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後會無期》到《乘風破浪》,韓寒的變與不變

這幾年,轉型成為作家的導演層出不窮。

不論是郭敬明、還是張嘉佳,他們作品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

電影不像電影。

《小時代》像PPT

《擺渡人》像MV

至於韓寒,他一開始的《後會無期》,也確實有著十分明顯的碎片化傾向。

但今年上映的《乘風破浪》,則在整體風格保持一致的前提下,作出了對電影藝術形式的讓步,變得更像一部電影了。

那麼,從這兩部電影看來,韓寒的變與不變到底是什麼?

先說“不變”

韓寒的這兩部電影骨子裡的相似性無疑是一以貫之的。

《後會無期》的兩大主角,馮紹峰和陳柏霖。

《乘風破浪》裡鄧超和彭于晏:

再看配角,鐘漢良和高華陽

《後會無期》和《乘風破浪》中,高華陽飾演的均是“傻子”的形象

粗糙、落魄、面色黝黑,甚至鬍子拉碴。

角色形象都與當下流行的奶油小生扮相有很大出入。

唯一例外的是《乘風破浪》中董子健飾演的馬化騰,他是外表最不粗獷、氣質最不豪邁的一個。

因為他並不屬於韓寒的影像世界,按電影裡的話來說就是。

“你不屬於這,你該走了”

所以反差才會是如此的明顯。

而除了小馬以外的主要角色,都無一例外地帶有鮮明的“韓寒式氣質”:

那就是“不合時宜”

當時代在邁著步子一往無前時,韓寒是在懷念那些落在時代後面,甚至被時代拋棄的人。

《乘風破浪》中幻想守護家園維持正義的阿正,懷著歌舞廳裡只唱歌桑拿館裡只洗澡的夢想。

鄉村蝙蝠俠徐正太

開錄影廳,囤BP機,可笑行徑中透出一種誰都能感受到的可愛。

至於浩漢,自以為在外混得有模有樣,開出租跑運輸當保安,希望回到老家大幹一場,結果連家鄉都沒了。

而不論是渴望大城市繁華生活的周沫,還是地產商老闆黃志強。

他們都站在了時代的潮頭,同時卻也站在了主角選擇的反面。

如果說浩漢與正太的不合時宜是桀驁不馴之中還帶有一種無可奈何蒼涼。

那胡生和六一的不合時宜則完全是單純的無所知無所謂。

六一的這個造型很酷

浩漢和正太都是小鎮中的弄潮兒,他們見識過外面世界的巨變,心底是知道故鄉,只不過他們相信可以憑藉著自己的努力扭轉乾坤。

所以這才狂妄地想去抓住舊時代的尾巴,試圖把行將逝去的、屬於他們的黃金時代硬生生地給拽回來。

所以浩漢迎著風浪說道:要把東極島建設成麗江一樣的旅遊勝地。

所以正太在錄影廳外自信滿滿地宣言:這以後就是錄影廳的天下。

他們並非對周圍的變化一無所知,只是無奈又不甘。

而被貼上“弱智”標籤的“胡生”和“六一”,在時代的巨浪中,則更顯得不為所動、更純粹更決絕。

正如六一那句豪情萬丈的壯語

“我就像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

他們從不懷疑,也從不迷茫。

《後會無期》給胡生安排了一個曖昧的結局:失蹤。

失蹤就意味著還可以找回。

胡生失蹤了,他身上那股氣質不是消亡了,只是隱匿在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或許這種精神終將在某處重現。

但《乘風破浪》中的六一則是徹徹底底地死了。

死了就是永永遠遠地死了。

被地產商黃老闆用傘尖給捅死了,死得既悲壯、又荒誕。

在洶洶的時代巨浪下不存在失蹤一說的,要麼勇敢迎上去,被拍打得稀巴爛,要麼小心翼翼站在浪花之上,順潮而動。

胡生與六一在結局上的不同,象徵著的或許就是這兩部電影最關鍵的“變”

這種變不僅體現在象徵意義上,更體現在電影技巧上。

我相信韓寒是不具備“講好一個故事”的能力的。

即使陳可辛都“欽定”了我還是不信:

因為這部在敘事上大有進步的電影,其劇本並非韓寒原創,而是借用了港片《新難兄難弟》的故事框架。

新難兄難弟的導演正是陳可辛

電影也在片尾稱《乘風破浪》的故事是從《難兄難弟》中取得的靈感。

有了成熟的劇作模式,這部電影在敘事上沒有前作那麼零碎了。在臺詞等細節上,也更加圓潤了。

“韓式金句”雖然仍舊頻繁出現在電影中,但金句已經更好地與故事融為了一體,不再像《後會無期》中那麼突兀與刻意。

這兩句臺詞出現得太尷尬了

和許多“作家型導演”一樣,韓寒的《後會無期》完全是在以一種寫小說的方式拍電影。

而電影的臺詞設計也自然沿襲了小說的對白風格,顯得十分的書面化,甚至於有些做作。

雖然在《乘風破浪》中仍然有一些習氣在,但是這個缺點已經矯枉許多了。

韓寒的粉絲,或許會更喜歡《後會無期》,因為那裡面有著更為強烈的韓寒個人風格。

而《乘風破浪》,則無疑更適合大多數的觀眾。

這裡兩部電影中的變化體現的或許不僅是敘事的技巧本身,也體現韓寒對電影藝術形式的妥協。

他不再那麼堅持自己個性化的表達方式了,正如他不再有意於擔當一個公眾意見領袖一樣。

也正如《乘風破浪》所想表達的。

韓寒不僅是在同過去的自己和解,也是在同自己的過去告別。

而不論是渴望大城市繁華生活的周沫,還是地產商老闆黃志強。

他們都站在了時代的潮頭,同時卻也站在了主角選擇的反面。

如果說浩漢與正太的不合時宜是桀驁不馴之中還帶有一種無可奈何蒼涼。

那胡生和六一的不合時宜則完全是單純的無所知無所謂。

六一的這個造型很酷

浩漢和正太都是小鎮中的弄潮兒,他們見識過外面世界的巨變,心底是知道故鄉,只不過他們相信可以憑藉著自己的努力扭轉乾坤。

所以這才狂妄地想去抓住舊時代的尾巴,試圖把行將逝去的、屬於他們的黃金時代硬生生地給拽回來。

所以浩漢迎著風浪說道:要把東極島建設成麗江一樣的旅遊勝地。

所以正太在錄影廳外自信滿滿地宣言:這以後就是錄影廳的天下。

他們並非對周圍的變化一無所知,只是無奈又不甘。

而被貼上“弱智”標籤的“胡生”和“六一”,在時代的巨浪中,則更顯得不為所動、更純粹更決絕。

正如六一那句豪情萬丈的壯語

“我就像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

他們從不懷疑,也從不迷茫。

《後會無期》給胡生安排了一個曖昧的結局:失蹤。

失蹤就意味著還可以找回。

胡生失蹤了,他身上那股氣質不是消亡了,只是隱匿在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或許這種精神終將在某處重現。

但《乘風破浪》中的六一則是徹徹底底地死了。

死了就是永永遠遠地死了。

被地產商黃老闆用傘尖給捅死了,死得既悲壯、又荒誕。

在洶洶的時代巨浪下不存在失蹤一說的,要麼勇敢迎上去,被拍打得稀巴爛,要麼小心翼翼站在浪花之上,順潮而動。

胡生與六一在結局上的不同,象徵著的或許就是這兩部電影最關鍵的“變”

這種變不僅體現在象徵意義上,更體現在電影技巧上。

我相信韓寒是不具備“講好一個故事”的能力的。

即使陳可辛都“欽定”了我還是不信:

因為這部在敘事上大有進步的電影,其劇本並非韓寒原創,而是借用了港片《新難兄難弟》的故事框架。

新難兄難弟的導演正是陳可辛

電影也在片尾稱《乘風破浪》的故事是從《難兄難弟》中取得的靈感。

有了成熟的劇作模式,這部電影在敘事上沒有前作那麼零碎了。在臺詞等細節上,也更加圓潤了。

“韓式金句”雖然仍舊頻繁出現在電影中,但金句已經更好地與故事融為了一體,不再像《後會無期》中那麼突兀與刻意。

這兩句臺詞出現得太尷尬了

和許多“作家型導演”一樣,韓寒的《後會無期》完全是在以一種寫小說的方式拍電影。

而電影的臺詞設計也自然沿襲了小說的對白風格,顯得十分的書面化,甚至於有些做作。

雖然在《乘風破浪》中仍然有一些習氣在,但是這個缺點已經矯枉許多了。

韓寒的粉絲,或許會更喜歡《後會無期》,因為那裡面有著更為強烈的韓寒個人風格。

而《乘風破浪》,則無疑更適合大多數的觀眾。

這裡兩部電影中的變化體現的或許不僅是敘事的技巧本身,也體現韓寒對電影藝術形式的妥協。

他不再那麼堅持自己個性化的表達方式了,正如他不再有意於擔當一個公眾意見領袖一樣。

也正如《乘風破浪》所想表達的。

韓寒不僅是在同過去的自己和解,也是在同自己的過去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