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無疾而終的殲13:本該是中國濃墨重彩的一筆,因何成為空軍棄子

無論是在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中,總會有那麼一些武器裝備,在還沒正式服役,甚至原型產品都還沒有亮相,就已經被迫出局。由於最近有新聞報導稱,等待俄羅斯T-50這款五代戰機的或許就是這種命運。

所以,大家對空軍市場中,一些遭受過這種待遇的產品顯得更加關注。在中國空軍發展上,也有著不少這樣的案例,其中最讓人憂心的當屬殲-13。

概念堪稱完美

雖然殲-13沒有真正的展現出來,就已經下馬,但是其在中國軍迷心目中的地位依舊非常高。因為,從早期提出的概念上來看,殲-13這款準備用來替代殲-6的戰機,在各方面的概念上,顯得非常的完美。這在中國戰機的發展歷史上,都實屬罕見。

研發階段表現良好

不僅是在概念上顯得比較完美,殲-13在研發階段的表現,也顯得很好。在1972年到1981年這長達9年的研究時間中。殲-13在原本殲-6的基礎上,進行了很多突破。雖然最終被迫下馬,但是為中國戰機的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甚至,目前國內使用的艦載機殲-15和剛剛服役的第五代戰機殲-20上,都可以看到一些殲-13的影子。從研發階段的表現情況上來看,

殲-13也算是在中國戰機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沒有合適的發動機,導致其下馬

中國空軍近年來的發展速度非常好,這點不容否認。但是,也不得不承認,在航空發動機上,中國依舊存在不足。在殲-13的研發階段中,中國更可以算是沒有拿得出手的航太發動機存在。也正是如此,才導致一款在當時各方面性能都非常優秀的戰機,因為沒有合適的發動機,

不得不沒有亮相就被淘汰。

如今,中國已經有可以完美承載殲-13的發動機平臺存在。但是,從性能上來看,中國已然已經不需要殲-13。所以,殲-13註定只是中國空軍發展史上的一個過客,中國軍迷心中的一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