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體重大”的跑友,跑步時這些細節要注意

如今許多人跑步,除了愛好跑步、或者追求比賽成績以外,

更多的是奔著減肥的宏偉大業而來的!通過跑步減肥數十斤的“網紅”也不計其數。這些通過跑步而“脫胎換骨”的大體重人士,激勵著身邊更多人加入跑步大軍。

然而問題來了,大體重人士在跑步的初期是非常痛苦、也是非常曲折的,相信許多正在減肥的跑友深有體會。在入門時期對自己有個清楚的認識、掌握科學的訓練方法,對順利減肥和提高成績也至關重要,

不然不僅減肥不成功,還會落下一身傷病。

判斷自己是否“大體重入門跑者”

“大體重”,通俗來說,也就是肥胖,傳統的概念是用BMI指數(又稱體重指數)來衡量,是用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體質指數(BMI)=體重(kg)÷身高^2(m))得出的數字。

適合中國成人的BMI數值標準:

過輕:低於18.5

正常:18.5-23.9

過重:24-27

肥胖:28以上

當然,這裡的肥胖是相對而言的,因為BMI沒有把一個人的體脂率計算在內,所以BMI超重可能並非肥胖(只有脂肪太多才是真正的肥胖)。

舉個例子,一個健美運動員的BMI指數可能會超過30,但由於身體脂肪比例很低、有很重比例的肌肉,所以不屬於真正的肥胖。反之,一些久坐不動的辦公族,雖然體重不大,但是肌肉很少、體內滿滿的都是脂肪。所以,“大體重”並不是只是簡單的體重秤上的數字,而體脂率就是更好的評估肥胖的標準,一般男性體脂高於25%,女性高於35%則屬於肥胖。

而且,對業餘入門跑友來說,

更需要注意的是力量、協調性等水準和體重的對比。如果你的運動基礎很差,力量特別差(一般來說肌肉比例也會較少,而體脂率較高),即便體重不大,但你還是會覺得跑步時身體沉重;相反,如果你一直保持系統訓練,身體素質和競技狀態良好,雖然體重秤上的數字較大,但是跑起來感覺身體輕盈,你就應該和一般的“大體重入門跑者”區別對待。不然的話“盲目減肥”,
只會讓身體狀況和競技狀態越來越差。

控制跑量和配速、搭配其他訓練

大體重入門跑者,身體承受的負擔比自身跑者要大,特別是膝關節、踝關節的負擔比較大,加上力量、協調性等運動基礎比較差,所以更容易受傷。而且,很多以往缺乏運動的肥胖人群,往往不是簡單的體重大,而是肥胖和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同時存在,他們也是運動性昏厥、甚至猝死的高發人群。

所以,在大體重人士進行跑步的初期,無論目的是減肥健身還是以後要參加馬拉松,首先要做的並不是急於追求運動成績,而是關注自身的運動能力、承受能力,保證可以承受當前的運動量和強度,儘量避免運動損傷和意外。跑步中出現持續加重的肌肉、韌帶疼痛和撕裂感,一定要及時停下來(並採取休息、冰敷、加壓等)。一旦發生呼吸困難、心力交瘁、絞痛等等不適症狀時,應該馬上停止劇烈運動,並及時服用藥物或求醫。

如果大體重人士準備要參加比賽、追求運動成績,那麼應該先把體重減下來(減至自己舒適的範圍,不會一跑就到處疼痛),再考慮系統的、以出成績為目的的訓練。

一種是方式是通過低配速的有氧慢跑,把體重降到合適範圍(如果跑步困難,可以從走開始,過渡到跑走結合,最後慢跑)。第一是因為體重較大時,沒有能力進行太高速度的跑步,膝關節、踝關節等壓力較大的部位也非常容易受傷,所以只能進行低配速的慢跑;第二,低強度的有氧訓練時,脂肪的供能比例較大(高強度訓練時糖類供能增加、脂肪供能減少),而且訓練時間和訓練量更容易保證(高強度訓練就很難完成大跑量),從而有利於消耗更多脂肪。

但是,單靠低配速的慢跑很多時候效果並不好。因為對於大體重跑者來說,骨骼肌肉的壓力在日常活動中往往都遠超常人,更不用說跑步這樣的劇烈運動,經常是一跑就渾身到處疼痛、受傷,所以跑量沒辦法增加,也就達不到足夠的能量消耗。而且,當運動強度太低,脂肪消耗的速度較慢(雖然脂肪供能比例高)。

所以,大體重入門跑者除了跑步之外,建議搭配其他訓練,比如抗阻訓練、力量訓練,或者游泳等有氧運動。這些運動同樣可以消耗熱量,而帶來的損傷比大量的跑步要小。力量訓練可以提高瘦體重和基礎代謝,幫助減少體脂肪,足夠的肌肉力量還可以吸收幫助減少跑步損傷。

總之,大體重跑者入門時的第一個目標應當是減輕體重,待體重減輕,力量、協調性和整個身體的承受能力提高後,方可進行馬拉松的針對訓練。

加強力量和技術訓練

上面已經提到力量訓練對大體重跑者減肥的幫助。更重要的是,力量訓練可以預防運動損傷。大體重入門跑者因為以前普遍缺乏運動,體內肌肉的比例低、力量普遍較差。而跑步落地時的衝擊力(特別是膝關節會承受多達3倍體重的壓力),是由關節、肌腱、韌帶和肌肉共同承受的。如果肌肉力量不足,不能充分吸收的衝擊力,那麼關節、肌腱、韌帶常年處於高負荷之下,這也成為了損傷的誘因之一。但如果肌肉力量足夠,往往可以幫助保護和緩衝,不會讓著地時的衝擊力直接傳遞給關節、肌腱、韌帶承受,從而最大程度的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

跑步技術和力量同樣關鍵。在大體重跑者跑步初期,不應該刻意追求高水準運動員的跑姿(比如大步幅、高抬腿、腳前掌落地等),而應該順應自己的身體基礎(肌肉力量和耐力、心肺功能等)和運動能力。技術和能力不匹配,只會增加受傷風險。不過,好的技術動作都要求足夠的協調性、經濟和時效性,以及動作直線性,減少側向動作、上下起伏,同時要保持足部“輕落地”、落地點接近重心下方,以減輕衝擊。而且,體重較大的跑友更提倡採用高步頻、中小步幅的跑法,而採用大步幅則衝擊力將大大增加。

關於運動裝備和訓練環境

一雙合適的跑鞋十分重要。對於大體重初跑者,膝蓋和足底的壓力也相對大,加上自身肌肉力量和緩衝能力普遍不足,所以需要最多的緩震保護功能。一般來說,如果你的體重超過75公斤,建議選擇中低較厚的緩震跑鞋或者支撐性能好的跑鞋,比如亞瑟士 Kayano 系列。而高水準運動員所穿的競速鞋,鞋底薄而硬、緩衝性能不好,所以體重大的初跑者顯然不適合。

關於訓練環境,在塑膠田徑場訓練可以最大程度減少意外和損傷,另外可以多跑一跑土路、沙灘、草皮或者煤渣跑道,有利於加強下肢力量、核心力量和協調性(因為這些場地比較鬆軟,發不上力,所以跑步時需要更多的力量)。同時,因為這些場地遠比公路、塑膠跑道軟很多,也讓你受到較少的衝擊,進一步減少了損傷風險。

不要過度節食

無論為了減肥還是馬拉松比賽的訓練,都不提倡過度節食。因為當能量攝入過少(建議每日能量攝入不能低於消耗量的80%),或者體重減少過快(推薦每週體重的減少不能超過體重的1%),雖然可以自身脂肪被大量地消耗來供能,但是人體內部的調控機制就會抑制這種改變,並產生應激反應,表現在腎上腺皮質激素水準增加。皮質激素會使得靜息代謝率減慢、食欲增加(而且會抑制蛋白質合成、肌肉的修復,加快肌肉分解),試圖貯存或補充體脂。這時,減重速度進入某一停滯狀態,這也會嚴重挫傷減重的積極性。

如果是為了馬拉松的訓練,運動負荷一直比較大,更不提倡節食(只要避免特別肥膩的一些食品即可),正常系統訓練期間要記住一個定律“多吃,才能多練;多練,才能有提高”。如果大負荷運動過後沒有足夠的糖類、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攝入,非常不利於人體疲勞和“微細結構損傷”的恢復,導致健康狀況和運動能力越來越差。

本文為98跑原創,文章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Essence

以下內容,點擊閱讀

「98跑」

跑的再多,永遠不夠

想要瞭解

應該馬上停止劇烈運動,並及時服用藥物或求醫。

如果大體重人士準備要參加比賽、追求運動成績,那麼應該先把體重減下來(減至自己舒適的範圍,不會一跑就到處疼痛),再考慮系統的、以出成績為目的的訓練。

一種是方式是通過低配速的有氧慢跑,把體重降到合適範圍(如果跑步困難,可以從走開始,過渡到跑走結合,最後慢跑)。第一是因為體重較大時,沒有能力進行太高速度的跑步,膝關節、踝關節等壓力較大的部位也非常容易受傷,所以只能進行低配速的慢跑;第二,低強度的有氧訓練時,脂肪的供能比例較大(高強度訓練時糖類供能增加、脂肪供能減少),而且訓練時間和訓練量更容易保證(高強度訓練就很難完成大跑量),從而有利於消耗更多脂肪。

但是,單靠低配速的慢跑很多時候效果並不好。因為對於大體重跑者來說,骨骼肌肉的壓力在日常活動中往往都遠超常人,更不用說跑步這樣的劇烈運動,經常是一跑就渾身到處疼痛、受傷,所以跑量沒辦法增加,也就達不到足夠的能量消耗。而且,當運動強度太低,脂肪消耗的速度較慢(雖然脂肪供能比例高)。

所以,大體重入門跑者除了跑步之外,建議搭配其他訓練,比如抗阻訓練、力量訓練,或者游泳等有氧運動。這些運動同樣可以消耗熱量,而帶來的損傷比大量的跑步要小。力量訓練可以提高瘦體重和基礎代謝,幫助減少體脂肪,足夠的肌肉力量還可以吸收幫助減少跑步損傷。

總之,大體重跑者入門時的第一個目標應當是減輕體重,待體重減輕,力量、協調性和整個身體的承受能力提高後,方可進行馬拉松的針對訓練。

加強力量和技術訓練

上面已經提到力量訓練對大體重跑者減肥的幫助。更重要的是,力量訓練可以預防運動損傷。大體重入門跑者因為以前普遍缺乏運動,體內肌肉的比例低、力量普遍較差。而跑步落地時的衝擊力(特別是膝關節會承受多達3倍體重的壓力),是由關節、肌腱、韌帶和肌肉共同承受的。如果肌肉力量不足,不能充分吸收的衝擊力,那麼關節、肌腱、韌帶常年處於高負荷之下,這也成為了損傷的誘因之一。但如果肌肉力量足夠,往往可以幫助保護和緩衝,不會讓著地時的衝擊力直接傳遞給關節、肌腱、韌帶承受,從而最大程度的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

跑步技術和力量同樣關鍵。在大體重跑者跑步初期,不應該刻意追求高水準運動員的跑姿(比如大步幅、高抬腿、腳前掌落地等),而應該順應自己的身體基礎(肌肉力量和耐力、心肺功能等)和運動能力。技術和能力不匹配,只會增加受傷風險。不過,好的技術動作都要求足夠的協調性、經濟和時效性,以及動作直線性,減少側向動作、上下起伏,同時要保持足部“輕落地”、落地點接近重心下方,以減輕衝擊。而且,體重較大的跑友更提倡採用高步頻、中小步幅的跑法,而採用大步幅則衝擊力將大大增加。

關於運動裝備和訓練環境

一雙合適的跑鞋十分重要。對於大體重初跑者,膝蓋和足底的壓力也相對大,加上自身肌肉力量和緩衝能力普遍不足,所以需要最多的緩震保護功能。一般來說,如果你的體重超過75公斤,建議選擇中低較厚的緩震跑鞋或者支撐性能好的跑鞋,比如亞瑟士 Kayano 系列。而高水準運動員所穿的競速鞋,鞋底薄而硬、緩衝性能不好,所以體重大的初跑者顯然不適合。

關於訓練環境,在塑膠田徑場訓練可以最大程度減少意外和損傷,另外可以多跑一跑土路、沙灘、草皮或者煤渣跑道,有利於加強下肢力量、核心力量和協調性(因為這些場地比較鬆軟,發不上力,所以跑步時需要更多的力量)。同時,因為這些場地遠比公路、塑膠跑道軟很多,也讓你受到較少的衝擊,進一步減少了損傷風險。

不要過度節食

無論為了減肥還是馬拉松比賽的訓練,都不提倡過度節食。因為當能量攝入過少(建議每日能量攝入不能低於消耗量的80%),或者體重減少過快(推薦每週體重的減少不能超過體重的1%),雖然可以自身脂肪被大量地消耗來供能,但是人體內部的調控機制就會抑制這種改變,並產生應激反應,表現在腎上腺皮質激素水準增加。皮質激素會使得靜息代謝率減慢、食欲增加(而且會抑制蛋白質合成、肌肉的修復,加快肌肉分解),試圖貯存或補充體脂。這時,減重速度進入某一停滯狀態,這也會嚴重挫傷減重的積極性。

如果是為了馬拉松的訓練,運動負荷一直比較大,更不提倡節食(只要避免特別肥膩的一些食品即可),正常系統訓練期間要記住一個定律“多吃,才能多練;多練,才能有提高”。如果大負荷運動過後沒有足夠的糖類、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攝入,非常不利於人體疲勞和“微細結構損傷”的恢復,導致健康狀況和運動能力越來越差。

本文為98跑原創,文章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Essence

以下內容,點擊閱讀

「98跑」

跑的再多,永遠不夠

想要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