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人月收入多少幸福感最高?這個問題的答案,讓你想不到

17日,《2016年度中國幸福報告》、《2016年度中國健康報告》發佈。“杭州是幸福指數最高的城市,

所以,我們選擇在杭州發佈這個全國性的榜單。”昊達生活方式研究院院長、暨南大學生活方式研究院聯席院長費勇教授說,這兩個榜單關切的是每一個人的健康與幸福,關心的是哪些生活方式讓每一個人更健康、更幸福。

2016年,生活榜研發團隊在全國32個城市隨機抽取1萬人為樣本,就健康、幸福和生活方式的關係進行了資料獲取、調研、分析。通過兩大榜單,

你會清晰看到自己的健康與幸福真相,會瞭解到哪些因素在影響著自己的健康與幸福。

隨著個人月收入的增高,居民幸福感先升後降

幸福感與個人收入關係圖表

《2016年度中國幸福報告》顯示,居民幸福感最高的三個地區是海南省、江蘇省、天津市;最低的三個地區是湖北省、青海省、江西省。

低學歷群體比高學歷群體更容易獲得幸福,有房群體比沒房群體更容易獲得幸福,有伴侶群體比沒伴侶群體更容易獲得幸福。

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快樂、生活滿意度、幸福明顯高於男性,感受到的壓力明顯低於男性。

是不是收入越高的人,越幸福呢?“我們的調查結果不是說錢越多越幸福,但是也不能說錢越少越幸福,

這中間有個平衡點。”費勇說,並非收入越高,個人幸福指數越高。隨著個人月收入的增高,居民幸福感先升高後降低。月收入1.2萬元-1.5萬元的人,幸福感是最高的。

而對幸福影響最大的五個因素是:樂觀程度、健康狀況、休閒滿意度、是否有伴侶、醫療服務滿意度,並沒有和錢掛鉤。

隨著受教育程度的增高,健康指數先升後降

《2016年度中國健康報告》顯示,對健康影響最大的五個因素是:幸福感、樂觀程度、年齡、鍛煉頻率、休閒滿意度。

城市居民健康指數最高的三個地區是:河南省、浙江省、黑龍江省。

有句古話叫“財多身體弱”,調查似乎在某種程度上也證明了這一點:隨著月收入的升高,健康指數先上升後下降。其中,月收入1.2萬元-1.5萬元的人群身體健康指數最高,月收入9000元-1.2萬元的人群心理健康指數最高。

“我們發現受訪者讀的書多,健康狀況反而下降”,社會學家、昊達生活方式研究院首席研究員、中山大學博士生導師丘海雄教授說,

隨著受教育程度的增高,健康指數先上升後下降,大專學歷的人健康狀況最好。

家庭年收入近30萬,在北上廣是什麼水準?

也許你會說,這怎麼也得是“中產”了吧。然而21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佈的《社會藍皮書:2017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將上述人士歸為北上廣新社會階層,但這一收入水準的64.7%的受訪者認為其家庭不屬於“中產”,另有48%的受訪者表示不清楚。

另外,認為個人屬於“中產”的新社會階層的占比更低,僅占27%,69.5%的新社會階層認為其個人不屬於“中產”。

除此之外,藍皮書還透露了什麼?麥格君為大家梳理了部分內容,看看你中槍了嗎?

新社會階層收入:上海>北京>廣州

據瞭解,該報告採用廣義的“新社會階層”界定,即中共中央統戰部發佈的《關於鞏固和壯大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的意見》指出新社會階層主要由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和自由擇業知識份子組成。

藍皮書指出,新社會階層的高收入、高消費特徵明顯。從個人收入來看,新社會階層在過去一年的平均收入達到166403元,遠高於社會平均收入75184元,是其2.21倍;而在家庭收入層面上,新社會階層過去一年的家庭總收入均值達到288826元,是社會平均收入147573元的1.96倍。

在北京、上海與廣州三地,新社會階層內部的收入也呈現巨大的差異化現象。從家庭總收入來看,居住在上海的新社會階層的收入達到369131元,為三地最高;北京次之,為259978元;廣州最少,為201772元。

在工資性收入方面也呈現類似的特徵。而在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方面,廣州的新社會階層的收入在三地中排名均為第1,達到38447元,這可能與廣州的非公有制經濟活力更強、重商氛圍濃厚、有更多的人從事經營活動和財產性活動有關。

在消費水準與消費能力方面,資料顯示,北上廣三地新社會階層在過去一年家庭總支出的平均數達到131459元,而三地居民的平均家庭總支出為76734元,新社會階層家庭的支出總額是社會平均水準的1.71倍。

在各分項的支出方面,新社會階層的飲食支出為35433元,略高於社會平均水準25832元;服裝配飾支出為14720元,比社會平均水準高92.8%;醫療支出為6778元,高於平均水準38.9%;教育支出與住房支出明顯高於社會平均水準,分別是其1.68倍和1.40倍,說明相對於社會其他階層來說,新社會階層自身的消費能力更強,也擁有更巨大的消費潛力可發掘。

看起來過的很滋潤,是這些人的普遍生活狀態,高收入、高消費特徵明顯。但是如前所述,很有意思的是,大部分新社會階層認為其並不屬於“中產”。

從具體的原因分佈來看,無論是家庭層面還是個人層面,新社會階層都認為收入水準、資產總量和消費水準不夠是其沒有進入“中產”的主要原因。

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擴大,農村消費增速快過城鎮

藍皮書指出,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出現新的態勢。總的來說,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長,但同比增速明顯下降。

應當注意的是,中國社會的收入差距並不僅僅表現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一個維度上,行業差距、地區差距以及社會成員差距都對總體的收入差距有重要影響。

總的來說,中國社會的總體收入差距2009年以來不斷縮小,從社會階層結構來說,意味著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的擴大。

藍皮書還指出,2016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2247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實際增長6.4%。其中,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6797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實際增長5.3%;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7017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實際增長8.2%。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速也快于城鎮居民。

從調查結果來看,與老友的線上交流是主要的方式。54.01%的中年人認為他們與老朋友的線上交流多於線下交流,另外有接近23%的中年人認為線上交流和線下交流差不多。而真正以線下交流為主、線上交流很少的比例只有17.14%。以前人們的社交集中於在場社交,而現在中年人的社交主要集中於“缺場社交”。

1/3畢業生進入建築、教育、金融、媒體通信行業

藍皮書指出,從2011~2015屆畢業生就業的行業分佈看,就業的前十大行業基本保持不變,其中建築業、教育業、金融業、媒體資訊及通信業始終保持在前四位,累計約占畢業生就業總量的1/3。

本科畢業生工作與專業的相關度明顯高於專科畢業生。本科畢業生醫學專業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最高,2015屆達到了95%,在10個主要的本科學科門類中位居榜首。

從2011~2015屆畢業生工作與專業相關度的變化來看,醫藥衛生、生化與藥品、藝術設計傳媒、文化教育、環保氣象與安全、公共事業大類專業畢業生工作與專業的相關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製造、旅遊、輕紡食品大類專業畢業生工作與專業的相關度比較穩定,變化不大;土建、材料與能源、交通運輸、資源開發與測繪、農林牧漁、財經、電子資訊等大類專業畢業生工作與專業的相關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土建大類專業的降幅最大,由2011屆的85%下降為2015屆的69%。

將上述人士歸為北上廣新社會階層,但這一收入水準的64.7%的受訪者認為其家庭不屬於“中產”,另有48%的受訪者表示不清楚。

另外,認為個人屬於“中產”的新社會階層的占比更低,僅占27%,69.5%的新社會階層認為其個人不屬於“中產”。

除此之外,藍皮書還透露了什麼?麥格君為大家梳理了部分內容,看看你中槍了嗎?

新社會階層收入:上海>北京>廣州

據瞭解,該報告採用廣義的“新社會階層”界定,即中共中央統戰部發佈的《關於鞏固和壯大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的意見》指出新社會階層主要由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和自由擇業知識份子組成。

藍皮書指出,新社會階層的高收入、高消費特徵明顯。從個人收入來看,新社會階層在過去一年的平均收入達到166403元,遠高於社會平均收入75184元,是其2.21倍;而在家庭收入層面上,新社會階層過去一年的家庭總收入均值達到288826元,是社會平均收入147573元的1.96倍。

在北京、上海與廣州三地,新社會階層內部的收入也呈現巨大的差異化現象。從家庭總收入來看,居住在上海的新社會階層的收入達到369131元,為三地最高;北京次之,為259978元;廣州最少,為201772元。

在工資性收入方面也呈現類似的特徵。而在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方面,廣州的新社會階層的收入在三地中排名均為第1,達到38447元,這可能與廣州的非公有制經濟活力更強、重商氛圍濃厚、有更多的人從事經營活動和財產性活動有關。

在消費水準與消費能力方面,資料顯示,北上廣三地新社會階層在過去一年家庭總支出的平均數達到131459元,而三地居民的平均家庭總支出為76734元,新社會階層家庭的支出總額是社會平均水準的1.71倍。

在各分項的支出方面,新社會階層的飲食支出為35433元,略高於社會平均水準25832元;服裝配飾支出為14720元,比社會平均水準高92.8%;醫療支出為6778元,高於平均水準38.9%;教育支出與住房支出明顯高於社會平均水準,分別是其1.68倍和1.40倍,說明相對於社會其他階層來說,新社會階層自身的消費能力更強,也擁有更巨大的消費潛力可發掘。

看起來過的很滋潤,是這些人的普遍生活狀態,高收入、高消費特徵明顯。但是如前所述,很有意思的是,大部分新社會階層認為其並不屬於“中產”。

從具體的原因分佈來看,無論是家庭層面還是個人層面,新社會階層都認為收入水準、資產總量和消費水準不夠是其沒有進入“中產”的主要原因。

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擴大,農村消費增速快過城鎮

藍皮書指出,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出現新的態勢。總的來說,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長,但同比增速明顯下降。

應當注意的是,中國社會的收入差距並不僅僅表現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一個維度上,行業差距、地區差距以及社會成員差距都對總體的收入差距有重要影響。

總的來說,中國社會的總體收入差距2009年以來不斷縮小,從社會階層結構來說,意味著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的擴大。

藍皮書還指出,2016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2247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實際增長6.4%。其中,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6797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實際增長5.3%;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7017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實際增長8.2%。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速也快于城鎮居民。

從調查結果來看,與老友的線上交流是主要的方式。54.01%的中年人認為他們與老朋友的線上交流多於線下交流,另外有接近23%的中年人認為線上交流和線下交流差不多。而真正以線下交流為主、線上交流很少的比例只有17.14%。以前人們的社交集中於在場社交,而現在中年人的社交主要集中於“缺場社交”。

1/3畢業生進入建築、教育、金融、媒體通信行業

藍皮書指出,從2011~2015屆畢業生就業的行業分佈看,就業的前十大行業基本保持不變,其中建築業、教育業、金融業、媒體資訊及通信業始終保持在前四位,累計約占畢業生就業總量的1/3。

本科畢業生工作與專業的相關度明顯高於專科畢業生。本科畢業生醫學專業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最高,2015屆達到了95%,在10個主要的本科學科門類中位居榜首。

從2011~2015屆畢業生工作與專業相關度的變化來看,醫藥衛生、生化與藥品、藝術設計傳媒、文化教育、環保氣象與安全、公共事業大類專業畢業生工作與專業的相關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製造、旅遊、輕紡食品大類專業畢業生工作與專業的相關度比較穩定,變化不大;土建、材料與能源、交通運輸、資源開發與測繪、農林牧漁、財經、電子資訊等大類專業畢業生工作與專業的相關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土建大類專業的降幅最大,由2011屆的85%下降為2015屆的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