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08:52:17 福州新聞網 小字

“閩清瓷都”有五百多年歷史 池園手工制瓷獲保護性傳承 08:52:17 福州新聞網 小字

80多歲的老人嫺熟地手工拉出一個又一個大大碗公坯。

閩清池園有著悠久的制瓷歷史,被譽為“閩清瓷都”。4月12日,記者一行來到池園鎮麗山村,探訪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池園陶瓷製作工藝(傳統手工技藝)。

池園傳統的陶瓷手工製作技藝一度面臨失傳的危險,幸運的是,池園鎮成立協會,一群傳統手工制瓷者默默地保護、傳承著這項古老的技藝。

陶瓷製作的抽屜把手令人愛不釋手。

“閩清瓷都”產品遠銷海外

據閩清池園陶瓷手工製作技藝保護協會會長劉義煌介紹,池園陶瓷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明正德年間,池園先民靠山築窯首開瓷業。明天啟年間,廣東潮州大埔縣陶瓷藝人阮思潮來到池園麗頭山創業。

帶來了潮州的制瓷技藝,池園瓷業得以復蘇發展。

劉義煌說,經過幾代陶瓷藝人的努力,在20世紀30年代,麗頭山一帶窯廠林立,成為閩清瓷業的生產中心。產品有碗、甕、杯、碟、茶具等百余種,曾大批量生產過口徑達250毫米的碗類產品,工藝獨樹一幟。

改革開放後,隨著企業的改燃降耗,傳統日用瓷產業也逐漸被電瓷產業所取代。現在,池園的電瓷產品銷售份額不僅在國內占了半壁江山,還遠銷東南亞、中東、歐美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20世紀90年代後期,隨著閩清第一瓷廠、閩清第二瓷廠的停產轉軌改制,池園就沒有再生產過手工製作的碗。”劉義煌說。

老藝人給瓷碗上釉。

手工陶瓷製作工序複雜

在池園,要看陶瓷手工製作技藝,只能到位於麗山村王公宮的梅瓷紀念館,裡面保留了傳統工藝用具,還聚集了數十位制瓷老藝人。

王公宮是一座祀奉陶瓷保護神的廟宇。

池園瓷土(高嶺土)礦藏豐富且品質優良,四周群山環抱,森林茂密,可為陶瓷業提供充足的燃料。而且,水量豐沛的芝溪穿插於村鎮間,可以造水碓來粉碎瓷土,還可以通過小船將陶瓷產品銷往閩清縣城以及福州、南平等地。

傳統陶瓷製作工序複雜。以一隻普通的家用碗為例,要經過瓷土重塑、拉坯、修坯、畫花、過釉、燒成等近十道工序。制瓷老藝人們現場給記者做了演示。只見手拉坯轆轤盤不停地旋轉著,不一會,一個碗的雛形便在轆轤盤上逐漸出現。

據介紹,手拉坯成形技術是整個陶瓷手工製作的關鍵,全靠師徒傳承。這道工序需先將製作碗坯的泥料用土匙(一種工具)拍打均勻,排出泥料中的空氣。拉坯時把泥團放在轆轤盤上,雙手將泥料拍打結實,然後再用手撥動轆轤盤,利用旋轉的慣性,兩手浸水後向上扶泥,除去內部應力。再借助泥料的可塑性,用小竹片、鐵片使泥料向上、向外展開,並按照產品的尺寸要求拉制成各種圓形瓷坯。最後用竹片割具取下瓷坯,平放在碗板上乾燥,待幹到適當程度後,再進行修坯等後續工序。

藝人手工修碗坯。

古老技藝待後人傳承

“手工技藝學起來費時又辛苦,願意學習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懂得陶瓷傳統工藝的,目前沒有多少人了,而且年齡都在六七十歲以上。”劉義煌說,2015年9月,為了保護和傳承陶瓷手工製作技藝,池園鎮成立了保護協會,並動員了3名“90後”加入,24歲的黃偉東就是其中之一。

黃偉東是池園鎮一家小吃店的老闆。他告訴記者:“家裡沒人會做手工陶瓷,剛開始學的時候也覺得很難。學了一年多,才會做最基本的碗坯。”

劉義煌介紹,為了保護和傳承這項傳統工藝,梅瓷紀念館已成為池園鎮麗山小學、井後中心小學等學校傳承傳統手工藝的實踐基地,也是閩清縣青少年陶瓷手工藝校外培訓基地。年內,協會還將建造一座1.5立方米的抽屜窯,用來燒制手工陶瓷產品。(福州晚報記者 張維璟 萬小英 李瓊/文 張旭陽/攝)

拉坯時把泥團放在轆轤盤上,雙手將泥料拍打結實,然後再用手撥動轆轤盤,利用旋轉的慣性,兩手浸水後向上扶泥,除去內部應力。再借助泥料的可塑性,用小竹片、鐵片使泥料向上、向外展開,並按照產品的尺寸要求拉制成各種圓形瓷坯。最後用竹片割具取下瓷坯,平放在碗板上乾燥,待幹到適當程度後,再進行修坯等後續工序。

藝人手工修碗坯。

古老技藝待後人傳承

“手工技藝學起來費時又辛苦,願意學習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懂得陶瓷傳統工藝的,目前沒有多少人了,而且年齡都在六七十歲以上。”劉義煌說,2015年9月,為了保護和傳承陶瓷手工製作技藝,池園鎮成立了保護協會,並動員了3名“90後”加入,24歲的黃偉東就是其中之一。

黃偉東是池園鎮一家小吃店的老闆。他告訴記者:“家裡沒人會做手工陶瓷,剛開始學的時候也覺得很難。學了一年多,才會做最基本的碗坯。”

劉義煌介紹,為了保護和傳承這項傳統工藝,梅瓷紀念館已成為池園鎮麗山小學、井後中心小學等學校傳承傳統手工藝的實踐基地,也是閩清縣青少年陶瓷手工藝校外培訓基地。年內,協會還將建造一座1.5立方米的抽屜窯,用來燒制手工陶瓷產品。(福州晚報記者 張維璟 萬小英 李瓊/文 張旭陽/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