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畫家劉正興:滎經春色風光好 鴿子花開正當時

高速穿越大相嶺

□劉正興簡介

劉正興,1952年出生于四川成都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理事

九三學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

九三學社中央書畫院副院長

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九三學社四川書畫院院長

成都市美術家協會主席

成都市文藝志願者協會主席

作為中國藝術圈有名的“高原畫家”、“天路畫家”,著名藝術家劉正興數十年來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藝術創作思想,他20歲時就曾重走長征路,

他走進藏北無人區,到大森林深處采風,創作了一批又一批反映基層風物人情的優秀作品。《地球第三極彩虹》《大渡河大峽谷系列》《漢源梨花系列》《茶馬古道系列》等,都是劉正興貼近生活、走進群眾的代表作。

2017年3月,劉正興重返自己曾經下鄉當知青的雅安市滎經縣,以“鴿子花開”為題,在滎經創作了大量反映當地日新月異變化的油畫佳作,也以此為即將於4月28日舉行的滎經縣第九屆鴿子花旅遊節獻禮助興。

金子灘小景

A

鴿子花激發創作靈感

鴿子花開

縱橫藝壇多年,劉正興的繪畫功力已臻化境,

他的風格跨度很大,在油畫、水墨畫、版畫等方面造詣頗深,尤以寫生創作見長。在對不同繪畫形態的當代性探索中,將自己的藝術審美經驗與國際文化藝術前沿的經驗交匯融合,形成了具有強烈個性特徵的繪畫風格。其油畫的超強烈色彩表現觀念和東方意向的大山水寫魂水墨境界,開發了一種西部審美的獨特繪畫語言。

花,是劉正興的風景繪畫一大主題。在他的筆下,

無論是高潔堅挺的高原格桑花抑或是風情萬種的漢源梨花桃花,這些大自然的精靈總會以一種野性而豔麗的姿態出現在觀者眼前。

這次,劉正興首次將自己的系列油畫命名為“鴿子花開”。鴿子花學名珙桐,為落葉大喬木,第四紀冰川孑遺樹種,中國特有。花序圓似鳥頭,苞片潔白碩大如翅,宛如展翅欲飛的白鴿。鴿子是代表和平,1869年以來引種到英、美、荷、瑞(士)、日、俄等國,

被譽為“中國鴿子樹”。珙桐樹堪稱“植物界的活化石”“植物界的大熊貓”、“和平使者”,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在雅安市滎經縣鴿子花的分佈很廣,在當地大相嶺山脈東麓北坡的龍蒼溝國家森林公園裡就分佈著近8萬畝的鴿子花。

滎經大田壩春色

在劉正興的藝術工作室,華西都市報記者也第一時間感受到了“鴿子花開”系列油畫帶來的震撼,《春到麂子崗》、《高速穿越大相嶺》《鴿子花開》《龍蒼溝周坪印象》《滎經古城煙雲》《牛背山上》等作品,用抽象而夢幻般的筆觸描繪了滎經的山山水水,畫面的層次與肌理極為豐富。

這些作品的尺幅都不大,數十幅畫作一字排開,好似世間所有的色彩都聚在一起縱情狂歡。“小尺寸油畫的好處就是遠途野外油畫寫生,收納空間受限時,用空間換數量,我就可以一次性創作很多作品,這樣可以把滎經更多樣化的自然風貌以及人文景觀呈現出來。”

龍蒼溝周坪印象

B

關於靈魂的藝術旅程

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王岳川說,劉正興的作品將東西方藝術特色融為一體,畫作風格大膽、變化無窮、飄逸灑脫並極具神韻。劉正興告訴記者:“如果不是我40多年前的知青經歷,如果沒有翻越泥巴山從滎經到漢源,如果沒有見到那裡高原燦爛的陽光和美麗的風景,或許我不會形成這樣的畫風。”1970年,喜歡畫畫的成都18歲小夥子劉正興從成都來到雅安,開始了他長達5年的知青生涯,那一年先調入了滎經縣美術創作組,滎經優美的自然風光讓這位癡迷於風景繪畫的文藝青年如魚得水。

早年劉正興在雅安滎經當知青的時候,他不僅經常去山裡寫生創作,而滎經深厚的歷史積澱也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滎經是全國為數不多的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革命老區之一,當年紅軍長征也經過滎經。1972年,劉正興在滎經縣三合鄉紅軍烈士埋骨之地去憑弔,被紅軍精神深深打動的他決定沿著當年紅軍腳步,把那條偉大的長征路線重走一遍,他總共走了三個月,全程上千公里,沿途創作了大量的作品。

瓦屋山下

時隔45年之後,劉正興再次從滎經“出發”,而這次他完成的是一次關於靈魂的藝術之旅。他先自駕從成都前往滎經,然後再翻過泥巴山進入漢源。這一路,他沿途只要看到好的風景就會“刹一腳”,從車上搬出畫具和小板凳愜意地坐在路邊寫生創作,這位神情和藹、滿頭銀髮的藝術家也成為附近鄉親爭相“圍觀”的對象。他說:“滎經縣和漢源縣兩縣之間的泥巴山,山高、路險,過去翻越泥巴山猶如過鬼門關,下雪、結冰、事故、堵車……多年來,我不知在這山上度過了多少個被堵的不眠之夜。現在的泥巴山完全變了,道路加寬了,全部是水泥路面,平穩寬敞暢通安全,完全是以前不敢想像的。”

泥巴山也是著名的氣候分水嶺,一過泥巴山埡口,雨霧天瞬間就變成了豔陽天,大自然就是這麼神奇。劉正興告訴記者:“正是大自然的這些神奇給了我無數的創作衝動,沿途美麗神奇的李家岩、竹子壩、小河子、泥巴山下的泗坪……我的畫作都一一展現給了大家。”最後,劉正興又轉回到了大相嶺,轉彎進入滎經龍蒼溝鴿子花樹群落的腹地周坪。劉正興感慨地說:“龍蒼溝以前叫泡草灣,一個特別有神韻的地方。我上世紀70年代當知青時就到泡草灣寫生,1992年我與老友、四川經濟廣播電臺台長張聲遠夫婦,滎經縣人大副主任劉繼明老師等一行七八個人到泡草灣采風,2003年我還陪同美國畫家帕·卡茲米教授到這裡寫生。那時這裡還完全處於原始森林狀態,必須到山林深處的林場場部才能見到幾個人,才能有飯吃。現在,這裡已被打造成路況良好、設施完善的生態旅遊風景區了。睹景思人,我的前兩位朋友都已西去,記憶和思念隨龍蒼溝的變遷留在這裡。”

民建鄉順河村

C

真山水永遠比畫更美

作為一個一直“在路上”的畫家,他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至今,數十次前往四川山區與藏區創作。和大多數藝術家不同的是,劉正興的采風風格通常弱化了沿途寫生,而強化了現場創作。他並不喜歡拿著速寫本一路走一路打著草稿,然後回家後把草稿上的風景變成正式作品,他迷戀於在真山真水前的現場創作,只要有好的景致打動了他,他會毫不猶豫地在野外支起畫架,將眼前的好風光盡收在畫布上,整個過程一氣呵成,絕不拖泥帶水。

滎經古城煙雲

2013年6月22日至7月26日,作為“天路·地球第三極的彩虹——劉正興走進地球第三極彩繪高原藏區”大型采風創作活動的主角,他歷時36天,跨越四川、西藏、青海、甘肅等地,克服冰雹、暴雨、泥石流等困難,行程二萬五千里。采風團“靈魂人物”劉正興創作油畫、中國畫等作品60餘幅,慰問部隊官兵和基層群眾500餘人。

2014年,他還受邀趕赴蘇格蘭進行文化交流和采風創作。他以一個中國藝術家的視角,在畫布上展現了那裡壯闊和秀麗並存的景色。由於劉正興的畫作有東方美學的神秘,也有西方當代藝術的不羈,不僅美國石油大亨史蒂文·洛克菲勒是他的“粉絲”,他的作品也被法國凡爾賽宮等國內外多家博物館及藝術機構收藏。

在劉正興看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來源於生活基礎,藝術家的創作更是需要貫穿到廣大的人民生活中去。“幾十年來,我們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如果沒有走進群眾走進基層,不可能有這麼多作品。”也正是因為經常下基層采風,讓劉正興“加深了對土地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身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成都市美術家協會主席的他,還有個身份是成都文藝志願者協會主席,從2013年到現在,由他帶隊,組織了許多次文藝志願者進基層的活動。

滎河兩岸

劉正興認為,藝術家必須要接地氣,如果離開了人間煙火,那創作出的作品也是虛於表面的。他有著一個頗具哲辯色彩的觀點:“真山真水永遠比畫更美麗,所以我要長期走入生活。”劉正興告訴記者:“之前的說法是‘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實際上藝術是不能夠高於生活的,也不可能超過它,只能儘量貼近。如果藝術能超越生活,那生活就沒有什麼用了,只有大千世界是藝術家永遠追求的目標,這樣才能不斷汲取生活的營養。”

劉正興認為,老百姓過去和現在的變化,對藝術家而言最有衝擊力。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楊帆

牛背山上

華西都市報記者也第一時間感受到了“鴿子花開”系列油畫帶來的震撼,《春到麂子崗》、《高速穿越大相嶺》《鴿子花開》《龍蒼溝周坪印象》《滎經古城煙雲》《牛背山上》等作品,用抽象而夢幻般的筆觸描繪了滎經的山山水水,畫面的層次與肌理極為豐富。

這些作品的尺幅都不大,數十幅畫作一字排開,好似世間所有的色彩都聚在一起縱情狂歡。“小尺寸油畫的好處就是遠途野外油畫寫生,收納空間受限時,用空間換數量,我就可以一次性創作很多作品,這樣可以把滎經更多樣化的自然風貌以及人文景觀呈現出來。”

龍蒼溝周坪印象

B

關於靈魂的藝術旅程

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王岳川說,劉正興的作品將東西方藝術特色融為一體,畫作風格大膽、變化無窮、飄逸灑脫並極具神韻。劉正興告訴記者:“如果不是我40多年前的知青經歷,如果沒有翻越泥巴山從滎經到漢源,如果沒有見到那裡高原燦爛的陽光和美麗的風景,或許我不會形成這樣的畫風。”1970年,喜歡畫畫的成都18歲小夥子劉正興從成都來到雅安,開始了他長達5年的知青生涯,那一年先調入了滎經縣美術創作組,滎經優美的自然風光讓這位癡迷於風景繪畫的文藝青年如魚得水。

早年劉正興在雅安滎經當知青的時候,他不僅經常去山裡寫生創作,而滎經深厚的歷史積澱也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滎經是全國為數不多的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革命老區之一,當年紅軍長征也經過滎經。1972年,劉正興在滎經縣三合鄉紅軍烈士埋骨之地去憑弔,被紅軍精神深深打動的他決定沿著當年紅軍腳步,把那條偉大的長征路線重走一遍,他總共走了三個月,全程上千公里,沿途創作了大量的作品。

瓦屋山下

時隔45年之後,劉正興再次從滎經“出發”,而這次他完成的是一次關於靈魂的藝術之旅。他先自駕從成都前往滎經,然後再翻過泥巴山進入漢源。這一路,他沿途只要看到好的風景就會“刹一腳”,從車上搬出畫具和小板凳愜意地坐在路邊寫生創作,這位神情和藹、滿頭銀髮的藝術家也成為附近鄉親爭相“圍觀”的對象。他說:“滎經縣和漢源縣兩縣之間的泥巴山,山高、路險,過去翻越泥巴山猶如過鬼門關,下雪、結冰、事故、堵車……多年來,我不知在這山上度過了多少個被堵的不眠之夜。現在的泥巴山完全變了,道路加寬了,全部是水泥路面,平穩寬敞暢通安全,完全是以前不敢想像的。”

泥巴山也是著名的氣候分水嶺,一過泥巴山埡口,雨霧天瞬間就變成了豔陽天,大自然就是這麼神奇。劉正興告訴記者:“正是大自然的這些神奇給了我無數的創作衝動,沿途美麗神奇的李家岩、竹子壩、小河子、泥巴山下的泗坪……我的畫作都一一展現給了大家。”最後,劉正興又轉回到了大相嶺,轉彎進入滎經龍蒼溝鴿子花樹群落的腹地周坪。劉正興感慨地說:“龍蒼溝以前叫泡草灣,一個特別有神韻的地方。我上世紀70年代當知青時就到泡草灣寫生,1992年我與老友、四川經濟廣播電臺台長張聲遠夫婦,滎經縣人大副主任劉繼明老師等一行七八個人到泡草灣采風,2003年我還陪同美國畫家帕·卡茲米教授到這裡寫生。那時這裡還完全處於原始森林狀態,必須到山林深處的林場場部才能見到幾個人,才能有飯吃。現在,這裡已被打造成路況良好、設施完善的生態旅遊風景區了。睹景思人,我的前兩位朋友都已西去,記憶和思念隨龍蒼溝的變遷留在這裡。”

民建鄉順河村

C

真山水永遠比畫更美

作為一個一直“在路上”的畫家,他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至今,數十次前往四川山區與藏區創作。和大多數藝術家不同的是,劉正興的采風風格通常弱化了沿途寫生,而強化了現場創作。他並不喜歡拿著速寫本一路走一路打著草稿,然後回家後把草稿上的風景變成正式作品,他迷戀於在真山真水前的現場創作,只要有好的景致打動了他,他會毫不猶豫地在野外支起畫架,將眼前的好風光盡收在畫布上,整個過程一氣呵成,絕不拖泥帶水。

滎經古城煙雲

2013年6月22日至7月26日,作為“天路·地球第三極的彩虹——劉正興走進地球第三極彩繪高原藏區”大型采風創作活動的主角,他歷時36天,跨越四川、西藏、青海、甘肅等地,克服冰雹、暴雨、泥石流等困難,行程二萬五千里。采風團“靈魂人物”劉正興創作油畫、中國畫等作品60餘幅,慰問部隊官兵和基層群眾500餘人。

2014年,他還受邀趕赴蘇格蘭進行文化交流和采風創作。他以一個中國藝術家的視角,在畫布上展現了那裡壯闊和秀麗並存的景色。由於劉正興的畫作有東方美學的神秘,也有西方當代藝術的不羈,不僅美國石油大亨史蒂文·洛克菲勒是他的“粉絲”,他的作品也被法國凡爾賽宮等國內外多家博物館及藝術機構收藏。

在劉正興看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來源於生活基礎,藝術家的創作更是需要貫穿到廣大的人民生活中去。“幾十年來,我們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如果沒有走進群眾走進基層,不可能有這麼多作品。”也正是因為經常下基層采風,讓劉正興“加深了對土地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身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成都市美術家協會主席的他,還有個身份是成都文藝志願者協會主席,從2013年到現在,由他帶隊,組織了許多次文藝志願者進基層的活動。

滎河兩岸

劉正興認為,藝術家必須要接地氣,如果離開了人間煙火,那創作出的作品也是虛於表面的。他有著一個頗具哲辯色彩的觀點:“真山真水永遠比畫更美麗,所以我要長期走入生活。”劉正興告訴記者:“之前的說法是‘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實際上藝術是不能夠高於生活的,也不可能超過它,只能儘量貼近。如果藝術能超越生活,那生活就沒有什麼用了,只有大千世界是藝術家永遠追求的目標,這樣才能不斷汲取生活的營養。”

劉正興認為,老百姓過去和現在的變化,對藝術家而言最有衝擊力。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楊帆

牛背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