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王貞琳:語言是玩出來的,不是教出來的

首先,問你一個問題:你覺得下面幾句話說的對不對?

1.說話晚的孩子遲早會追上其他孩子的語言發展水準;

2.一定要等孩子掌握了第一語言後才開始學習第二語言;

3.父母不應該用「媽媽語」跟嬰兒說話。

以上所有的說法都不對。為什麼呢?讓我們來聽聽貞琳老師在愛貝睿聰明養育峰會上的解釋吧。

1 孩子的語言發展要趁早

兒童語言發展的第一個原則是要「早」。

談語言發展,不可避免要提到語言發展的敏感期問題。這幅圖是腦的發育和第一語言的習得的關係 (Sakai, 2005) 。

這裡面涉及到語言習得和語言學習的區別。

孩子在自然的條件下通過人際交往的語言獲得是不費力的,而且是高效的。試想嬰兒只用生命的頭三年時間就能夠毫不費力地掌握母語的基本口語能力,不需要上「母語興趣班」,不需要背單詞,不需要背範文。這是語言的習得(acquisition)。

而成人學一門外語,是語言的學習(learning),是費力低效的,要背單詞、語法。

這是因為我們成人已經過了語言發展的敏感期,過了敏感期也可以學習語言,但是更加吃力。

幸運的是,人類大腦的發育成熟階段很長,從圖裡我們看到語言能力在兒童期一直都在持續發展中。那麼是不是就不用擔心了,如果孩子兩歲的時候語言能力比較差,之後語言能力會逐漸追上來?研究發現 (Rescorla, 2005; 2009) 不是這樣的。

2 歲時候的詞彙量可以影響到 13 歲甚至 17 歲時候的詞彙量、語法和閱讀寫作能力。

其他方面正常發展,但是說話晚的孩子長大後大約有一半的人語言滯後。所以語言教育一定要儘早。這是為什麼前面的第一個陳述是錯誤的。

2 培養雙語孩子,從娃娃抓起

爸爸媽媽關心的另外一個跟語言發展有關的問題就是雙語發展。是不是必須等孩子掌握了第一語言後才開始學習第二語言呢?不必。

語言習得的原則是「用進廢退」,刺激少,就不可能有學習網路;原有的網路,

神經元之間的聯繫也會切斷。

以嬰兒對語音的敏感為例,研究(Kuhl, 2004; 2007)發現,6-8 個月的日本嬰兒能夠分辨 la 和 ra 這兩個音,但是由於日語裡面本身不區分這兩個音,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日語環境裡長大的嬰兒逐漸喪失區分 la 和 ra 的能力。

寬鬆地界定掌握第一語言,也要在 2 歲之後,而這時候孩子有可能已經喪失了辨別某些母語裡沒有的音的能力。所以培養雙語的孩子要從娃娃抓起。

那是不是說孩子過了兩歲就比較難學第二語言了?不是。我們前面談到因為人類大腦的發育成熟階段很長,在童年階段很長一段時間腦的可塑性都仍然是很大的。開始學習第二語言後,你會發現孩子的進步是驚人的。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第三個陳述:父母不應該用媽媽語跟嬰兒說話。

3「媽媽語」讓孩子集中注意力

我們每天都和孩子說話,但是怎麼和孩子說話是有大學問的。學習語言其實需要用到語言的社會腦。

一般人們是怎麼跟嬰兒說話的呢:誇張的發音和表情,高頻率多變化的聲音,語速慢,詞彙簡單多重複。目的是用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式和孩子交流。全世界幾乎所有的文化裡爸爸媽媽都自發地這樣和寶寶說話。

心理學家叫這種說話方式為嬰兒導向的語言 (baby talk) , 或者通俗地叫媽媽語,媽媽話 (motherese) 。

嬰兒喜歡這種聊天方式,因為這種方式可以説明他們從複雜的背景音裡面分離出媽媽的語音,集中注意力。這是為什麼前面的第三個陳述是錯誤的:在嬰兒階段,父母應該用「媽媽語」跟嬰兒說話。

講到這兒呢,我們瞭解了嬰兒語言的發展。回顧一下標題:語言是玩出來的,不是教出來的。應該怎樣巧妙地玩出好的語言能力呢?

如何促進語言發展:陪孩子聊天,遊戲

在進化的過程中,語言習得能力就像隨著新電腦一起來的套裝軟體一樣預先裝入了我們的大腦,語言學家喬姆斯基把這種機制叫做語言習得機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可以把這個 LAD 模組想像成是大腦的出廠設置。

換一種方法解釋呢,就是說每一個人都有先天的語言習得能力,環境起到一個觸發器的作用。這並不意味著環境的作用就不重要。恰恰相反,大腦的高度可塑性保證了環境刺激能夠在大腦中形成語言學習網路從而促進語言發展。

有一些極端的個案,比如早期嚴重缺乏人際互動和語言輸入的孩子幾乎不可能發展出正常的語言能力,就顯示出環境在語言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要促進兒童語言的發展,父母提供的早期語言經驗就至關重要了。下面我們就介紹一些簡單易行的能夠促進語言發展的親子活動。

3.1 家庭相冊

每個家庭都有無數孩子成長的照片。可以把照片作為媒介和孩子一起回顧過去做過的事,這個過程也是通過語言來共同建構回憶的過程。建議和孩子聊照片的時候多問開放式的問題(when, where, who, why, how),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

3.2 陪孩子玩假想遊戲

在假想遊戲裡孩子的想像力不受束縛,自由發揮,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比較安全沒有威脅的語言和問題解決能力演習。

和孩子一起玩要跟隨孩子的主導,而不是給孩子佈置作業。因為只有孩子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才能夠玩下去,多問孩子:你想玩什麼。家長可以提建議以豐富、延續遊戲:你想玩海盜,不如我們把桌子倒過來四腳朝天當海盜船吧。

3.3 親子共讀

閱讀不僅僅是讀書上的文字,也可以提供聊天的機會。跟孩子聊書的內容,同樣地也可以多用開放式的問題。還可以針對孩子說過的話進行重複,複述和拓展。

重複孩子的話本身是對孩子的肯定:(成人)這是誰啊?(孩子)小象!(成人)是小象。

複述稍微有點不同,強調的是用正確的語言重新表達一下孩子的意思:(孩子)我要讀都那些書。(成人)你要讀所有這些書啊。 這是在演示給孩子正確的表達方式。

拓展是在孩子的話的基礎上拓展,幫助孩子豐富語彙:(孩子)母雞蘿斯去散步。 (成人)她一搖一擺地去散步。

3.4 語言遊戲和童謠

童謠一般都很押運,朗朗上口,很多童謠還可以用遊戲動作的方式表達出來,我們小時候玩的拉鋸扯鋸,姥姥門上唱大戲就是這種可以表演的童謠;還有可以唱出來的歌謠,和身體的動作節奏一致,對促進語言發展的效果更好。這是具身認知 (Embodied cognition) 所宣導的。比如:

大門大門開開進不來,

二門二門開開進不來,

中門中門開開進不來,

四門四門開開進不來,

小門小門開開請進來。

這個童謠體現出語言節奏和動作節奏的配合,孩子很容易學,又有數的概念,是很好的嬰兒語言學習的素材。

小結

語言能力不是教出來的,是爸爸媽媽和小朋友聊出來,玩出來的。

希望爸爸媽媽們在和孩子聊天、玩耍的過程中,走出語言培養的迷思,輕輕鬆松地培養一位元語言小天才。❖

學習語言其實需要用到語言的社會腦。

一般人們是怎麼跟嬰兒說話的呢:誇張的發音和表情,高頻率多變化的聲音,語速慢,詞彙簡單多重複。目的是用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式和孩子交流。全世界幾乎所有的文化裡爸爸媽媽都自發地這樣和寶寶說話。

心理學家叫這種說話方式為嬰兒導向的語言 (baby talk) , 或者通俗地叫媽媽語,媽媽話 (motherese) 。

嬰兒喜歡這種聊天方式,因為這種方式可以説明他們從複雜的背景音裡面分離出媽媽的語音,集中注意力。這是為什麼前面的第三個陳述是錯誤的:在嬰兒階段,父母應該用「媽媽語」跟嬰兒說話。

講到這兒呢,我們瞭解了嬰兒語言的發展。回顧一下標題:語言是玩出來的,不是教出來的。應該怎樣巧妙地玩出好的語言能力呢?

如何促進語言發展:陪孩子聊天,遊戲

在進化的過程中,語言習得能力就像隨著新電腦一起來的套裝軟體一樣預先裝入了我們的大腦,語言學家喬姆斯基把這種機制叫做語言習得機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可以把這個 LAD 模組想像成是大腦的出廠設置。

換一種方法解釋呢,就是說每一個人都有先天的語言習得能力,環境起到一個觸發器的作用。這並不意味著環境的作用就不重要。恰恰相反,大腦的高度可塑性保證了環境刺激能夠在大腦中形成語言學習網路從而促進語言發展。

有一些極端的個案,比如早期嚴重缺乏人際互動和語言輸入的孩子幾乎不可能發展出正常的語言能力,就顯示出環境在語言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要促進兒童語言的發展,父母提供的早期語言經驗就至關重要了。下面我們就介紹一些簡單易行的能夠促進語言發展的親子活動。

3.1 家庭相冊

每個家庭都有無數孩子成長的照片。可以把照片作為媒介和孩子一起回顧過去做過的事,這個過程也是通過語言來共同建構回憶的過程。建議和孩子聊照片的時候多問開放式的問題(when, where, who, why, how),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

3.2 陪孩子玩假想遊戲

在假想遊戲裡孩子的想像力不受束縛,自由發揮,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比較安全沒有威脅的語言和問題解決能力演習。

和孩子一起玩要跟隨孩子的主導,而不是給孩子佈置作業。因為只有孩子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才能夠玩下去,多問孩子:你想玩什麼。家長可以提建議以豐富、延續遊戲:你想玩海盜,不如我們把桌子倒過來四腳朝天當海盜船吧。

3.3 親子共讀

閱讀不僅僅是讀書上的文字,也可以提供聊天的機會。跟孩子聊書的內容,同樣地也可以多用開放式的問題。還可以針對孩子說過的話進行重複,複述和拓展。

重複孩子的話本身是對孩子的肯定:(成人)這是誰啊?(孩子)小象!(成人)是小象。

複述稍微有點不同,強調的是用正確的語言重新表達一下孩子的意思:(孩子)我要讀都那些書。(成人)你要讀所有這些書啊。 這是在演示給孩子正確的表達方式。

拓展是在孩子的話的基礎上拓展,幫助孩子豐富語彙:(孩子)母雞蘿斯去散步。 (成人)她一搖一擺地去散步。

3.4 語言遊戲和童謠

童謠一般都很押運,朗朗上口,很多童謠還可以用遊戲動作的方式表達出來,我們小時候玩的拉鋸扯鋸,姥姥門上唱大戲就是這種可以表演的童謠;還有可以唱出來的歌謠,和身體的動作節奏一致,對促進語言發展的效果更好。這是具身認知 (Embodied cognition) 所宣導的。比如:

大門大門開開進不來,

二門二門開開進不來,

中門中門開開進不來,

四門四門開開進不來,

小門小門開開請進來。

這個童謠體現出語言節奏和動作節奏的配合,孩子很容易學,又有數的概念,是很好的嬰兒語言學習的素材。

小結

語言能力不是教出來的,是爸爸媽媽和小朋友聊出來,玩出來的。

希望爸爸媽媽們在和孩子聊天、玩耍的過程中,走出語言培養的迷思,輕輕鬆松地培養一位元語言小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