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臨汾:6000畝牡丹園,建起村民美麗的致富夢!

牡丹花開 六千畝土地綻放致富夢

花開富貴,眾芳惟牡丹。談古論今,往往有牡丹的地方,總給人以祥和與富貴的景象。事實上,在洪洞縣趙城鎮的南溝、東溝、南義店、石灘四個村子,

農民確實因“牡丹園”建設而變得富裕。

“園”來了 旱地變“寶地”

2015年9月,村民們似中了彩票一般,因為洪洞縣汾河牡丹產業開發有限公司的入駐,讓四個村6000戶村民的旱地瞬間變為“寶地”。農民將持有的土地出租,同時還可以優先享有打工權,不出遠門就能掙工資,

他們心裡樂開了花。

究竟是啥企業,農民可以在自家門口掙錢?

這還要從公司的產業結構說起。洪洞縣汾河牡丹產業開發有限公司項目建設位址在南溝、東溝、南義店、石灘四個村,占地6000畝。專案內容為油用牡丹產業示範基地、牡丹觀賞園,水上樂園、大型牡丹主題公園等。

目前,該專案已初步完成603畝觀賞牡丹園栽植。行走在牡丹園裡,七株百年古牡丹令人感到古樸、莊重;進口觀賞牡丹30342株,

其他九大色系的觀賞牡丹約70976株,精選國內最具鮮花價值的觀賞芍藥約26080株,兩年生藥用芍藥18500株。萬株牡丹爭相綻放不再是洛陽獨大,在平陽大地也可觀賞。

園區還栽植搭配觀賞樹種14種6000餘株,獨具匠心的觀賞小路讓觀賞者曲徑通幽,博覽牡丹美景。牡丹園專案成功落地將於4月27日盛大開園,當地的老百姓將得到更多實惠。

“園”來前 村民“夢難圓”

初春時節,農民已開始農忙。放眼望去,盡收眼底的是農民在田間地頭辛勤耕作的身影。再細細觀察,他們對待每株牡丹猶如照顧孩兒一般溫柔與細心。而這認真且精心的勞作,源于村民們曾經的生活。

兩年前,南溝、東溝、南義店、石灘四個村子,人們的就業、生活大致是這樣的:50歲以下的村民,

每逢年後,基本上都會奔赴全國各地打工,一去就是一年;而50歲以上的六成村民留守家園,種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一年到頭收入慘澹;剩餘四成50歲以上的村民,多數選擇外出打零工謀生計,但有時也難遂人願,村民若遇到“老賴”,辛苦一年的工資還拿不到手。

因此,這四個村子裡,50歲以上的村民,想在村裡的“風水寶地”上種出“金娃娃”,儼然成了“夢想”;想在城市裡尋找一份不限年齡且能按時發薪水的活兒,

基本就是奢望。

如今,每逢農忙時,四個村子基本呈萬人空巷狀態,凡是具有勞動能力的村民,都會爭先聚集在牡丹園勞作,人數最多時能達到600餘人,而他們的年齡九成是50歲以上的農民。

“園”在建 百姓“夢在圓”

現在,企業來了,村民將自家的土地以每畝500元的價格出租,還能在牡丹園除草、施肥、澆水,再獲得每天百元左右的薪金。這樣的好事,以前做夢都不敢想。

68歲的申天恩是南義店的村民,這個年齡在外很難找到工作。兩年前,申天恩一家人就靠20畝地種麥子、玉米維持生計。風調雨順時,每畝地的純收益也就200元左右。若遇到天旱,糧食產量會大減,最終的收益還不夠種子錢。

現在申天恩一家過得非常滋潤,20畝地租給牡丹園能收益一萬元租金,他和老伴還有小兒子都在牡丹園裡打工,澆地、除草等農活兒對於他們一家人來說是輕而易舉。一年下來,三個人在牡丹園的工資就有六萬多元。

“我們把土地租給牡丹園,在自家的土地上勞作還能領工資。啥是幸福?這就是最大的幸福。”申天恩的臉上滿是笑容。

南義村56歲的楊國明,更能感受到在家鄉打工的好處。他曾在一家煤礦修鐵路,前年因為年齡偏大被用人單位辭退,之後一直在尋找合適的工作,可這個年齡,外出打工沒有企業會優先考慮,數次都吃了“閉門羹”。

牡丹園專案開始實施後,楊國明和其他村民一樣,在牡丹園裡打工,都幹得非常起勁。他說:“在家門口打工,工資掙得不少,而且老闆從來不拖欠工資,我有什麼理由不用心工作呢?”

南義村黨支部書記張林吉介紹,牡丹園建設之初,很多村民心裡都嘀咕,若是遇到“投機倒把”的企業咋辦?不僅損毀了農田,還耽誤了當年種莊稼,以至於603畝觀賞牡丹園的連片計畫一直難以實現。為此,張林吉從自身做起,將自家的水澆地與村民的旱地同畝互換。就這樣,旱地與水澆地的置換成了四個村的範例,其他村紛紛效仿。

張林吉告訴記者:“誰也不是傻子,水澆地換旱地,明明就是吃虧的做法。如果誰也不想吃虧,那專案又如何開展?有企業帶領大家致富是農民的福氣啊,我是黨員,所以必須作出犧牲,我更希望看到大家富起來的樣子。”

牡丹花富貴,如今四個村6000戶村民也跟著富裕起來。待到春暖花開時,花朵映著陽光,陽光照著花朵,農民的身影和含苞待放的牡丹交織在一起,一幅壯美中國風景畫鋪卷開來。這片熱土,吸引著各方人士,承載著創業者對新農村建設的希望。

採訪手記

土地流轉租金、務工工資,讓村民有了致富信心。村民不出家門就有收益,曾經的夢想變為了現實。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助力脫貧攻堅,不僅改變四個村子的村容村貌,更引領村民走上了致富的路子,實現了農民、地方政府和企業三方合作共贏。

這是一次脫貧攻堅的有益嘗試,更將成為村民致富的新路子。

記者 王隰斌 祁 欣

現在,企業來了,村民將自家的土地以每畝500元的價格出租,還能在牡丹園除草、施肥、澆水,再獲得每天百元左右的薪金。這樣的好事,以前做夢都不敢想。

68歲的申天恩是南義店的村民,這個年齡在外很難找到工作。兩年前,申天恩一家人就靠20畝地種麥子、玉米維持生計。風調雨順時,每畝地的純收益也就200元左右。若遇到天旱,糧食產量會大減,最終的收益還不夠種子錢。

現在申天恩一家過得非常滋潤,20畝地租給牡丹園能收益一萬元租金,他和老伴還有小兒子都在牡丹園裡打工,澆地、除草等農活兒對於他們一家人來說是輕而易舉。一年下來,三個人在牡丹園的工資就有六萬多元。

“我們把土地租給牡丹園,在自家的土地上勞作還能領工資。啥是幸福?這就是最大的幸福。”申天恩的臉上滿是笑容。

南義村56歲的楊國明,更能感受到在家鄉打工的好處。他曾在一家煤礦修鐵路,前年因為年齡偏大被用人單位辭退,之後一直在尋找合適的工作,可這個年齡,外出打工沒有企業會優先考慮,數次都吃了“閉門羹”。

牡丹園專案開始實施後,楊國明和其他村民一樣,在牡丹園裡打工,都幹得非常起勁。他說:“在家門口打工,工資掙得不少,而且老闆從來不拖欠工資,我有什麼理由不用心工作呢?”

南義村黨支部書記張林吉介紹,牡丹園建設之初,很多村民心裡都嘀咕,若是遇到“投機倒把”的企業咋辦?不僅損毀了農田,還耽誤了當年種莊稼,以至於603畝觀賞牡丹園的連片計畫一直難以實現。為此,張林吉從自身做起,將自家的水澆地與村民的旱地同畝互換。就這樣,旱地與水澆地的置換成了四個村的範例,其他村紛紛效仿。

張林吉告訴記者:“誰也不是傻子,水澆地換旱地,明明就是吃虧的做法。如果誰也不想吃虧,那專案又如何開展?有企業帶領大家致富是農民的福氣啊,我是黨員,所以必須作出犧牲,我更希望看到大家富起來的樣子。”

牡丹花富貴,如今四個村6000戶村民也跟著富裕起來。待到春暖花開時,花朵映著陽光,陽光照著花朵,農民的身影和含苞待放的牡丹交織在一起,一幅壯美中國風景畫鋪卷開來。這片熱土,吸引著各方人士,承載著創業者對新農村建設的希望。

採訪手記

土地流轉租金、務工工資,讓村民有了致富信心。村民不出家門就有收益,曾經的夢想變為了現實。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助力脫貧攻堅,不僅改變四個村子的村容村貌,更引領村民走上了致富的路子,實現了農民、地方政府和企業三方合作共贏。

這是一次脫貧攻堅的有益嘗試,更將成為村民致富的新路子。

記者 王隰斌 祁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