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人工智慧”的背後:無屏時代到來,語音交互成主流

互聯網的寒冬中,有一把火炬叫“人工智慧”。這把火炬不僅吸引著投資界的目光,

也開始加速它探索的步伐。

從人類發明電腦起,“人工智慧”概念一直被規律性地提起、回落。97年的“深藍”戰勝人類世界冠軍,及前段時間的AlphaGO戰勝李世石,人工智慧概念都被推到峰頂,似乎進入生活指日可待。遺憾的是97年後我們並沒有進入人工智慧時代。時間足足相隔20年,場景卻那麼相似。2017年誰又說得准呢?

但是在最近,我對人工智慧的定義已經發生了變化。

這種變化讓我堅信,是該來了。

在以前,我會把人工智慧理解為電影裡描述的那樣“具有意識的超級大腦”(認知智慧),而現在,我會把它定義成“超級大腦”(感知智慧)。“有意識的超級大腦 ”可以說是一個終極難題,實現它依然需要很久的時間。所以在解決這個終極難題前,不如先解決一道相對簡單點的難題。

當我們把超級大腦的“意識”去掉後,就如同把人工智慧這扇門打開了一點縫隙,

瞬間光芒四射。我們不再需要去執著“人工智慧”思考方式的擬人化和意識存在。它本身應該被允許完全獨特的“思考”方式,不僅跟以前不一樣,跟人類也完全不一樣。這種思考方式在突破一個節點後,說不定會遠遠優於人類的思考方式。

上文到這裡就結束了,日後會寫一篇大資料與人工智慧的文章,來繼續拓展這個內容。今天我想寫的,是這個“超級大腦”帶來的全新人機對話模式。

“超級大腦”的全新人機對話模式

10年前的iphone讓人機交互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後不斷改變我們的生活。下一個時代必然也會帶來同樣的產品革命。

想像一個場景,你是老闆,你有一個秘書。你把很多事情都放手給它做:叫一輛快車、預定今晚的酒店、預定後天的機票等等。我們要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把需求跟秘書說一聲,確定好後,接下來的事情就不用我們操心了。

我們再把場景具體話,想像著你跟你的秘書這麼說:“幫我訂一張2017年3月21日從北京到深圳的機票,起飛時間在中午1點到下午4點間,需要靠窗,就定商務艙吧。不要那種廉價航空。噢,對了,最好幫我看下航空公司的價格規律,在價格較低的時候預定。還有記得要列印行程單”。

以上的需求,秘書會勤勤懇懇地幫你把事情做好。但如果換成自己做,即使是在智慧手機APP上,

一項一項細節的確定就足夠浪費我們的時間和精力,出現問題了,還得一步步解決。我們不是老闆,沒有秘書,只能親自操作。但如果未來的“超級大腦”可以是你的一個秘書呢?

這即是未來人工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的部分應用。

這個“超級大腦”能夠理解你的任何命令、並能迅速執行最準確的結果。你的大部分需求只需要2步即可達成:提出——完成。中間是一個黑箱。你看不到過程,卻非常準確。

當“一切歸於簡”的時候,其實也是我們對手機大部分APP擺脫依賴的時候。我們需要的,僅僅是一個能理解我們需求的東西,這個東西,螢幕點擊不再是它的主要交互。你只需要把你的需求輸入給它,或者更簡單的——告訴它,就可以得到最終結果了。

此時可能有聰明的讀者意識到了,這不就是手機上更智慧化的siri等語音助手嘛。

我認為不是。有3個原因。

第1個原因是手機的作業系統平臺是iOS或Android等, siri可以理解為是系統裡的一個APP應用,它不是一個系統平臺,這就給siri限定了一個天花板。第2個原因是因為在手機作業系統的生態中,每一個APP都是個體,它們自身具有非常鮮明的功能特性,並且難以融合。一個彙聚所有功能於一身的APP註定是一個失敗的APP。這是商業上的壁壘,也是優秀的用戶體驗。基於這種特點下,手機系統沒有“一”的基因。第3個原因是螢幕的存在。螢幕交互和語音交互其實不是共生,而是互相競爭。當手機上所有語音交互都可以通過螢幕交互實現的時候,用戶往往只會二選一,並且選擇手機交互的核心方式觸屏。這會導致“語音”只能成為可有可無的裝飾品。

因此,我們需要一個無螢幕的東西,來實現“一切歸一”的操作。它應該是語音助手,但載體不再是手機,可以是一個小音響,或者根本隱藏起來(比如嵌入在家裡的天花板四周),你可以不接觸它,但它會感知你。

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個語音助手本身不是一個APP,它應該是一個作業系統平臺,一個從iOS或Android衍生出來的平臺。它自己包含了千萬個APP。你告訴它你的需求的時候,實現這些需求不是由語音助手本身去實現,而是由語音助手平臺上的APP去實現。

在這個平臺下,各個APP的獨特性被剝去,只剩最純粹的功能。它們都融合在了語音助手裡。這即是語音助手平臺與iOS或Android的區別,因為各種APP的功能融合在一起,變成了語音助手平臺的各種技能。但它與iOS或Android是無縫連接的,所有的資訊只要需要,可以傳遞到螢幕上。螢幕更多的作用,就是顯示結果,給予你安全感。

那麼這個“超級大腦”未來在哪裡呢?我認為有兩種可能。

第二種是語音助手平臺自身就是一個“超級大腦”,並提供給其他公司技術支援,比如“訊飛超腦”、“百度大腦”,所有的應用資料都會交給這個大腦進行訓練,實現更強大的“超級大腦”。我個人更傾向於這種可能。

這將是一個新的更強大的生態系統。語音助手可以嵌入非常多的應用場景,比如汽車、家居、教育等等。而掌握這個語音平臺的公司,在數個競爭者中獲得勝利後,將可能成為新的巨頭。

隨著時代的到來,這樣的產品終究會實現。它不能替代手機,因為依然有很多內容的載體需要螢幕,很多應用場景也離不開螢幕。但它終究會融入我們的生活,成為我們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比如現在,敲擊一下你的耳機,告訴它你的需求吧。

本文由 @來杯冷飲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卻非常準確。

當“一切歸於簡”的時候,其實也是我們對手機大部分APP擺脫依賴的時候。我們需要的,僅僅是一個能理解我們需求的東西,這個東西,螢幕點擊不再是它的主要交互。你只需要把你的需求輸入給它,或者更簡單的——告訴它,就可以得到最終結果了。

此時可能有聰明的讀者意識到了,這不就是手機上更智慧化的siri等語音助手嘛。

我認為不是。有3個原因。

第1個原因是手機的作業系統平臺是iOS或Android等, siri可以理解為是系統裡的一個APP應用,它不是一個系統平臺,這就給siri限定了一個天花板。第2個原因是因為在手機作業系統的生態中,每一個APP都是個體,它們自身具有非常鮮明的功能特性,並且難以融合。一個彙聚所有功能於一身的APP註定是一個失敗的APP。這是商業上的壁壘,也是優秀的用戶體驗。基於這種特點下,手機系統沒有“一”的基因。第3個原因是螢幕的存在。螢幕交互和語音交互其實不是共生,而是互相競爭。當手機上所有語音交互都可以通過螢幕交互實現的時候,用戶往往只會二選一,並且選擇手機交互的核心方式觸屏。這會導致“語音”只能成為可有可無的裝飾品。

因此,我們需要一個無螢幕的東西,來實現“一切歸一”的操作。它應該是語音助手,但載體不再是手機,可以是一個小音響,或者根本隱藏起來(比如嵌入在家裡的天花板四周),你可以不接觸它,但它會感知你。

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個語音助手本身不是一個APP,它應該是一個作業系統平臺,一個從iOS或Android衍生出來的平臺。它自己包含了千萬個APP。你告訴它你的需求的時候,實現這些需求不是由語音助手本身去實現,而是由語音助手平臺上的APP去實現。

在這個平臺下,各個APP的獨特性被剝去,只剩最純粹的功能。它們都融合在了語音助手裡。這即是語音助手平臺與iOS或Android的區別,因為各種APP的功能融合在一起,變成了語音助手平臺的各種技能。但它與iOS或Android是無縫連接的,所有的資訊只要需要,可以傳遞到螢幕上。螢幕更多的作用,就是顯示結果,給予你安全感。

那麼這個“超級大腦”未來在哪裡呢?我認為有兩種可能。

第二種是語音助手平臺自身就是一個“超級大腦”,並提供給其他公司技術支援,比如“訊飛超腦”、“百度大腦”,所有的應用資料都會交給這個大腦進行訓練,實現更強大的“超級大腦”。我個人更傾向於這種可能。

這將是一個新的更強大的生態系統。語音助手可以嵌入非常多的應用場景,比如汽車、家居、教育等等。而掌握這個語音平臺的公司,在數個競爭者中獲得勝利後,將可能成為新的巨頭。

隨著時代的到來,這樣的產品終究會實現。它不能替代手機,因為依然有很多內容的載體需要螢幕,很多應用場景也離不開螢幕。但它終究會融入我們的生活,成為我們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比如現在,敲擊一下你的耳機,告訴它你的需求吧。

本文由 @來杯冷飲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