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聚焦」習近平對廖俊波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指示強調 不忘初心 扎實工作 廉潔奉公 身體力行把黨的方針政策落實到基層和群眾中去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廖俊波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廖俊波同志任職期間,牢記黨的囑託,盡心盡責,帶領當地幹部群眾撲下身子、苦幹實幹,

以實際行動體現了對党忠誠、心系群眾、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無愧於“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的稱號。廣大黨員、幹部要向廖俊波同志學習,不忘初心、扎實工作、廉潔奉公,身體力行把黨的方針政策落實到基層和群眾中去,真心實意為人民造福。

習近平指出,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優秀基層幹部因各種原因在基層一線工作中不幸過世。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關心這些優秀基層幹部的家屬,

滿腔熱情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特別是要把他們的老人和未成年子女照顧好。這項工作,要有專人負責、專人落實。

廖俊波同志生前是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長,武夷新區党工委書記,曾任政和縣縣委書記,2015年6月被中央組織部授予“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稱號。2017年3月18日,廖俊波同志在趕往武夷新區主持召開會議途中不幸發生車禍,因公殉職。(新華社北京4月14日電)

《人民日報》報導廖俊波先進事蹟原文

“樵夫”的魔力——追記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

圖為廖俊波(左一)帶領農技人員幫助花農解決技術難題(資料照片)

閩北的春,雨一直下。青翠峻峭的武夷山脈之間,逶迤綿延著的三條溪流在南平彙聚成為閩江,

波濤洶湧一路向海,滋養著“八山一水一田”的八閩大地。今年的雨季來得特別的早,淅淅瀝瀝、時斷時續。

3月18日,週六,晚7時許,一輛略顯陳舊的小轎車行駛在長深高速公路上,大雨如注。“路上下大雨了,估計晚到一會兒,請大家準備8點半開會。”後座上的一位中年男子剛剛掛掉電話,意外發生——車輛突然失控側滑,撞上了右側的防護欄,中年男子在猛烈的撞擊中被甩出車身,

重重地砸向了金屬護欄。救護車迅速趕到,然而一切為時已晚。

“天妒英才!”噩耗傳出,八閩含悲。廖俊波,這位2015年獲得習近平總書記接見的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如今擔任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長和武夷新區党工委書記,才48歲!

那個臉上總是洋溢著微笑、一身幹勁似乎永遠使不完的廖俊波走了;那個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身影永遠在工地和田間閃現的廖俊波走了;那個誓言改變山區落後面貌、讓百姓過上幸福生活的廖俊波走了。

3月24日,是廖俊波出殯的日子。他家樓下的路上,送別的人群將前後數十裡的街道擠得水泄不通;遺體告別儀式上,來自美國、菲律賓、香港、北京、福州等各地的哀悼者絡繹不絕。在他離開將近一個月之後,懷念他的聲音依然此起彼伏:

創業的魔力

他走到哪裡,哪裡就會大變樣

1998年,廖俊波任邵武市拿口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擺在他面前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百年不遇特大洪災的災後重建。他挨家挨戶探訪情況,很快就把受災的幾百戶都走了個遍。農民吳炳賢蓋新房時不小心砸傷了腿,眼睜睜看著別人蓋房乾著急。廖俊波得知後,多次上門看望,並幫他出錢請人代建房。1999年春節,吳炳賢在內的500多戶居民在新房裡高高興興地過上了新年。

“拿口鎮到朱坊村的水泥路,直接受益的群眾差不多有1.3萬人,占全鎮人口近一半,竣工時幾百名群眾自發敲鑼打鼓給鎮政府送匾。”時任拿口鎮黨委書記熊貽榮至今記憶猶新。

在邵武市任副市長期間,他創造性地提出建設專業化產業平臺,新建了占地26平方公里的省級迴圈經濟園區,規模工業產值三年翻了近一番;他先後化解原國有企業不良債務1.3億元,盤活工業用地近200畝,為13家擔保企業解除了債務鏈。

在南平市政府副秘書長任上,城區地質災害防治、配電站房整治、夏道山后村用地糾紛、馬坑路錦達房地產項目歷史遺留土地證辦理問題等一個個硬骨頭被他成功啃下。

2007年,廖俊波走馬上任榮華山產業組團管委會主任,赤手空拳赴浦城縣負責籌建工作,一起赴任的只有副主任劉暉明和司機。面對一片待開發的山包,沒有規劃,他找規劃單位來做規劃設計;沒有土地,他與浦城縣委縣政府溝通協調征地拆遷;沒有基礎設施,他帶領大家建路、挖溝、排水;為了招商引資,他四年間驅車36萬公里,常年奔波在浙江、廣東等地。四年間,完成征地7000多畝,招商引資簽約項目51個,開工項目23個,總投資28.03億元。浦城人驚呆了,直呼廖俊波創造了奇跡!

曾幾何時,政和縣沒有高速公路,沒有市民廣場,沒有文化中心,沒有像樣的橋樑,甚至沒有紅綠燈、斑馬線。2011年6月至2016年4月,廖俊波擔任縣委書記期間,將政和縣城的城鎮化率從31%提高到46%,迎賓大道建起來了,主街改造好了,政和廣場、文化中心投入使用了,9座市政橋樑竣工了,甯武、松建高速公路通車了!25年高考沒有人考上北大清華的歷史結束了,過去連想都不敢想的工業園區已經開發完畢3600畝了!

“家鄉變樣了!”那時候,從政和出去打工回家的人一下高速便要下車仔細觀望,感歎家鄉的模樣煥然一新。

凝聚人心的魔力

他總能讓人變“要我幹”為“我要幹”

“他從不以怒生威、以官壓人,他真的是春風化雨、以誠化人。”曾經與廖俊波共事的順昌縣縣長余向紅說。

2011年6月,廖俊波任政和縣委書記,當時的政和縣被人戲稱為“省尾”,經濟發展各項指標長期居全省末位。“當官當到政和,洗澡洗到黃河。”老百姓編了這麼一句諺語,形容到政和當幹部是件“倒楣”事兒。

廖俊波不這麼想,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組織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調研。“政和的夏天炙烤難耐,手臂曬脫皮,身上起疹子……”時任政和縣縣長黃愛華對那次調研仍記憶深刻,“廖書記帶著大家下鄉村、進廠礦、訪社區,我也是第一次這麼深入地瞭解政和。”

經過深入調研,廖俊波感到,由於早年縣裡發生過縣委書記腐敗窩案,幹部群眾信心不足、狀態不佳。“把人心聚攏起來,把信心提振起來,政和才有可能發展。”廖俊波組織全縣副科級以上單位負責人,開了三天的發展務虛會,統一思想、凝聚共識。

“政和只能有一個聲音,就是政和好聲音;政和只能有一個目標,就是一切為了政和的光榮與夢想。”廖俊波提出,政和發展必須揚長避短,走特色化、差異化的路子,在抓好現代農業的基礎上,致力於突破工業、城市、旅遊、回歸等“四大經濟”。

幹事創業首先靠人,廖俊波“三顧茅廬”的故事一個接著一個。他打破班子分工,縣四套班子捆綁運作,先後成立了城市經濟發展、茶產業發展、工業平臺建設等11個分線工作項目組。時任縣政協副主席的劉斌原想“退居二線”,沒想到廖俊波幾次找他談話,希望他任專案組組長。“我的心被他焐熱了,感覺自己煥發了第二春。”

許紹衛,時任縣人大副主任。廖俊波先後三次登門拜訪,請他兼任縣城駐地的熊山街道党工委書記。“廖書記再三動員,見我說自己年齡大了、頭髮白了,第二天就送了一盒染髮劑給我。”

以誠待人、以情動人、以心交人,這就是廖俊波讓身邊人變“要我幹”為“我要幹”的秘訣!功夫不負有心人,2012年政和縣域經濟發展指數提升35位元,上升幅度全省最大;2013—2015年縣域經濟蟬聯全省發展十佳;全縣財政總收入從2011年的1.6億元上升到2016年的4.5億元,實現了巨變。

愛民的魔力

他像群眾的親人,處處為群眾著想

在政和縣城關渡頭洋居住的張承富老人家門口,貼著一副對聯:“當官能為民著想,凝聚民心國家強”,橫批是“俊波你好”。這位71歲的老人家門口是一條河,附近住戶一直籌畫自建一條棧道以便出行,但因資金問題遲遲未能如願。2015年5月,老人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找到廖俊波;他當場召集有關部門負責人研究,將修棧道列為民心工程。2016年6月,棧道終於修通了,老人寫下這副對聯,貼上就再沒揭下。

找廖俊波幫忙的群眾數不勝數,他每一次都不厭其煩、幫忙到底。刁桂華是一家食品飲料企業負責人,2011年交納了土地出讓保證金後不久,被外地有關部門非法拘禁,等到恢復人身自由時,交納土地金的時限已過,需要交納一大筆滯納金。她走上了漫漫信訪路,直到2015年底遇上接訪的廖俊波,終於看到一線希望。“廖市長的聲音特別溫暖,多次利用週末時間向我瞭解情況。”2016年“五一”假期,廖俊波冒著大雨,打計程車過來察看被泥石流掩埋的舊廠房,渾身淋透了。很快,廖俊波幫她拿到了新拍土地的使用證,在他去世前不久,還一直在過問開工許可證拿到了沒有。

在廖俊波的遺體告別儀式上,一位名叫陳豔的女士專程從泉州趕來,連聲說“廖叔叔是我的恩人”。1999年,家住拿口鎮朱坊村的陳豔因為家庭貧困,初中畢業後儘管考上了中專,卻不得不輟學去鎮裡的竹筷廠打工。廖俊波調研來到她家,很堅定地告訴她,“知識改變命運,再難也要讀書,我來資助你!”此後三年寒暑假,陳豔都會收到廖叔叔2000多元的紅包。憑著資助,她順利從泉州經貿學院畢業,工作後又繼續讀夜大,考了中級會計師,現在泉州一家房地產公司任財務經理。“廖叔叔改變了我的命運,他教導我不斷學習進步,這份恩情我永生難忘。”看著廖俊波的遺像,陳豔泣不成聲。

2012年11月8日,政和縣石屯鎮中心小學一名三年級學生將家裡的工業用蓖麻子帶到班級,跟同學說是神藥,吃下後會有神功,導致全班20多名學生中毒。廖俊波得知此事後,立即派人將8名重症患者送到南平市第一醫院搶救。為避免有的孩子不敢講真話誤服後症狀不明顯耽誤救治,他帶著班主任和村幹部挨家挨戶詢問孩子狀況,當晚一直跑到深夜11點多,將全年級100多號學生全部排查了一遍才放下心來。此次事件,所有學生均得到及時救治,沒有留下任何後遺症。事後,學生家長給南平市第一醫院、縣教育局和縣政府送去了感謝的錦旗。他們卻不知道,廖俊波為了他們的孩子,整整幾夜都沒有睡好覺。

廖俊波經常對身邊的幹部講,“群眾遇到困難來找我們的時候,一定要換位思考,想想如果我們站在他們的位置上該怎麼辦,這時候你就一定會盡心盡力幫他們去辦事。”

扶貧的魔力

賺錢的事讓群眾幹,不賺錢的事讓黨委政府幹

政和經濟基礎薄弱遠近聞名,也因此成為福建歷任省長固定的幫扶縣。習近平總書記在任福建省長期間,曾三次到政和調研。2000年9月,習近平同志在政和縣調研時指出,希望山區縣的同志們發揚愚公移山、滴水穿石的精神,實實在在地發展山區特色經濟。如何讓山區群眾脫貧,一直是廖俊波心頭的一件大事。為讓群眾過上好日子,廖俊波開動腦筋,想出不少新招。

政和縣石屯鎮石圳村,如今是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白茶小圳,最多的時候一天接待遊客超萬人次。看著古樸的民居、潺潺的流水、幽香的茶社,很難想像在四年前,這裡還是一個出了名的“垃圾村”,村裡的河溝淤積了近30年的垃圾無人清理,年輕人都外出打工,除了本村留守的老人兒童,外村人都不願踏進村裡。

廖俊波當縣委書記後,聽說石圳村的10個婦女成立了村巾幗理事會義務清理垃圾,專程到村裡走訪。他鼓勵她們不僅要整理衛生,還要恢復村容村貌,申報美麗鄉村,想辦法搞旅遊項目。巾幗理事會會長袁雲機記得,那時每個月廖俊波都要到村裡來三四趟,問她最近有什麼想法,遇到什麼困難,有沒有需要他説明解決的。“賺錢的事你們來幹,不賺錢的事讓我們來幹”,廖俊波常把這句話掛在嘴上。在他的幫助下,水、電、橋、路燈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石圳村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有100多名村民回到本村從事旅遊等相關產業,村民人均收入翻了幾番,村裡的老人們都說日子好得“像是掉進了蜜罐裡”。

鐵山鎮東澗村在2013年的時候人均年收入僅5000元,村裡900多口人中有1/3外出打工。2012年10月,廖俊波來到村裡和村民們座談,幫他們想辦法增收。“能不能流轉土地,搞花卉種植?”看到村民們渴望的眼神,廖俊波主動找到一家花卉種植基地負責人周勝,邀請他落戶東澗村,發展了400多畝的花卉基地,帶動了本村50多人的就業。如今,這個村有5家企業落戶,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已達1萬多元。

外屯鄉洋屯蓮子合作社負責人許仁壽2010年創辦合作社時,怎麼也沒想到,三年不到的時間,合作社種植蓮子的規模居然從100畝擴大到了2700畝。“多虧了廖書記幫我們出主意,辦理了小額金融貸款,我們的蓮子合作社才能逐年不斷擴大規模。”2014年,合作社由於周轉資金短缺,找到銀行卻因承包的土地無法抵押貸不了款。在廖俊波到外屯鄉調研時,許仁壽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提出了貸款的難題。廖俊波立即找縣郵儲銀行等多個部門商討,由縣財政將扶貧貼息的350萬元作為風險保證金,幫助他們開通了小額金融貸款專案。

“親”“清”的魔力

他為企業家排憂解難,卻始終嚴守廉潔底線

“一個企業落地需要千百個理由,不落地只要一個理由。”為了讓企業落戶閩北山區,廖俊波擔任政和縣委書記期間,實施審批流程再造,在全省首創“並審聯批”制度,將所有與專案落地相關的審批部門聯合組成“並審聯批工作組”,自己任組長,親自過問審批過程中的每一個難點,使審批效率大大提升。在服務入園企業方面,廖俊波提倡“兩不見面”(企業不必與審批部門見面、不必與征地農民見面),由園區管委會提供全程服務。大膽的創新與周到的服務,換來了“窪地效應”,來自浙江和鄰近福安的一批企業相繼在政和縣落地。一位浙江客商在園區建廠後,又動員哥哥和弟弟到園區來辦企業。就連遠在江蘇的一個市,也組團到園區來考察取經。

“我們的目標是企業家手指輕輕一點,剩下的都可以由園區代辦。”服務企業盡心竭力,但廖俊波始終堅持“親”“清”二字,嚴守廉潔底線。南平市政府辦工作人員吳慧強記得,有的客商會提著東西去找廖俊波,但他從不收下。“你來找我,我把你當成朋友;現在你提著東西來看我,我要是收下,我們就不是朋友關係而是利益關係,你這麼做是把我們的關係看輕了,這麼做不僅是侮辱你自己也是侮辱了我。”就在他去世前不久,有一個外地客商拎了一盒海產品過來,廖俊波一直追到電梯口,堅決退回。

“這麼多年,從拿口、邵武、榮華山、政和再到武夷新區,他一直分管或主管工業園區,經手無數項目,但是從來沒有聽說他為哪個項目謀過私利。”與廖俊波認識多年的詹樹強說,“他剛到政和就對我說,咱們是老鄉,如果有人通過你找我吃飯,你千萬不要叫我。”

“我在政和期間,任何人打著我的旗號去辦私事,你們都不要理。”廖俊波一到政和就放下狠話。一個從小一起長大的玩伴想請他幫自己辦事,廖俊波嚴詞拒絕;對方又請廖俊波的父親說情,還是被他回絕了。

快樂的魔力

他始終笑對人生,給人們帶來正能量

他把時間都用在了工作上,每天的日程從早安排到晚,只睡三四個小時。就是這樣,他也總是說說笑笑,渾然不覺得苦和累。每當有人勸他:“廖市長,要注意身體,不要太累啊!”他就立刻做出一副振奮精神的樣子答道:“我不累,工作是快樂的喲!”

“廖市長是一個非常樂觀、幽默的人,你們千萬不要把他寫成一個工作狂。”儘管在許多人的敘述中,他的故事幾乎除了工作、工作還是工作,但他們依然認為他很快樂,“這種快樂是發自內心的,他真的把工作當成了一種愛好,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當成自己畢生追求的事業。”

曾任政和縣委辦主任的葉金星記得,在政和縣陪廖俊波加班時,有時大家覺得很累了,廖書記就會說,我唱首歌給大家聽。經常唱的一首就是《蝸牛與黃鸝鳥》,大家聽著聽著,也就不累了。

他的妻子林莉說,他是一個特別浪漫的人,雖然很久才能見面一次,但每逢她的生日總會有驚喜,還會和女兒一起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

廖俊波被中央組織部評為“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後,全家人都為他感到高興。廖俊波高興的同時,也深知責任和壓力更大,他對妻子林莉說:“組織上給了這麼高的榮譽,除了更加努力工作,沒有其他辦法報答組織的恩情。”

這個自稱“樵夫”的“砍柴人”,兢兢業業、不知疲倦地一直忙碌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如今,他突然走了,卻帶不走人們對他的懷念。這些天,他們仍在一遍遍呼喊著他。

同事張穎在喊:廖副,你托我買的新書《差距》已經買到了,你怎麼不來取呢!

退休幹部湯文池在喊:廖書記,你答應等鯉魚山莊開業了來請老夥計們一起釣魚吃飯的呢,不能食言啊!

來自葡萄牙的海源新材料有限公司員工米蘭達在喊:廖先生,你前些天不是說要邀請我的孩子來武夷新區上國際學校嗎,你忘了嗎?

石圳村巾幗理事會的十個婦女在喊:廖書記,你答應有空再回石圳看我們的,村裡又有新變化喲!

在蓋新廠房的刁桂華在喊:廖市長,你答應等我的新廠房開工後,要舀一瓢熱熱的麥芽汁給你嘗,你快來呀……

彙集著閩北大地涓涓細流的閩江一路向南,匯入大海。孜孜不倦的“樵夫”累了,他放下了斧頭,收起了魔法,化作一朵俊美的浪花,折射著太陽的光芒。

他挨家挨戶探訪情況,很快就把受災的幾百戶都走了個遍。農民吳炳賢蓋新房時不小心砸傷了腿,眼睜睜看著別人蓋房乾著急。廖俊波得知後,多次上門看望,並幫他出錢請人代建房。1999年春節,吳炳賢在內的500多戶居民在新房裡高高興興地過上了新年。

“拿口鎮到朱坊村的水泥路,直接受益的群眾差不多有1.3萬人,占全鎮人口近一半,竣工時幾百名群眾自發敲鑼打鼓給鎮政府送匾。”時任拿口鎮黨委書記熊貽榮至今記憶猶新。

在邵武市任副市長期間,他創造性地提出建設專業化產業平臺,新建了占地26平方公里的省級迴圈經濟園區,規模工業產值三年翻了近一番;他先後化解原國有企業不良債務1.3億元,盤活工業用地近200畝,為13家擔保企業解除了債務鏈。

在南平市政府副秘書長任上,城區地質災害防治、配電站房整治、夏道山后村用地糾紛、馬坑路錦達房地產項目歷史遺留土地證辦理問題等一個個硬骨頭被他成功啃下。

2007年,廖俊波走馬上任榮華山產業組團管委會主任,赤手空拳赴浦城縣負責籌建工作,一起赴任的只有副主任劉暉明和司機。面對一片待開發的山包,沒有規劃,他找規劃單位來做規劃設計;沒有土地,他與浦城縣委縣政府溝通協調征地拆遷;沒有基礎設施,他帶領大家建路、挖溝、排水;為了招商引資,他四年間驅車36萬公里,常年奔波在浙江、廣東等地。四年間,完成征地7000多畝,招商引資簽約項目51個,開工項目23個,總投資28.03億元。浦城人驚呆了,直呼廖俊波創造了奇跡!

曾幾何時,政和縣沒有高速公路,沒有市民廣場,沒有文化中心,沒有像樣的橋樑,甚至沒有紅綠燈、斑馬線。2011年6月至2016年4月,廖俊波擔任縣委書記期間,將政和縣城的城鎮化率從31%提高到46%,迎賓大道建起來了,主街改造好了,政和廣場、文化中心投入使用了,9座市政橋樑竣工了,甯武、松建高速公路通車了!25年高考沒有人考上北大清華的歷史結束了,過去連想都不敢想的工業園區已經開發完畢3600畝了!

“家鄉變樣了!”那時候,從政和出去打工回家的人一下高速便要下車仔細觀望,感歎家鄉的模樣煥然一新。

凝聚人心的魔力

他總能讓人變“要我幹”為“我要幹”

“他從不以怒生威、以官壓人,他真的是春風化雨、以誠化人。”曾經與廖俊波共事的順昌縣縣長余向紅說。

2011年6月,廖俊波任政和縣委書記,當時的政和縣被人戲稱為“省尾”,經濟發展各項指標長期居全省末位。“當官當到政和,洗澡洗到黃河。”老百姓編了這麼一句諺語,形容到政和當幹部是件“倒楣”事兒。

廖俊波不這麼想,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組織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調研。“政和的夏天炙烤難耐,手臂曬脫皮,身上起疹子……”時任政和縣縣長黃愛華對那次調研仍記憶深刻,“廖書記帶著大家下鄉村、進廠礦、訪社區,我也是第一次這麼深入地瞭解政和。”

經過深入調研,廖俊波感到,由於早年縣裡發生過縣委書記腐敗窩案,幹部群眾信心不足、狀態不佳。“把人心聚攏起來,把信心提振起來,政和才有可能發展。”廖俊波組織全縣副科級以上單位負責人,開了三天的發展務虛會,統一思想、凝聚共識。

“政和只能有一個聲音,就是政和好聲音;政和只能有一個目標,就是一切為了政和的光榮與夢想。”廖俊波提出,政和發展必須揚長避短,走特色化、差異化的路子,在抓好現代農業的基礎上,致力於突破工業、城市、旅遊、回歸等“四大經濟”。

幹事創業首先靠人,廖俊波“三顧茅廬”的故事一個接著一個。他打破班子分工,縣四套班子捆綁運作,先後成立了城市經濟發展、茶產業發展、工業平臺建設等11個分線工作項目組。時任縣政協副主席的劉斌原想“退居二線”,沒想到廖俊波幾次找他談話,希望他任專案組組長。“我的心被他焐熱了,感覺自己煥發了第二春。”

許紹衛,時任縣人大副主任。廖俊波先後三次登門拜訪,請他兼任縣城駐地的熊山街道党工委書記。“廖書記再三動員,見我說自己年齡大了、頭髮白了,第二天就送了一盒染髮劑給我。”

以誠待人、以情動人、以心交人,這就是廖俊波讓身邊人變“要我幹”為“我要幹”的秘訣!功夫不負有心人,2012年政和縣域經濟發展指數提升35位元,上升幅度全省最大;2013—2015年縣域經濟蟬聯全省發展十佳;全縣財政總收入從2011年的1.6億元上升到2016年的4.5億元,實現了巨變。

愛民的魔力

他像群眾的親人,處處為群眾著想

在政和縣城關渡頭洋居住的張承富老人家門口,貼著一副對聯:“當官能為民著想,凝聚民心國家強”,橫批是“俊波你好”。這位71歲的老人家門口是一條河,附近住戶一直籌畫自建一條棧道以便出行,但因資金問題遲遲未能如願。2015年5月,老人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找到廖俊波;他當場召集有關部門負責人研究,將修棧道列為民心工程。2016年6月,棧道終於修通了,老人寫下這副對聯,貼上就再沒揭下。

找廖俊波幫忙的群眾數不勝數,他每一次都不厭其煩、幫忙到底。刁桂華是一家食品飲料企業負責人,2011年交納了土地出讓保證金後不久,被外地有關部門非法拘禁,等到恢復人身自由時,交納土地金的時限已過,需要交納一大筆滯納金。她走上了漫漫信訪路,直到2015年底遇上接訪的廖俊波,終於看到一線希望。“廖市長的聲音特別溫暖,多次利用週末時間向我瞭解情況。”2016年“五一”假期,廖俊波冒著大雨,打計程車過來察看被泥石流掩埋的舊廠房,渾身淋透了。很快,廖俊波幫她拿到了新拍土地的使用證,在他去世前不久,還一直在過問開工許可證拿到了沒有。

在廖俊波的遺體告別儀式上,一位名叫陳豔的女士專程從泉州趕來,連聲說“廖叔叔是我的恩人”。1999年,家住拿口鎮朱坊村的陳豔因為家庭貧困,初中畢業後儘管考上了中專,卻不得不輟學去鎮裡的竹筷廠打工。廖俊波調研來到她家,很堅定地告訴她,“知識改變命運,再難也要讀書,我來資助你!”此後三年寒暑假,陳豔都會收到廖叔叔2000多元的紅包。憑著資助,她順利從泉州經貿學院畢業,工作後又繼續讀夜大,考了中級會計師,現在泉州一家房地產公司任財務經理。“廖叔叔改變了我的命運,他教導我不斷學習進步,這份恩情我永生難忘。”看著廖俊波的遺像,陳豔泣不成聲。

2012年11月8日,政和縣石屯鎮中心小學一名三年級學生將家裡的工業用蓖麻子帶到班級,跟同學說是神藥,吃下後會有神功,導致全班20多名學生中毒。廖俊波得知此事後,立即派人將8名重症患者送到南平市第一醫院搶救。為避免有的孩子不敢講真話誤服後症狀不明顯耽誤救治,他帶著班主任和村幹部挨家挨戶詢問孩子狀況,當晚一直跑到深夜11點多,將全年級100多號學生全部排查了一遍才放下心來。此次事件,所有學生均得到及時救治,沒有留下任何後遺症。事後,學生家長給南平市第一醫院、縣教育局和縣政府送去了感謝的錦旗。他們卻不知道,廖俊波為了他們的孩子,整整幾夜都沒有睡好覺。

廖俊波經常對身邊的幹部講,“群眾遇到困難來找我們的時候,一定要換位思考,想想如果我們站在他們的位置上該怎麼辦,這時候你就一定會盡心盡力幫他們去辦事。”

扶貧的魔力

賺錢的事讓群眾幹,不賺錢的事讓黨委政府幹

政和經濟基礎薄弱遠近聞名,也因此成為福建歷任省長固定的幫扶縣。習近平總書記在任福建省長期間,曾三次到政和調研。2000年9月,習近平同志在政和縣調研時指出,希望山區縣的同志們發揚愚公移山、滴水穿石的精神,實實在在地發展山區特色經濟。如何讓山區群眾脫貧,一直是廖俊波心頭的一件大事。為讓群眾過上好日子,廖俊波開動腦筋,想出不少新招。

政和縣石屯鎮石圳村,如今是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白茶小圳,最多的時候一天接待遊客超萬人次。看著古樸的民居、潺潺的流水、幽香的茶社,很難想像在四年前,這裡還是一個出了名的“垃圾村”,村裡的河溝淤積了近30年的垃圾無人清理,年輕人都外出打工,除了本村留守的老人兒童,外村人都不願踏進村裡。

廖俊波當縣委書記後,聽說石圳村的10個婦女成立了村巾幗理事會義務清理垃圾,專程到村裡走訪。他鼓勵她們不僅要整理衛生,還要恢復村容村貌,申報美麗鄉村,想辦法搞旅遊項目。巾幗理事會會長袁雲機記得,那時每個月廖俊波都要到村裡來三四趟,問她最近有什麼想法,遇到什麼困難,有沒有需要他説明解決的。“賺錢的事你們來幹,不賺錢的事讓我們來幹”,廖俊波常把這句話掛在嘴上。在他的幫助下,水、電、橋、路燈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石圳村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有100多名村民回到本村從事旅遊等相關產業,村民人均收入翻了幾番,村裡的老人們都說日子好得“像是掉進了蜜罐裡”。

鐵山鎮東澗村在2013年的時候人均年收入僅5000元,村裡900多口人中有1/3外出打工。2012年10月,廖俊波來到村裡和村民們座談,幫他們想辦法增收。“能不能流轉土地,搞花卉種植?”看到村民們渴望的眼神,廖俊波主動找到一家花卉種植基地負責人周勝,邀請他落戶東澗村,發展了400多畝的花卉基地,帶動了本村50多人的就業。如今,這個村有5家企業落戶,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已達1萬多元。

外屯鄉洋屯蓮子合作社負責人許仁壽2010年創辦合作社時,怎麼也沒想到,三年不到的時間,合作社種植蓮子的規模居然從100畝擴大到了2700畝。“多虧了廖書記幫我們出主意,辦理了小額金融貸款,我們的蓮子合作社才能逐年不斷擴大規模。”2014年,合作社由於周轉資金短缺,找到銀行卻因承包的土地無法抵押貸不了款。在廖俊波到外屯鄉調研時,許仁壽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提出了貸款的難題。廖俊波立即找縣郵儲銀行等多個部門商討,由縣財政將扶貧貼息的350萬元作為風險保證金,幫助他們開通了小額金融貸款專案。

“親”“清”的魔力

他為企業家排憂解難,卻始終嚴守廉潔底線

“一個企業落地需要千百個理由,不落地只要一個理由。”為了讓企業落戶閩北山區,廖俊波擔任政和縣委書記期間,實施審批流程再造,在全省首創“並審聯批”制度,將所有與專案落地相關的審批部門聯合組成“並審聯批工作組”,自己任組長,親自過問審批過程中的每一個難點,使審批效率大大提升。在服務入園企業方面,廖俊波提倡“兩不見面”(企業不必與審批部門見面、不必與征地農民見面),由園區管委會提供全程服務。大膽的創新與周到的服務,換來了“窪地效應”,來自浙江和鄰近福安的一批企業相繼在政和縣落地。一位浙江客商在園區建廠後,又動員哥哥和弟弟到園區來辦企業。就連遠在江蘇的一個市,也組團到園區來考察取經。

“我們的目標是企業家手指輕輕一點,剩下的都可以由園區代辦。”服務企業盡心竭力,但廖俊波始終堅持“親”“清”二字,嚴守廉潔底線。南平市政府辦工作人員吳慧強記得,有的客商會提著東西去找廖俊波,但他從不收下。“你來找我,我把你當成朋友;現在你提著東西來看我,我要是收下,我們就不是朋友關係而是利益關係,你這麼做是把我們的關係看輕了,這麼做不僅是侮辱你自己也是侮辱了我。”就在他去世前不久,有一個外地客商拎了一盒海產品過來,廖俊波一直追到電梯口,堅決退回。

“這麼多年,從拿口、邵武、榮華山、政和再到武夷新區,他一直分管或主管工業園區,經手無數項目,但是從來沒有聽說他為哪個項目謀過私利。”與廖俊波認識多年的詹樹強說,“他剛到政和就對我說,咱們是老鄉,如果有人通過你找我吃飯,你千萬不要叫我。”

“我在政和期間,任何人打著我的旗號去辦私事,你們都不要理。”廖俊波一到政和就放下狠話。一個從小一起長大的玩伴想請他幫自己辦事,廖俊波嚴詞拒絕;對方又請廖俊波的父親說情,還是被他回絕了。

快樂的魔力

他始終笑對人生,給人們帶來正能量

他把時間都用在了工作上,每天的日程從早安排到晚,只睡三四個小時。就是這樣,他也總是說說笑笑,渾然不覺得苦和累。每當有人勸他:“廖市長,要注意身體,不要太累啊!”他就立刻做出一副振奮精神的樣子答道:“我不累,工作是快樂的喲!”

“廖市長是一個非常樂觀、幽默的人,你們千萬不要把他寫成一個工作狂。”儘管在許多人的敘述中,他的故事幾乎除了工作、工作還是工作,但他們依然認為他很快樂,“這種快樂是發自內心的,他真的把工作當成了一種愛好,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當成自己畢生追求的事業。”

曾任政和縣委辦主任的葉金星記得,在政和縣陪廖俊波加班時,有時大家覺得很累了,廖書記就會說,我唱首歌給大家聽。經常唱的一首就是《蝸牛與黃鸝鳥》,大家聽著聽著,也就不累了。

他的妻子林莉說,他是一個特別浪漫的人,雖然很久才能見面一次,但每逢她的生日總會有驚喜,還會和女兒一起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

廖俊波被中央組織部評為“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後,全家人都為他感到高興。廖俊波高興的同時,也深知責任和壓力更大,他對妻子林莉說:“組織上給了這麼高的榮譽,除了更加努力工作,沒有其他辦法報答組織的恩情。”

這個自稱“樵夫”的“砍柴人”,兢兢業業、不知疲倦地一直忙碌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如今,他突然走了,卻帶不走人們對他的懷念。這些天,他們仍在一遍遍呼喊著他。

同事張穎在喊:廖副,你托我買的新書《差距》已經買到了,你怎麼不來取呢!

退休幹部湯文池在喊:廖書記,你答應等鯉魚山莊開業了來請老夥計們一起釣魚吃飯的呢,不能食言啊!

來自葡萄牙的海源新材料有限公司員工米蘭達在喊:廖先生,你前些天不是說要邀請我的孩子來武夷新區上國際學校嗎,你忘了嗎?

石圳村巾幗理事會的十個婦女在喊:廖書記,你答應有空再回石圳看我們的,村裡又有新變化喲!

在蓋新廠房的刁桂華在喊:廖市長,你答應等我的新廠房開工後,要舀一瓢熱熱的麥芽汁給你嘗,你快來呀……

彙集著閩北大地涓涓細流的閩江一路向南,匯入大海。孜孜不倦的“樵夫”累了,他放下了斧頭,收起了魔法,化作一朵俊美的浪花,折射著太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