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週末推薦:三部電影讓你重新認識新加坡!

對於剛到新加坡不久的朋友們,推薦三部(實際上是五部)電影給大家週末看看,據說看完之後你會對新加坡有一個重新的認識。

《1965》是新加坡的《建國大業》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新加坡電影產業一度達到過亞洲電影製作中心之一的地位。不過,從70年代開始,由於政府的電影審查制度日趨嚴格,新加坡電影也曾經歷過一段不短的荒漠期,直到1987年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拉開帷幕,才逐漸復蘇。而政府的電影委員會則要遲至1998年方告成立。

迄今,電影產業在新加坡仍然算不上多重頭——數千名從業人員,年產量不過40多部,上市公司也只有MM2一家。

但這並不阻礙新加坡電影人在影片中暢所欲言。儘管歷史不長,國土面積也不大,新加坡的人口卻十分多元:華人、馬來人、印度人、歐亞混血人,還有來自五洲四海的歪果仁。多元的人口也帶來了多元的文化,而這恰恰給了電影無窮的創作靈感。

作為回報,新加坡電影人一直以來都相當關注民生和社會問題。

邱金海執導的《十二樓》,聚焦住房問題,曾在坎城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放映。巫俊峰導演的《叢林灣》則以真實新聞為基礎,反映了新加坡的同性戀生態。吳榮平、胡恩恩導演的《美滿人生》,英文片名就叫Singapore Dreaming,對新加坡商業社會奉行的成功學進行了反省。而紀錄電影《備忘錄》,試圖將新加坡從“環球村”剝離出來,還原從前的本土記憶,在新加坡公映後,
被認為是一部“所有新加坡人都應該看”的電影。

眾所周知,新加坡1965年正式獨立。是次影展展映片《1965》的題目代表何意,不言自明。就在那一年,來自亞洲四面八方的移民突然發覺,他們身處的這個小島,可以稱之為“家”。這部影片就以1960年代的種族紛爭為背景,描述了新加坡建國期間普通市民的生活。影片總投資達280萬新幣(約合人民幣1250萬),是新加坡歷史上投入最高的影片,也是今年50周年國慶獻禮片,

今年7月剛剛在新公映,被譽為新加坡版的《建國大業》。

《新兵正傳I、II、III》延續票房神話

新加坡電影和香港電影有一個相似之處:因為本土市場太小,所以即使討論再嚴肅的社會問題,通常都會選擇比較輕鬆的喜劇方式來吸引觀眾。

說到此中高手,就不得不提主持人出身的新加坡導演梁智強。他不僅是新加坡電視史上最長壽綜藝節目《搞笑行動》的主持人,還是一個屢戰屢勝,不斷刷新票房紀錄的導演。代表作《錢不夠用》系列、《我在政府部門的日子》,前者聚焦三兄弟的理財故事,後者諷刺公務員的耍太極認死理,背後都有嚴肅的社會思考,但呈現方式卻輕鬆幽默,令人捧腹。

當然,他最著名的作品還是《新兵正傳》系列三部曲。講的是新加坡徵兵制度和少年服兵役的訓練營故事,風格卻十分爆笑。一個富家的紈絝子弟最終變成紀律嚴明的新加坡部隊成員,勵志故事配上搞笑風格,在新加坡一舉拿下了620 萬元新幣(約合人民幣2800 萬)的2012年最高票房紀錄。作為續集,第二部和第三部也拿下了780萬和760萬的票房佳績——其中由第二部創下的780萬新幣(約合人民幣3500萬)華語片新加坡本土票房紀錄,至今無人能破。

或許3500多萬人民幣的票房,在“一天一個億”“票房不破十億都不好意思說賣座”的中國,看起來不算什麼大事。但是要知道新加坡國內銀幕總數只有200多塊,僅僅是中國銀幕總數的百分之一。以這樣數量的銀幕而產出3500多萬的票房,如果換算到中國,那就是35億的票房啊!至少目前來看,還沒有一部華語片能在中國突破35億這個數字吧。

《爸媽不在家》揚名國際

雖然產量和票房總量上都無法與大國相比,但新加坡電影產業仍然很多元,在商業上爭取馬來西亞、香港、臺灣等地票房的同時,也鼓勵藝術片的發展。始於1987年的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是當地最盛大的電影活動,也是亞洲的重要電影節之一。和上海國際電影節一樣,這個電影節的英語簡稱也是“SIFF”。但新加坡的SIFF似乎更是小眾文藝片的天堂。

每年4月,這個電影節都會頒出亞洲劇情長片類的“銀屏獎”,中國臺灣導演蔡明亮就曾因《愛情萬歲》、《洞》得過大獎。除此之外,還會有最佳男女演員、最佳導演、最佳電影處☆禁☆女作等獎項頒出。中國演員李冰冰和廖凡也曾憑藉《過年回家》和《綠帽子》獲得最佳演員獎。更重要的是,SIFF還有一個專門針對新加坡短片的獎項,為許多青年導演從短片走向長片給予了很大的鼓勵。

2013年觀看過臺灣金馬獎頒獎典禮的觀眾大概都記得這一幕:新加坡導演陳哲藝多次起身,上臺,從頒獎人手裡接過金馬獎座——那一年,他的導演處☆禁☆女作《爸媽不在家》先是在坎城電影節首映,捧回金攝影機獎,繼而又在金馬大獲好評,拿下了最佳原創劇本、最佳新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原著劇本四個重要獎項。

有人說,在新加坡,每六戶家庭就有一戶請女傭。而《爸媽不在家》正通過孩子(家樂)與女傭(泰莉)的關係,將1997年身處金融風暴的新加坡社會裡,一段波瀾起伏的家庭風暴展現給觀眾,被李安譽為:“不用力就把你的心從頭揪到尾……清新、不做作、很純、很感人,是大師沒辦法比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也公開向陳哲藝道賀。

2014年,陳哲藝還被好萊塢雜誌《綜藝》(Variety)評為“年度全球最值得關注的10位導演”之一。新加坡文藝片產量雖少,卻足以一鳴驚人。

講的是新加坡徵兵制度和少年服兵役的訓練營故事,風格卻十分爆笑。一個富家的紈絝子弟最終變成紀律嚴明的新加坡部隊成員,勵志故事配上搞笑風格,在新加坡一舉拿下了620 萬元新幣(約合人民幣2800 萬)的2012年最高票房紀錄。作為續集,第二部和第三部也拿下了780萬和760萬的票房佳績——其中由第二部創下的780萬新幣(約合人民幣3500萬)華語片新加坡本土票房紀錄,至今無人能破。

或許3500多萬人民幣的票房,在“一天一個億”“票房不破十億都不好意思說賣座”的中國,看起來不算什麼大事。但是要知道新加坡國內銀幕總數只有200多塊,僅僅是中國銀幕總數的百分之一。以這樣數量的銀幕而產出3500多萬的票房,如果換算到中國,那就是35億的票房啊!至少目前來看,還沒有一部華語片能在中國突破35億這個數字吧。

《爸媽不在家》揚名國際

雖然產量和票房總量上都無法與大國相比,但新加坡電影產業仍然很多元,在商業上爭取馬來西亞、香港、臺灣等地票房的同時,也鼓勵藝術片的發展。始於1987年的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是當地最盛大的電影活動,也是亞洲的重要電影節之一。和上海國際電影節一樣,這個電影節的英語簡稱也是“SIFF”。但新加坡的SIFF似乎更是小眾文藝片的天堂。

每年4月,這個電影節都會頒出亞洲劇情長片類的“銀屏獎”,中國臺灣導演蔡明亮就曾因《愛情萬歲》、《洞》得過大獎。除此之外,還會有最佳男女演員、最佳導演、最佳電影處☆禁☆女作等獎項頒出。中國演員李冰冰和廖凡也曾憑藉《過年回家》和《綠帽子》獲得最佳演員獎。更重要的是,SIFF還有一個專門針對新加坡短片的獎項,為許多青年導演從短片走向長片給予了很大的鼓勵。

2013年觀看過臺灣金馬獎頒獎典禮的觀眾大概都記得這一幕:新加坡導演陳哲藝多次起身,上臺,從頒獎人手裡接過金馬獎座——那一年,他的導演處☆禁☆女作《爸媽不在家》先是在坎城電影節首映,捧回金攝影機獎,繼而又在金馬大獲好評,拿下了最佳原創劇本、最佳新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原著劇本四個重要獎項。

有人說,在新加坡,每六戶家庭就有一戶請女傭。而《爸媽不在家》正通過孩子(家樂)與女傭(泰莉)的關係,將1997年身處金融風暴的新加坡社會裡,一段波瀾起伏的家庭風暴展現給觀眾,被李安譽為:“不用力就把你的心從頭揪到尾……清新、不做作、很純、很感人,是大師沒辦法比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也公開向陳哲藝道賀。

2014年,陳哲藝還被好萊塢雜誌《綜藝》(Variety)評為“年度全球最值得關注的10位導演”之一。新加坡文藝片產量雖少,卻足以一鳴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