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明朝滅亡之後日本人為何要自稱中華?原來有一個中國人去了那裡

眾所周知明朝之後的清朝是由滿族人建立的,在古代傳統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封建思想灌輸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清朝都是不被漢族人所認可的,所以素有“明亡之後無華夏”這一說法。

而這恰好給日本竊取“中華”一名提供了契機,在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裡日本都處於以中國為中心的秩序之外,因此而保持了很強的獨立性,另一方面它又部分地接收了中華文化,尤其以唐朝時達到頂峰。綜合這兩方面因素,日本稱“中華”也最為理直氣壯。由於日本在歷史上大部分時間都處於以中國為中心的華夷秩序之外,保持了很強的獨立性,同時也系統地接受了中國文化,
因此其自稱“中國”最為理直氣壯。

明朝

固然歷史遺留下來的緣由是日本自稱中華的主因,但另一方面人為因素也不容忽視,其實明亡後明朝遺民出逃日本對日本方方面面的影響是相當大的。明末大量明朝遺民避居日本,

請求日本出兵協助反清複明,黃宗羲、朱舜水都曾旅日乞兵,但是最終卻都無疾而終。曾有記載說鄭成功經營臺灣期間也曾向日本借兵並廣泛開展與日本的貿易,但仍沒有奏效。

當然日本的明朝遺民有一個人是絕對代表,對日本帶來的影響也最大,此人就是朱舜水。作為明末清初十二位誓死不降清的先生中的一位,朱舜水最為鐵骨錚錚,不論是安南還是清廷的數次白刃相加,

朱舜水都談笑風生鎮定自若。

明朝戰爭

由於朱舜水德高望重,他旅日後很快受到了德川光國的邀請前往江戶講學,在日本造學宮、繪畫圖紙、度量尺寸,還親臨施工現場指導,並在事後撰寫了《學宮圖說》。不僅如此,他還又製造出了古祭器簋、籩、豆、登等,

率學生習釋奠禮,改定儀注,詳明禮節。由於日本受到唐化水準極高,因此唐代思想是當時日本的主流,而在唐代時儒家衰弱而佛教興盛,因此日本佛學思想極盛,朱舜水的前往使得日本第一次接受到了全面的儒家教育,因此這場教育影響深遠。而朱舜水的思想又是以最激烈的春秋思想為核心,屬於最純正的朱子學思想,因此對於德川幕府影響極大,朱舜水死後,
以其學問形成了‘尊王攘夷’為核心的水戶學,與蘭學、陽明學一起成為了推動明治維新的三學。有件事足以說明朱舜水在日影響力之巨,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侵略余姚,沖入朱舜水祠堂時,見其畫像後恭敬而退,此後再未劫掠此地。

余姚朱舜水紀念堂

誠然,以朱舜水為首的明朝遺民無疑對日本自稱“中華”起了相當程度的影響,畢竟文化的力量太過磅礴浩瀚,但最主要的還是日本的歷史遺留原因,說到底一個民族的發展趨勢終歸還是自身意志的體現。

誠然,以朱舜水為首的明朝遺民無疑對日本自稱“中華”起了相當程度的影響,畢竟文化的力量太過磅礴浩瀚,但最主要的還是日本的歷史遺留原因,說到底一個民族的發展趨勢終歸還是自身意志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