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86版《西遊記》劇組為了搞特效,土洋結合,腦洞大開

文 | 張十巴仙

4月15日,中國內地著名女導演楊潔因病去世,享年88歲。她當年帶隊克服萬難拍攝的86版《西遊記》是中國電視劇史上里程碑式的經典之作。

Δ 86版《西遊記》師徒四人

1980年代初,中國內地電視劇事業如初生嬰兒, 尚以單本劇為主。1980年拍攝的《敵營十八年》是內地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電視連續劇,也只有9集。而1982年中央電視臺要拍攝的電視劇《西遊記》,不僅計畫拍30集之長,還是拍毫無經驗的神話魔幻題材,難度不言而喻。劇組從1982年開始組建,

摸著石子過河,一直拍到了1988年。

Δ 86版《西遊記》,楊潔給師徒四人說戲

演員方面,儘管有唐僧演員相繼離組這樣的打擊性事件,但楊潔總能重新選到合適的演員替代。其他主配角的選角到位和演技精湛更是成為該劇成功的一大法寶。

然而,以當年的“慘不忍睹”的特技水準要完成占該劇將近五分之一的特技鏡頭,

真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楊潔事後回憶也說,拍《西遊記》最怕的就是特技。

Δ 楊潔多年後接受採訪

雖然技術上是軟肋,劇組人員卻很能“土洋結合”地想辦法。

在拍攝“唐僧念緊箍咒”時,

劇組並無軌道車幫助,來營造孫悟空眩暈效果。於是攝影師就讓助理把自己架在梯子上不停轉圈,拍攝躺在地上的孫悟空,而孫悟空還要反方向轉來強化效果。這回,孫悟空戲裡戲外都感到天旋地轉了。

Δ 攝影師王崇秋扛著攝影機坐在工作人員抬著的梯子上拍攝地上的孫悟空

劇中常出現的水下龍宮戲份,是通過在攝像機前放個魚缸來完成的。在鏡頭中,魚缸中出現氣泡,就代表劇中人是在水底。

Δ 水下龍宮的戲份,紅圈所示即為魚缸中的氣泡

紅孩兒演員不可能真的噴火,火是從和演員平行放置的噴槍裡噴出來的。

這就是所謂的“借位”,如今男女主角接吻可以借位,當年紅孩兒噴火也可以。

Δ 紅孩兒噴火是靠借位

Δ 此圖中和獅身人面像接吻也是靠借位拍攝的

劇組也“道聼塗説”地知道了“藍屏摳像”技術(即把攝影棚中拍攝的內容與外景拍攝的內容以通道提取的方式疊加),於是從美國進口了一台ADO特技機。然而,由於劇組捨不得買5萬塊錢的軟體,以致於所有的人都象紙片一樣是平面的。因此,摳像的人物儘量不轉動,以免“紙片人”暴露無遺。

Δ 孫悟空在樹上走,就是利用摳象技術

一人分飾兩角並同框是個棘手的技術,而創作年代如此之早的《西遊記》卻敢於嘗試。《除妖烏雞國》那一集中,出現了真假兩位唐僧。明眼人一看便知,一位唐僧是真人拍攝,另一位唐僧是摳圖後疊加的。

Δ 左邊這位唐僧是摳圖後疊加的

幸虧觀眾對《西遊記》的摳象技術並不苛刻,畫面假也能原諒。倒是《花千骨》這樣特效成熟背景下的電視劇,居然將包子這麼易得的道具,舍簡求繁地用五毛錢特效來做,不被觀眾吐槽就怪了。

Δ 《花千骨》中的包子居然也舍簡求繁用五毛錢特效

回到86版《西遊記》,劇中的動作戲有“空中作戰”和“騰雲駕霧”,光使用蹦床、跳板、滑板來表現太過局限,而且還會露陷。得到香港同行提醒後,楊潔就去香港學習新技術。她參觀了香港TVB電視臺拍攝的金庸武俠劇(疑似1984年拍的《碧血劍》),發現演員還可以吊鋼絲來飛行。可惜她在香港只學了個半吊子,連“吊威亞”之名都沒搞清,就急著回《西遊記》劇組。她依樣畫葫蘆地試驗吊鋼絲,選的鋼絲細而不牢,著實讓演員們“命懸一線”。

Δ 孫悟空從石頭縫蹦出來時,起跳用的蹦床穿幫了

Δ 孫悟空和太白金星在天宮滑行時,乾冰造的霧中,腳下的滑板穿幫了

即便克服了吊威亞的難度和危險,畫面上擦除那根鋼絲也令劇組犯難。好在當時拍攝技術落後,畫面粗糙,清晰度低,可令細的鋼絲“隱形”。比鋼絲更難抹掉的是連接演員和鋼絲的掛鉤,這往往成為《西遊記》的穿幫鏡頭。

Δ 東海龍宮蝦兵蟹將身上的掛鉤穿幫了

在《錯墜盤絲洞》一集中,劇本要求蜘蛛精露肩膀、露肚臍。在觀念保守的80年代,十五六歲的女演員們是抗拒穿著暴露的。服裝師妙招撫人心,為姑娘們量身定做了肉色體操服,外面加一層薄紗披風,才讓她們好接受些。

蜘蛛精吐絲的特效看上去“七實三虛”。這多虧了鏡頭外的工作人員拉著女演員肚臍上“拴”著的幾根透明膠帶,開拍時一齊抖動手中的膠帶(七分實),再用特技機加上鐳射效果(三分虛)。

Δ 蜘蛛精肚臍吐絲戲份

至於蜘蛛精吐絲把唐僧纏起來的鏡頭,則是在鼓風機出口放一大把長絲,開拍後啟動鼓風機,同時噴入煙霧。《西遊記》劇組這種“膠帶煙霧,都成特技”的做法有點像劍魔獨孤求敗的“草木竹石,皆可為劍”(笑)。這也說明道具的巧妙使用,有時就在於信手拈來、價廉物美。

Δ 唐僧被蜘蛛絲纏起來的特技

女演員們完成戲份後離開了劇組,可暴露肚臍的特寫鏡頭卻無人來做。反正看不到臉,“肚臍戲”男女來演都無所謂。劇組果真發散思維、敢想敢做,讓劇組的大老爺們來“反串出演”,觀眾知道後會不會倒胃口呢?

Δ 這是男演員的肚臍營造的效果

負責任地講,《西遊記》中飾演黑熊怪的項漢演過“肚臍戲”。這大概是中國內地電視劇史上最早的“裸替”了。

Δ 飾演黑熊怪的男演員項漢

雖然那個年代物資匱乏、技術落後,但拍個劇也很燒錢,總共花了600萬元。劇組很快資金短缺,原定30集的計畫砍掉5集,最終拍成了現如今的25集(《除妖烏雞國》重拍了一遍)。1982-1988年六年時間才拍了25集,儘管部分集數有一小時之長,卻也摘不掉效率奇低的帽子。

Δ 1982年拍了這版《除妖烏雞國》試播集,後來在1986年重拍,唐僧也從圖中的汪粵變成了遲重瑞

1986年春節《西遊記》在央視首播,先播出了11集,直到1988年25集才全部播放完。該劇劇情饒有趣味,取經師徒四人個性鮮明,尤以六小齡童對孫悟空的精彩詮釋最為人津津樂道。該劇迎來了萬人空巷的局面,成為爆款經典之作,正是西遊大IP加持、劇集製作精良(不包括土特效)、時代背景特殊三方面的作用結果。該劇迄今已電視上播放過兩千多次,多年來被觀眾愛得死心塌地,堪稱“神劇”。

若《西遊記》能抽出精心製作的一集去影院上映,說不定能像李連傑版電影《少林寺》那樣一毛錢票價湊足億元票房,那就能綽綽有餘地解決資金問題了。

Δ 電影《少林寺》一票一毛錢卻得億元票房,觀影人次(含二刷)有十億?《西遊記》當年若上映,或許也可

楊潔一直想把《西遊記》原著的八十一難拍完,彌補上一次資金不足而停拍的遺憾。1998年七月,年近古稀的她召集原班人馬拍了後續16集,新技術下效率大增,只一年就拍完了。

《西遊記續》於2000年在央視播出,表演、特技、服裝、道具都進步良多,卻沒能續寫86版《西遊記》神話。楊潔覺得,觀眾太愛前25集,所以能原諒化妝難看、特技落後等缺點;而16集續集的劇情又恰是唐僧頻頻被抓,悟空屢屢搬救兵,看得觀眾意興闌珊。楊潔說,觀眾喜歡一樣東西會很大度,不喜歡一樣東西就會很苛刻。

當年拍攝86版《西遊記》的難度,不亞於劇中的西天取經。楊潔等演職人員能不厭其煩地為該劇奮鬥六年,拍出曠世經典,完全是因為對藝術的喜愛。這種拍攝奇跡,今天已不太可能重現,但今人若能有《西遊記》劇組那種赤誠的創作心態,就離拍好劇不遠了。

Δ 此圖中和獅身人面像接吻也是靠借位拍攝的

劇組也“道聼塗説”地知道了“藍屏摳像”技術(即把攝影棚中拍攝的內容與外景拍攝的內容以通道提取的方式疊加),於是從美國進口了一台ADO特技機。然而,由於劇組捨不得買5萬塊錢的軟體,以致於所有的人都象紙片一樣是平面的。因此,摳像的人物儘量不轉動,以免“紙片人”暴露無遺。

Δ 孫悟空在樹上走,就是利用摳象技術

一人分飾兩角並同框是個棘手的技術,而創作年代如此之早的《西遊記》卻敢於嘗試。《除妖烏雞國》那一集中,出現了真假兩位唐僧。明眼人一看便知,一位唐僧是真人拍攝,另一位唐僧是摳圖後疊加的。

Δ 左邊這位唐僧是摳圖後疊加的

幸虧觀眾對《西遊記》的摳象技術並不苛刻,畫面假也能原諒。倒是《花千骨》這樣特效成熟背景下的電視劇,居然將包子這麼易得的道具,舍簡求繁地用五毛錢特效來做,不被觀眾吐槽就怪了。

Δ 《花千骨》中的包子居然也舍簡求繁用五毛錢特效

回到86版《西遊記》,劇中的動作戲有“空中作戰”和“騰雲駕霧”,光使用蹦床、跳板、滑板來表現太過局限,而且還會露陷。得到香港同行提醒後,楊潔就去香港學習新技術。她參觀了香港TVB電視臺拍攝的金庸武俠劇(疑似1984年拍的《碧血劍》),發現演員還可以吊鋼絲來飛行。可惜她在香港只學了個半吊子,連“吊威亞”之名都沒搞清,就急著回《西遊記》劇組。她依樣畫葫蘆地試驗吊鋼絲,選的鋼絲細而不牢,著實讓演員們“命懸一線”。

Δ 孫悟空從石頭縫蹦出來時,起跳用的蹦床穿幫了

Δ 孫悟空和太白金星在天宮滑行時,乾冰造的霧中,腳下的滑板穿幫了

即便克服了吊威亞的難度和危險,畫面上擦除那根鋼絲也令劇組犯難。好在當時拍攝技術落後,畫面粗糙,清晰度低,可令細的鋼絲“隱形”。比鋼絲更難抹掉的是連接演員和鋼絲的掛鉤,這往往成為《西遊記》的穿幫鏡頭。

Δ 東海龍宮蝦兵蟹將身上的掛鉤穿幫了

在《錯墜盤絲洞》一集中,劇本要求蜘蛛精露肩膀、露肚臍。在觀念保守的80年代,十五六歲的女演員們是抗拒穿著暴露的。服裝師妙招撫人心,為姑娘們量身定做了肉色體操服,外面加一層薄紗披風,才讓她們好接受些。

蜘蛛精吐絲的特效看上去“七實三虛”。這多虧了鏡頭外的工作人員拉著女演員肚臍上“拴”著的幾根透明膠帶,開拍時一齊抖動手中的膠帶(七分實),再用特技機加上鐳射效果(三分虛)。

Δ 蜘蛛精肚臍吐絲戲份

至於蜘蛛精吐絲把唐僧纏起來的鏡頭,則是在鼓風機出口放一大把長絲,開拍後啟動鼓風機,同時噴入煙霧。《西遊記》劇組這種“膠帶煙霧,都成特技”的做法有點像劍魔獨孤求敗的“草木竹石,皆可為劍”(笑)。這也說明道具的巧妙使用,有時就在於信手拈來、價廉物美。

Δ 唐僧被蜘蛛絲纏起來的特技

女演員們完成戲份後離開了劇組,可暴露肚臍的特寫鏡頭卻無人來做。反正看不到臉,“肚臍戲”男女來演都無所謂。劇組果真發散思維、敢想敢做,讓劇組的大老爺們來“反串出演”,觀眾知道後會不會倒胃口呢?

Δ 這是男演員的肚臍營造的效果

負責任地講,《西遊記》中飾演黑熊怪的項漢演過“肚臍戲”。這大概是中國內地電視劇史上最早的“裸替”了。

Δ 飾演黑熊怪的男演員項漢

雖然那個年代物資匱乏、技術落後,但拍個劇也很燒錢,總共花了600萬元。劇組很快資金短缺,原定30集的計畫砍掉5集,最終拍成了現如今的25集(《除妖烏雞國》重拍了一遍)。1982-1988年六年時間才拍了25集,儘管部分集數有一小時之長,卻也摘不掉效率奇低的帽子。

Δ 1982年拍了這版《除妖烏雞國》試播集,後來在1986年重拍,唐僧也從圖中的汪粵變成了遲重瑞

1986年春節《西遊記》在央視首播,先播出了11集,直到1988年25集才全部播放完。該劇劇情饒有趣味,取經師徒四人個性鮮明,尤以六小齡童對孫悟空的精彩詮釋最為人津津樂道。該劇迎來了萬人空巷的局面,成為爆款經典之作,正是西遊大IP加持、劇集製作精良(不包括土特效)、時代背景特殊三方面的作用結果。該劇迄今已電視上播放過兩千多次,多年來被觀眾愛得死心塌地,堪稱“神劇”。

若《西遊記》能抽出精心製作的一集去影院上映,說不定能像李連傑版電影《少林寺》那樣一毛錢票價湊足億元票房,那就能綽綽有餘地解決資金問題了。

Δ 電影《少林寺》一票一毛錢卻得億元票房,觀影人次(含二刷)有十億?《西遊記》當年若上映,或許也可

楊潔一直想把《西遊記》原著的八十一難拍完,彌補上一次資金不足而停拍的遺憾。1998年七月,年近古稀的她召集原班人馬拍了後續16集,新技術下效率大增,只一年就拍完了。

《西遊記續》於2000年在央視播出,表演、特技、服裝、道具都進步良多,卻沒能續寫86版《西遊記》神話。楊潔覺得,觀眾太愛前25集,所以能原諒化妝難看、特技落後等缺點;而16集續集的劇情又恰是唐僧頻頻被抓,悟空屢屢搬救兵,看得觀眾意興闌珊。楊潔說,觀眾喜歡一樣東西會很大度,不喜歡一樣東西就會很苛刻。

當年拍攝86版《西遊記》的難度,不亞於劇中的西天取經。楊潔等演職人員能不厭其煩地為該劇奮鬥六年,拍出曠世經典,完全是因為對藝術的喜愛。這種拍攝奇跡,今天已不太可能重現,但今人若能有《西遊記》劇組那種赤誠的創作心態,就離拍好劇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