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來加拿大留學,是時候“抄底”了?

加拿大的高等教育性價比很高,校園和周邊環境對亞洲留學生較為友好,畢業後選擇餘地也更多,是非常理想的留學目的地之一。留學需根據經濟情況和學生特長、市場需求、個人興趣,理性地作出抉擇。在擇校時應儘量通過電話、互聯網和信函,直接和目標學校聯繫,並盡可能選擇學位教育或語言基礎—學位教育的傳統留學模式,

而不要被眼花繚亂的“討巧”專案所誘惑。

加拿大幸運地在2009年金融危機中“只傷了皮毛”,卻不料在一片“回暖”的樂觀呼聲中,被低油價絆了個跟頭。曾幾何時,十分堅挺的“資源貨幣”——加元匯率,如今也隨著時過境遷,變成了“就地臥倒”的明日黃花。

不過正所謂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加拿大經濟的不景氣,加幣的貶值,讓一些留學仲介機構紛紛聲稱,

留學價格大幅下降,此時赴國外留學,正是“抄底”的好時機。

但筆者卻認為,“抄底”需慎重。

撥開費用低、高就業的迷霧

多數仲介的資料上都會說,加拿大是英語國家中留學費用最低的,其實大不然,如果剔除專上學院、預科等雜類學校,單純比較學位教育的費用,

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不相上下,比紐西蘭貴得多,而且學位越高,收費越貴,名牌院校攻讀博士的費用,加拿大比澳大利亞竟高出近30%。

不少資料會介紹,加幣匯率下跌,留學費用節省20%,事實上這種說法也是片面的。首先,這些資料是2014年前就定稿的,在當時還算是“局部事實”,即便這個“局部事實”,也多以買入價標定,且幾乎清一色用了1:5.2的加幣/人民幣最低匯率為參照(事實上這一匯率只出現了寥寥幾分鐘),

近兩年來匯率形勢風雲突變,加元/人民幣匯率已不再那麼誘人;其次,自2005年起,加拿大留學費用就以每年15%的速度逐年水漲船高,2009年也不例外,匯率變動此前所獲得的一點點實惠,其實基本上被漲價所抵消,如今就更不用說了。

仲介會以加拿大的高就業率吸引留學生“抄底”,但事實上,高就業率不假,可加拿大傳統的製造業、化工業和高科技、電子等高薪、專業產業,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逐步萎縮,除了資源產業,大量新增就業機會來自於低薪的服務業。

近年來,由於全球性金融危機和經濟蕭條,國際資源需要量大跌,加拿大相關產業也遭到重創,就業機會大減,而油價的暴跌則令哈珀時代以來嚴重依賴石油經濟的的加拿大,不免再度喪失了不少高薪專業工作崗位。

對於留學生而言,付出巨大投資,苦讀幾年後,卻可能要從事不對口的低薪工作,無疑是不划算的。在筆者擔任顧問的溫哥華《環球華報》,一年來因“找不到專業工”放棄既定的“打工換移民身份”(在報社實習,忍受一段時間底薪,換取畢業後轉移民所必須的工作證明),回流中國大陸的留學生已有4人。

當然,如今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機會很多,回流並沒有什麼不好(這幾位回流的前留學生中,已有至少兩位獲得了令他們很滿意的發展機會),但這畢竟和他們當初的“人生構想”大相徑庭,且虛擲了許多寶貴的光陰、資源。

一些仲介機構還會誤導生源,鼓動學生選擇“碩士預科”、“高中生預科+大學雙錄取”、“美國在加拿大分校”和五花八門的專上學院,事實上這些學校要麼會讓學生白白花費冤枉錢(如“碩士預科”根本不能保證被碩士專業錄取,而“預科+大學雙錄取”性質和普通預科沒任何兩樣,費用卻要高出至少50%),要麼會影響學生前途(如美國大學在加拿大的分校文憑,加拿大官方是不予承認的),要麼會平白增添很多風險(如很多私立專上學院資質有問題,學生學習和就業前途沒有保障,近年來已多次爆出相關重大醜聞)。

加拿大教育性價比高但需因人而異

當然也並非都是壞消息:前屆和本屆的加拿大聯邦政府兩次修改了留學生打工和就業的相關規定,放寬了在校生打工限制,以往在大城市的留學生因相關限制,打工往往不得不選擇休學,如今則大可不必;不僅如此,以往規定畢業生必須獲得對口專業公司的正式錄用,方能獲得工作簽證,申請移民須回國等待,如今任何在加拿大公立、私立大專以上學校全職就讀至少8個月的國際留學生,就可以獲得留在加拿大、可從事任何工作的簽證,最長為3年,而且無需雇主證明,“移民須回國等待審批”的規定也在幾年前被取消。

按照2008年的行情,本科生每年學費大約7-22萬元人民幣,研究生大約7-29萬元人民幣(依據學科費用不等),每年的生活費根據城市不同,約4-10萬元, 4年留學大約要花掉44-78萬元人民幣,2015年時這一費用已漲了約30%左右(如果要買房、為日後轉移民做準備,在大溫哥華這樣的地方就更“上不封頂”了。這樣一筆錢不論對任何家庭而言都絕非小數字。

我說這些並非不贊成來加拿大留學——恰相反,我認為加拿大的高等教育性價比很高,校園和周邊環境對亞洲留學生較為友好,畢業後選擇餘地也更多,是非常理想的留學目的地之一。

但我認為留學可能決定後半生的工作、生活軌跡,且本人將付出至少三四年的寶貴青春,家庭也需負擔幾十萬、上百萬人民幣的不菲費用,一些仍然有留學生身份的本地年輕同事看見我寫這幾句,認為“寫少了”,“如今沒有百萬人民幣在大溫當留學生有點手緊”,但畢竟如新任加拿大駐華大使、前聯邦公民、移民及難民部長麥家廉(John McCallum)去年在北京所言,“加拿大很大,很多城市都有非常不錯的大學”,不能僅用大溫一地的標準衡量全國的情況。這樣大的“賭注”,必須慎重考慮風險和回報率,力爭獲得最滿意的結果。

那麼,到底該怎麼做?

就我個人的看法,學生和家長應慎重對待“抄底留學”等“市場口徑”,先問問“自己要不要”、“能否負擔得起”、“究竟要什麼”,然後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和學生特長、市場需求、個人興趣,理性地作出抉擇。在擇校時應儘量通過電話、互聯網和信函,直接和目標學校聯繫,並盡可能選擇學位教育或語言基礎—學位教育的傳統留學模式,而不要被眼花繚亂的“討巧”專案所誘惑。

作者為旅居加拿大專欄作家,加拿大環球華報顧問

內容來源 原創 (作者:陶短房)

對於留學生而言,付出巨大投資,苦讀幾年後,卻可能要從事不對口的低薪工作,無疑是不划算的。在筆者擔任顧問的溫哥華《環球華報》,一年來因“找不到專業工”放棄既定的“打工換移民身份”(在報社實習,忍受一段時間底薪,換取畢業後轉移民所必須的工作證明),回流中國大陸的留學生已有4人。

當然,如今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機會很多,回流並沒有什麼不好(這幾位回流的前留學生中,已有至少兩位獲得了令他們很滿意的發展機會),但這畢竟和他們當初的“人生構想”大相徑庭,且虛擲了許多寶貴的光陰、資源。

一些仲介機構還會誤導生源,鼓動學生選擇“碩士預科”、“高中生預科+大學雙錄取”、“美國在加拿大分校”和五花八門的專上學院,事實上這些學校要麼會讓學生白白花費冤枉錢(如“碩士預科”根本不能保證被碩士專業錄取,而“預科+大學雙錄取”性質和普通預科沒任何兩樣,費用卻要高出至少50%),要麼會影響學生前途(如美國大學在加拿大的分校文憑,加拿大官方是不予承認的),要麼會平白增添很多風險(如很多私立專上學院資質有問題,學生學習和就業前途沒有保障,近年來已多次爆出相關重大醜聞)。

加拿大教育性價比高但需因人而異

當然也並非都是壞消息:前屆和本屆的加拿大聯邦政府兩次修改了留學生打工和就業的相關規定,放寬了在校生打工限制,以往在大城市的留學生因相關限制,打工往往不得不選擇休學,如今則大可不必;不僅如此,以往規定畢業生必須獲得對口專業公司的正式錄用,方能獲得工作簽證,申請移民須回國等待,如今任何在加拿大公立、私立大專以上學校全職就讀至少8個月的國際留學生,就可以獲得留在加拿大、可從事任何工作的簽證,最長為3年,而且無需雇主證明,“移民須回國等待審批”的規定也在幾年前被取消。

按照2008年的行情,本科生每年學費大約7-22萬元人民幣,研究生大約7-29萬元人民幣(依據學科費用不等),每年的生活費根據城市不同,約4-10萬元, 4年留學大約要花掉44-78萬元人民幣,2015年時這一費用已漲了約30%左右(如果要買房、為日後轉移民做準備,在大溫哥華這樣的地方就更“上不封頂”了。這樣一筆錢不論對任何家庭而言都絕非小數字。

我說這些並非不贊成來加拿大留學——恰相反,我認為加拿大的高等教育性價比很高,校園和周邊環境對亞洲留學生較為友好,畢業後選擇餘地也更多,是非常理想的留學目的地之一。

但我認為留學可能決定後半生的工作、生活軌跡,且本人將付出至少三四年的寶貴青春,家庭也需負擔幾十萬、上百萬人民幣的不菲費用,一些仍然有留學生身份的本地年輕同事看見我寫這幾句,認為“寫少了”,“如今沒有百萬人民幣在大溫當留學生有點手緊”,但畢竟如新任加拿大駐華大使、前聯邦公民、移民及難民部長麥家廉(John McCallum)去年在北京所言,“加拿大很大,很多城市都有非常不錯的大學”,不能僅用大溫一地的標準衡量全國的情況。這樣大的“賭注”,必須慎重考慮風險和回報率,力爭獲得最滿意的結果。

那麼,到底該怎麼做?

就我個人的看法,學生和家長應慎重對待“抄底留學”等“市場口徑”,先問問“自己要不要”、“能否負擔得起”、“究竟要什麼”,然後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和學生特長、市場需求、個人興趣,理性地作出抉擇。在擇校時應儘量通過電話、互聯網和信函,直接和目標學校聯繫,並盡可能選擇學位教育或語言基礎—學位教育的傳統留學模式,而不要被眼花繚亂的“討巧”專案所誘惑。

作者為旅居加拿大專欄作家,加拿大環球華報顧問

內容來源 原創 (作者:陶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