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7央視315晚會曝光的資料洩露、電信詐騙何時休?

不過今年的315晚會和去年相比,簡直就是一部無聊的國產家庭倫理劇,

既沒有激動人心的劇情,也沒有“大腕演員“的出現,甚至連能夠觸動見多識廣的線民們堅硬神經的撕X大戰都沒有。當電視機前的觀眾已經開始連連打哈欠的時候,一個“寓教於樂”的小短劇引起了資料猿記者的注意,主持人帶領著“黑爪三人組”上臺載歌載舞,向觀眾們說明了電信詐騙的危險和個人資訊安全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315晚會早在2012年就已經強調過個人資訊安全的重要性,

不過那時候的主題是“人肉搜索”,今年則是電信詐騙。

說到電信詐騙,每個人大概都遇到過幾次!古老一些的是通過電子郵件尋找合夥人的“奈及利亞王子”(影響之深遠甚至已經成為了郵件詐騙的代名詞之一),後來則是“你的兒子出去開房被抓了、恭喜成為非常六加一幸運觀眾等等”這些匯款詐騙資訊的發送策略就是廣撒網,總會有一兩個人上當。

這種詐騙現象是伴隨著電子郵件的大規模使用和短信費的降低而出現的,當然,更早時候也有隨著印刷成本的降低而帶來的電線杆小廣告(重金求子之類)。

當下,詐騙手段更是不斷隨著科技的發展變得“防不勝防”。犯罪分子會通過竊取個人資訊來為你量身打造一款“溫暖的騙局”。

2016年8月發生的徐玉玉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犯罪分子購買了五萬餘條山東省2016年高考考生資訊,

並冒充教育局工作人員以發放助學金名義對高考錄取生實施電話詐騙。這樣的作案手法就與曾經的“廣撒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像是“廣告主”們常用的精准投放方式——依照你的特徵為你推薦“你需要的資訊”。

那該怎麼理解“精准詐騙”?跟“精准廣告投放”一樣嗎?

首先來明晰概念。“精准廣告投放”目前一般指“程式化購買”,是通過廣告主競價的方式來購買每一次曝光。

簡單來說就是在受眾訪問某個App或網頁時,廣告平臺通過大資料的方式得知,該訪問者是一個20-30歲,住在北京的男性白領,隨後,幾個廣告主開始出價,出價最高的最終得以展示在訪問者面前,但成交價為第二高出價,從出價到投放整個過程不超過100毫秒。這個過程也被稱為“互聯網精准廣告定向投放技術”,是依託於大資料管理平臺(DMP),對用戶行為進行個性化的深度分析,
按廣告主需求鎖定目標受眾,進行精准投放。

廣告平臺是如何得知你的資訊的呢?來源有三:

首先是第一方資料,主要是廣告主提供的CRM資料和歷史投放資料。例如,你在淘寶搜索過護膚品,淘寶就會給你的用戶名打上“化妝品愛好者”的標籤。

其次是廣告平臺的自有資料和調研資料。廣告平臺發現你曾經點開過國產頁遊的廣告,你的IP就被打上了“頁游愛好者”標籤。

最後是由協力廠商平臺提供的設備資訊和標籤,這些資料的來源包括廣告協力廠商監測採集下來的資料、離線採購的資料。

當然,正規使用的資料是經過“脫敏處理”的。資料脫敏是指對身份證、手機號等敏感資訊通過脫敏規則進行資料處理,實現敏感隱私資料的可靠保護,也叫資料漂白、資料去隱私化或者資料變形。

換句話來說,對資料進行脫敏處理可以讓廣告平臺知道北京地區有多少人喜歡某品牌的化妝品,但不知道具體是誰喜歡。

協力廠商資料的來源有時不是那麼光明!也就是業內常說的“灰色資料”。協力廠商平臺大多數都是奉公守法的良心企業,但總有那麼些犯罪分子從事買賣非法收集的資料、無授權資料甚至隱私資料的勾當。新興的資料產業缺乏良好的行業約束,同時缺乏政府管控,背後甚至催生出了一條灰色的產業鏈條:有人提供,有人倒賣,更有人利用。

在公安部近期宣佈破獲的一起特大盜販公民資訊案中,犯罪團夥就通過入侵社交、遊戲、視頻直播、醫療等各類公司的伺服器,非法獲取了大量使用者帳號、密碼、身份證、電話號碼、物流位址等重要資訊,涉及物流、醫療、社交、銀行等領域,各類被盜公民個人資訊達50億條。

那麼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資訊及財產安全呢?

最重要的一點當然還是要提高警惕,不輕信來歷不明的電話和手機短信,不隨意透露自己和家人的身份、存款、銀行卡等重要個人資訊,不向陌生人轉帳匯款,發現上當受騙應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把簡單的忠告當回事”!

其次,今年兩會期間,馬化騰也表示:“維護網路安全,加強大資料環境下個人資訊安全保護,需要堅定不移的依託社會共治,聯手對抗網路黑產”。還有不少代表也建議通過立法保障個人資訊安全,從源頭上防範電信詐騙、個人資訊“黑產”等違法犯罪行為。

就在3月15日上午,某著名互聯網公司再次曝出資料洩露事件,密碼與使用記錄被盜。隨後該公司否認了消息(好奇者可自行搜索)。

希望在當下新技術層出不窮的“大資料時代”,大家都能保護好自己。

收藏分享

這些資料的來源包括廣告協力廠商監測採集下來的資料、離線採購的資料。

當然,正規使用的資料是經過“脫敏處理”的。資料脫敏是指對身份證、手機號等敏感資訊通過脫敏規則進行資料處理,實現敏感隱私資料的可靠保護,也叫資料漂白、資料去隱私化或者資料變形。

換句話來說,對資料進行脫敏處理可以讓廣告平臺知道北京地區有多少人喜歡某品牌的化妝品,但不知道具體是誰喜歡。

協力廠商資料的來源有時不是那麼光明!也就是業內常說的“灰色資料”。協力廠商平臺大多數都是奉公守法的良心企業,但總有那麼些犯罪分子從事買賣非法收集的資料、無授權資料甚至隱私資料的勾當。新興的資料產業缺乏良好的行業約束,同時缺乏政府管控,背後甚至催生出了一條灰色的產業鏈條:有人提供,有人倒賣,更有人利用。

在公安部近期宣佈破獲的一起特大盜販公民資訊案中,犯罪團夥就通過入侵社交、遊戲、視頻直播、醫療等各類公司的伺服器,非法獲取了大量使用者帳號、密碼、身份證、電話號碼、物流位址等重要資訊,涉及物流、醫療、社交、銀行等領域,各類被盜公民個人資訊達50億條。

那麼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資訊及財產安全呢?

最重要的一點當然還是要提高警惕,不輕信來歷不明的電話和手機短信,不隨意透露自己和家人的身份、存款、銀行卡等重要個人資訊,不向陌生人轉帳匯款,發現上當受騙應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把簡單的忠告當回事”!

其次,今年兩會期間,馬化騰也表示:“維護網路安全,加強大資料環境下個人資訊安全保護,需要堅定不移的依託社會共治,聯手對抗網路黑產”。還有不少代表也建議通過立法保障個人資訊安全,從源頭上防範電信詐騙、個人資訊“黑產”等違法犯罪行為。

就在3月15日上午,某著名互聯網公司再次曝出資料洩露事件,密碼與使用記錄被盜。隨後該公司否認了消息(好奇者可自行搜索)。

希望在當下新技術層出不窮的“大資料時代”,大家都能保護好自己。

收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