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關於“一帶一路”建設,周慕冰董事長怎麼看?農業銀行該怎麼幹?

點擊標題下「中國城鄉金融報」可快速關注

周慕冰系中國農業銀行董事長

中國農業銀行董事長周慕冰表示,農行始終密切關注“一帶一路”的發展動向,積極穩妥地推進機構佈局,做好跨境金融服務,著力構建富有自身特色的開放型發展模式,不斷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作為一家面向“三農”的大型國有銀行,

中國農業銀行近年來在國際化方面發展較快。尤其是在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方面,農行充分利用農業金融領域的專業優勢,以農業國際合作和金融技術援助為重點方向,支援中國農業“走出去”,發揮金融支援“一帶一路”建設的催化劑、助推器作用。中國農業銀行董事長周慕冰表示,下一步,農行將密切關注“一帶一路”的發展動向,積極穩妥地推進機構佈局,做好跨境金融服務,
著力構建富有自身特色的開放型發展模式,不斷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中國外匯》

倡議提出三年多以來,您認為取得的成績和國際上的認可度如何?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帶來了哪些切實的變化?

周慕冰:“一帶一路”是中國首倡,但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曲”,而是各國共同參與的“交響樂”,是各國共同受益的重要國際公共產品。“一帶一路”建設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而是有大量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舉措。

三年多來,“一帶一路”建設從無到有、由點及面,進度和成果超出預期。國家相關部委也發佈有詳細的資料和資料,大家有目共睹,我就不重複了。我主要結合自身工作談三點切身感受。

第一,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由於工作需要,這幾年我差不多每年都會到境外訪問,更接待了大量的來訪,所接觸到的各國政府官員、監管機構及國際銀行,

都對“一帶一路”建設給予了高度評價,且非常關注建設的進展情況,並希望本國公司或銀行能夠有機會參與進來。

第二,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關的金融業務快速增長。來自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項目貸款、貿易融資、跨境並購、國際結算都快速增長,這從側面說明“一帶一路”建設步伐在快速推進。2016年,農行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項目貸款3.5億美元、貿易融資26.73億美元、跨境並購9320萬美元、國際結算711.47億美元,

均保持快速增長。

第三,中國製造物美價廉,對沿線國家人民生活改善有明顯的效果。這一點要在沿線國家工作生活過才會有體會,這是我們一位境外機構同志回來跟我說的。其實我覺得對沿線國家最大的實惠可能是基礎設施改善所帶來的便利,但這可能需要一個過程才能充分地顯現出來。

《中國外匯》

在您看來,“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給我國商業銀行帶來了哪些發展機遇?農行在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中取得了哪些進展?

周慕冰:正如剛才所說的那樣,“一帶一路”建設蘊含巨大的金融服務需求。對商業銀行來說,主要是三個方面的發展機遇:一是快速增長的跨境貿易為銀行貿易金融業務創造了機遇。“一帶一路”建設帶動我國與沿線國家貿易量快速增長,各國企業對於更加便利的貿易結算、貿易融資、避險保值等貿易金融產品和服務需求大幅增加。二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存在巨大的資金需求。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測算,未來五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資額將超過3萬億美元。這些國家往往在建設資金上存在巨大缺口,亟需獲得外部資金支持。三是人民幣跨境金融業務的需求不斷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程度不斷提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人民幣的接受和歡迎程度更高,跨境人民幣金融相關產品需求將顯著擴大。

作為國有控股大型上市銀行,農業銀行始終以支持國家“走出去”戰略和“一帶一路”建設為己任,積極推進國際金融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加快“一帶一路”沿線分支機搆佈局。目前,農業銀行已經在“一帶一路”沿線設立了5家機構,分佈在新加坡、阿聯酋、俄羅斯、越南,其中在阿聯酋迪拜專門成立了兩家分行,分別為迪拜國際金融中心分行和迪拜分行。二是不斷推進“走出去”業務的發展。2016年,農行共為200余家客戶辦理了包括出口信貸、跨境並購貸款、銀團貸款、境外發債等“走出去”業務,涵蓋35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如支援了哈電國際迪拜清潔燃煤電站項目、華能如意巴基斯坦燃煤電站、廣西北部灣港務中馬關丹產業園聯合鋼鐵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重大專案建設。三是充分發揮“服務三農”的特色和優勢,圍繞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將支持農業“走出去”作為發展重點和國際化經營重要方向,為涉農“走出去”企業提供跨境金融綜合服務。近年來,農行為中糧集團、新希望等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佈局全球產業鏈和貿易網路提供了有力支援。四是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取得豐碩成果。在夯實經常項目跨境人民幣業務的基礎上,推動資本項下跨境人民幣創新。成功獲任阿聯酋人民幣清算行。

下一步,農行將繼續密切關注“一帶一路”的發展動向,積極穩妥地推進機構佈局,做好跨境金融服務,著力構建富有自身特色的開放型發展模式,不斷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中國外匯》

“一帶一路”投資過程中充滿機遇,同時也面臨著風險和挑戰,農行在推進時如何防範相關風險?

周慕冰:的確,農行在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關項目的過程中,也深深地感受到,這些國家地緣政治複雜,宗教文化迥異,法律與監管政策各不相同,金融業務面臨的風險明顯高於國內。因此,農行在支援“一帶一路”建設中高度重視風險防範工作,有針對性地採取了一些風險防範措施。

一是加強跨境業務風險管理。嚴格客戶准入,明確規定客戶信用等級、經營年限等條件,選擇實力較強、國際業務情況良好的優質客戶進行合作;對“走出去”跨境集團客戶實施統一的授信管理,控制風險敞口;強化境內外分行聯動,加強境內外機構針對相關主體的經營狀況、融資用途、業務往來、資金調撥等方面的資訊共用,及時預警、防範和化解風險。

二是健全國別風險管理體系。建立國別風險內部評級體系,堅持每年開展國別風險等級集中評定;強化對國別風險的限額管理,逐筆核定每一筆業務涉及國家或地區的國別風險限額,對於國家風險較高、市場影響力大但風險可控的重點專案,實行特殊國別風險限額核定;加強國別風險日常監測,在判斷市場可能發生較大風險變化時,及時發佈風險提示,採取相應的風險管控措施。

三是加強合規風險管理。考慮到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法律法規、政策制度、文化傳統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農行在開展業務的過程中,特別重視對相關國家法律規定、監管政策的研究和遵守,確保每一筆業務都合法合規。

《中國外匯》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我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融資需求非常強烈,但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卻是企業的老大難問題。農行在破解融資難題方面有什麼具體舉措?

周慕冰:融資難、融資貴確實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國家非常重視,農行也非常重視。去年,農行曾成立專項課題組,建立專門團隊,由我親自帶隊深入地方和企業調研,瞭解融資難、融資貴的表現和原因,相關研究成果已經報送國家有關部門參閱。基本結論是,融資難、融資貴確實存在,但不能一概而論,不同區域、行業與企業的感受並不相同。相對來說,技術水準低的傳統行業與產能過剩行業、經濟下行較明顯的區域、中小微型企業、民營及初創期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更為突出。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企業自身的原因,也有金融機構內部機制的原因。

作為國有控股大型商業銀行,農行高度重視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這幾年採取了不少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一是持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三農”和小微的信貸投放。2016年,農行各項貸款增加8519億元,增量居同業第二位。在投向上,小微企業貸款比年初增加1154億元,貸款戶數33.2萬戶,申貸獲得率89.4%,滿足了“三個不低於”的監管要求。涉農貸款比年初增加2172億元,增速高於全行1.2個百分點,滿足了銀監會“持續增長”的監管要求。二是積極創新“三農”和小微特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服務“三農”方面,積極探索並初步形成了政府增信帶動、特色產業帶動、市場帶動、特定融資主體帶動、農地金融、“互聯網+”等一批有效的“三農”信貸模式;支援小微企業方面,建立了1000多家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專營機構,成立了46家科技支行,推出了“E商管家”電商融資平臺,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網路初步形成。三是持續降低實體經濟貸款利率水準。2016年,農行新發放人民幣一般貸款(不含貼現)加權平均利率為4.29%,較2015年下降85個基點。四是深入做好企業收費減免工作。從2015年5月1日起,取消了6項與企業貸款相關的服務收費,並嚴格執行帳戶普惠優惠政策。在以上涉企收費優惠的基礎上,對小微企業免收投融資顧問、資訊諮詢顧問、債務類融資顧問等12項顧問類費用。

當然,徹底解決融資難、融資貴需要一個過程,今後農行將進一步強化擔當精神,認真落實好國家關於解決企業融資問題的各項決策部署,深化“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加強縣域金融好產品、好模式的研發推廣,持續創新適合大銀行服務小微企業的有效模式,為緩解融資難、融資貴貢獻應有的力量。

《中國外匯》

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有一些項目未能按計劃推進。您認為,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會對金融機構帶來怎樣的影響?

周慕冰:有些專案未能按計劃推進,這個情況農行在辦理業務過程中也遇到過。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環境因素以及與當地民眾溝通不足,等等。從金融的角度,我感覺一些項目可能還是遇到了融資困難。一方面,“一帶一路”項目絕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建設和運營週期較長,投資回報水準較低,地緣政治因素導致的不確定性又高,本身就很難找到合適的資金;另一方面,從國際經驗看,國際基建項目融資中約60%來自包括銀團貸款等銀行信貸,其他主要依靠債市融資和政府出資,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金融市場發展普遍比較落後,政府財政又相對較弱,導致融資存在缺口。

對境內金融機構最大的影響是把握“一帶一路”項目融資風險的難度要大大高於國內項目。因此在提供項目融資時特別謹慎,只有在確保建設專案的各個方面都不存在問題,且各個管道的融資資金都能夠如期足額到位時,才敢發放貸款。反過來,這也會影響專案的推進速度,這是由“一帶一路”專案的特殊複雜性所決定的。

《中國外匯》

金融合作也是“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內容。農行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金融合作方面有哪些突破?

周慕冰:農行非常重視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金融合作,也取得了較好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積極創新“一帶一路”和沿邊金融機構的特色交流。農行在廣西、雲南、內蒙古、新疆等沿邊省區設立了東盟跨境人民幣業務中心、泛亞業務中心、對蒙跨境人民幣業務中心等,通過搭建國際金融合作平臺,便利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和投資。

二是拓展跨境人民幣服務網路。2016年末,有27家境外銀行以間接參與者身份加入農行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遍及亞、歐、非、美、大洋洲。其中“一帶一路”沿線有9家銀行,包括蒙古、巴基斯坦、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等國家。為境外同業開立人民幣結算帳戶超過270個,推動了人民幣的跨境使用。

三是不斷深化、豐富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金融合作方式。2014年,我們與塔吉克斯坦農業投資銀行簽署了《農業領域合作協定》,開展專案融資、帳戶融資等信貸業務,並推進雙邊貨幣互換。2016年,我們為塔吉克斯坦成功舉辦兩期財金高級管理人員研修班,有力推動了兩國金融理念融合和業務產品對接。我們還正式啟動了人民幣兌索莫尼匯率掛牌交易,實現了中塔兩國本幣跨境結算,有效推進了人民幣在中亞地區的使用。

《中國外匯》

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增長迅猛,其中也有個別企業存在虛假投資,給跨境資金流動帶來了一定影響。對此,銀行應如何應對?

周慕冰:針對個別企業在對外投資過程中存在的虛假投資問題,相關管理部門已經出臺了明確的管理辦法,核心內容包括:建立跨境資本流動風險監測系統,豐富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管理工具箱,搭建微觀跨境資本流動管理體系,強化境內/外、宏/微觀政策協調等。我覺得這些政策非常必要也非常對路。就商業銀行來說,關鍵是要在認真貫徹有關監管要求的基礎上,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發揮好銀行作為外匯管理部門與市場主體間的橋樑作用。長期來看,國家推動資本專案可兌換的大方向不會變,但在當前跨境資金流動形勢下,銀行應樹立大局意識,充分發揮銀行作為監管部門與企業間的橋樑作用,有效傳導外匯管理政策,合理引導客戶預期,實現資金有序流出。

二是加強客戶業務的真實性、合規性調查。銀行應該嚴格按照“展業三原則”,盡職審查客戶資料,全面瞭解業務背景,確保客戶申請辦理業務背景真實、資金來源合法合規,確保境外投資項目經主管部門批准。

三是完善業務處理系統,加大人員技能培訓,為貫徹相關規定提供技術和人才保障。

《中國外匯》

當前世界經濟增長乏力,投資和貿易低迷,“逆全球化”思潮湧動,不確定因素增多。您認為,在新的國際經濟形勢下,“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有什麼特殊意義?

周慕冰:我覺得,在當前的國際經濟形勢下,繼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至少有三個特殊意義:

第一,“一帶一路”代表了對“逆全球化”說“不”的最強音,體現了中國的國際擔當精神。在“逆全球化”成為一股潮流、保護主義來勢洶洶、世界經濟秩序面臨顛覆的背景下,中國堅定不移地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是在捍衛人類創造的全球化成果,體現了一個大國在國際局勢動盪以及前途不明時勇於承擔維護世界秩序與穩定的責任擔當。

第二,“一帶一路”將推動全球化發展進入新階段。過去幾十年的全球化過程,現在之所以被很多人攻擊和詬病,原因在於過去的全球化主要由發達國家的資本精英主導,讓很大一部分人受到傷害。“一帶一路”的理念是開放、包容、均衡、普惠,這將把更多的國家聯繫起來,實現共贏式增長。

第三,“一帶一路”國家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引擎。當前,世界經濟仍處於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的緩慢恢復階段。1930年代大蕭條的教訓告訴我們,以鄰為壑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只會讓世界經濟陷入更長期的蕭條陷阱。“一帶一路”建設將推動更多的國家加快投資,促進貿易便利化和自由化,優化分工合作和產業鏈分工佈局。這將為全球經濟增長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編輯:農銀報業新媒體中心 李彥赤 胡蓉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給我國商業銀行帶來了哪些發展機遇?農行在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中取得了哪些進展?

周慕冰:正如剛才所說的那樣,“一帶一路”建設蘊含巨大的金融服務需求。對商業銀行來說,主要是三個方面的發展機遇:一是快速增長的跨境貿易為銀行貿易金融業務創造了機遇。“一帶一路”建設帶動我國與沿線國家貿易量快速增長,各國企業對於更加便利的貿易結算、貿易融資、避險保值等貿易金融產品和服務需求大幅增加。二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存在巨大的資金需求。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測算,未來五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資額將超過3萬億美元。這些國家往往在建設資金上存在巨大缺口,亟需獲得外部資金支持。三是人民幣跨境金融業務的需求不斷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程度不斷提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人民幣的接受和歡迎程度更高,跨境人民幣金融相關產品需求將顯著擴大。

作為國有控股大型上市銀行,農業銀行始終以支持國家“走出去”戰略和“一帶一路”建設為己任,積極推進國際金融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加快“一帶一路”沿線分支機搆佈局。目前,農業銀行已經在“一帶一路”沿線設立了5家機構,分佈在新加坡、阿聯酋、俄羅斯、越南,其中在阿聯酋迪拜專門成立了兩家分行,分別為迪拜國際金融中心分行和迪拜分行。二是不斷推進“走出去”業務的發展。2016年,農行共為200余家客戶辦理了包括出口信貸、跨境並購貸款、銀團貸款、境外發債等“走出去”業務,涵蓋35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如支援了哈電國際迪拜清潔燃煤電站項目、華能如意巴基斯坦燃煤電站、廣西北部灣港務中馬關丹產業園聯合鋼鐵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重大專案建設。三是充分發揮“服務三農”的特色和優勢,圍繞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將支持農業“走出去”作為發展重點和國際化經營重要方向,為涉農“走出去”企業提供跨境金融綜合服務。近年來,農行為中糧集團、新希望等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佈局全球產業鏈和貿易網路提供了有力支援。四是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取得豐碩成果。在夯實經常項目跨境人民幣業務的基礎上,推動資本項下跨境人民幣創新。成功獲任阿聯酋人民幣清算行。

下一步,農行將繼續密切關注“一帶一路”的發展動向,積極穩妥地推進機構佈局,做好跨境金融服務,著力構建富有自身特色的開放型發展模式,不斷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中國外匯》

“一帶一路”投資過程中充滿機遇,同時也面臨著風險和挑戰,農行在推進時如何防範相關風險?

周慕冰:的確,農行在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關項目的過程中,也深深地感受到,這些國家地緣政治複雜,宗教文化迥異,法律與監管政策各不相同,金融業務面臨的風險明顯高於國內。因此,農行在支援“一帶一路”建設中高度重視風險防範工作,有針對性地採取了一些風險防範措施。

一是加強跨境業務風險管理。嚴格客戶准入,明確規定客戶信用等級、經營年限等條件,選擇實力較強、國際業務情況良好的優質客戶進行合作;對“走出去”跨境集團客戶實施統一的授信管理,控制風險敞口;強化境內外分行聯動,加強境內外機構針對相關主體的經營狀況、融資用途、業務往來、資金調撥等方面的資訊共用,及時預警、防範和化解風險。

二是健全國別風險管理體系。建立國別風險內部評級體系,堅持每年開展國別風險等級集中評定;強化對國別風險的限額管理,逐筆核定每一筆業務涉及國家或地區的國別風險限額,對於國家風險較高、市場影響力大但風險可控的重點專案,實行特殊國別風險限額核定;加強國別風險日常監測,在判斷市場可能發生較大風險變化時,及時發佈風險提示,採取相應的風險管控措施。

三是加強合規風險管理。考慮到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法律法規、政策制度、文化傳統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農行在開展業務的過程中,特別重視對相關國家法律規定、監管政策的研究和遵守,確保每一筆業務都合法合規。

《中國外匯》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我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融資需求非常強烈,但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卻是企業的老大難問題。農行在破解融資難題方面有什麼具體舉措?

周慕冰:融資難、融資貴確實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國家非常重視,農行也非常重視。去年,農行曾成立專項課題組,建立專門團隊,由我親自帶隊深入地方和企業調研,瞭解融資難、融資貴的表現和原因,相關研究成果已經報送國家有關部門參閱。基本結論是,融資難、融資貴確實存在,但不能一概而論,不同區域、行業與企業的感受並不相同。相對來說,技術水準低的傳統行業與產能過剩行業、經濟下行較明顯的區域、中小微型企業、民營及初創期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更為突出。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企業自身的原因,也有金融機構內部機制的原因。

作為國有控股大型商業銀行,農行高度重視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這幾年採取了不少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一是持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三農”和小微的信貸投放。2016年,農行各項貸款增加8519億元,增量居同業第二位。在投向上,小微企業貸款比年初增加1154億元,貸款戶數33.2萬戶,申貸獲得率89.4%,滿足了“三個不低於”的監管要求。涉農貸款比年初增加2172億元,增速高於全行1.2個百分點,滿足了銀監會“持續增長”的監管要求。二是積極創新“三農”和小微特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服務“三農”方面,積極探索並初步形成了政府增信帶動、特色產業帶動、市場帶動、特定融資主體帶動、農地金融、“互聯網+”等一批有效的“三農”信貸模式;支援小微企業方面,建立了1000多家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專營機構,成立了46家科技支行,推出了“E商管家”電商融資平臺,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網路初步形成。三是持續降低實體經濟貸款利率水準。2016年,農行新發放人民幣一般貸款(不含貼現)加權平均利率為4.29%,較2015年下降85個基點。四是深入做好企業收費減免工作。從2015年5月1日起,取消了6項與企業貸款相關的服務收費,並嚴格執行帳戶普惠優惠政策。在以上涉企收費優惠的基礎上,對小微企業免收投融資顧問、資訊諮詢顧問、債務類融資顧問等12項顧問類費用。

當然,徹底解決融資難、融資貴需要一個過程,今後農行將進一步強化擔當精神,認真落實好國家關於解決企業融資問題的各項決策部署,深化“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加強縣域金融好產品、好模式的研發推廣,持續創新適合大銀行服務小微企業的有效模式,為緩解融資難、融資貴貢獻應有的力量。

《中國外匯》

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有一些項目未能按計劃推進。您認為,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會對金融機構帶來怎樣的影響?

周慕冰:有些專案未能按計劃推進,這個情況農行在辦理業務過程中也遇到過。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環境因素以及與當地民眾溝通不足,等等。從金融的角度,我感覺一些項目可能還是遇到了融資困難。一方面,“一帶一路”項目絕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建設和運營週期較長,投資回報水準較低,地緣政治因素導致的不確定性又高,本身就很難找到合適的資金;另一方面,從國際經驗看,國際基建項目融資中約60%來自包括銀團貸款等銀行信貸,其他主要依靠債市融資和政府出資,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金融市場發展普遍比較落後,政府財政又相對較弱,導致融資存在缺口。

對境內金融機構最大的影響是把握“一帶一路”項目融資風險的難度要大大高於國內項目。因此在提供項目融資時特別謹慎,只有在確保建設專案的各個方面都不存在問題,且各個管道的融資資金都能夠如期足額到位時,才敢發放貸款。反過來,這也會影響專案的推進速度,這是由“一帶一路”專案的特殊複雜性所決定的。

《中國外匯》

金融合作也是“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內容。農行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金融合作方面有哪些突破?

周慕冰:農行非常重視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金融合作,也取得了較好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積極創新“一帶一路”和沿邊金融機構的特色交流。農行在廣西、雲南、內蒙古、新疆等沿邊省區設立了東盟跨境人民幣業務中心、泛亞業務中心、對蒙跨境人民幣業務中心等,通過搭建國際金融合作平臺,便利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和投資。

二是拓展跨境人民幣服務網路。2016年末,有27家境外銀行以間接參與者身份加入農行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遍及亞、歐、非、美、大洋洲。其中“一帶一路”沿線有9家銀行,包括蒙古、巴基斯坦、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等國家。為境外同業開立人民幣結算帳戶超過270個,推動了人民幣的跨境使用。

三是不斷深化、豐富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金融合作方式。2014年,我們與塔吉克斯坦農業投資銀行簽署了《農業領域合作協定》,開展專案融資、帳戶融資等信貸業務,並推進雙邊貨幣互換。2016年,我們為塔吉克斯坦成功舉辦兩期財金高級管理人員研修班,有力推動了兩國金融理念融合和業務產品對接。我們還正式啟動了人民幣兌索莫尼匯率掛牌交易,實現了中塔兩國本幣跨境結算,有效推進了人民幣在中亞地區的使用。

《中國外匯》

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增長迅猛,其中也有個別企業存在虛假投資,給跨境資金流動帶來了一定影響。對此,銀行應如何應對?

周慕冰:針對個別企業在對外投資過程中存在的虛假投資問題,相關管理部門已經出臺了明確的管理辦法,核心內容包括:建立跨境資本流動風險監測系統,豐富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管理工具箱,搭建微觀跨境資本流動管理體系,強化境內/外、宏/微觀政策協調等。我覺得這些政策非常必要也非常對路。就商業銀行來說,關鍵是要在認真貫徹有關監管要求的基礎上,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發揮好銀行作為外匯管理部門與市場主體間的橋樑作用。長期來看,國家推動資本專案可兌換的大方向不會變,但在當前跨境資金流動形勢下,銀行應樹立大局意識,充分發揮銀行作為監管部門與企業間的橋樑作用,有效傳導外匯管理政策,合理引導客戶預期,實現資金有序流出。

二是加強客戶業務的真實性、合規性調查。銀行應該嚴格按照“展業三原則”,盡職審查客戶資料,全面瞭解業務背景,確保客戶申請辦理業務背景真實、資金來源合法合規,確保境外投資項目經主管部門批准。

三是完善業務處理系統,加大人員技能培訓,為貫徹相關規定提供技術和人才保障。

《中國外匯》

當前世界經濟增長乏力,投資和貿易低迷,“逆全球化”思潮湧動,不確定因素增多。您認為,在新的國際經濟形勢下,“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有什麼特殊意義?

周慕冰:我覺得,在當前的國際經濟形勢下,繼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至少有三個特殊意義:

第一,“一帶一路”代表了對“逆全球化”說“不”的最強音,體現了中國的國際擔當精神。在“逆全球化”成為一股潮流、保護主義來勢洶洶、世界經濟秩序面臨顛覆的背景下,中國堅定不移地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是在捍衛人類創造的全球化成果,體現了一個大國在國際局勢動盪以及前途不明時勇於承擔維護世界秩序與穩定的責任擔當。

第二,“一帶一路”將推動全球化發展進入新階段。過去幾十年的全球化過程,現在之所以被很多人攻擊和詬病,原因在於過去的全球化主要由發達國家的資本精英主導,讓很大一部分人受到傷害。“一帶一路”的理念是開放、包容、均衡、普惠,這將把更多的國家聯繫起來,實現共贏式增長。

第三,“一帶一路”國家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引擎。當前,世界經濟仍處於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的緩慢恢復階段。1930年代大蕭條的教訓告訴我們,以鄰為壑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只會讓世界經濟陷入更長期的蕭條陷阱。“一帶一路”建設將推動更多的國家加快投資,促進貿易便利化和自由化,優化分工合作和產業鏈分工佈局。這將為全球經濟增長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編輯:農銀報業新媒體中心 李彥赤 胡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