成玉:再生資源發展空間廣闊,大有可為應該這樣“為”

糧食安全問題一直得到國家重視,口糧必須自給是一條政策紅線。但從市場化角度說,國內農業競爭力明顯不足。雖然中國水稻、小麥單產紀錄國際領先,每畝土地的產出很高,但勞動生產率低下導致中國糧食價格遠高於國際水準。“按配額進口的農產品,到岸價可能比市場上的農產品價格還低。這問題怎麼解決?國家對部分農產品,比如棉花和大豆實行目標價格管理,就是減少補貼,把農業推向市場。”蔣省三說。

如何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的低效率?蔣省三認為,核心一點是推動農業要從自耕農階段向耕作者階段轉移。“農民自己的土地不一定要全部自己耕作,而是可以把土地轉給最有能力、最想耕作的人去生產。土地流轉讓商業資本在二三產業外多了一個投資選擇。而在這樣的制度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就不斷出現,家庭農場、種田大戶在農業中的占比不斷提高。”

“目前全國土地流轉面積約占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35%,數字很客觀,但是農業發展速度還不是很快。為什麼?農業說到底並不是完全由生產規模決定效益。所以就要提出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蔣省三認為,一部分土地難以通過流轉實現現代化管理和生產,這是農村大量人口存在所決定的,是城市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決定的,是人均佔有耕地面積少決定的。

如何打破現狀?☟

蔣省三:

中國發展現代農業一定要兩條腿走路,需要大力發展的就是農村合作經濟。

推動供銷合作社向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轉型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在去年進入了全國人大法律修改議程。它與土地承包法等共同成為規範指導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合作社的發展迎來了全新機遇。

“組織化生產是農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蔣省三說,“未來農業需要把廣大農民組織起來,主要通過服務的規模化使農民增收。具備較高生產能力的耕作者、種糧大戶也需要形成組織提高市場談判能力。這就是供銷合作社發展的一片藍海。將農業生產組織化,生產服務規模化,銜接政府和農民,成為政府在農業問題上的一個抓手,承擔這樣的職能非供銷合作社莫屬。”

所以,更好地組織農民是未來供銷合作社改革的主要方向。供銷合作社現在提出的“三位一體”正是向著這個方向所努力。“我們看到了改革的趨勢,但也看到了一些不足。未來供銷合作社應該擁有什麼樣的前景?我認為,縣級及以下的供銷合作社,要成為農民的合作經濟組織,而不是單純為農服務的組織。供銷合作社應從為農服務的組織迅速向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轉型。供銷合作社要成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創辦者、領辦者和參與者,成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一部分,這樣才能與農民建立黏性,農業的規模化服務化水準才能提高。”

蔣省三表示:“如果只滿足于為農服務,供銷合作社的改革會很艱難。現在為農服務的組織有很多,享受政策和資金支援的供銷合作社理應具備更突出更多元化的能力。如果能成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供銷合作社的發展前景將十分廣闊。我們能做什麼?首先,全國形成一盤棋通過供銷合作社黏住農民,成為政策的執行者和下行通道。其次,廣泛開展合作金融,利用廣大社員成員集合資金,通過商業金融手段獲得更多的利潤,再回饋給合作組織,彌補農村金融嚴重不足的問題。此外,供銷合作社省市所屬的企業是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投資產生的外向型經濟,可以成為公司制企業,企業為農服務獲取的收益,可以通過供銷合作社這個載體,按照一定比例定期轉移到基層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形成資金的良性迴圈、組織的良性迴圈。”

蔣省三:

供銷合作社的改革任重道遠,現在開局很好,方向正確,但一定要持之以恆地抓下去。

猜你喜歡

【兩會獨家+互動】代表、委員都來談合作社,這些建議很重要!

【兩會獨家+互動】兩會上的供銷聲音:供給側改革還需在這些方面發力……

【獨家】顧國新:借力一帶一路,拓寬食用菌全球市場

【獨家】李成玉:再生資源發展空間廣闊,大有可為應該這樣“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