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們都要過逍遙的日子……《逍遙遊 》

逍遙是什麼呢?是買張機票來一個說走就走的旅行?我還真試跑去雲南的大理,在洱海邊的,一個人邊曬著太陽邊看著手機內的書。。。寫意哦。。。

這也算逍遙嗎?真正的逍遙,是懂得用心轉境,

去應對社會的風氣,不要被各種的環境影響到自己的心。

不用講逍遙那麼高層次,就算思想意識健康啦,現代人都越來越難做到。不是有各種資訊報告說現在患有抑鬱症嗎?最近廣州不是有個小學生跳樓的新聞嗎?有一位老師指出,這是主宰的那個意識問題。

這肯定是不逍遙的,真正逍遙的人又怎麼會這樣做呢?

之前,就看過宗山老師逍遙游的文章,他說坦然地接受生命的不確定,這是一種大自在!還真在莊子的《逍遙遊 》,這是一種開悟的大智慧。

其實當時沒有真正明白宗山老師講的“大自在”“大智慧”是什麼啦。

。。現在明的多一點點啦。。。

哈哈哈,我們還是說說《逍遙遊 》。

逍遙游古作消搖遊。。。。額。。。通假字哦????。。。

消---第一是指精神上無拘無束。大家精神上有負擔嗎?有責任就有負擔。精神上能肩負責任又無拘無束,叫消。

第二,要懂得放下。這句道理我們聽得多,明知放下可以解決,就是我們擔心自己的明知放下是有風險,所以才不肯。我曾經遇到一個“感情”問題,也試過了很多次放下,

發覺放下了是不用死的呀,問題是我們肯不肯放。消,也是要消我們以為的東西,我們有很多“以為”的認知。老子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也是要我們消。有一位老師講解,這句話,自古以來有兩種講法,一是減少毛病壞習慣,二是放下學了的知識。讀得書多,腦袋不會轉彎的我們叫做書呆子。在社會上不懂做人,一講話就得罪人,讀書讀到博士後都沒用。有些讀書讀到還有自閉呀,
情緒病呀,抑鬱都很多。人嗎?要學會“化”,“化”呢就是轉換啦。。。例如換個角度去看事物事情,你一定會發覺完全就不一樣的啦。。。

第三就是執著、脾氣、愚迷、狂傲、猜忌、不滿等毛病。毛病消完,我們就清新愉快,安樂自在喇!

如果我們每天都問問自己,今天”消“了嗎?會不會就變成自然清新愉快、安樂自在了?

遙---第一是無窮無盡、很深很遠。

第二是飛揚暢達,東南西北任遨遊,不受限制,

就是不受環境的約束。

第三呢,是遠離掛礙、恐怖、顛倒夢想。這裡引用心經,“顛倒”會怎樣的呢?語無倫次,終日在夢想裡面呀!舉個例喇,以前有一位朋友,總想嫁個有錢人,每次見她都是這樣說。好幾年過去了,有一天問她,這麼多年了,都應該有個物件了吧!然而但是她說還未找到呢...,有夢想是好事的,總比沒有的好吧,但不能沉迷在夢想當中,要“落力”努力去做,去實踐才行,這才會遠離顛倒夢想吧。

第四呢,明朝的憨山大師認為是要“廣大自得,廣大自在”。廣大是指我們的胸襟,眼界。一個有包容的人,煩惱就不會多。地鐵上人多,碰碰撞撞推到踩到,包容一下,心平氣和,相安無事。接到推銷電話,心想別人都是“搵食”做一份工作,包容一下,保持尊重,多結善緣。

遊--第一是,適性自在,心靈的自由。

第二是,消解閉塞的成見。這句是重點,什麼叫做成見?成見又是寓言篇講的“我見”。就是有“我”的存在,我覺得,我認為,這些“我”。

第三,消弭各項固執,亦是“我見”的“我”呀。佛家常說擇善固執,在善中固執。想一想自己有沒有試過擇善固執,又固執到沒有朋友了嗎?這可解釋為,這原因是觀念上善,但行為上做出來別人不認同。可能語氣上說得有一點不好,明明好事,卻變了壞事了。例如講這些義理,在家裡聊天聊起來是可以的,但是爭執時拿出來就不行喇。這種事不常常發生嗎?回憶一下,我們會和陌生人吵架?一般吵起來的,都是熟了的,那一刻都不禮讓,忘記尊重了。

第四,讓每一個生命歷程均是自由與法喜的。有一位老師言,我們能接觸的環境,都叫法。接觸外界環境,去面對的方法,也是法。如果你修行,你有一個信仰,有一個法門,那就在法中有法。心在法中充滿滿足和喜悅時,便叫法喜。

要達到逍遙遊的境界,必須要注意。

第一,不是形體上,而是心靈上的自在。簡單點說,就是煩惱少了。以前有問題困擾三天的,現在同樣的問題困擾一天就搞掂了。

第二,非縱情任性,而是要不斷提升自我修養方可得。心靈層面再提升,就是到本性了。現在很多人在外邊學提升,回到家反而矛盾更多了。這可能理解錯了,不懂得運用在環境裡。道德經有講,“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就是說做出來的想法符合對方,大家都有效才行呀!

做人有禮貌就是有修養?不是的。這個比較複雜,老師說,但大家又不用擔心,修養是我們本性具備的。我們用心,本性的種子就會發芽。老師鼓勵,所以不要低估自己。聖人做到的東西,大家都可以做到。我們要用“聖人做到的東西,你也可以做到”鼓勵別人,不可以在人前說“聖人做到的東西,我也可以做到”,這樣就變了自大狂,人生就很多障礙了。要時時記得“謙卑”,自己還是可以進步的。。。

逍遙遊主旨,是要我們破除功、名、利、祿、權、勢、尊、位的束縛。這些是好東西,同時也約束著我們。如果是我們自己的福報就要,不義的呢,就不要啦。我們要學習精神上的逍遙,有這些好東西的,無妨向別人分享。這裡其實可以加多一樣,情。“問世間情為何物”,大家都懂念了,這裡不說喇。緣,有聚散,老師叮囑,如果我們在走佛菩薩的路上有抵觸的話,嘗試大家溝通解決,改變自己對對方的壓力,用結善緣觀念處理,處理不了,可能心裡就要接受緣散,同時又不要結怨。這是一件非常有難度的事情呀。

很感恩,有那一位老師,他的講解讓我瞬間懂得了更多。。。再分享給大家。。。

修行的路上,博大精深,後學無才無學,其中有錯漏曲解之處請大家指正包,一起討論涵【抱拳】

學員:靖海*碧茹 20170420 廣州

第四呢,明朝的憨山大師認為是要“廣大自得,廣大自在”。廣大是指我們的胸襟,眼界。一個有包容的人,煩惱就不會多。地鐵上人多,碰碰撞撞推到踩到,包容一下,心平氣和,相安無事。接到推銷電話,心想別人都是“搵食”做一份工作,包容一下,保持尊重,多結善緣。

遊--第一是,適性自在,心靈的自由。

第二是,消解閉塞的成見。這句是重點,什麼叫做成見?成見又是寓言篇講的“我見”。就是有“我”的存在,我覺得,我認為,這些“我”。

第三,消弭各項固執,亦是“我見”的“我”呀。佛家常說擇善固執,在善中固執。想一想自己有沒有試過擇善固執,又固執到沒有朋友了嗎?這可解釋為,這原因是觀念上善,但行為上做出來別人不認同。可能語氣上說得有一點不好,明明好事,卻變了壞事了。例如講這些義理,在家裡聊天聊起來是可以的,但是爭執時拿出來就不行喇。這種事不常常發生嗎?回憶一下,我們會和陌生人吵架?一般吵起來的,都是熟了的,那一刻都不禮讓,忘記尊重了。

第四,讓每一個生命歷程均是自由與法喜的。有一位老師言,我們能接觸的環境,都叫法。接觸外界環境,去面對的方法,也是法。如果你修行,你有一個信仰,有一個法門,那就在法中有法。心在法中充滿滿足和喜悅時,便叫法喜。

要達到逍遙遊的境界,必須要注意。

第一,不是形體上,而是心靈上的自在。簡單點說,就是煩惱少了。以前有問題困擾三天的,現在同樣的問題困擾一天就搞掂了。

第二,非縱情任性,而是要不斷提升自我修養方可得。心靈層面再提升,就是到本性了。現在很多人在外邊學提升,回到家反而矛盾更多了。這可能理解錯了,不懂得運用在環境裡。道德經有講,“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就是說做出來的想法符合對方,大家都有效才行呀!

做人有禮貌就是有修養?不是的。這個比較複雜,老師說,但大家又不用擔心,修養是我們本性具備的。我們用心,本性的種子就會發芽。老師鼓勵,所以不要低估自己。聖人做到的東西,大家都可以做到。我們要用“聖人做到的東西,你也可以做到”鼓勵別人,不可以在人前說“聖人做到的東西,我也可以做到”,這樣就變了自大狂,人生就很多障礙了。要時時記得“謙卑”,自己還是可以進步的。。。

逍遙遊主旨,是要我們破除功、名、利、祿、權、勢、尊、位的束縛。這些是好東西,同時也約束著我們。如果是我們自己的福報就要,不義的呢,就不要啦。我們要學習精神上的逍遙,有這些好東西的,無妨向別人分享。這裡其實可以加多一樣,情。“問世間情為何物”,大家都懂念了,這裡不說喇。緣,有聚散,老師叮囑,如果我們在走佛菩薩的路上有抵觸的話,嘗試大家溝通解決,改變自己對對方的壓力,用結善緣觀念處理,處理不了,可能心裡就要接受緣散,同時又不要結怨。這是一件非常有難度的事情呀。

很感恩,有那一位老師,他的講解讓我瞬間懂得了更多。。。再分享給大家。。。

修行的路上,博大精深,後學無才無學,其中有錯漏曲解之處請大家指正包,一起討論涵【抱拳】

學員:靖海*碧茹 20170420 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