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理財收益4.7%/九折房貸4.4%,銀行咋賺錢?背後如何套利

前言:

經常做銀行理財的人會有一個發現:收益在4.7%左右的產品很常見,可當下房屋按揭貸款的九折利率卻只有4.41%,二者居然有0.3%的倒掛——甚至有人理解成銀行以4.7%的成本吸收存款,

再以4.41%的利率放貸出去,純粹是賠錢賺吆喝。

事實真的如此嗎?

1

4.7%的銀行理財產品

我們先來看一張某銀行網站上的理財產品清單:

是的,收益還不錯——4.7%左右,且起投金額最低只要5萬,期限最短只要3個月,對於短期閒置資金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仔細一看,

要麼是資管產品,要麼是保險理財。對的,這不是銀行存款。可這些產品都投資什麼呢?

信託產品。我們知道信託的投資期限在1-3年,起點100萬,收益在6%-10%之間。銀行理財募集的資金就可以投資信託,只是把時間為1-3年的長期縮短為35天、91天或182天的短期,把100萬的高起點降低至5萬的低門檻罷了,等舊的銀行理財到期再募集新的銀行理財去歸還到期的資金,就這樣銜接迴圈,直至整個信託到期。

你或許看出來了,這在金融上的專業術語是資金的金額錯配和時間錯配,並存在新募集資金過少而不足以支付到期資金本息的情況,有點龐氏借貸的味道——但沒關係,銀行本就是玩錢的,它可以補足差額。如此操作下來,銀行並無虧損,反而能賺取1.3%-5.3%的差額收益。

保險萬能險。銀行可以跟合作保險公司推萬能險理財產品(像平安銀行與平安保險這種關聯企業就更容易合作了),

在這裡銀行並不研發產品,只是憑藉自己的客戶資源成為一個銷售管道,穩穩的獲取銷售傭金,當然也就不存在虧錢的問題了。

萬能險何以能出如此高的費用?保險公司是以此作為快速募集資金的方式,來進行杠杆並購或籌集過橋資金的,近一兩年攪動金融圈陣陣波瀾的恒大系、寶能系等就是玩萬能險的高手。

在2015年底恒大保險成立不久,為快速籌集資金就推出過1年期7%、2年期7.5%、3年期8%的萬能險產品,

且起投金額只有5000元!如此一比,現在5%左右的保理產品是不是弱爆了?

當然,在資金募集期間,也會把暫時閒置的資金去購買貨幣基金、短債基金、大額存單等流動性好或期限極短的金融產品,以提高資金的整體收益。這基本上是我們看到的4.7%銀行理財產品本質。

2

京東/百度等三方理財

▼某協力廠商平臺的理財產品

除了上面銀行理財產品所列的信託產品和萬能險外,主要投資本集團下屬金融平臺所做的債權資產證券化產品:

京東有京東金條——京東下屬的小貸公司對京東消費者放貸,日息萬分之四,合計年化利率就是14.4%;

百度有百度有錢花——百度下屬的小貸公司對百度消費者給予的信用貸款,日息萬分之五,合計年化利率就是18%;

支付寶有網商貸——阿裡下屬的網商銀行給予阿裡消費者的信用貸,日息根據客戶信用而有所不同,按萬分四算,合計年化利率就是14.4%;

——騰訊下屬的微眾銀行放的信用貸,日息萬分之五,合計年化利率就是18%。

把這些高收益的債權打包出售,就成了互聯網平臺上收益高達6%左右的資管理財產品,你甚至可以簡單的這樣理解:資管公司以6%左右的利息把眾多投資者的錢彙聚起來,再以超過14.4%的利息放貸出去,從而賺取超過6%的收益,當然實際沒有這麼多,因為要扣除法律/會計/銷售管道等其他仲介費用。

是的,你也許發現了,這裡的風險是借款人若大面積違約,會造成投資人本息損失,但目前來看這種風險似乎可以忽略:

1、貸款人非常分散,且金額都不大(大多10萬以內),所以集中違約的可能較小;

2、大多數資管產品都有財險公司做擔保;

3、即使大面積違約,互聯網巨頭出於聲譽考慮也會兜底,這是互聯網的黃金時代,它們都不缺錢。

所以,在這些大的互聯網平臺上,撿收益高的、期限短的、金額門檻低的准沒錯,而不必太計較理財產品的基礎資產。

3

高吸低貸,銀行咋賺錢?

那我們假設:即使銀行以4.7%的利息吸儲,再以4.41%的利率放貸出去,銀行就一定虧錢嗎?答案是NO!

這是因為錢(貨幣)有信用創造功能。銀行以4.7%的利息吸收了100億存款,再以4.41%的利率放貸出去,這筆交易是虧錢了,但故事卻沒有結束。

當地產公司拿到這100億回款後,這100億又會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在銀行,而活期存款利率只有0.35%,銀行又可以這100億為基礎對外放貸,利率仍然是4.41%,這就是銀行的貨幣創造功能——貸款變存款、存款變貸款,如此循環往復,只有第一次是高息4.7%吸儲,剩餘幾乎都是0.35%活期利率吸儲的,而放貸呢?一直是4.41%,這時候息差就出來了。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因為有存款準備金的存在,銀行吸收的存款並不能100%放貸出去,若以當下16.5%左右的存准率計算的話,銀行在吸收了地產商100億存款後理論上只能對外放貸83.5億。但不管如何,銀行首次以高息吸儲的錢,會通過信用創造產生大量低息存款,再以較高的利率放貸出去。

有很多人還在較真:買房人從工商銀行貸的款可能會劃轉到開發商在建設銀行的帳戶上啊,開發商拿到銀行回款會支付工程款/人員工資/行銷財務等各項費用啊(即開發商收到的回款並不能全部轉化成低息活期存款)……所以銀行高息吸儲的存款會丟失,就無法創造之後的低息存款。

一般情況下,開發商會在每一個按揭合作銀行各開設一個帳戶,這樣可以保證貸出去的款不流入別的銀行——即買房人在工商銀行的按揭貸款,會回款到開發商在工商銀行開設的帳戶內,也就是個左手倒右手的關係,錢並沒有跑出工商銀行。

開發商拿到賣房回款後,支付了建築款,建築商還會把錢存入銀行,建築商哪怕再用這些錢購買原料,原料商也會把錢存入銀行,總之不管如何,只要人們不持有紙鈔,錢就沒跑出整個銀行系統——就可以通過信用創造低息存款。

一個銀行高息吸儲,對整個銀行系統來說是賺錢的,區別只是有的銀行賺的多有的銀行賺的少罷了。

4

房貸是福利,勿提前還貸

當銀行理財收益高於九折房貸利率時,我們很自然的就能得出結論:無需提前還清房貸,用準備結清房貸的積蓄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即可,若購買靠譜互聯網平臺的理財產品,收益還會更高,這是房貸客戶難得的套利機會。

米筐投資之前不只一次的強調:房貸對普通百姓來說,是國家給予個人一生當中的最大福利——利率最低(相對最優質的房屋抵押貸款利率動輒上浮30%-80%,按揭貸款一般是基準利率,還時常會打折)、金額最大(最高可達購房款的80%,數額數十萬、百萬、甚至數百萬)、期限最長(最長可達30年)、且最易獲得(一般在支付首付後,即可審批通過),更何況現在4.9%的房貸基準利率為史上最低。

通過上文,我們知道銀行即使高息吸儲個人存款,目的是為了創造低息的企業存款,而地產商是最符合這個原則且最易操作、成本最低的載體,更何況房貸一向是優質資源——貸款人分散、違約率最低、批量放款、省時省力省成本。

相對於實體經濟萎靡違約率高,能分散風險的個人信用貸金額小、其他貸款分別考察浪費大量的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一個地產專案的按揭貸額度1億與一個人的信用貸10萬,對銀行來說成本差別不是很大,收益卻天宵地壤)來說,房貸確實成了銀行的香餑餑。

這就是房貸的秘密:因國家鼓勵和首付款支付而增強了購房人的信用,因人口紅利和貨幣紅利而讓房產成了最好的吸附資金的載體,進而房子成了最安全的資產,因眾多購房人的聚集而形成規模效應並以此獲得了大額低息貸款,每一個購房人都無形中獲得了與市場高收益金融產品套利的機會。

日息萬分之五,合計年化利率就是18%;

支付寶有網商貸——阿裡下屬的網商銀行給予阿裡消費者的信用貸,日息根據客戶信用而有所不同,按萬分四算,合計年化利率就是14.4%;

——騰訊下屬的微眾銀行放的信用貸,日息萬分之五,合計年化利率就是18%。

把這些高收益的債權打包出售,就成了互聯網平臺上收益高達6%左右的資管理財產品,你甚至可以簡單的這樣理解:資管公司以6%左右的利息把眾多投資者的錢彙聚起來,再以超過14.4%的利息放貸出去,從而賺取超過6%的收益,當然實際沒有這麼多,因為要扣除法律/會計/銷售管道等其他仲介費用。

是的,你也許發現了,這裡的風險是借款人若大面積違約,會造成投資人本息損失,但目前來看這種風險似乎可以忽略:

1、貸款人非常分散,且金額都不大(大多10萬以內),所以集中違約的可能較小;

2、大多數資管產品都有財險公司做擔保;

3、即使大面積違約,互聯網巨頭出於聲譽考慮也會兜底,這是互聯網的黃金時代,它們都不缺錢。

所以,在這些大的互聯網平臺上,撿收益高的、期限短的、金額門檻低的准沒錯,而不必太計較理財產品的基礎資產。

3

高吸低貸,銀行咋賺錢?

那我們假設:即使銀行以4.7%的利息吸儲,再以4.41%的利率放貸出去,銀行就一定虧錢嗎?答案是NO!

這是因為錢(貨幣)有信用創造功能。銀行以4.7%的利息吸收了100億存款,再以4.41%的利率放貸出去,這筆交易是虧錢了,但故事卻沒有結束。

當地產公司拿到這100億回款後,這100億又會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在銀行,而活期存款利率只有0.35%,銀行又可以這100億為基礎對外放貸,利率仍然是4.41%,這就是銀行的貨幣創造功能——貸款變存款、存款變貸款,如此循環往復,只有第一次是高息4.7%吸儲,剩餘幾乎都是0.35%活期利率吸儲的,而放貸呢?一直是4.41%,這時候息差就出來了。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因為有存款準備金的存在,銀行吸收的存款並不能100%放貸出去,若以當下16.5%左右的存准率計算的話,銀行在吸收了地產商100億存款後理論上只能對外放貸83.5億。但不管如何,銀行首次以高息吸儲的錢,會通過信用創造產生大量低息存款,再以較高的利率放貸出去。

有很多人還在較真:買房人從工商銀行貸的款可能會劃轉到開發商在建設銀行的帳戶上啊,開發商拿到銀行回款會支付工程款/人員工資/行銷財務等各項費用啊(即開發商收到的回款並不能全部轉化成低息活期存款)……所以銀行高息吸儲的存款會丟失,就無法創造之後的低息存款。

一般情況下,開發商會在每一個按揭合作銀行各開設一個帳戶,這樣可以保證貸出去的款不流入別的銀行——即買房人在工商銀行的按揭貸款,會回款到開發商在工商銀行開設的帳戶內,也就是個左手倒右手的關係,錢並沒有跑出工商銀行。

開發商拿到賣房回款後,支付了建築款,建築商還會把錢存入銀行,建築商哪怕再用這些錢購買原料,原料商也會把錢存入銀行,總之不管如何,只要人們不持有紙鈔,錢就沒跑出整個銀行系統——就可以通過信用創造低息存款。

一個銀行高息吸儲,對整個銀行系統來說是賺錢的,區別只是有的銀行賺的多有的銀行賺的少罷了。

4

房貸是福利,勿提前還貸

當銀行理財收益高於九折房貸利率時,我們很自然的就能得出結論:無需提前還清房貸,用準備結清房貸的積蓄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即可,若購買靠譜互聯網平臺的理財產品,收益還會更高,這是房貸客戶難得的套利機會。

米筐投資之前不只一次的強調:房貸對普通百姓來說,是國家給予個人一生當中的最大福利——利率最低(相對最優質的房屋抵押貸款利率動輒上浮30%-80%,按揭貸款一般是基準利率,還時常會打折)、金額最大(最高可達購房款的80%,數額數十萬、百萬、甚至數百萬)、期限最長(最長可達30年)、且最易獲得(一般在支付首付後,即可審批通過),更何況現在4.9%的房貸基準利率為史上最低。

通過上文,我們知道銀行即使高息吸儲個人存款,目的是為了創造低息的企業存款,而地產商是最符合這個原則且最易操作、成本最低的載體,更何況房貸一向是優質資源——貸款人分散、違約率最低、批量放款、省時省力省成本。

相對於實體經濟萎靡違約率高,能分散風險的個人信用貸金額小、其他貸款分別考察浪費大量的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一個地產專案的按揭貸額度1億與一個人的信用貸10萬,對銀行來說成本差別不是很大,收益卻天宵地壤)來說,房貸確實成了銀行的香餑餑。

這就是房貸的秘密:因國家鼓勵和首付款支付而增強了購房人的信用,因人口紅利和貨幣紅利而讓房產成了最好的吸附資金的載體,進而房子成了最安全的資產,因眾多購房人的聚集而形成規模效應並以此獲得了大額低息貸款,每一個購房人都無形中獲得了與市場高收益金融產品套利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