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吳帥:醫療專家下基層坐診是浪費,北醫三院院長喬傑說的是真話

7年前,我曾寫過一篇評論《“專家坐診社區醫院”有大炮打蚊子之嫌》,

批評行政命令把專家推向社區這種現象。

但即使到了今天,這種行為依然有增無減。醫生多點執業經常被某些公權力武斷解讀為,醫療專家下基層行醫,把病人帶到基層。

今天《中國青年報》的某條新聞刊登了一位醫療專家的實話實說,再次批評這種現象。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認為,“鬆散型”的醫聯體,因為沒有明確的責任、權力和利益的分配,很難做好、做實。

比如,一個婦產科的大專家被派到基層醫聯體單位,在社區坐診一天,而這一天,最多也就三五個病人前來問診,且其中幾乎沒有專科對口的病人,“這其實是一種資源浪費,這種專家在我們醫院一天至少看幾十個“專病”病人,還有疑難雜症,讓他下去基層坐診一天,看不了幾個病人,真是資源浪費。”

我的看法如下:

動力問題。強扭的瓜不甜,扶貧貴在自願,強制的慈善不是美德。

權力之手一刀切把醫療專家長期推向基層,適得其反。換位思考,本來“我”不反感,但被人用槍指著頭去做這些事情,味道就變了。

全科和專科的思維誤區。術業有專攻,基層主要是全科地帶,基層醫生是全科醫生,這個區域是他們的強項,能夠看雜病,更知道病人的需求。專科醫生到全科崗位,註定會水土不服,一是沒有專科病人看。看全科未必比得上基層醫生,醫療是實踐的行業。

二是缺少檢驗、手術、輔助等團隊的配合,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一個看血液病的專家,到社區坐診一天,一個病人沒有,專家很鬱悶,因為浪費了寶貴時間。但寫政績報告的門外漢,一旦被上面肯定的激情綁架,哪管你感受?

基層醫療半死不活,不是基層醫生問題。政府有一個誤區,好像源源不斷把好醫生輸送到基層社區,問題就可以解決。現在可以回頭看看,大醫院專家幫扶基層那麼多年,

有沒有哪一所基層醫院是因此得救的?

基層醫療問題,不可忽視兩個尖銳矛盾。

惡性競爭。大醫院也在發展全科,普通常見病的病人一個不放過,小手術的業務也是業務範疇。說得直白一點,兩者站在同一競爭起跑線上,大醫院可以搶小醫院的病人,小醫院沒能力搶大醫院的病人。在這種惡性競爭下,原本屬於基層醫療的病人流行了大醫院。抽調一兩個專家到基層走一下,

搞搞形象工程,發幾條正能量的報導,就能救活基層?

基層自身的管理問題。在基層醫院,多數醫生吃大鍋飯,以穩定為工作第一要點,在這種殘酷競爭中,也沒有很大的動力改變服務。先天不足後天失養,焉能不死?

相反,一些辦活的小醫院診所,成功是因為願意改變,瞄準了大醫院的盲點和弱點,置之死地而後生,但這屬於少數。

所有籠統的行業問題判斷,描敘的都是絕大多數現象,不排除有漏網之魚的個例。但不能因為這些個例的存在,就推翻這個行業普遍問題存在的判斷。

但對個體而言,不要太迷信指望政府因素,因為這是不可控因素。積極進取,改革轉型,完善提升服務水準,打造好品牌影響力,進入到領先者行列,這是可控因素。

佔據主動的總是少數人,這是亙古不變的成功學定律。所謂的成功,不外是成為領先的極少數。

描敘的都是絕大多數現象,不排除有漏網之魚的個例。但不能因為這些個例的存在,就推翻這個行業普遍問題存在的判斷。

但對個體而言,不要太迷信指望政府因素,因為這是不可控因素。積極進取,改革轉型,完善提升服務水準,打造好品牌影響力,進入到領先者行列,這是可控因素。

佔據主動的總是少數人,這是亙古不變的成功學定律。所謂的成功,不外是成為領先的極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