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周日品“區” | 上海各區幢幢違建消失背後的糾結、權衡和釋然

推土機轟轟作響,塵土飛揚,一幢幢昔日的違法建築正在上海版圖上逐漸消失。騰出來的大片空地,賦予了人們無限的想像:它們或轉型為產業升級地塊,或變身為城市花園綠野,

又或回到自己本真的樣子,讓城市詩意的棲居成為可能。

伴隨著上海“補短板”工作的不斷深入,整治“五違四必”口號也日漸深入人心。近兩年來,上海各區拆除各類違建的規模相當驚人。據不完全統計,僅2015年、2016年,上海拆除的違建面積就達6000萬平方米以上,今年又將超過5000萬平方米。

然而,在這些看似程式性十足的工作背後,一場人性的博弈或者說較量,一直在悄然進行。無論是拆違者還是被拆違者,

在此過程中,許多基層幹部和群眾經歷的內心糾結、權衡和釋然,都緊緊地和這座城市的脈搏相連,詮釋著城市發展的內在邏輯。

私利和公德

這是他連續第三天失眠了。

淩晨兩點半,宛如“翻燒餅”般翻了數十次身後,他索性擰開檯燈,披著衣服,在床上坐了起來。耳邊,丈母娘的話似乎旁敲在側:“你這個幹部當的,怎麼淨給家裡添麻煩!”

48歲的王明(化名)自感活了這麼大,第一次這樣備受內心煎熬。他是上海郊區一個鎮的領導,從去年開始主管拆違工作。今年,鎮裡不僅拆違任務重、時間急、壓力大,拆違的物件還包括他丈母娘家私搭的一個違建。這是當初統計時,他主動上報的。

這處違建,其實有些年頭了。

那時候,王明丈母娘看到村裡不少人搭建房屋出租很賺錢,便將自己多年來節衣縮食省下來的錢,在屋後的自留地上搭建了5間小房子,出租給外來人員居住。一度,丈母娘很得意自己會過日子,“一年的租金,種地幾年也趕不上呢!”

如今,得知自己“會下蛋的金雞”就要被女婿端掉,她又怎能不跳腳?可王明深知,只要丈母娘家的違建不拆,村裡甚至鎮上的拆違工作根本無法推進,

因為“大家都盯著你呢!”而村裡正是因為搭建了各類違建,出租或層層轉租給外來人員,開展了不少低端業態的生產經營,嚴重影響了環境。

王明知道不能和丈母娘來硬的,先從善解人意的妻子入手。果然,當王明和妻子說清利害後,她就想通了,成了王明的同盟軍:“媽,你算過這筆賬嗎?如果拆掉違建,我們損失的是一年萬把塊的租金;如果不拆呢,王明的任務完不成,工作怕是要丟,

這個損失就大了!”

僵持了幾周後,當王明幫幾位外來人員租戶找到新住處後,丈母娘終於鬆口。拆違那天,丈母娘借機上街了,“看了心臟病要犯。”不過,自打王明丈母娘家主動拆違後,村裡的拆違就進行的異常順利。

在上海各區拆違的過程中,閔行許浦村、浦東川沙杜尹村等,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只有幹部先拆自家、親戚家的違建,村民“圍觀”後才能“服服帖帖”。道理也簡單:中國社會特別是鄉土社會,講究的是“家天下”,其社會關係是以家為核心向外擴散的,當一名幹部從“自家人”做起時,所具有的示範效應可想而知。

近憂和遠慮

接到領導的慰問電話,他想了想:“我到巷口來等你們吧,家裡不方便。”

當手臂纏著綁帶的他出現在領導面前時,終於吐露了真相:“拆違中被打的事情,我瞞著家裡呢!騙他們是自己不小心摔的。”一線拆違隊員,所經歷的壓力和挑釁,不是家裡人都能理解的。

拆除滬太路石材市場時,寶山區大場鎮拆違隊長曹瑜海被毆打後,從不還手,並一次次堅強地站起來,繼續做拆違工作。圍觀群眾感到不可思議:“做這事到底圖個啥?那點兒工資好像也就夠養家糊口而已。”他淡然一笑:“我也糾結迷茫過,可大家想過沒有:我們可以給子孫後代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嗎?我也是附近的村民啊。”

▲滬太石材市場整治前

▲滬太石材市場整治後,變身公園。

一位負責拆違的幹部曾私下和我抱怨:“這活兒真心不好幹。都是動了人家利益的,誰會心甘情願讓你拆?而且按照規劃,我們這裡拆完之後要建成休閒綠地,沒有經濟產出,動力肯定沒有那些轉型升級地塊來得大。但放長遠想想,以後這裡環境這麼美,這也是一筆‘財富’啊,而且子子孫孫都有福了!”

在拆違過程中,有以吃請說情的,也有當面或者背後威脅恐嚇的。一名退休的副處級幹部曾為自家違建找到大場鎮領導說情,希望能夠緩拆,其他涉違戶也抱以觀望的態度試探政府的拆違決心,鎮領導沒給他面子,直接質問他:“還是不是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辜不辜負黨和組織的信任?還能不能起到先鋒模範帶頭作用?”最終,這位元老幹部認識到了自己的局限性,表示願意配合拆違。

沒有例外,一視同仁,全城行動,讓人看到政府的決心,祛除僥倖心理,是這兩年“五違”整治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前提。之後,面對被拆違人自己家庭的“小帳”,給他們算村裡、鎮裡、市里的“大賬”;針對他們看到的眼前蠅頭小利,給他們算長遠的“致富經”,則是拆違過程中的制勝法寶。就說滬太石材市場,整治後的區域降塵量,直接從從4.6噸/平方公里每月下降到了4.4噸/平方公里每月,極具說服力。

與動遷不同,由於本身涉及“五違”,被拆違人一般得不到任何補償,而利益被觸犯,卻實實在在。更何況,有些違建自有其歷史原因,在當時可能是“合理合規”的,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已屬於落後產能,對環境等造成了影響。從人的本能來看,不免有些難以接受。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順勢而為、顧全大局,同樣是理性人經過深思、權衡後的必然選擇。

松江商人杜建發,不久前咬了咬牙,自掏腰包100多萬元,拆了當初數千萬元造起的、屬於違建的大樓。他感慨說:“當初我就是奔著上海的發展而來,獲得了大好機會,積累了一定財富;現在,上海要打造國際大都市,規劃、產業都要升級,自己也不能成為上海發展的阻礙。”

▲拆違前

▲拆違中

▲拆違後

法律和情感

這是他今年第一次露出笑容,還是在被拆違之後。

他萬萬沒想到,自己所住的區域今年被列入全市環境重點整治地塊後,自己竟第一次不用出門上廁所、出門做飯了。

▲改造前

▲改造後

年過八旬的崔老伯,一直住在虹口區溧陽路的老式里弄房子裡。十幾平方米的一間房屋加上一個小閣樓,就是崔老伯一家人的生活空間了。世博會期間,政府為了便民,為崔老伯等幾戶人家在室外搭建了一個公共灶台間。

在這次“五違”整治中,這個不屬於房屋原產權範圍的公共灶台間被列入“違建”,同時也因為其中多個液化氣瓶的堆放存在不小的安全隱患,將予以拆除。

那麼問題來了,崔老伯家今後的燒飯問題怎麼辦?提籃橋街道的工作人員經過與老伯家人的多次協商,終於達成了一個頗具人性化的方案:公共灶台間拆除後,由政府為老伯家裡安裝衛浴設備和電磁爐,讓他們在家中即可做飯、如廁。

據介紹,經過巧妙設計,這些設備總共占地不過2平方米,不影響老伯家的正常生活。與老伯家情況相同的幾戶自住(非出租)房屋的人家,也享受到了這樣的待遇。

街道工作人員說,這樣的做法,是大家經過反復思考後得出的結論:拆違的經費有限,是用在強制性施工、之後維穩上面,還是用在幫助百姓改善生活、得實惠上面?公道自在人心。有位拆違人員開玩笑:“我都能想像,如果強拆之後,老百姓舉個牌子‘還我灶台間’在政府門口的樣子。我們也於心不忍呀。”

還有一處市級整治地塊,在違法經營戶清退過程中,發現有一戶人家有在附近學校讀初三的學生,6月份即將參加中考,為了不影響他的學業,破例讓其保留至中考完畢才實施拆除,這樣溫暖人心的行為,也自然得到了其他清退戶的理解和支持。

東余杭路上一個社區的拆違,則和政府平改坡的實事工程結合起來,居民的配合度也就高。拆出來的空地,也應居民的要求擺放了立體綠化。開始還有人擔憂:居民會愛惜綠化嗎?事實證明,不僅沒有一盆花被居民拿走,反倒冒出很多志願者,主動為花草澆水、養護。

▲拆違前

▲拆違後

一位一線拆違人員這樣總結自己的工作意義:“我意識到,拆違不僅與城市產業升級、人口疏導、環境整治相連,而且直接關係到這座城市人的法治意識。如果更多人懂得了依法用地、依法經營、依法居住,今後的城市治理無疑會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階段。正因為這個,拆違過程中更要法理並用。有法的原則,也有情的溫度。”

也只有當拆違不再只有冷冰冰的錘子,而是建立在法律基礎上,帶著將心比心的情感投入之後,那麼所獲得的,除了珍貴的優美環境之外,應會有更珍貴的民心所向。

文/周楠

講究的是“家天下”,其社會關係是以家為核心向外擴散的,當一名幹部從“自家人”做起時,所具有的示範效應可想而知。

近憂和遠慮

接到領導的慰問電話,他想了想:“我到巷口來等你們吧,家裡不方便。”

當手臂纏著綁帶的他出現在領導面前時,終於吐露了真相:“拆違中被打的事情,我瞞著家裡呢!騙他們是自己不小心摔的。”一線拆違隊員,所經歷的壓力和挑釁,不是家裡人都能理解的。

拆除滬太路石材市場時,寶山區大場鎮拆違隊長曹瑜海被毆打後,從不還手,並一次次堅強地站起來,繼續做拆違工作。圍觀群眾感到不可思議:“做這事到底圖個啥?那點兒工資好像也就夠養家糊口而已。”他淡然一笑:“我也糾結迷茫過,可大家想過沒有:我們可以給子孫後代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嗎?我也是附近的村民啊。”

▲滬太石材市場整治前

▲滬太石材市場整治後,變身公園。

一位負責拆違的幹部曾私下和我抱怨:“這活兒真心不好幹。都是動了人家利益的,誰會心甘情願讓你拆?而且按照規劃,我們這裡拆完之後要建成休閒綠地,沒有經濟產出,動力肯定沒有那些轉型升級地塊來得大。但放長遠想想,以後這裡環境這麼美,這也是一筆‘財富’啊,而且子子孫孫都有福了!”

在拆違過程中,有以吃請說情的,也有當面或者背後威脅恐嚇的。一名退休的副處級幹部曾為自家違建找到大場鎮領導說情,希望能夠緩拆,其他涉違戶也抱以觀望的態度試探政府的拆違決心,鎮領導沒給他面子,直接質問他:“還是不是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辜不辜負黨和組織的信任?還能不能起到先鋒模範帶頭作用?”最終,這位元老幹部認識到了自己的局限性,表示願意配合拆違。

沒有例外,一視同仁,全城行動,讓人看到政府的決心,祛除僥倖心理,是這兩年“五違”整治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前提。之後,面對被拆違人自己家庭的“小帳”,給他們算村裡、鎮裡、市里的“大賬”;針對他們看到的眼前蠅頭小利,給他們算長遠的“致富經”,則是拆違過程中的制勝法寶。就說滬太石材市場,整治後的區域降塵量,直接從從4.6噸/平方公里每月下降到了4.4噸/平方公里每月,極具說服力。

與動遷不同,由於本身涉及“五違”,被拆違人一般得不到任何補償,而利益被觸犯,卻實實在在。更何況,有些違建自有其歷史原因,在當時可能是“合理合規”的,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已屬於落後產能,對環境等造成了影響。從人的本能來看,不免有些難以接受。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順勢而為、顧全大局,同樣是理性人經過深思、權衡後的必然選擇。

松江商人杜建發,不久前咬了咬牙,自掏腰包100多萬元,拆了當初數千萬元造起的、屬於違建的大樓。他感慨說:“當初我就是奔著上海的發展而來,獲得了大好機會,積累了一定財富;現在,上海要打造國際大都市,規劃、產業都要升級,自己也不能成為上海發展的阻礙。”

▲拆違前

▲拆違中

▲拆違後

法律和情感

這是他今年第一次露出笑容,還是在被拆違之後。

他萬萬沒想到,自己所住的區域今年被列入全市環境重點整治地塊後,自己竟第一次不用出門上廁所、出門做飯了。

▲改造前

▲改造後

年過八旬的崔老伯,一直住在虹口區溧陽路的老式里弄房子裡。十幾平方米的一間房屋加上一個小閣樓,就是崔老伯一家人的生活空間了。世博會期間,政府為了便民,為崔老伯等幾戶人家在室外搭建了一個公共灶台間。

在這次“五違”整治中,這個不屬於房屋原產權範圍的公共灶台間被列入“違建”,同時也因為其中多個液化氣瓶的堆放存在不小的安全隱患,將予以拆除。

那麼問題來了,崔老伯家今後的燒飯問題怎麼辦?提籃橋街道的工作人員經過與老伯家人的多次協商,終於達成了一個頗具人性化的方案:公共灶台間拆除後,由政府為老伯家裡安裝衛浴設備和電磁爐,讓他們在家中即可做飯、如廁。

據介紹,經過巧妙設計,這些設備總共占地不過2平方米,不影響老伯家的正常生活。與老伯家情況相同的幾戶自住(非出租)房屋的人家,也享受到了這樣的待遇。

街道工作人員說,這樣的做法,是大家經過反復思考後得出的結論:拆違的經費有限,是用在強制性施工、之後維穩上面,還是用在幫助百姓改善生活、得實惠上面?公道自在人心。有位拆違人員開玩笑:“我都能想像,如果強拆之後,老百姓舉個牌子‘還我灶台間’在政府門口的樣子。我們也於心不忍呀。”

還有一處市級整治地塊,在違法經營戶清退過程中,發現有一戶人家有在附近學校讀初三的學生,6月份即將參加中考,為了不影響他的學業,破例讓其保留至中考完畢才實施拆除,這樣溫暖人心的行為,也自然得到了其他清退戶的理解和支持。

東余杭路上一個社區的拆違,則和政府平改坡的實事工程結合起來,居民的配合度也就高。拆出來的空地,也應居民的要求擺放了立體綠化。開始還有人擔憂:居民會愛惜綠化嗎?事實證明,不僅沒有一盆花被居民拿走,反倒冒出很多志願者,主動為花草澆水、養護。

▲拆違前

▲拆違後

一位一線拆違人員這樣總結自己的工作意義:“我意識到,拆違不僅與城市產業升級、人口疏導、環境整治相連,而且直接關係到這座城市人的法治意識。如果更多人懂得了依法用地、依法經營、依法居住,今後的城市治理無疑會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階段。正因為這個,拆違過程中更要法理並用。有法的原則,也有情的溫度。”

也只有當拆違不再只有冷冰冰的錘子,而是建立在法律基礎上,帶著將心比心的情感投入之後,那麼所獲得的,除了珍貴的優美環境之外,應會有更珍貴的民心所向。

文/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