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釋迦牟尼的前世叫摩訶薩陲,捨身放血喂老虎,死後大地生妙香

【原創聲明】:曉夢閣只做原創內容,曉夢閣出文必屬精品,禁止盜用違者必究。

文/曉夢閣主

在金庸的武俠小說《神雕英雄傳》裡一燈大師在救黃蓉的時候曾說過一個關於佛陀捨身割肉喂鷹的故事,說得是一隻饑餓的老鷹正在追捕一隻鴿子,鴿子找佛陀求救,佛陀慈悲,不忍心鴿子被吃,但是又不想老鷹被餓死,於是就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來喂給老鷹吃,最後佛陀捨生忘死正得佛果。

捨身,是佛教中的佈施的一種行為。更為準備的說是指捨棄身家性命,

或割腕四肢五官的一種畸形的佈施。

上面所說的佛陀割肉喂鷹的故事,就是這種佈施行為。而捨身的理由在佛教中有兩種:第一,佛教以為人世皆苦,身為苦根,放棄生命,即是脫苦。該觀念在小乘佛教中頗為流行。第二,為表現普度眾生,

慈悲為懷的宗教精神。

下面就給大家說一個《金光明經》中佛祖釋迦牟尼前世捨身的故事——捨身喂虎,吃成白骨後天地變色,大地生妙香。

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國王叫摩訶羅陀,是一位非常善良的國王,經常積德行善,從來都沒有樹立怨敵。

他有三個兒子,最小的王子叫摩訶薩陲。這個小王子從小聰明善良,跟著比丘學習,有一天摩訶薩陲王子在竹林中遇到了一隻老虎,這只老虎很特別,是一隻剛生完小老虎的母虎。母虎因為失血過多,體力不支,無法捕食。而且母虎身邊有七隻嗷嗷待哺的小老虎,這只母虎饑餓窮悴,身體羸損,命將欲絕。

宅心仁厚的王子見狀,大發慈悲,以身投諸虎前。怎奈母虎羸弱無力,不能啖食。摩訶薩陲王子決定讓老虎有力氣動,怎麼辦呢?佛經中原話是“即起求刀,了不能得,即以幹竹刺頸出血”。什麼意思呢?就是王子找不到刀,於是就用乾枯的竹子刺破自己的頸子流出熱血。母虎於是舔食王子的熱血後才有了力氣。於是將王子吃得只剩下一堆白骨。

摩訶薩陲王子身死後,大地六種震動,日無精光,又雨雜華(“華”通假“花”),大地上生出種種妙香。而這位捨身飼虎的王子摩訶薩陲,便是後世的佛祖釋迦牟尼,捨身成佛。

在佛教中,這種捨身成佛的壯舉,備受佛教徒崇敬,也最能表現信徒對佛的極度虔誠。但是這種捨身成佛的行為畢竟只有那種大無畏,具有無上佛法的人才能成就。所以,後世的佛教早已不存在這種行為,而提倡“即身成佛”,這也應徵佛祖所說的三個時代——正法時代,像法時代和末法時代。而今正是末法時代,佛法沒落,信徒不真,可見人心一般!

但是這種捨身成佛的行為畢竟只有那種大無畏,具有無上佛法的人才能成就。所以,後世的佛教早已不存在這種行為,而提倡“即身成佛”,這也應徵佛祖所說的三個時代——正法時代,像法時代和末法時代。而今正是末法時代,佛法沒落,信徒不真,可見人心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