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史家畔便民服務中心:一村一品農民發家致富好路子

人勤春早。眼下,正是果樹上肥、覆膜、修剪的大好時機,在子長縣史家畔便民服務中心,到處是農民忙碌的身影,為切實有效地提高果農的修剪技術,促進果園提質增效,史家畔便民服務中心在全縣首家成立了果蔬管理服務站,

邀請縣果樹開發中心的技術骨幹深入各村採取手把手、面對面的方式對果農進行修剪培訓。

山地蘋果促農增收致富

李曉偉是丹頭村的村民,以前一直靠種地為生,2014年,他在史家畔便民服務中心發展山地蘋果政策的鼓勵下,

通過土地流轉,建起了占地280畝的果園,他對發展山地蘋果山地這項產業信心十足。李曉偉告訴記者:“我種植了280畝的富士,明年我的果樹就能逐步掛果,現在我創建了甜滋滋農業合作社,吸收村上10戶農民,通過入股方式,從資金、種苗、資訊等方面給予扶持,幫助他們發家致富。”

今年31歲的劉強強大學畢業之後,懷揣建設家鄉的夢想,參加了陝西省大學生村官公開選聘,

來到了史家畔便民服務中心丹頭村成為了一名大學生村官。“農民脫貧離不開土地,農民的脫貧關鍵還是靠發展產業。”於是,劉強強在土地上做文章,結合當地,將發展山地蘋果作為該村致富的主導產業。劉強強告訴記者:“由於山地蘋果前期投入大,見效週期長,前5年基本沒有回報,很多村民都怕擔風險,不敢嘗試。”劉強強多次上門開導說服都沒有改變,
經過深思熟慮,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自己先做給村民看,再領著村民幹,最後帶著村民一起富。於是,他付諸行動,先後個人投入38萬多元,以100元/畝的價格流轉了全村34戶、240畝土地,發展了240畝的山地蘋果,還組建了強強果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果園以後的銷售提前打好基礎。同時,他決定讓利於村民,增加他們的收入,即在果園掛果後,拿出部分果園劃分成2~5畝不等的面積,以低於市場的價格反租給村裡的貧困人口,
為他們提供免費的技術指導和農機具,讓村民就可以當年管理當年有收益,增加群眾收入。該村殘疾貧困戶楊閆娃在果園打工,一年務工收入達到11000元,在務工的同時學到了實用技術,成為了熟練的產業工人。

史家畔便民服務中心主任張金虎對記者說:“為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發展“一村一品 ”產業要求,史家畔便民服務中心積極推進“陽山果、川道棚”兩項拳頭產業,堅持“土地集中流轉、大戶承包經營、示範帶動發展、專案配套推進”的工作思路,新發展山地蘋果1680畝,建成了300畝以上示範園2個,全中心累計發展山地蘋果7080畝。山地蘋果已經成為了群眾增收、脫貧致富的新途徑。”

蔬菜大棚托起綠色“致富夢”

在史家畔便民服務中心李家溝村大棚裡正暖意融融。胖乎乎的水蘿蔔、肥茂的西葫蘆洋溢著嫩綠,招惹著明媚的陽光。經營大棚的農民馬溶平正忙著採摘水蘿蔔,縣城來的客商以每斤2元的價格收購水蘿蔔,照此計算,收入1萬多元已成定局。馬溶平高興的說:“我在村上種了3個大棚,種了番茄、西葫蘆、水蘿蔔,每棚收穫3茬蔬菜,年收到10多萬元。”

而在該中心花岩坪村,記者看到村民趙候安正在修建拱棚,他今年承包了2畝8分的土地,準備建設3個拱棚,勤勞的他在建棚的同時,就開始育苗。談起拱棚,趙候安激動的說:“以前我一直在中大田菜,看到村裡其他人修建拱棚後,效益很不錯,所以今年我也建起了拱棚。拱棚的好處多啊,春天能提前種植一個半月,秋天晚收貨一個多月,一年種上三茬莊稼,今年我有信心收入會翻一翻。”

史家畔便民服務中心主任張金虎介紹到:“近年來,史家畔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的發展戰略,初步形成了“一園四區”的產業發展格局。目前,累計發展山地蘋果7080畝,其中有組織流轉建園5680畝,占總面積的80%以上;設施農業面積達到326000平方米,折合標準棚725座;建成萬頭養殖社區,並配套建設萬噸有機肥加工廠和種公豬站,形成“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拓寬了群眾增收管道,調動了農民勤勞致富的積極性。”

在史家畔便民服務中心李家溝村大棚裡正暖意融融。胖乎乎的水蘿蔔、肥茂的西葫蘆洋溢著嫩綠,招惹著明媚的陽光。經營大棚的農民馬溶平正忙著採摘水蘿蔔,縣城來的客商以每斤2元的價格收購水蘿蔔,照此計算,收入1萬多元已成定局。馬溶平高興的說:“我在村上種了3個大棚,種了番茄、西葫蘆、水蘿蔔,每棚收穫3茬蔬菜,年收到10多萬元。”

而在該中心花岩坪村,記者看到村民趙候安正在修建拱棚,他今年承包了2畝8分的土地,準備建設3個拱棚,勤勞的他在建棚的同時,就開始育苗。談起拱棚,趙候安激動的說:“以前我一直在中大田菜,看到村裡其他人修建拱棚後,效益很不錯,所以今年我也建起了拱棚。拱棚的好處多啊,春天能提前種植一個半月,秋天晚收貨一個多月,一年種上三茬莊稼,今年我有信心收入會翻一翻。”

史家畔便民服務中心主任張金虎介紹到:“近年來,史家畔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的發展戰略,初步形成了“一園四區”的產業發展格局。目前,累計發展山地蘋果7080畝,其中有組織流轉建園5680畝,占總面積的80%以上;設施農業面積達到326000平方米,折合標準棚725座;建成萬頭養殖社區,並配套建設萬噸有機肥加工廠和種公豬站,形成“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拓寬了群眾增收管道,調動了農民勤勞致富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