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手機3D建模初現端倪,預計今年市場規模將達1.45億美元

考慮到目前的功耗和成本等問題,這種解決方案最初肯定主要出現在高端手機市場。

隨著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開始考慮為自家的旗艦手機集成3D感知功能,據電子產業市場調查研究商集邦科技預測,2017年移動設備的3D感測器模組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45億美元。

一般手機上的3D感知解決方案都需要使用RGB攝像頭作為光源,以蘋果為例,他們在2013年就收購了擁有3D感知相關專利的公司,當時就有業內人士預測未來的智慧手機會集成基於3D感知技術的面部識別功能。

據瞭解,搭載了3D感知感測器模組的手機,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掃描環境獲得深度資訊,借助這些深度資訊來創建出三維模型,然後和資料庫中的參考模型進行匹配。

以面部識別為例,3D模組的回應速度需要快,

才能輔助解鎖設備,完成移動支付和身份驗證等任務。

集邦科技可穿戴設備分析師蔡卓卲表示,“如果要在可接受的回應時間內實現3D面部識別功能,智慧手機廠商可能需要通過3D感知來增強現有的2D面部識別解決方案。”

但是另一方面,考慮到目前的功耗和成本等問題,智慧手機廠商其實不是非常樂意使用3D感知來實現類似於AR效果,所以這種解決方案最初肯定主要出現在高端手機市場,

未來會逐漸滲透到更多的移動硬體設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