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孩子“被欺負”,父母如何做才是支持而非干涉?

一次幼稚園放學後,帶著兩個寶寶在社區裡玩。諾諾和她的兩個好朋友一起在假山上玩開車遊戲,

言言則在假山下的魚池看魚,那時候言言還不能走,我只能跟在言言身邊。

突然,我聽到小a不停地對小b說:“我們不要諾諾開車,不要諾諾站在這個石頭上,好不好?”

諾諾和小a、小b是從小一起玩的好朋友,小a和小b差不多大,諾諾比她們小半歲,個頭也小一些。不知道為什麼,小a近段時間老是出現“欺負”同伴或者“教唆”他人“欺負”同伴的行為。

當時她們三個站在一塊大約1.5米高的石頭上,我在石頭下大約2米的地方陪著言言,如果諾諾從石頭上掉下來,我沒有能力實施保護。因此,當小a第三次大聲嚷嚷“我們把諾諾推開”時,我再也控制不住擔心,走過去很認真地對小a說:“小a,聽你這樣說,阿姨很擔心。如果不小心把諾諾推下去了,諾諾會受傷。這塊石頭是公共的,諾諾也可以玩。”然後,又對諾諾說:“寶貝,我們下來,去別的地方玩好嗎?媽媽很擔心。

誰也沒有想到,諾諾生氣了,對我。她突然大叫:“你走開,誰叫你來的,我就要在這裡玩!”

事後,我跟諾諾談起此事,她說:“我沒有被欺負,如果不想和她們玩,我可以離開,但是那天的遊戲很好玩,我很想玩。”“她們是我的朋友,你為什麼說她們?”

看,孩子眼裡的世界和我們有如此大的區別!孩子本來是自由的、無限制和拘束的,但是我們的擔憂和焦慮一次次跳出來限制她們。

碰巧,我在一個育兒名博那裡看到了她寫的關於孩子之間“欺負和被欺負”相處模式的文章,文章裡寫到,欺負者及其父母心理的難過其實並不比被欺負者要少。

這些提醒我們,不能按照我們成人世界的標準來定義“欺負”與“被欺負”,“攻擊”與“被攻擊”。

其實,在6歲之前,“欺負”、“攻擊”是孩子普遍會經歷的體驗,是一種生命自發的、本能的對自身力量的探索。只不過,因為它不符合我們成人世界的道德標準,

所以被我們冠以負面標籤。

在3歲之前,孩子大多數是“動手不動口”的時期,推、開、踢、打等這些帶有力量的、動作性的表達方式,很好地彌補了他們語言表達能力的不足,使他們有更多的方法發洩精力,也是他們體驗和探索自己身體力量的方式。

到4歲左右,孩子會經歷一個“語言暴力”期。他們把從各種管道習得的髒話、狠話、咒語等,在情景合適或者情景允許的時候,

比如生氣、煩躁時,媽媽接納度大時,一股腦兒的使用出來。大人往往會驚訝(哪兒學來的?)、惱怒(竟然這樣對我說!)、擔憂(這怎麼了得?),然後怒不可遏,覺得必須採取點什麼措施教訓教訓這小子才行。

但是,這對孩子來說其實是一個成長,他已經從本能地用身體來探索自己的力量進步到通過語言來體驗自己的力量。

當然,從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開始,我們作家長的就要一再的示範和劃分界限,而不是說既然是孩子必經的成長期,就讓他自己獨自去面對。必經,孩子在體驗和探索的時候,雖然刺激、興奮,但同時也是不確定的、害怕的。

只是想說明,你所有的對於孩子“欺負”與“被欺負”、“攻擊”與“被攻擊”的過早、過度的負面解讀,以及你在面對時所攜帶的焦慮、緊張和恐慌、擔憂等情緒,比孩子的行為本身更能對孩子造成傷害,或者說放大、強化傷害,不管是對“欺負者”還是“被欺負者”。

孩子遭遇什麼事情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習得的解讀這個事情的態度和角度。

在遇到孩子間“欺負”與“被欺負”事件時,觀察、跟隨孩子,放鬆情緒,對“被欺負者”,在事件發生時不過早介入,給孩子提供解決問題的機會,在事件發生後不過度解讀、不歪曲孩子感受,讓孩子平常心對待,這樣,才不會對孩子造成真正的傷害,因為孩子的傷害很少來自同齡孩子,基本上都來自大人。

對“欺負者”,接納和合適的引導,才能不強化,不引發恐懼,讓孩子順利度過這一階段。

最重要的是,“欺負者”和“被欺負者”的父母,都需要與童心世界握手言和,不用成人世界的標準去框住孩子,不居高臨下地控制孩子。

而不是說既然是孩子必經的成長期,就讓他自己獨自去面對。必經,孩子在體驗和探索的時候,雖然刺激、興奮,但同時也是不確定的、害怕的。

只是想說明,你所有的對於孩子“欺負”與“被欺負”、“攻擊”與“被攻擊”的過早、過度的負面解讀,以及你在面對時所攜帶的焦慮、緊張和恐慌、擔憂等情緒,比孩子的行為本身更能對孩子造成傷害,或者說放大、強化傷害,不管是對“欺負者”還是“被欺負者”。

孩子遭遇什麼事情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習得的解讀這個事情的態度和角度。

在遇到孩子間“欺負”與“被欺負”事件時,觀察、跟隨孩子,放鬆情緒,對“被欺負者”,在事件發生時不過早介入,給孩子提供解決問題的機會,在事件發生後不過度解讀、不歪曲孩子感受,讓孩子平常心對待,這樣,才不會對孩子造成真正的傷害,因為孩子的傷害很少來自同齡孩子,基本上都來自大人。

對“欺負者”,接納和合適的引導,才能不強化,不引發恐懼,讓孩子順利度過這一階段。

最重要的是,“欺負者”和“被欺負者”的父母,都需要與童心世界握手言和,不用成人世界的標準去框住孩子,不居高臨下地控制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