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拼刺刀退子彈的說法,日本軍隊為何吹噓了60多年?

經常看抗戰劇的朋友對這樣的鏡頭肯定不陌生:日本軍隊與敵軍開始短兵相接,隨著軍官的命令,日本的士兵們開始退子彈,然後開始了白刃戰。關於日本軍隊拼刺刀退子彈的說法流傳了好幾十年,

似乎日本軍隊在這方面悍不畏死一樣。其實日本軍隊拼刺刀也是無奈的選擇,而且拼刺刀時,也不一定都退子彈。

一、日本軍隊練習白刃戰,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日本軍隊長期練習拼刺技術,這和日本軍隊的武器有關。

在二戰期間,日本士兵最標準的單兵武器就是大家熟知的三八大蓋步槍。三八大蓋步槍的原型是德國毛瑟1898式步槍,是德國人在1898年研製成功的,就在同一年,中國爆發了戊戌變法運動。日本在1905年仿製了這種步槍,並且開始廣泛裝備軍隊。由於裝備於明治38年,因此被命名為三八式步槍。為了防止風沙進入步槍造成卡殼,又在步槍上加裝了一個防塵蓋,三八大蓋的名號就是這麼來的。
這種步槍剛剛裝備部隊便參加了日俄戰爭,在戰爭中表現良好。但請注意,這種步槍裝備於1905年,到了二戰爆發時,這種步槍已經服役了30多年。從技術水準來說,已經遠遠落後與世界主要強國。

日本當時由於要全力發展海軍,所以無力更換這種步槍。

所以在二戰期間,大部分日本士兵仍使用三八大蓋。既然在武器方面不如對手,那就只能通過訓練彌補差距了。日本新兵入伍以後,需要經歷嚴格的訓練,其中就包括拼刺訓練。認真的說,在二戰爆發的初期,日本軍隊的拼刺技術確實是名列前茅的。三個日本老兵背對背,甚至可以對付七八個敵軍。蘇軍和美軍對日軍的評價是:擅長夜戰和近戰,但火力不行。其實日本軍隊拼刺刀也並不老實,
一旦發現遇到對手,他們也會立刻開槍。我們回過頭來說退子彈的問題,日本三八大蓋步槍的穿透力非常強,如果在白刃戰過程中開槍的話,很有可能誤傷自己人,所以日本軍隊在白刃戰中的要求是儘量不開槍。

二、並不是所有的日軍士兵都退子彈,

小心對付狙擊手

日本高層並沒有要求日本軍隊在拼刺刀過程中一定要退子彈,這完全看各個部隊的具體要求。那種老兵組成的部隊,或許會命令退子彈;但是那些新組建的部隊,退子彈就等於送死。其實即使是那些退子彈的部隊也是有講究的,前排的日軍士兵退子彈與敵軍進行白刃戰。但後排的日軍士兵根本不退子彈,一旦發現自己人撐不住了,他們會開槍支援。在遠處甚至埋伏有日軍的機槍手,專門射殺正在白刃戰中的敵軍士兵。只二戰的初期,日本軍隊拼刺刀的水準確實不錯。但是到了二戰後期,由於戰爭的嚴重消耗,老兵大量死亡,在這一時期,日本拼刺技術已經明顯下降。1945年年初,在山東地區的一次戰役中,雙方進行白刃戰,日軍硬是被敵軍擊敗了。

西方軍隊與日本軍隊在思維方式上不同,日本軍隊講究悍不畏死,但西方軍隊講究自己儘量降低傷亡。在太平洋戰場上出現了坑爹的情況,日本軍隊固守太平洋上的島嶼,然後美軍將島嶼包圍。日軍眼看退無可退,便上刺刀發動了衝鋒。結果,美軍根本不和日軍進行白刃戰,美國通常是各種武器一起開火。在美軍看來,既然可以消滅對手,何必要浪費兵力呢?在二戰期間,美軍對日本軍隊的白刃戰很不理解,但是對於日軍的三八大蓋步槍很欣賞。這種步槍雖然已經不適合戰場形勢,但是作為狩獵步槍還是非常合格的。當時,很多美軍士兵繳獲了三八大蓋步槍後並沒有上繳。

他們會開槍支援。在遠處甚至埋伏有日軍的機槍手,專門射殺正在白刃戰中的敵軍士兵。只二戰的初期,日本軍隊拼刺刀的水準確實不錯。但是到了二戰後期,由於戰爭的嚴重消耗,老兵大量死亡,在這一時期,日本拼刺技術已經明顯下降。1945年年初,在山東地區的一次戰役中,雙方進行白刃戰,日軍硬是被敵軍擊敗了。

西方軍隊與日本軍隊在思維方式上不同,日本軍隊講究悍不畏死,但西方軍隊講究自己儘量降低傷亡。在太平洋戰場上出現了坑爹的情況,日本軍隊固守太平洋上的島嶼,然後美軍將島嶼包圍。日軍眼看退無可退,便上刺刀發動了衝鋒。結果,美軍根本不和日軍進行白刃戰,美國通常是各種武器一起開火。在美軍看來,既然可以消滅對手,何必要浪費兵力呢?在二戰期間,美軍對日本軍隊的白刃戰很不理解,但是對於日軍的三八大蓋步槍很欣賞。這種步槍雖然已經不適合戰場形勢,但是作為狩獵步槍還是非常合格的。當時,很多美軍士兵繳獲了三八大蓋步槍後並沒有上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