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們這票人(2006年—2015年)經歷的新舊之戰

副標題,淺談陪伴互聯網成長,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的世界之戰

袁元

我們這票人,2006年至2011年這幾年畢業的這幾票人。筆者是2008年畢業的,想了很久打算談談我們這票人,畢業後所經歷的時代變革,

和我們這票人陪著互聯網長大,以及我們這票人見證的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的殘酷戰爭,我們這票人中很多淪為了這場戰爭的犧牲品。

2008年,畢業了,我們滿懷希望的踏入社會,對未來充滿幻想,充滿鬥志,我們把“老子年輕就是資本!”掛在嘴上。


1998年,中國開始興起互聯網,那時候當然對於行業外的人來說,那還是很神秘和陌生的事情,那是個未來的事情,很多事物還是存在於幻想和科幻中。筆者記得,第一次上網是在2002年,在鎮上的一個網吧,用的是Windows98系統,玩的是紅色警戒,聊著最早版本的QQ,

筆者的第一個QQ號還是六位數,聊的第一個網友是來自寧夏醫學院的女生,那時候跑網吧被認為是壞孩子。

2005年,那年筆者上大學,那年開始,直到2009年互聯網迎來了快速的發展,互聯網從哪以後互聯網就像坐上了火箭一樣向前發展。

那時候,網購還沒有流行,

很多人還不知道網購是什麼,我們只能在週末的時候陪著女朋友到購物街買衣服,還要跟人砍半天的價。

那時候,我們大多數能用電腦的人還是在用純屏顯示器的電腦,液晶顯示器和筆記本用的人還是很少,那時候配台組裝機17寸的顯示器還得小五千塊,網速卡的要死,上網時間多數都是在緩衝,有時候睡覺時電腦不關機讓它緩衝,睡醒了再接著看視頻或是玩遊戲、做其他。

那時候互聯網上還沒有那麼可以查到的東西,我們晚上還能挽著女票的手逛學校的圖書館,那時候上視頻網站還沒有廣告。

手機,那時候我們還是在用諾基亞、摩托羅拉這樣非智慧手機,特別煩人的是摩托羅把手機那個上網鍵,在中間,老是不小心按上然後就不停的按返回鍵,因為那時候上網太貴。QQ,手機那是還不能上。那時候只能購買移動、聯通的短信包月,

一月多少條,趴在被窩給女票發短信,煲電話粥,那時候每月開支中很大一部分的用在電話費上。飛信,那是在畢業上班後才開始用,不過飛信也算是生不逢時,2010年智慧手機就來了,而後各種聊天工具就應運而生。

2008年畢業,那是一個“冬季”,金融危機大量的失業,就業難,成了當時的話題。“畢業等於失業”這句話也是那個時候熱了起來。那時候,人才市場人擠人,人才市場外面排著長長的隊伍。每天複印幾十份簡歷在人才市場發,為的是一個工作機會,那時候已經有了網路招聘網站,但一個是當時對於很多企業並不是很普及,再一個是上面也充斥個垃圾企業或是騙子。

金融危機還沒開始,新興產業和傳統行業早就打了起來,從2006年一直打到2014年,這場耗時八年的殘酷戰爭,最終以新興產業的完勝告終。八年裡,新興產業有新的技術、新的思維、新的經營模式、高的工作效率、成本的大幅下降、進入門檻降低、為用戶提供低廉且性價比好的產品和服務,但是因其缺乏資金,和傳統行業的不遠退出,也是舉步維艱,同時也有很多的投機者借著新興產業到處招搖撞騙,也給新興產業帶來困境。

傳統行業,經過數十甚至數百年的經營,擁有雄厚的資金、擁有豐富的社會資源、擁有成熟的管道、擁有成熟的運營體系,這也是它能遇著激戰八年的原因,但是傳統行業的問題也是巨大的,它的某些優點也是它的短板。成熟的管道,在做產業轉型時卻是自己的累贅,它不得不考慮分銷商、經銷商、代理商的利益,所以在價格體系上它不得不高於同類沒有實體店的價格;成熟的運營體系,也會帶來固化的運作,運作效率就會底下,思維固化,缺乏創新,生產、運作成本無法壓縮。正所謂“船大難掉頭,船小好掉頭。”

筆者畢業時,還是傳統產業占這場戰爭的優勢的時候。當時做業務,筆者背個公事包穿大街越小巷、往來與各類寫字樓商業場所、奔波在汽車火車上、流動在各個城市之間、各個鄉村之中穿梭,見面先喊“哥”,先奉上香煙。

筆者當時的感受是:累、效率低,為談一單業務跑斷了腿,為什麼?因為很多時候我們 不能直接與產品的所需者連接上,所以要在一些間接的關係上浪費大把是時間、人力、物力、財力。有時候好不容找到產品需求者,但是資訊已經過時,也會是一大幫業務員同時蜂擁而去。

不可否認,新興產業的興起離不開互聯網發展帶來的強有力的推動。互聯網使資訊傳播更快,使人們獲取資訊更加便捷,同時也使得效率大幅度的提供,不得不說互聯網帶來了一個時代的革命,為新興產業打敗傳統行業提供了如同原子彈一樣的武器。

2012年以後,是新興行業戰略大反攻的開始,智慧手機的大肆氾濫,互聯網的大肆,使得傳統行業也意識到互聯網的重要性,於是大批的互聯網企業開始轉型,但是他們中只有少數轉型成功的,究其原因?

其一,傳統企業固有的管理思維模式、以及複雜的利益糾葛,極大的阻礙了企業的轉型,舉例說明:筆者曾在一家傳統製造業企業工作,在網購如此發達的現在,該企業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採購方式,一把螺絲刀、一盤網線、一盒筆。。。。。。等等這樣的小東西都要找個供應商送貨上門,並且採購價格高的離譜,但是他就是這麼大肆的在這家企業無礙的延續著,當有人提議說現在很多東西可以在網上採購,並且價格還低廉,快遞送貨上門時,就會引起從上到下的抵觸和反對,各種的敵意、諷刺、挖苦、甚至不惜人身攻擊,誰敢提就把誰整死而後快。“撼動大山易,撼動既得利益集團難!”

其二,對人才不尊重,在很多傳統企業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四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人有的是,這份工作是個人都能幹。”為何會有這麼一說?其實很簡單,傳統企業多數勞動密集型企業,固定崗位,年復一年的幹著相同的工作,沒什麼技術含量,當然是個人學幾天,幹個兩三個月自然就是熟練工人了。而有技術、知識、思維的人在這類企業自然就發揮不出來,為什麼?因為企業不需要,只需要你機械式的執行即可,於是時間久了,人才要麼選擇離開,要麼淪為“機器”!

其三,技術落後,不尊重技術,沒有創新動力和意願。之前經過多年的努力、或是因為政策的扶持、行業在過去是壟斷性行業,不管是那類,他們的特點在現在看來都是有固定的銷售盈利管道、和固定的經營模式,在安逸的環境下,有大量的員工可以躺著賺錢,或是不需要很辛苦就可以賺錢,於是惰性自然而生,團隊的活力自然下降,也就自然少有動力去創新。而對於更多的傳統中小企業老闆來說,經過數載辛苦、數載投入,終於獲取了投資收益,你現在再讓他拿錢搞產業升級,他如同割肉,目光短淺者對於產業升級如同面對敵人,誰敢跟他提產業升級他就要“弄死誰”!筆者曾經待過的那家傳統製造業企業就是如此,一台電腦用了十年還在用,配件都停產N多年了,他還在用,還要修,你告訴他現在有些技術已經很成熟了,他會告訴你“你無能”,然後一大幫守舊派與你為敵,因為他們懼怕產業升級,究其原因安逸慣了、形成利用鏈條了,他們幻想阻擋所有的創新,阻擋所有的新興產業,提起創新、新興產業,他們就潑髒水、抹黑。對所有新的東西都抵觸,就如同清明那幫守舊的老古董,理由千奇百怪,什麼安全問題、什麼國家安全、什麼道德理念、什麼別人是寄生蟲。。。。。。。等等,試問,他們不是寄生蟲嗎?他們知道什麼是安全問題嗎?他們知道什麼是國家安全嗎?他們在製造污染時有沒有想過安全和道德、法律,他們只是在螳臂當車!

其四,行業腐敗。不得不承認,科技的發展是腐敗的成本增加,也是一些產生腐敗的環節消亡,那麼這些寄生在傳統行業的腐敗者的利益自然受損、或是消亡,他們當然也會阻止新興產業的興起、阻礙創新。

在傳統行業與新興行業的這場大戰中,隨著時間的流失一些新興產業也逐漸的淪落為傳統行業,這樣的企業有的沒有興起就已經沒落了,有些興起過現在沒落了,有的在現在又形成新的阻礙。只有構建一個好的創新環境,才能使行業不斷的良性發展,使企業一直處於不敗之地。

創新就需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識,筆者上高中時還有人常說“看那誰,人家小學畢業現在都是大老闆了”。看待這個事情,它只存在社會發展的某個階段,它不會長期的存在,改革開放前幾年裡,各行業百廢待興,大量的空白行業,大量的不需要知識、技術的行業,只要你肯去努力,你就能成就一番事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生存的社會,科技含量越來越高,沒有知識越來越難生存,現在並且以後和未來,比拼的都是“知識、素養、內涵”。

2015年是新興行業的元年,是互聯網的元年,新興行業將會徹底的貫穿於我們生活、工作,互聯網全面佔領我們的生活、工作。

但我們也需看到,還有大部分的企業管理者不懂得互聯網、不會用互聯網這個工具,特別是在二三四線城市。

互聯網如何用?新興產業如何用?並不是說一切照搬,否定之前的一切,要注意的是,我們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所需物資、精神層面的東西互聯網是不能全面解決的,但是又離不開互聯網。

互聯網嫁接、新興產業植入、技術升級,這是時下的方向,銷售、管道管理、營運系統、倉儲、生產資料交換、成本核算系統、個性化生產這些我們可以依賴互聯網的解決。生產環節中的產品生產的沒個環節、零部件,這個需要新興產業的植入、和技術的升級。

趨勢,產業升級、技術創新,都是在降低成本、提高品質、提升服務、人性化得訂制、消滅對環節的破壞。

我們這票80後的人,是伴隨著互聯網成長、經歷了新舊之戰的一代人,也是在這個時代變革中付出慘重代價的一代人。但是正是我們經歷了這些,我們才會更深刻的思考,我們知道我們要什麼,我們不會輕易屈服,我們骨子裡有著“奮鬥的衝勁”,改革開放是從上世界80年代開始的,這也就註定我們是變革的一代,要經歷風風雨雨。

就業難,成了當時的話題。“畢業等於失業”這句話也是那個時候熱了起來。那時候,人才市場人擠人,人才市場外面排著長長的隊伍。每天複印幾十份簡歷在人才市場發,為的是一個工作機會,那時候已經有了網路招聘網站,但一個是當時對於很多企業並不是很普及,再一個是上面也充斥個垃圾企業或是騙子。

金融危機還沒開始,新興產業和傳統行業早就打了起來,從2006年一直打到2014年,這場耗時八年的殘酷戰爭,最終以新興產業的完勝告終。八年裡,新興產業有新的技術、新的思維、新的經營模式、高的工作效率、成本的大幅下降、進入門檻降低、為用戶提供低廉且性價比好的產品和服務,但是因其缺乏資金,和傳統行業的不遠退出,也是舉步維艱,同時也有很多的投機者借著新興產業到處招搖撞騙,也給新興產業帶來困境。

傳統行業,經過數十甚至數百年的經營,擁有雄厚的資金、擁有豐富的社會資源、擁有成熟的管道、擁有成熟的運營體系,這也是它能遇著激戰八年的原因,但是傳統行業的問題也是巨大的,它的某些優點也是它的短板。成熟的管道,在做產業轉型時卻是自己的累贅,它不得不考慮分銷商、經銷商、代理商的利益,所以在價格體系上它不得不高於同類沒有實體店的價格;成熟的運營體系,也會帶來固化的運作,運作效率就會底下,思維固化,缺乏創新,生產、運作成本無法壓縮。正所謂“船大難掉頭,船小好掉頭。”

筆者畢業時,還是傳統產業占這場戰爭的優勢的時候。當時做業務,筆者背個公事包穿大街越小巷、往來與各類寫字樓商業場所、奔波在汽車火車上、流動在各個城市之間、各個鄉村之中穿梭,見面先喊“哥”,先奉上香煙。

筆者當時的感受是:累、效率低,為談一單業務跑斷了腿,為什麼?因為很多時候我們 不能直接與產品的所需者連接上,所以要在一些間接的關係上浪費大把是時間、人力、物力、財力。有時候好不容找到產品需求者,但是資訊已經過時,也會是一大幫業務員同時蜂擁而去。

不可否認,新興產業的興起離不開互聯網發展帶來的強有力的推動。互聯網使資訊傳播更快,使人們獲取資訊更加便捷,同時也使得效率大幅度的提供,不得不說互聯網帶來了一個時代的革命,為新興產業打敗傳統行業提供了如同原子彈一樣的武器。

2012年以後,是新興行業戰略大反攻的開始,智慧手機的大肆氾濫,互聯網的大肆,使得傳統行業也意識到互聯網的重要性,於是大批的互聯網企業開始轉型,但是他們中只有少數轉型成功的,究其原因?

其一,傳統企業固有的管理思維模式、以及複雜的利益糾葛,極大的阻礙了企業的轉型,舉例說明:筆者曾在一家傳統製造業企業工作,在網購如此發達的現在,該企業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採購方式,一把螺絲刀、一盤網線、一盒筆。。。。。。等等這樣的小東西都要找個供應商送貨上門,並且採購價格高的離譜,但是他就是這麼大肆的在這家企業無礙的延續著,當有人提議說現在很多東西可以在網上採購,並且價格還低廉,快遞送貨上門時,就會引起從上到下的抵觸和反對,各種的敵意、諷刺、挖苦、甚至不惜人身攻擊,誰敢提就把誰整死而後快。“撼動大山易,撼動既得利益集團難!”

其二,對人才不尊重,在很多傳統企業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四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人有的是,這份工作是個人都能幹。”為何會有這麼一說?其實很簡單,傳統企業多數勞動密集型企業,固定崗位,年復一年的幹著相同的工作,沒什麼技術含量,當然是個人學幾天,幹個兩三個月自然就是熟練工人了。而有技術、知識、思維的人在這類企業自然就發揮不出來,為什麼?因為企業不需要,只需要你機械式的執行即可,於是時間久了,人才要麼選擇離開,要麼淪為“機器”!

其三,技術落後,不尊重技術,沒有創新動力和意願。之前經過多年的努力、或是因為政策的扶持、行業在過去是壟斷性行業,不管是那類,他們的特點在現在看來都是有固定的銷售盈利管道、和固定的經營模式,在安逸的環境下,有大量的員工可以躺著賺錢,或是不需要很辛苦就可以賺錢,於是惰性自然而生,團隊的活力自然下降,也就自然少有動力去創新。而對於更多的傳統中小企業老闆來說,經過數載辛苦、數載投入,終於獲取了投資收益,你現在再讓他拿錢搞產業升級,他如同割肉,目光短淺者對於產業升級如同面對敵人,誰敢跟他提產業升級他就要“弄死誰”!筆者曾經待過的那家傳統製造業企業就是如此,一台電腦用了十年還在用,配件都停產N多年了,他還在用,還要修,你告訴他現在有些技術已經很成熟了,他會告訴你“你無能”,然後一大幫守舊派與你為敵,因為他們懼怕產業升級,究其原因安逸慣了、形成利用鏈條了,他們幻想阻擋所有的創新,阻擋所有的新興產業,提起創新、新興產業,他們就潑髒水、抹黑。對所有新的東西都抵觸,就如同清明那幫守舊的老古董,理由千奇百怪,什麼安全問題、什麼國家安全、什麼道德理念、什麼別人是寄生蟲。。。。。。。等等,試問,他們不是寄生蟲嗎?他們知道什麼是安全問題嗎?他們知道什麼是國家安全嗎?他們在製造污染時有沒有想過安全和道德、法律,他們只是在螳臂當車!

其四,行業腐敗。不得不承認,科技的發展是腐敗的成本增加,也是一些產生腐敗的環節消亡,那麼這些寄生在傳統行業的腐敗者的利益自然受損、或是消亡,他們當然也會阻止新興產業的興起、阻礙創新。

在傳統行業與新興行業的這場大戰中,隨著時間的流失一些新興產業也逐漸的淪落為傳統行業,這樣的企業有的沒有興起就已經沒落了,有些興起過現在沒落了,有的在現在又形成新的阻礙。只有構建一個好的創新環境,才能使行業不斷的良性發展,使企業一直處於不敗之地。

創新就需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識,筆者上高中時還有人常說“看那誰,人家小學畢業現在都是大老闆了”。看待這個事情,它只存在社會發展的某個階段,它不會長期的存在,改革開放前幾年裡,各行業百廢待興,大量的空白行業,大量的不需要知識、技術的行業,只要你肯去努力,你就能成就一番事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生存的社會,科技含量越來越高,沒有知識越來越難生存,現在並且以後和未來,比拼的都是“知識、素養、內涵”。

2015年是新興行業的元年,是互聯網的元年,新興行業將會徹底的貫穿於我們生活、工作,互聯網全面佔領我們的生活、工作。

但我們也需看到,還有大部分的企業管理者不懂得互聯網、不會用互聯網這個工具,特別是在二三四線城市。

互聯網如何用?新興產業如何用?並不是說一切照搬,否定之前的一切,要注意的是,我們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所需物資、精神層面的東西互聯網是不能全面解決的,但是又離不開互聯網。

互聯網嫁接、新興產業植入、技術升級,這是時下的方向,銷售、管道管理、營運系統、倉儲、生產資料交換、成本核算系統、個性化生產這些我們可以依賴互聯網的解決。生產環節中的產品生產的沒個環節、零部件,這個需要新興產業的植入、和技術的升級。

趨勢,產業升級、技術創新,都是在降低成本、提高品質、提升服務、人性化得訂制、消滅對環節的破壞。

我們這票80後的人,是伴隨著互聯網成長、經歷了新舊之戰的一代人,也是在這個時代變革中付出慘重代價的一代人。但是正是我們經歷了這些,我們才會更深刻的思考,我們知道我們要什麼,我們不會輕易屈服,我們骨子裡有著“奮鬥的衝勁”,改革開放是從上世界80年代開始的,這也就註定我們是變革的一代,要經歷風風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