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婺源不只有油菜花,體驗農耕民俗,洗盡鉛華,返璞歸真!

婺源地處贛、浙、皖交界,古屬徽州“一府六縣”,歷史上名人輩出,

是徽州文化的代表。早期的徽州地區實屬蠻荒之地,越人刀耕火種,入山為民,“依 山 阻 險 ,不 納 王 租 ”,這一時期的農耕狀態並未開化,以至於有人說這是徽州農耕文明的“黑暗”時期。東漢末年自南宋千年之間大量北民開始南移,” 《新安志》記載:黃巢之亂,中原衣冠避地 保於此,後或去或留,俗益向文雅,宋興則名臣輩 出 。” “新 安 自 南 遷 後 ,人 物 之 多 ,文 學 之 盛 ,稱 於 天 下。當其時,自井邑、田野以至遠山深谷,居民之處, 莫 不 有 學 、有 師 、有 書 史 之 藏 。
… … 故 四 方 謂‘ 東 南 鄒魯’。” 中華農耕文明興於河洛,南遷之後于東南丘陵間,在江南煙雨的浸潤下形成了別具一格陶淵明式的田園耕作。陶詩雲:“方宅十餘畝, 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 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 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 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 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 複得返自然。”,如此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正是婺源生活的寫照。

朱子詩亦雲:“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在“天人合一”的光影中,我們帶領大家欣賞婺源農耕民俗之和諧與美好。

“漁樵耕讀”是徽州藝術創作的母題,尤其在建築雕刻中十分常見。農耕民俗之旅從這裡開始。

漁舟唱晚,拍攝地點為婺源月亮灣。“南人撐快槳,北客坐危檣”,密流的江南水域撐起的是隨處可見的精緻和詩意。

背影隨時間遠去,如今再難看到鄉間砍柴人精瘦的背影,留下的是歲月如歌般的回憶。

樵夫詞

【清】朱景素

白雲堆裡撿青槐,慣入深林鳥不猜。

無意帶將花數朵,竟挑蝴蝶下山來。

也許有一天機械會取代水牛,農人也不必艱辛勞作,惟願人與自然的關係如詩歌般美好,源遠流長。

歸園田居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 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願無違。

採茶

婺源素有“綠茶之鄉”的美譽,光緒《婺源鄉土志之婺源風俗》中講到,婺源縣“物產,茶為大宗”。在徽州茶商中,婺源茶商也是備受矚目的一族,清《通商各關洋貿易總冊》卷下《光緒十七年九江華洋貿易情形略記》中便講到“綠茶生 意者,系徽州婺源人居多”,如此可見一斑。如今婺源依然盛產綠茶,春季採茶與品茶是婺源一大盛事。天地間茶園如翠,好似女媧遺落民間的綠絲絛。

曬秋

曬秋,曬的是豐收的果實。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只好利用房前屋後的窗臺、屋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農俗現象。篁嶺古村是層巒疊翠中的一點鴻影,掛在山崖之上。自然條件的局限激發了先民的創造力,數百年裡,世代因襲的農俗造就了一處勝絕中國的“曬秋人家”風情畫。圖片拍攝地點為婺源篁嶺。

竹篾

圖片攝自婺源人家堂前

古老的手藝至今散發著溫熱,在機械化未興起的時候,手藝人用勤勞和智慧編織起絢麗多彩的平凡人生。

水車作坊

圖片攝于清華彩虹橋畔

在宋代的廊橋旁依傍的是千年水車舂米作坊,斑駁的痕跡掩蓋不了古代農人智慧的光芒。

“倉廩實而知禮節”,農耕是中華文明之本,浸潤著中國人的靈魂。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田園牧歌式的農耕顯得更加意味深長。歡迎來婺源體驗農耕的樂趣,洗盡鉛華,返璞歸真。

背影隨時間遠去,如今再難看到鄉間砍柴人精瘦的背影,留下的是歲月如歌般的回憶。

樵夫詞

【清】朱景素

白雲堆裡撿青槐,慣入深林鳥不猜。

無意帶將花數朵,竟挑蝴蝶下山來。

也許有一天機械會取代水牛,農人也不必艱辛勞作,惟願人與自然的關係如詩歌般美好,源遠流長。

歸園田居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 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願無違。

採茶

婺源素有“綠茶之鄉”的美譽,光緒《婺源鄉土志之婺源風俗》中講到,婺源縣“物產,茶為大宗”。在徽州茶商中,婺源茶商也是備受矚目的一族,清《通商各關洋貿易總冊》卷下《光緒十七年九江華洋貿易情形略記》中便講到“綠茶生 意者,系徽州婺源人居多”,如此可見一斑。如今婺源依然盛產綠茶,春季採茶與品茶是婺源一大盛事。天地間茶園如翠,好似女媧遺落民間的綠絲絛。

曬秋

曬秋,曬的是豐收的果實。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只好利用房前屋後的窗臺、屋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農俗現象。篁嶺古村是層巒疊翠中的一點鴻影,掛在山崖之上。自然條件的局限激發了先民的創造力,數百年裡,世代因襲的農俗造就了一處勝絕中國的“曬秋人家”風情畫。圖片拍攝地點為婺源篁嶺。

竹篾

圖片攝自婺源人家堂前

古老的手藝至今散發著溫熱,在機械化未興起的時候,手藝人用勤勞和智慧編織起絢麗多彩的平凡人生。

水車作坊

圖片攝于清華彩虹橋畔

在宋代的廊橋旁依傍的是千年水車舂米作坊,斑駁的痕跡掩蓋不了古代農人智慧的光芒。

“倉廩實而知禮節”,農耕是中華文明之本,浸潤著中國人的靈魂。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田園牧歌式的農耕顯得更加意味深長。歡迎來婺源體驗農耕的樂趣,洗盡鉛華,返璞歸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