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鑒定專家們如何看趙孟頫的行書《秋興詩》?

近日查找趙孟頫書法,去翻閱《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偶然翻到一卷收藏於上海博物館,鑒定號為滬1-156號作品,趙孟頫的行書《秋興詩》卷,引起了自己極大的興趣。

這是一幅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書寫的唐代詩人杜甫的組詩《秋興八首》的作品,《秋興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時以遙望長安為主題創作的詩歌,
有學者認為這是杜詩七律的代表作。趙孟頫用行書書寫了其中第一、二、三和第六首詩。該手卷寬 23.5釐米,卷長261.5 釐米。

趙孟頫行書《秋興詩》手卷

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第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的嫡派子孫,父親趙與告曾經在宋朝任戶部侍郎。

宋朝滅亡之後,趙與告回到家鄉定居,趙孟頫隨父親一起在浙江湖州長大。元至元二十三年,元世祖忽必烈授予趙孟頫宮中官職。趙孟頫推辭不下只得接受,隨著慢慢晉升,他在元朝官場上佔有了一席之地。

趙孟頫對杜甫憂國感傷的《秋興八首》組詩予以了高度評價,以為古今絕唱,並應友人之請,揮毫選寫了其中四首。

其一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

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

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其三

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

同學少年多不賤,

五陵衣馬自輕肥。

其六

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

花萼夾城通禦氣,芙蓉小苑入邊愁。

珠簾繡柱圍黃鵠,錦纜牙牆起白鷗。

回首可憐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第一首是組詩的序曲,杜甫通過對巫山、巫峽的秋色秋聲的形象描繪,烘托出陰沉蕭森、動盪不安的環境氣氛,令人感到秋色秋聲撲面驚心,抒發了詩人憂國之情和孤獨抑鬱之感。

第二首寫詩人身在孤城,

從落日的黃昏坐到深宵,翹首北望,長夜不寐,表現出對長安的強烈懷念。

第三首寫晨曦中的夔府,秋氣清明,江色寧靜,而這種寧靜給作者帶來的卻是煩擾不安。

第六首懷想昔日帝王歌舞遊宴之地曲江的繁華,在無限惋惜之中,隱含斥責之意。

趙孟頫書寫的這段《秋興詩》用筆細膩,結體端莊秀逸,筆圓墨潤,筋豐骨健,給人以神定氣閑,虛和宛朗的美感。

這個珍貴的元代書法卷又是如何進入的上海博物館的呢?

作品原來收藏在蘇州過雲樓。過雲樓最早為大收藏家顧文彬所有,他不熱心於宦途,而鍾情於書畫和古籍收藏。到了顧家的第三代顧麟士,成為了書畫名家。他進一步豐富了過雲樓的書畫收藏。1930年,顧麟士去世,過雲樓所藏書畫遺留到顧氏第四代傳人顧公雄和他的妻子沈同樾,他們遵循著祖訓,始終精心看管著這批文物。

在新中國剛成立的1951年,顧公雄臨終前向家人傾吐自己想將書畫捐贈給國家的願望。於是,顧公雄的夫人沈同樾與子女顧篤瑄、顧榴、顧佛、顧篤璋、顧篤球等於當年將家藏130多年的名貴書畫等文物224件捐贈給籌備中的上海博物館,成為了上海博物館建館初第一批高品質古代書畫入藏。

1959年,沈同樾與子女再次將餘下的169書畫捐贈給上海博物館。兩次捐贈,共計393件書畫,以及明刻善本和罕見稿本10多部。

這其中,就有這卷趙孟頫的行書《秋興詩》。

顧家捐贈的書畫珍品極大豐富了上海博物館的館藏。過雲樓的書畫與清末軍機大臣潘祖蔭珍藏的大克鼎、大盂鼎(1951年潘家後人捐給上海博物館),撐起了上海博物館的半壁江山。

專家對行書《秋興詩》是否為趙孟頫所寫是怎麼看的呢?

1983年8月31日,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成立于北京,成員包括謝稚柳、啟功、徐邦達、楊仁愷、劉九庵、傅熹年、謝辰生等七名國內的著名書畫鑒定專家。古代書畫鑒定組從1983年開始,前後歷時8年,行程數萬里,遍及25個省、市、自治區,普查、鑒定了全國各地文博單位所藏8萬餘件古代書畫,並編入了24冊《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其中就有上博的這件趙孟頫的《秋興詩》,由《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的記錄來看,專家們的鑒定意見為一直看好,認為是趙孟頫早期的一件精妙作品。

七名書畫鑒定小組成員

書畫鑒定小組成員在巡迴鑒定中

仔細讀過這個手卷的人都會發現,《秋興詩》後有一段趙孟頫於元至治二年正月十七日的重題:“此詩是吾四十年前所書,今人觀之未必以為吾書也。子昂重題。至治二年(1322)正月十七日。”那年趙孟頫68歲,由此說明趙孟頫最初書寫《秋興詩》時只有28歲。

趙孟頫在《秋興詩》中的重題

如果沒有這段重題,四十年間趙孟頫書法寫作上的演變與差異,也許會使得鑒定意見產生很大分歧。有學者說起這件作品,曾提到七人書畫鑒定小組不認為這是趙孟頫的作品,是由於他看到了重題,才發現這應該是趙孟頫早期的作品。

但是,《中國古代書畫圖目》記載的是七位元書畫專家一致看好這件作品的記錄!

《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中對《秋興圖》一致看好的鑒定意見

也許說明,鑒定古代書畫不僅僅要多看作品,更要去認真讀前人編寫的各種鑒定書籍。

作品原來收藏在蘇州過雲樓。過雲樓最早為大收藏家顧文彬所有,他不熱心於宦途,而鍾情於書畫和古籍收藏。到了顧家的第三代顧麟士,成為了書畫名家。他進一步豐富了過雲樓的書畫收藏。1930年,顧麟士去世,過雲樓所藏書畫遺留到顧氏第四代傳人顧公雄和他的妻子沈同樾,他們遵循著祖訓,始終精心看管著這批文物。

在新中國剛成立的1951年,顧公雄臨終前向家人傾吐自己想將書畫捐贈給國家的願望。於是,顧公雄的夫人沈同樾與子女顧篤瑄、顧榴、顧佛、顧篤璋、顧篤球等於當年將家藏130多年的名貴書畫等文物224件捐贈給籌備中的上海博物館,成為了上海博物館建館初第一批高品質古代書畫入藏。

1959年,沈同樾與子女再次將餘下的169書畫捐贈給上海博物館。兩次捐贈,共計393件書畫,以及明刻善本和罕見稿本10多部。

這其中,就有這卷趙孟頫的行書《秋興詩》。

顧家捐贈的書畫珍品極大豐富了上海博物館的館藏。過雲樓的書畫與清末軍機大臣潘祖蔭珍藏的大克鼎、大盂鼎(1951年潘家後人捐給上海博物館),撐起了上海博物館的半壁江山。

專家對行書《秋興詩》是否為趙孟頫所寫是怎麼看的呢?

1983年8月31日,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成立于北京,成員包括謝稚柳、啟功、徐邦達、楊仁愷、劉九庵、傅熹年、謝辰生等七名國內的著名書畫鑒定專家。古代書畫鑒定組從1983年開始,前後歷時8年,行程數萬里,遍及25個省、市、自治區,普查、鑒定了全國各地文博單位所藏8萬餘件古代書畫,並編入了24冊《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其中就有上博的這件趙孟頫的《秋興詩》,由《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的記錄來看,專家們的鑒定意見為一直看好,認為是趙孟頫早期的一件精妙作品。

七名書畫鑒定小組成員

書畫鑒定小組成員在巡迴鑒定中

仔細讀過這個手卷的人都會發現,《秋興詩》後有一段趙孟頫於元至治二年正月十七日的重題:“此詩是吾四十年前所書,今人觀之未必以為吾書也。子昂重題。至治二年(1322)正月十七日。”那年趙孟頫68歲,由此說明趙孟頫最初書寫《秋興詩》時只有28歲。

趙孟頫在《秋興詩》中的重題

如果沒有這段重題,四十年間趙孟頫書法寫作上的演變與差異,也許會使得鑒定意見產生很大分歧。有學者說起這件作品,曾提到七人書畫鑒定小組不認為這是趙孟頫的作品,是由於他看到了重題,才發現這應該是趙孟頫早期的作品。

但是,《中國古代書畫圖目》記載的是七位元書畫專家一致看好這件作品的記錄!

《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中對《秋興圖》一致看好的鑒定意見

也許說明,鑒定古代書畫不僅僅要多看作品,更要去認真讀前人編寫的各種鑒定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