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7年國際食品安全大會在京舉行

中國食品工業界正以食品安全為保障,逐漸實現產業界的健康轉型,通過服務百姓,助力健康中國。4月20—21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CIFST)與國際食品科技聯盟(IUFOST)共同主辦的 2017年國際食品安全大會在北京召開。

大會以“食品安全與健康並行”為主題,延續前七屆會議成果,以國際視角和權威、科技為主線,準確對應當下食品安全與健康兩大熱點,其不斷融入的新元素,讓內容更豐富,層次更深入。

大會現場

食品安全問題呈現國際化趨勢

國家食藥監總局副局長郭文奇表示,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和公共安全問題,也關係著我國的國際形象,從側面反映了我國的綜合國力。過去的一年,中國食品安全形勢持續保持了穩定向好的發展勢頭,國家食藥監總局組織的年度抽檢,共抽檢 32大類,25.7萬批次樣品,結果顯示合格率為96.8% ,與 2015年持平。

郭文奇指出,隨著國際食品貿易的飛速增長和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的快速發展,

食品生產銷售消費的全產業鏈已經突破了傳統的地域界限,在全球不斷延伸擴展。加之資訊傳播手段的日新月異,食品安全問題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國際化趨勢。很多食品安全問題既有其國情的特殊性,也有全球的統一性。基於各國食品產業發展階段與經濟實力有著一定的聯繫,也與相關產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各國都難以獨善其身。因此,區域性食品安全問題很有可能蔓延轉化為跨區域、跨國界的問題,
需要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和全社會多方共同來面對。

中國科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徐延豪表示,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關鍵在科技創新發展,基礎在於提升公眾的食品安全科學素質,而核心在於食品科技界。希望大會持續為中國食品安全和食品安全的科技發展帶來新活力、新動力。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教授表示,

中國的食品安全,歷經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的打擊已走過 9年。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攜手國際食品科技聯盟,以共同破解中國食品安全困局為初衷而召開的國際食品安全大會,已連續舉辦八屆。她回顧了大會為促進中國食品工業的發展所留下的足跡, “八年間,國際食品科技聯盟組織了上百位元國際知名的專家,年復一年地來到中國,
使我們有了一個快速借鑒和分享全球食品安全理念、經驗、教訓和科學積累的通道;亦讓全球同行有了一個真實觀察、理解和客觀評價中國食品安全的視角。八年間,我國食品科技界為國分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聚集起強大的、跨學科、跨部門的專家陣容,用長期的科學積累凝練學術界共識,在風險評估與危機應對、風險交流與公眾科普、法規與標準體系建設等科技含量高、專業性強的領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了科技對食品安全獨立、客觀的整體話語權,並逐漸培育出一批對媒體和消費者有影響力的意見領袖,在夯實中國食品安全科學基石的重要歷史階段,完成了自身的使命和階段性目標。”

此次大會以“食品安全與健康”為目標,對應中國食品工業正在進行深刻轉型與價值提升的需求變化,大會邀請了來自中國、美國、英國、德國等12個國家和地區的 67名國際知名專家及食品企業家,進行了 62個專題發言和現場交流,同時還邀請國家食藥監總局主管部門負責人,深入解讀嬰幼兒配方乳粉的註冊、保健食品等特殊食品的政策與法規行業熱點。這些與企業界進行的面對面的探討與溝通,力求科學地詮釋和破解我國食品安全與健康中的諸多新命題,對中國食品與營養安全形成科技支撐。

參會專家在會間交流

在大會報告上,陳君石、吳清平兩位元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來自國家食藥監總局食品安全監管三司、國家質檢總局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世界衛生組織、美國農業部等單位的 10余位元中外專家,就我國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情況、進出口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構建、食品安全資訊交流、食品摻假等內容進行了深入交流。

為表彰以科學的堅守精神,主辦方向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嚴衛星和來自WHO的科學家彼得•本•安博克(Pe原ter Ben Embarek)授予“科學精神獎”,向馬冠生教授等授予“科學傳播獎”。

中國食品安全正匯入與全球趨同的管理模式

2016年中國食品工業(扣除煙草業)的總產值達 11.1 萬億元,同比增長 8.9% ,餐飲業總產值 3.58萬億元,同比增長 10.8% ,均高於中國經濟6.7% 的平均增長水準。比這一數字更重要的,是食品行業食品安全水準的提升。“在這個滿足全球 1/5 人口消費,基數最大、難度係數最高的食品市場上,中國對食品安全的管理,在破解困局中的每一點進步,哪怕是 1% 的提升,都是艱難的,了不起的。”孟素荷認為,中國食品安全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中國正逐步匯入與全球趨同的管理模式中。

歐洲食品安全局前局長、愛爾蘭國立都柏 林大 學帕 特裡 克•沃 爾(Patrick W all)教授在分析全球供應鏈食品安全管理面臨的挑戰時表示,建立可持續的食品供應鏈需要涉及監管、環境、科學、技術、市場和社會經濟等諸多因素。實現全球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除了要考慮食品安全問題,還要考慮包括儘量減少環境影響、用水量、食物浪費等其他問題。

食品安全與健康轉型形成產業發展“雙核”

孟素荷指出,在近三年中國食品安全的進展中,對農產品的原料安全、食品摻假、食品的營養與健康評價和標識、特殊膳食食品的政策導向以及對新食品原料的審批等問題的各方關注度均在快速增大,亟待破解。

西南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李洪軍對食品安全有著自己的見解。李洪軍表示,我國食品企業的生產衛生狀況還有待規範和提升。他建議,可將醫用消毒的一些先進的方式、方法“嫁接”到食品領域,為食品安全築一道防護牆。

企業界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責任與擔當日益凸顯

在企業家高峰對話上,來自杜邦營養與健康、雅培、歐喜、沃爾瑪、藝康、菲仕蘭、金光、康師傅、三元等 10余家知名企業的負責人圍繞食品安全與健康轉型進行了溝通與分享,企業界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責任與擔當日益凸顯。

康師傅控股集團中央研究所食品安全中心副總經理羅之綱指出,在新的食品安全大環境下,面臨消費者期望增加、新媒體影響力加大、政府監管趨嚴等諸多挑戰,企業應該從被動反應到主動預防,從分段管理到全程控制。康師傅實現全程品質管制的追溯系統,將各個節點的品質管控資訊納入追溯系統中,不僅使各環節的食品安全和品質管制可相互勾稽,更強化價值鏈上的品質提升與控制。

國際食安大會設置的菲仕蘭展臺

科技促進產業發展及對食品安全有效引導

大會期間,為促進科技對產業及食品安全的引導,主辦方還組織了一系列相關活動。

為使企業一線人員更好地應對食品安全的微生物污染問題,主辦方於會前召開了微生物檢驗在確保食品安全方面的作用培訓班,來自國際食品微生物標準委員會(ICMSF)以及其他國際組織和國內的權威食品安全專家,與學員們共同討論和分享了實踐過程中的成功經驗。

此外,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AOAC 國際正式簽署合作協定,就雙方成為戰略學術夥伴達成共識。

在大會期間特別設置的特殊食品的政策與法規新動向、 “互聯網+食品”的監管挑戰與企業責任、食品安全微生物檢驗與控制技術標準化、畜禽製品的安全與加工新技術、食品安全風險交流預警、食品企業衛生設計與標準技術等8個專題會議,受到多方關注。

在“互聯網+食品”的監管挑戰與企業責任專題研討會上,齊聚百度外賣、餓了麼、亞馬遜、中糧我買網等網路平臺企業。電商企業代表與來自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專家共同探討了食業與互聯網如何對接。(本報記者 王薇/文 唐衛/攝)

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了科技對食品安全獨立、客觀的整體話語權,並逐漸培育出一批對媒體和消費者有影響力的意見領袖,在夯實中國食品安全科學基石的重要歷史階段,完成了自身的使命和階段性目標。”

此次大會以“食品安全與健康”為目標,對應中國食品工業正在進行深刻轉型與價值提升的需求變化,大會邀請了來自中國、美國、英國、德國等12個國家和地區的 67名國際知名專家及食品企業家,進行了 62個專題發言和現場交流,同時還邀請國家食藥監總局主管部門負責人,深入解讀嬰幼兒配方乳粉的註冊、保健食品等特殊食品的政策與法規行業熱點。這些與企業界進行的面對面的探討與溝通,力求科學地詮釋和破解我國食品安全與健康中的諸多新命題,對中國食品與營養安全形成科技支撐。

參會專家在會間交流

在大會報告上,陳君石、吳清平兩位元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來自國家食藥監總局食品安全監管三司、國家質檢總局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世界衛生組織、美國農業部等單位的 10余位元中外專家,就我國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情況、進出口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構建、食品安全資訊交流、食品摻假等內容進行了深入交流。

為表彰以科學的堅守精神,主辦方向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嚴衛星和來自WHO的科學家彼得•本•安博克(Pe原ter Ben Embarek)授予“科學精神獎”,向馬冠生教授等授予“科學傳播獎”。

中國食品安全正匯入與全球趨同的管理模式

2016年中國食品工業(扣除煙草業)的總產值達 11.1 萬億元,同比增長 8.9% ,餐飲業總產值 3.58萬億元,同比增長 10.8% ,均高於中國經濟6.7% 的平均增長水準。比這一數字更重要的,是食品行業食品安全水準的提升。“在這個滿足全球 1/5 人口消費,基數最大、難度係數最高的食品市場上,中國對食品安全的管理,在破解困局中的每一點進步,哪怕是 1% 的提升,都是艱難的,了不起的。”孟素荷認為,中國食品安全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中國正逐步匯入與全球趨同的管理模式中。

歐洲食品安全局前局長、愛爾蘭國立都柏 林大 學帕 特裡 克•沃 爾(Patrick W all)教授在分析全球供應鏈食品安全管理面臨的挑戰時表示,建立可持續的食品供應鏈需要涉及監管、環境、科學、技術、市場和社會經濟等諸多因素。實現全球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除了要考慮食品安全問題,還要考慮包括儘量減少環境影響、用水量、食物浪費等其他問題。

食品安全與健康轉型形成產業發展“雙核”

孟素荷指出,在近三年中國食品安全的進展中,對農產品的原料安全、食品摻假、食品的營養與健康評價和標識、特殊膳食食品的政策導向以及對新食品原料的審批等問題的各方關注度均在快速增大,亟待破解。

西南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李洪軍對食品安全有著自己的見解。李洪軍表示,我國食品企業的生產衛生狀況還有待規範和提升。他建議,可將醫用消毒的一些先進的方式、方法“嫁接”到食品領域,為食品安全築一道防護牆。

企業界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責任與擔當日益凸顯

在企業家高峰對話上,來自杜邦營養與健康、雅培、歐喜、沃爾瑪、藝康、菲仕蘭、金光、康師傅、三元等 10余家知名企業的負責人圍繞食品安全與健康轉型進行了溝通與分享,企業界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責任與擔當日益凸顯。

康師傅控股集團中央研究所食品安全中心副總經理羅之綱指出,在新的食品安全大環境下,面臨消費者期望增加、新媒體影響力加大、政府監管趨嚴等諸多挑戰,企業應該從被動反應到主動預防,從分段管理到全程控制。康師傅實現全程品質管制的追溯系統,將各個節點的品質管控資訊納入追溯系統中,不僅使各環節的食品安全和品質管制可相互勾稽,更強化價值鏈上的品質提升與控制。

國際食安大會設置的菲仕蘭展臺

科技促進產業發展及對食品安全有效引導

大會期間,為促進科技對產業及食品安全的引導,主辦方還組織了一系列相關活動。

為使企業一線人員更好地應對食品安全的微生物污染問題,主辦方於會前召開了微生物檢驗在確保食品安全方面的作用培訓班,來自國際食品微生物標準委員會(ICMSF)以及其他國際組織和國內的權威食品安全專家,與學員們共同討論和分享了實踐過程中的成功經驗。

此外,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AOAC 國際正式簽署合作協定,就雙方成為戰略學術夥伴達成共識。

在大會期間特別設置的特殊食品的政策與法規新動向、 “互聯網+食品”的監管挑戰與企業責任、食品安全微生物檢驗與控制技術標準化、畜禽製品的安全與加工新技術、食品安全風險交流預警、食品企業衛生設計與標準技術等8個專題會議,受到多方關注。

在“互聯網+食品”的監管挑戰與企業責任專題研討會上,齊聚百度外賣、餓了麼、亞馬遜、中糧我買網等網路平臺企業。電商企業代表與來自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專家共同探討了食業與互聯網如何對接。(本報記者 王薇/文 唐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