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世界讀書日 看古往今來的國外名家如何深描杭州?

古往今來,秀美而繁華的杭州城,一直是文人墨客傾心描繪的物件,

與其有關的作品,卷帙浩繁。

《杭州一瞥》中的手繪徒步路線插圖,包括龍井村、九溪十八澗等主要景點。

科特賴爾的“老鄉”,另一位美國人,則在約90年前,用更為深情的筆墨,描寫了在他成長歲月裡所感受到的杭州之精髓。在回憶錄《在華五十年》中,

司徒雷登這麼寫道:“杭州是全中國最古老、最美麗的城市之一。杭州有被‘廟宇群山’環繞著的美麗西湖,有遠處風景如畫、具有‘洶湧’潮水的錢塘江,在中國的文學和藝術中,她是聞名遐邇的。”

2016年底《孤獨星球》在評選出7個全球最佳新年旅遊目的地時,

將杭州的剪影定格在了西湖邊的雷峰塔夕照圖。

而在另一本2016年的新書《天才地理學》中,當代美國記者、作家埃裡克·韋納索性是將杭州成為“天才搖籃”的主要因素歸結為西湖。

“儘管天才大多湧現在城市當中,但人們的創意大多源于自然”,他這麼寫道,“大城市不會割斷與自然的關係,人們有機會頻繁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比如紐約的中央公園、維也納的森林、東京的皇家花園,

等等。若一座城市與大自然隔離,必定死寂一片,創意無處激發。”

《杭州一瞥》中的“杭州印象”插圖

他進而提出,正是杭州西湖,給蘇東坡、沈括等天才人物提供了無限靈感。及至到了當代的馬雲,在阿裡巴巴剛成立的時候根本沒有固定辦公場所,員工們就在西湖湖畔的草地上開會。

言下之意,這湖光山色,甚至是能夠激發商業上的創造力。

城:古往今來街巷繁華

“每到集市之日,市場中擠滿了商人,他們用車和船裝載各種貨物,擺滿地面,而所有商品都能夠找到買主”,在《馬可·波羅遊記》中,來自威尼斯的旅行家這麼描述。

繁華,是杭州在許多投向東方的探索的眼睛裡留下的另一種印象。

13世紀,馬可·波羅來到杭州。對於這座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好奇的遠遊客絲毫沒有吝嗇讚美的筆墨。他用大量篇幅細緻描繪了這裡的運河、橋樑、道路、商業形態、以及風土人情,並稱之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

馬可·波羅對於杭州的描寫是如此濃墨重彩,以至於當時的歐洲人甚至開始懷疑他口中的這座東方都市是真的存在、還是幻想出來的。面對著關於遊記真實性的質疑,臨終前的馬可·波羅這麼回答:“我所說的,還不及我見到的一半。”

1919年的杭州禦街(今中山路)店鋪雲集、熙熙攘攘。美國攝影家西德尼·甘博攝

而埃裡克·韋納,似乎同樣具有這種“杭州情結”。在《天才地理學》中,他聚焦了雅典、杭州、佛羅倫斯、愛丁堡、加爾各答、維也納、矽谷七座城市,探索這些“地靈人傑”的城市是如何激發創新的。

“宋朝首都杭州是當時世界上最富裕、人口最多、最具創造力的城市”,他在書裡寫道,“歐洲人忙著在頭髮裡捉蝨子、想著中世紀何時結束的時候,中國人已經開始進行發明創造、吟詩作畫,改善生存環境。”

英國女旅行家畢曉普夫人于1898年來到杭州,拍下了這張“杭州西城門”的照片,這個門就是湧金門。(圖源網路)

在《杭州一瞥》中,科特賴爾等人除了描寫杭州的自然之美,把另一個關注點,投在了杭州的新興國際格局上。

在專門寫給來杭的“創業者”的章節中,科特賴爾他們這麼描述錢塘江南岸的錢江世紀城:“這一整潔的都市新區如今已雲集了眾多高聳豪華的住宅樓、未來感十足的酒店、和跨國公司的總部。其還在不斷拓展的輪廓格局,正繼續定義著‘杭州’這個城市本身。”

而對於錢江新城中心,這些長期在華工作的外國作者引入了自己的語言,將其稱為一個新的“商業伊甸園”。

《杭州一瞥》中的錢塘江南岸“蓮花碗“插圖

人:市井生活引人嚮往

採用了無比欣賞的口吻,韋納提到了沈括與蘇東坡,將前者稱為博學的“中國達芬奇”,並認為《夢溪筆談》“十分有趣”。而對於蘇軾的豪放灑脫,他更是不吝讚美,甚至“炫”出了自己最喜歡的蘇東坡《夜行觀星》中的詩句:“迫觀知何如,遠想偶有以。茫茫不可曉,使我長歎喟。”

有趣的是,作為美國知識份子的韋納,欣賞的是風雅的杭州士大夫,而在清末時期來到中國的一眾旅行家、傳教士,則將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市井小人物的生活百態。

二十世紀初杭州人家養孩子用的嬰兒立桶,美國攝影家西德尼·甘博攝

出生在十九世紀末的西德尼ž甘博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也是一名狂熱的業餘攝影愛好者。他的父親大衛ž甘博是寶潔公司創始人,也是當時之江大學的捐贈者之一。西德尼與杭州的緣分,便起始於此。

從18歲首次跟隨父親前往中國訪問時,他就已經開始拍照了。1917至1932年間,他又曾三次回來,繼續拍攝杭州的街頭巷尾。在他浩如煙海的照片收藏中,絕大部分在他生前都從未公開展示過。直到甘博去世15年之後,他女兒在紐約家裡的一個櫃子中發現了一大批照相底片。這些照片最終輾轉至杜克大學圖書館長期保存。

如今,我們看到的這些生動的影像,是在2010年出版的《西湖百象》一書中收錄的—因為一位中國合作者,這些照片終於“走出”了杜克大學圖書館,得以結集出版。

二十世紀初張小泉剪刀在杭州大街鼓樓的店鋪內況,美國攝影家西德尼·甘博攝

甘博十分關注中國老百姓的市井生活,並且對於杭州的傳統手工業有著強烈的興趣。他的照片,忠實記錄了很多如今可以被稱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許多手工業作坊製作和店鋪經營的場景。

二十世紀初杭州的一個絲綢作坊,美國攝影家西德尼·甘博攝

同樣是在杭州的街頭巷尾,身處21世紀的另外一位作者找到了靈感。在寫作《天才地理學》的過程中,韋納有一次坐在杭州的一家小茶館裡。

“咖啡讓人進行快速思考,但茶讓人進行深度思考”,一邊品著茶,他一邊突然有了這樣的“頓悟”,“西方人快捷地攝取大量咖啡因,伴隨著製作咖啡的搖動聲,碰撞出的是激烈的思想火花;而在東方,人們慢慢地攝取茶中的咖啡因,體現的是用長遠眼光看待問題的方式。後來,我意識到這也是東西方進行創新的差異所在。”

《杭州一瞥》中收錄的阿裡巴巴公司活動上的員工照

“盛在玻璃茶壺中的茶水上漂浮著胎菊花瓣,讓我不禁想起佛蒙特州池塘裡的百合。” 對於在杭州喝茶的場景,韋納進行了細緻的描寫。

在這個東西交匯、融會貫通的時代,也許,這正是一個最為曼妙的隱喻。

浙江新聞+

本文提到的這一系列“外國作者寫杭州”的作品,文中用的文字與圖片,如無特別說明,均來源於以下這些書作:

《Hangzhou at a Glance》(《杭州一瞥》),克裡斯多夫·科特賴爾等著,杭州市旅遊委員會編,商務印書館,2016年

《天才地理學》,埃裡克·韋納著,秦尊璐譯,中信出版社,2016年

《在華五十年》,司徒雷登著,陳麗穎譯,東方出版中心,2012年

《西湖百象:美國傳教士甘博民國初年拍攝的杭州老照片》,沈弘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

《馬可-波羅遊記》,馬可·波羅著,梁生智譯,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年

還不及我見到的一半。”

1919年的杭州禦街(今中山路)店鋪雲集、熙熙攘攘。美國攝影家西德尼·甘博攝

而埃裡克·韋納,似乎同樣具有這種“杭州情結”。在《天才地理學》中,他聚焦了雅典、杭州、佛羅倫斯、愛丁堡、加爾各答、維也納、矽谷七座城市,探索這些“地靈人傑”的城市是如何激發創新的。

“宋朝首都杭州是當時世界上最富裕、人口最多、最具創造力的城市”,他在書裡寫道,“歐洲人忙著在頭髮裡捉蝨子、想著中世紀何時結束的時候,中國人已經開始進行發明創造、吟詩作畫,改善生存環境。”

英國女旅行家畢曉普夫人于1898年來到杭州,拍下了這張“杭州西城門”的照片,這個門就是湧金門。(圖源網路)

在《杭州一瞥》中,科特賴爾等人除了描寫杭州的自然之美,把另一個關注點,投在了杭州的新興國際格局上。

在專門寫給來杭的“創業者”的章節中,科特賴爾他們這麼描述錢塘江南岸的錢江世紀城:“這一整潔的都市新區如今已雲集了眾多高聳豪華的住宅樓、未來感十足的酒店、和跨國公司的總部。其還在不斷拓展的輪廓格局,正繼續定義著‘杭州’這個城市本身。”

而對於錢江新城中心,這些長期在華工作的外國作者引入了自己的語言,將其稱為一個新的“商業伊甸園”。

《杭州一瞥》中的錢塘江南岸“蓮花碗“插圖

人:市井生活引人嚮往

採用了無比欣賞的口吻,韋納提到了沈括與蘇東坡,將前者稱為博學的“中國達芬奇”,並認為《夢溪筆談》“十分有趣”。而對於蘇軾的豪放灑脫,他更是不吝讚美,甚至“炫”出了自己最喜歡的蘇東坡《夜行觀星》中的詩句:“迫觀知何如,遠想偶有以。茫茫不可曉,使我長歎喟。”

有趣的是,作為美國知識份子的韋納,欣賞的是風雅的杭州士大夫,而在清末時期來到中國的一眾旅行家、傳教士,則將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市井小人物的生活百態。

二十世紀初杭州人家養孩子用的嬰兒立桶,美國攝影家西德尼·甘博攝

出生在十九世紀末的西德尼ž甘博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也是一名狂熱的業餘攝影愛好者。他的父親大衛ž甘博是寶潔公司創始人,也是當時之江大學的捐贈者之一。西德尼與杭州的緣分,便起始於此。

從18歲首次跟隨父親前往中國訪問時,他就已經開始拍照了。1917至1932年間,他又曾三次回來,繼續拍攝杭州的街頭巷尾。在他浩如煙海的照片收藏中,絕大部分在他生前都從未公開展示過。直到甘博去世15年之後,他女兒在紐約家裡的一個櫃子中發現了一大批照相底片。這些照片最終輾轉至杜克大學圖書館長期保存。

如今,我們看到的這些生動的影像,是在2010年出版的《西湖百象》一書中收錄的—因為一位中國合作者,這些照片終於“走出”了杜克大學圖書館,得以結集出版。

二十世紀初張小泉剪刀在杭州大街鼓樓的店鋪內況,美國攝影家西德尼·甘博攝

甘博十分關注中國老百姓的市井生活,並且對於杭州的傳統手工業有著強烈的興趣。他的照片,忠實記錄了很多如今可以被稱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許多手工業作坊製作和店鋪經營的場景。

二十世紀初杭州的一個絲綢作坊,美國攝影家西德尼·甘博攝

同樣是在杭州的街頭巷尾,身處21世紀的另外一位作者找到了靈感。在寫作《天才地理學》的過程中,韋納有一次坐在杭州的一家小茶館裡。

“咖啡讓人進行快速思考,但茶讓人進行深度思考”,一邊品著茶,他一邊突然有了這樣的“頓悟”,“西方人快捷地攝取大量咖啡因,伴隨著製作咖啡的搖動聲,碰撞出的是激烈的思想火花;而在東方,人們慢慢地攝取茶中的咖啡因,體現的是用長遠眼光看待問題的方式。後來,我意識到這也是東西方進行創新的差異所在。”

《杭州一瞥》中收錄的阿裡巴巴公司活動上的員工照

“盛在玻璃茶壺中的茶水上漂浮著胎菊花瓣,讓我不禁想起佛蒙特州池塘裡的百合。” 對於在杭州喝茶的場景,韋納進行了細緻的描寫。

在這個東西交匯、融會貫通的時代,也許,這正是一個最為曼妙的隱喻。

浙江新聞+

本文提到的這一系列“外國作者寫杭州”的作品,文中用的文字與圖片,如無特別說明,均來源於以下這些書作:

《Hangzhou at a Glance》(《杭州一瞥》),克裡斯多夫·科特賴爾等著,杭州市旅遊委員會編,商務印書館,2016年

《天才地理學》,埃裡克·韋納著,秦尊璐譯,中信出版社,2016年

《在華五十年》,司徒雷登著,陳麗穎譯,東方出版中心,2012年

《西湖百象:美國傳教士甘博民國初年拍攝的杭州老照片》,沈弘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

《馬可-波羅遊記》,馬可·波羅著,梁生智譯,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