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悅讀 | 駐足地鐵站裡48米長的巴金文獻展,與大文豪說“嗨”

“停下腳步,聞一聞玫瑰花香。”這本是一句諺語,呼籲人們放慢腳步,品味慢生活的愜意。但在上海這個日客流量以百萬人次計的軌交網站,卻有條不足50米長的“地鐵文化長廊”,吸引步履匆匆的行人駐足品鑒。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在此之前,4月22日,“書之愛──巴金與書圖片文獻展”于徐家匯地鐵站5號口處的上海地鐵文化藝術長廊內正式開幕,來往市民可隨時駐足觀賞由巴金故居獨家提供的珍貴文獻史料與歷史照片。


2016年,徐匯區文化局與上海地鐵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共同打造了“徐家匯地鐵文化藝術長廊”,推進徐家匯地鐵文化建設。長廊位於地鐵1號線徐家匯站5號口與7號口之間,總長約48米。雙方首次合作時長為5年,計畫打造富有海派特色、反映徐匯深厚歷史底蘊的文化長廊,
使乘客進入地鐵站後看得到作品、聽得到音樂、聞得到清香、學得到知識、悟得到精神。


去年8月,文化長廊推出首展,聚焦徐匯文博古跡,展出的史料照片包括徐家匯藏書樓、徐家匯博物院、徐家匯觀象臺、震旦學院、徐家匯天主教堂等。今次推出的巴金文獻展,是文化長廊的第二次正式展覽,展品均由巴金故居提供,展出內容包括巴金先生的手寫購書單、獨家手繪肖像、《隨想錄》部分手稿,

以及巴金收藏的《說部叢書》、《屠格涅夫作品與書信全集》和1928年購於巴黎塞納河畔的英文版《往事與隨想》等珍貴藏品。


徐匯區文化局副局長歐曉川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徐匯區文化局去年起與申通地鐵合作,利用徐家匯地鐵站5號出口的空餘展示空間舉辦小型文化展覽,
目標是建成有內容、有深度的公共文化空間,吸引過往行人駐足,感受徐匯和上海的文化深度與廣度。


每次展覽主題由徐匯區文化局選定,聚焦徐匯歷史與城市發展、徐匯文化名人兩大主題,利用地鐵站人流量大、觀賞人群多樣的特點,將博物館、圖書館、名人故居中因場地限制無法全部展出的藏品轉移至軌交網站,既能使珍貴史料重見天日,

又能讓無暇專程參觀文博場館的市民有機會接觸人文歷史,同時消除日常工作、上下班通勤帶來的壓力。

《隨想錄·我的“倉庫”》手稿


記者注意到,根據徐匯區政府今年初提出的政府工作目標,今年年內,徐匯將推動區域內博物館聯動共建,計畫將擁有150年歷史的徐家匯藏書樓以及氣象博物館、上海電影博物館、土山灣博物館等文博資源聚合成為博物館聯盟,與徐匯區域內豐富的名人故居資源結合,增加公共文化展覽、講座、演出的數量與品質。


歐曉川介紹,今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徐匯區“光啟博物館聯盟”將正式宣佈成立,此次巴金文獻展是聯盟活動的“頭炮”,下一步徐匯區文化局將與華涇鎮合作,以黃道婆紀念館為基礎,聚焦這位我國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紡織家、技術改革家,將黃道婆的故事帶進軌交網站。目前該展覽已經完成策劃。


此外,今年6月10日中國文化遺產日當天,位於武康路393號的徐匯老房子藝術中心內還將舉辦一次特殊的老唱片展。徐匯區文化局將牽手錢學森故居、宋慶齡故居以及上海音樂學院,通過宋慶齡、上音教授周小燕以及錢學森夫人、著名女高英歌唱家蔣英的珍貴收藏,讓觀眾盡覽中國唱片史重要一隅。主辦方也將邀請上海唱片界的私人收藏家和音樂人展開研討,邀請市民旁聽。


6月20日,由上海歷史博物館與徐匯區文化局聯合主辦的徐匯老洋房攝影展也將在同一地點開幕,為周邊市民和過路遊客帶來初夏時節一場沁人心脾的老洋房之旅。

本文圖片:作者提供計畫將擁有150年歷史的徐家匯藏書樓以及氣象博物館、上海電影博物館、土山灣博物館等文博資源聚合成為博物館聯盟,與徐匯區域內豐富的名人故居資源結合,增加公共文化展覽、講座、演出的數量與品質。


歐曉川介紹,今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徐匯區“光啟博物館聯盟”將正式宣佈成立,此次巴金文獻展是聯盟活動的“頭炮”,下一步徐匯區文化局將與華涇鎮合作,以黃道婆紀念館為基礎,聚焦這位我國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紡織家、技術改革家,將黃道婆的故事帶進軌交網站。目前該展覽已經完成策劃。


此外,今年6月10日中國文化遺產日當天,位於武康路393號的徐匯老房子藝術中心內還將舉辦一次特殊的老唱片展。徐匯區文化局將牽手錢學森故居、宋慶齡故居以及上海音樂學院,通過宋慶齡、上音教授周小燕以及錢學森夫人、著名女高英歌唱家蔣英的珍貴收藏,讓觀眾盡覽中國唱片史重要一隅。主辦方也將邀請上海唱片界的私人收藏家和音樂人展開研討,邀請市民旁聽。


6月20日,由上海歷史博物館與徐匯區文化局聯合主辦的徐匯老洋房攝影展也將在同一地點開幕,為周邊市民和過路遊客帶來初夏時節一場沁人心脾的老洋房之旅。

本文圖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