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千篇一律?文化再好也難入心

經典誦讀、主題文化展示……這是目前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形式。形式相對單一,地域性、體驗性尚待提升,很多學生、家長及老師們的願望,從側面反映出傳統文化進校園尚需改進的方面。

濟寧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申報的《區域整體開發儒家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的研究》入選教育部課程教材中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典型案例庫,是全國48個推薦案例之一,也是我省地級市的唯一入選案例。這個案例的課程體系設置中既有差異性、又有地域性,還兼顧體驗性。

傳統文化進校園

內容、形式再活潑些

孝文化進校園,濟寧市運河實驗中學在任城區算是先行者。去年的3月17日,任城區第二屆“孝在心中善在踐行”主題教育活動觀摩會在這所學校舉行。

學校在營造“孝德”文化氛圍上做足了功課,校園東面修建了以“孝文化”為主題的孝德亭,每個班級的外牆設立“孝文化”展示區,並舉行主題閱讀、演講交流等多種活動,

鼓勵學生爭做有責任的家庭成員。學校還曾組織一封家書表孝心、母親頌主題教育等多種活動,編寫《孝心足跡》手冊,全方位開展孝德教育。

這幾年,全市各級中小學也相繼開展各具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校本課程及活動。“傳統文化的學習,可以提升學生文化素養,積澱學生文學涵養,讓孩子吸收傳統文化中的營養,對提高學生全面發展能起到很好的推進作用。”明珠小學一位四年級班主任談傳統文化課程實踐時說,

她希望,學校多邀請傳統文化傳承者等走進校園。

東門大街小學的一位語文老師建議,學校可以借鑒目前很火的詩詞大會、朗誦者等節目,以班級、年級為單位,廣泛開展傳統文化的競賽活動。 

差異性、地域性

家校不妨互動起來

經典誦讀、主題文化展示……目前的傳統文化進校園形式相對單一,且地域性、體驗性有待進一步提升,

這是很多學生、家長以及老師們的願望。

濟寧市教育科學研究院2016年編撰的課程體系設置中既有差異性、又有地域性,詳細規劃了不同年級適合開展的傳統文化課程。以小學四年級“蒙學識字篇”為例,不僅提到了可以誦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而且還融入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濟甯姓氏趣談》。

同時該院推出的“濟甯市‘傳統文化進校園’系列讀本”的針對性更強,比如讀本中既包括適用於四年級的《智慧起點》,

又包括五年級的《君子儀范》,各年級的教材均不一樣,而且一直延續到九年級“這套書也是該案例的其中一部分。”濟寧市教科院基礎教育品質檢測中心副主任劉軍說。

編撰課程體系前,濟寧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們先後走訪了曲阜、金鄉、梁山、嘉祥等縣市區學校。“金鄉的戲曲納入課堂教學,梁山的中華武術融入體育課,嘉祥的剪紙、國畫與美術課結合等,從而大力推動傳統文化課程的學科滲透。”劉軍表示,希望通過構建不同學段傳統文化課程實施的不同組織形式,加強與不同學科特別是語文、歷史、品生品社的滲透,從而促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國家課程的有效融合。 

濟寧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吳昭洪也表示,今後還將在這一案例的基礎之上,通過“互聯網+”等形式,結合現代資訊技術,讓傳統文化動起來。“我們還要編撰適合家長閱讀的傳統文化讀本,通過家校互動的形式,讓學校、家庭都有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 

單純的讀、背

不如多增加些體驗

濟寧正加快推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首善之區建設,濟寧市教育局提出“打造首善之區教育先行”的目標。 

“圍繞這一目標,作為承擔教育、教學研究職能的部門,教科院圍繞‘傳統文化教育’,要打造出一套具有濟寧特色,可以面向全國推廣的優秀傳統文化課程體系。”劉軍說。所以當教育部面向全國徵集課程改革典型案例之後,教科院立刻組織研究人員著手籌備。 

劉軍介紹,一開始,市教科院打算從儒家優秀傳統文化上著手,幾經討論後,發現這一主題太宏觀,“儒家文化太大,涵蓋的東西太多,從教育、教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最初的想法顯然特點不清晰。”

所以幾易其稿之後,最終決定從如何打造儒家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入手,“我們希望把濟寧本地學校開展的各種特色傳統文化課程進行整合,從過去單純的讀、背中解放出來,把傳統文化的學習重點放在體驗上。”吳昭洪說。

齊魯壹點記者 汪瀧

齊魯壹點用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從而大力推動傳統文化課程的學科滲透。”劉軍表示,希望通過構建不同學段傳統文化課程實施的不同組織形式,加強與不同學科特別是語文、歷史、品生品社的滲透,從而促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國家課程的有效融合。 

濟寧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吳昭洪也表示,今後還將在這一案例的基礎之上,通過“互聯網+”等形式,結合現代資訊技術,讓傳統文化動起來。“我們還要編撰適合家長閱讀的傳統文化讀本,通過家校互動的形式,讓學校、家庭都有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 

單純的讀、背

不如多增加些體驗

濟寧正加快推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首善之區建設,濟寧市教育局提出“打造首善之區教育先行”的目標。 

“圍繞這一目標,作為承擔教育、教學研究職能的部門,教科院圍繞‘傳統文化教育’,要打造出一套具有濟寧特色,可以面向全國推廣的優秀傳統文化課程體系。”劉軍說。所以當教育部面向全國徵集課程改革典型案例之後,教科院立刻組織研究人員著手籌備。 

劉軍介紹,一開始,市教科院打算從儒家優秀傳統文化上著手,幾經討論後,發現這一主題太宏觀,“儒家文化太大,涵蓋的東西太多,從教育、教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最初的想法顯然特點不清晰。”

所以幾易其稿之後,最終決定從如何打造儒家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入手,“我們希望把濟寧本地學校開展的各種特色傳統文化課程進行整合,從過去單純的讀、背中解放出來,把傳統文化的學習重點放在體驗上。”吳昭洪說。

齊魯壹點記者 汪瀧

齊魯壹點用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