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雄安走出的慈禧御醫,毛主席曾親自接見

袁鶴儕教授,河北雄縣人(現雄安新區)。生於1879年,逝於1958年。京城四大名醫之一。在袁老先生十四歲時,父母先後因熱病不幸離世。恨不知醫,遂立志學醫濟世活人。

父母離世後,學業未竟的他,幸得親鄰幫助,一邊在富家學堂教課,一邊鑽研中醫。京師大學堂醫學館畢業後,袁先生考入了清太醫院,成為了太醫院為數不多的青年才俊,以精於“內經”“難經”初露鋒芒。

為皇家治病,必須小心謹慎須做到理、方、法、要妥當。憑著扎實的理論功底、嚴謹的工作態度,

袁先生逐漸摸索出一套適合皇家貴族的治療方法,贏得了太醫院的贊許,成為慈禧太后的隨侍醫生。

清朝滅亡後,先生遂懸壺京門,問診者盈門。先生少年坎坷,歷盡艱辛,深知百姓之苦,同感有病求醫之難。所以不論貧富,先生都一視同仁,

細心對待。

日寇入侵時期。先生閉門謝客,拒絕為日寇出診。雖然沒有生活來源,每每斷炊,先生乃靜坐或默讀或高聲朗誦詩書,振作自己的精神。在國民黨提出廢止中醫的時候,先生拍案而起,毅然聯名抗爭,大聲疾呼。

(影視劇照)

解放後,中醫獲得了新生,

袁先生在北京中醫進修學院擔任教授,培養了一大批中醫界傑出人才,還多次受邀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看病,曾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領導人接見。

行醫五十年,袁鶴儕先生精于傷寒,瘧疾,癆瘵,婦人經病不孕,特別注重“氣化學說”,對“天人相應”有獨到見解。先生一生著有《太醫院傷寒論講草》、《傷寒方義輯粹》、《溫病概要》、《溫病條辨選注》、《中醫診療原則》、《醫術經談》、《袁氏醫案》等。

難得可貴的是,先生不僅精通中醫,而且通曉西醫。先生強調,中醫在氣化,西醫在實質。人生病不在氣化就在實質。如果兩者很好的結合起來,就是患者之福。

正值雄安新區成立之際。緬懷雄安這位偉大的中醫人。他濟世活人的仁心、對中醫人才不遺餘力的培養精神,

值得我們後輩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