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網紅”潘石屹批“網紅”共用單車,誰會成為誰的冷笑話?

“網紅”潘石屹這兩天又沒“消停”。

4月17日,在“沃頓中美峰會”上演講,談到對共用單車的看法,潘石屹說:我們看到很多行業,本來是很好的行業,就是因為錢太多,馬上就摧毀了,例如最近出現的共用單車,

把北京都給擠滿了,我給我們的23個項目下了個命令,咱們就是圍上一個圈,也不要讓共用單車到我們的園區裡去。

潘石屹還舉O2O的例子:都是很好地商業模式,可是錢多了,被摧毀了錢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要讓我們去思考他,好多企業以收錢為目的,我覺得這是犯罪。難道我們辦企業的目的不是為社會和他人提供最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嗎?

無獨有偶,

知名企業家及投資人王功權也認為,共用單車這個模式是非常危險的,非常非常危險。

首先,它競爭門檻不高,硬靠錢砸;

其次,它地域性很強;

再次,它很容易被模仿——你有七個好處,我可以把七個好處吸收了,再加上一個好處;管理則是非常複雜的事,規模越大,越難管理,這樣的話,它就取決於你在多長的時間之內,能夠在用戶上實現壟斷,壟斷之後在上面再生長什麼東西,鬼都不知道。

是非之間,多家之言觀點皆不同。

儘管很多的大佬不看好,但不表示共用單車未來一定被摧毀,自然也無法阻擋資本持續湧入的腳步。

據不完全統計,如今國內共用單車創業企業約有30家左右,短短一兩年間,這些企業的融資規模達百億元以上,

ofo和摩拜就分別進行了8輪融資,各自的累計融資規模均在30億元以上,占了整個領域融資規模的60%左右。

但即便有上百億的資金已經投入了進去,依然有很多投資人在質疑共用單車的模式。在新一輪融資的關鍵時刻,甚至有人提出了共用單車“龐氏騙局論”。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從投資角度看,先進去的人賺到錢,賺到的是後進去的人的錢,並不是項目產生的收益;在前期拓展中,

需要不停的去布點、布車,資本的營收不足的情況下,極有可能用前面的押金來布點,前面的人要退押金的時候就要用後面的人的押金來補。

共用經濟本質上強調的是共用,這與傳統意義上的租賃經濟有很大區別。

而目前的押金運行模式更多的應該是過渡性質的,

與共用經濟的要求並不完全適應,只是在行業發展初期為保證單車正常使用採取的必要措施,共用單車應當逐步走向免費共用、付費使用的模式。

不得不承認,共用單車解決了公共交通“最後一公里”的高頻剛需,但是這種單純的商業模式很容易被複製,而快速複製會過早進入規模報酬遞減階段。

目前,共用單車平臺已陷入規模報酬遞減階段,但用燒錢換流量高地、用流量高地換更大投資的投資邏輯依舊吸引著各路資本。

然而,共用單車商業模式的易於複製性,嚴重削弱了上述投資邏輯的可靠性,而且超常增長的“投入臃塞”恐怕將更快地迎來政策管控。

當然,在如此龐大的資本角逐中,也會帶來共用單車各種技術的創新發展,也給城市綠色交通提供了創新性的解決方案,也符合“互聯網+”智慧交通的落地推廣要求。

說到底,共用單車服務運營本質應是一項非營利性公共配套服務。

但當那麼多貪婪的風險投資聚賭於此的時候,初心扭曲,模式怪誕,便使它早早地陷入無序而無奈的泥潭。

而唯一可能的拯救之道,是地方政府推出特許進入制度,先讓競爭有序,再謀求可持續的共生性發展。

即便如此,公共單車的盈利模式仍然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但用燒錢換流量高地、用流量高地換更大投資的投資邏輯依舊吸引著各路資本。

然而,共用單車商業模式的易於複製性,嚴重削弱了上述投資邏輯的可靠性,而且超常增長的“投入臃塞”恐怕將更快地迎來政策管控。

當然,在如此龐大的資本角逐中,也會帶來共用單車各種技術的創新發展,也給城市綠色交通提供了創新性的解決方案,也符合“互聯網+”智慧交通的落地推廣要求。

說到底,共用單車服務運營本質應是一項非營利性公共配套服務。

但當那麼多貪婪的風險投資聚賭於此的時候,初心扭曲,模式怪誕,便使它早早地陷入無序而無奈的泥潭。

而唯一可能的拯救之道,是地方政府推出特許進入制度,先讓競爭有序,再謀求可持續的共生性發展。

即便如此,公共單車的盈利模式仍然是一個極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