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巨頭湧入,方向未明,共用單車如何才能“更好共用”?

文|孟永輝

共用單車的火熱局面並未減弱,互聯網巨頭的輪番進入更是讓這個行業持續吸引著人們的注意。

4月22日,共用單車平臺ofo宣佈獲得螞蟻金服D+輪戰略投資,具體投資金額和占股比例並沒有做透露,雙方將會在支付、信用、國際化等諸多領域展開合作。繼騰訊投資摩拜單車之後,阿裡巴巴也加入到了共用單車的資本大戰之中。

騰訊和阿裡巴巴的輪番進入無疑讓已經非常火熱的共用單車市場變得更加炙手可熱。

原本有資本主導下的共用單車大戰演變成為互聯網巨頭的市場爭奪大戰。可以預見,隨著阿裡巴巴加入到共用單車市場的資本大戰之中,共用單車市場在未來還將會面臨更多更加激烈的競爭,共用單車平臺同樣將會出現更多變數。

互聯網巨頭加入,調整或將開啟

早在騰訊、阿裡巴巴加入共用單車大戰之前,以金沙江創投、經緯中國、DST、淡馬錫、紅杉中國等投資巨頭已經加入到了共用單車的資本大戰之中。

隨著阿裡巴巴的加入,當前國內領先的共用單車平臺摩拜單車和ofo背後已經有了互聯網巨頭的影子。

資本輪番加注,互聯網巨頭參與順理成章。我們可以看到,共用單車平臺在很短的時間內便完成了多輪融資,這一方面表明後互聯網時代資金的相對充足,另外一個方面充分說明共用單車的確有著吸引投資人的地方。

資本加入之後,

一個最為直接的結果就是共用單車的投放量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而在這背後是用戶量的不斷增加。隨著投放量的增加,人們對於共用單車的使用習慣開始逐步培養成熟。在這其中,資本的力量功不可沒。由於共用單車背後對應到的是一個又一個 的用戶,從本質上來講,當前的共用單車大戰其實對於用戶和流量的爭奪,誰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吸引到足夠多的用戶,
誰就能夠笑傲群雄贏得市場。

等到資本投入趨於成熟之後,如何盡可能多的獲取流量成為這個階段共用單車發展重點。本身手中握有龐大用戶體量的互聯網巨頭們在這樣一個階段介入進來完全符合正常邏輯。通過共用單車這樣一種全新業態能夠豐富互聯網巨頭們的產品類型,讓使用者能夠在自己的平臺上停留更長時間。

另外,資本輪番加注之後,共用單車的發展路徑和模式甚至他們在共用單車市場當中的地位基本上已經確定,

選擇在這樣一個時間點加入,其實可以收割資本前期投入的市場果實。而互聯網巨頭們要做僅僅是流量的共用和導入而已。這無疑將會大大減少失敗的概率,讓這筆投資更加能夠快速收回成本。從這個角度來看,互聯網巨頭選擇在這樣一個時刻加入,有些順理成章的味道。

以投放為基本的用戶拓展行將結束,迫切需要新的流量。共用單車前期的發展主要是以增加共用單車的投放量為主,共用單車的拓展方式也是以線下的活動拓展和行銷推廣為主。在經歷了將近半年的時間之後,共用單車的推廣基本上已經告一段落。基於線下為基本的共用單車使用者拓展方式亟待需要進一步整合,轉到線上成為最直接的一種方式。

借助互聯網巨頭們已經搭建起來的用戶留存業態,將共用單車加入到他們業已形成的產品體系當中,通過共用平臺來實現共用單車用戶的線上拓展,同時豐富互聯網巨頭的產品類型,讓使用者在自己的平臺上停留時間更久。

這些動作都是互聯網巨頭加入到共用單車大戰之後,共用單車的用戶拓展從線下投放拓展到線上推廣的一個信號。正是有了這樣一個信號,我們才有理由相信共用單車迫切需要新的流量。只有借助新的流量,共用單車才能真正實現新一輪的發展。

互聯網巨頭加入後,更大調整或將開始。同資本投資共用單車不同,互聯網巨頭加入到共用單車大戰之後,一個非常直接的點就是共用單車可能會在極短的時間內找到使用者收割的方式和方法。換句話說,互聯網巨頭加入到共用單車的資本大戰之後,用戶收割或將來臨。而用戶收割伴隨著的或許正是共用單車平臺更大的調整。

其實,我們看當前的共用單車市場可以對標之前的滴滴、快的的大戰。資本首先加入到了共用出行的大戰當中,隨著資本的偃旗息鼓,互聯網巨頭開始加入進來,隨後就是互聯網巨頭們之間的支付大戰。共用單車的發展邏輯其實和共用出行有些相似,隨著互聯網巨頭加入,下一個階段的共用單車大戰或將開始出現支付大戰的局面。即互聯網巨頭們通過讓用戶綁定各自的協力廠商支付帳戶來豐富他們的支付場景,讓用戶更多的生活發生在他們的平臺上。

因此,互聯網巨頭加入是共用單車平臺將會出現更大調整的信號。共用單車之間的戰役也將會從當前的共用單車投放轉移到協力廠商支付上去。

以騰訊、阿裡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加入到共用單車的大戰之中,從另外一個側面說明,資本助推下的共用單車發展已經告一段落,新的發展階段將會開啟。未來以協力廠商支付、智慧科技應用、大資料應用為代表的新的調整和競爭將會全面開啟,共用單車之間的競爭將會趨於縱深化。

方向未明,共用單車的發展仍需要探索

儘管共用單車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獲得了快速發展,並成為當下人們“最後一公里”出行的首要選擇。但是,我們依然要看到共用單車的發展方向依然並不明朗,對於共用單車未來將會如何發展,如何發展才能更加理性和科學仍然需要更多探索。

共用單車與共用出行有本質區別決定了它的發展不能完全按照共用出行的發展邏輯進行。共用單車和共用出行的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交通工具的提供方。共用單車當中共用單車的提供方是共用單車平臺,而共用出行當中共用汽車的提供方是司機。共用出行只需要按照互聯網的邏輯進行相關的使用者運營即可,而已經積累下來的很多的運營經驗完全能夠勝任共用出行的用戶運營工作。但是,共用單車完全不同。它的單車提供方是共用單車平臺,不是用戶。這就決定了共用單車不能按照共用出行的模式來發展,必須探索新的發展方式。

由於共用出行的收入歸屬到司機上,但是共用出行只需要做好規則的制定和調整即可,而共用單車則不一樣,它是直接向用戶收取租金的。從本質上來講,這樣一種盈利模式更加直接和方便。共用單車平臺只需要增加共用單車的投放量,用戶使用的共用單車越多,頻率越頻繁,共用單車的贏利點就越多。

因此,共用單車和共用出行的一種本質區別決定了它們不能按照相同的發展模式來發展。共用單車必須開拓一條真正符合自己的發展方式。前期共用單車可能通過投放量來獲取足夠多的用戶,實現更多的盈利。後期,共用單車的贏利點還是在於圍繞著共用單車能夠建立一個更大的生態圈才行,即將共用單車看作一個可以盈利的圓心,再拓展其他類型的盈利方式,通過這樣一種方式為共用單車獲得更大發展。

當前共用單車的發展狀態不是最終狀態,最終的狀態或許不在共用單車上。共用單車當前的發展狀態僅僅只是早期的一種狀態而已,這種狀態存在著巨大的可塑性和發展的不確定性。因此,共用單車當前的狀態不是其發展的最終狀態,共用單車最終的發展狀態可能不再共用單車本身上。

對標共用出行領域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當前很多共用出行平臺的盈利點其實並不僅僅只是司機和乘客本身上,而是在於司機和乘客背後所蘊藏的東西上。比如,共用出行可以和一些相關的產業進行聯合推廣,將共用出行平臺看作是一個宣傳和推廣管道,通過收取一定的推廣費用來獲得了另外一個盈利點。共用出行平臺可以和其他業態進行異業合作,通過將優惠與其他行業的消費進行綁定實現兩方流量的自由流動。

共用單車的發展狀態同樣可以按照這樣一種邏輯來進行。通過將共用單車平臺看作是一個推廣管道,增加其對於其他行業的導流,拓展新的利潤增長點,實現共用單車盈利模式的多元化。

除此之外,共用單車還能夠與新的科技產生聯繫,在優化自我騎行體驗的基礎上,讓更多的人瞭解到其他行業的新的產品形態和類型,通過共用單車來推廣其他的產品。比如,共用單車的智慧鎖技術就能夠和外部行業產生聯繫,生產用戶認可的智慧鎖,讓用戶在共用單車上接受某個品牌的智慧鎖之後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選擇這個品牌的智慧鎖。

因此,共用單車的發展狀態絕對不在共用單車本身上,它的背後或許還將會有更多的產品形態和類型。通過將共用單車的產品形態進行豐富,我們能夠找到其他的一些變現的方式,最終讓共用單車變成一個盈利原點和發散器,真正將共用單車變成一個全新發展業態。

投放不是共用單車的根本,優質的騎行體驗才是根本。共用單車當前的發展依然是停留在投放和用戶拓展上面,試想一下,如果繼續按照目前這樣一種投放量發展下去將會是怎樣一種結果呢?熱門地區車滿為患,滿大街都是共用單車,隨處可見橫七豎八倒在路旁的共用單車……這些由於過度投放之後將會出現的現象如果不提前進行預估的話,共用單車的發展勢必將會成為城市管理的詬病,甚至還將會影響到共用單車的品牌形象。所以,盲目投放並不是共用單車的根本,瘋狂拓展也是不是共用單車的初衷,它還將具有更多的方式和類型。

無論共用單車將會呈現多少的方式和類型,其中一個初衷始終都不會改變,那就是優質的騎行體驗,這才是共用單車最終能夠贏得用戶的關鍵。通過共用出行不同,共用單車完全可以通過優化產品來提升使用者體驗,它的可控性較強,而且能夠帶動其他行業的增長。比如,我們通過改變一下共用單車的座椅,就能夠讓用戶在騎行的時候更加舒服,這樣用戶在後續的騎行時還會選擇我們的共用單車。而生產座椅的公司同樣又會涉及到另外一個行業或公司,通過優化共用單車不同部位的部件,我們可以帶動一系列產業的增長。

共用單車的這樣一種發展邏輯是在優質騎行體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只有真正以用戶體驗為根本,我們才能找到未來共用單車發展的方向,才能讓共用單車不至於停留在半空中,真正讓共用單車不是在網上騎,而是在路上騎。

共用單車也需要消費升級的刺激。消費升級是當前比較火熱的領域,其實共用單車本身也需要消費升級。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看現在的共用單車大多數都是按照老式的生產工藝生產出來的。充氣胎、鐵質的車身、鏈條……這些元素其實和原有的自行車不沒有太多區別,真正有些區別就是它的鎖止器。以前,我們需要在阻車樁上來進行租還車,現在我們只需要掃描二維碼就能夠租還車,這其實是當前共用單車最為先進的,最具互聯網特色的一個應用了。在這樣一種狀態下,我們同樣需要對共用單車進行消費升級才能讓它具備更多的發展可能性和發展方向。

比如,我們可以將新材料應用到共用單車的製造過程當中去,通過新材料的應用來增加共用單車的科技感,讓共用單車徹底擺脫原有的模樣,讓它具備更多的科技感,而這同樣能夠達到上文所講的優化使用者騎行體驗的目的。

另外,我們還能夠在共用單車下增加一些與騎行相關的新的互聯網產品。比如,我們可以將共用單車與一些互聯網產品進行綁定,實現共用單車理念的升級。這種對於新的發展模式的探索將能夠極大地增加共用單車的發展可能性,獲得更加強大的發展力量。

儘管有如此多的資本和互聯網巨頭加入到了共用單車的領域當中,但是共用單車依然缺少一個相對明確的發展方向。通過對於共用單車未來發展方向的探索,可以讓我們告別共用單車當前這樣一種單一、呆板的發展狀態,獲得更加豐富的發展。只有這樣共用單車的發展才能走得更加長遠,步子才能邁得更加穩健。

迫切需要新的流量。共用單車前期的發展主要是以增加共用單車的投放量為主,共用單車的拓展方式也是以線下的活動拓展和行銷推廣為主。在經歷了將近半年的時間之後,共用單車的推廣基本上已經告一段落。基於線下為基本的共用單車使用者拓展方式亟待需要進一步整合,轉到線上成為最直接的一種方式。

借助互聯網巨頭們已經搭建起來的用戶留存業態,將共用單車加入到他們業已形成的產品體系當中,通過共用平臺來實現共用單車用戶的線上拓展,同時豐富互聯網巨頭的產品類型,讓使用者在自己的平臺上停留時間更久。

這些動作都是互聯網巨頭加入到共用單車大戰之後,共用單車的用戶拓展從線下投放拓展到線上推廣的一個信號。正是有了這樣一個信號,我們才有理由相信共用單車迫切需要新的流量。只有借助新的流量,共用單車才能真正實現新一輪的發展。

互聯網巨頭加入後,更大調整或將開始。同資本投資共用單車不同,互聯網巨頭加入到共用單車大戰之後,一個非常直接的點就是共用單車可能會在極短的時間內找到使用者收割的方式和方法。換句話說,互聯網巨頭加入到共用單車的資本大戰之後,用戶收割或將來臨。而用戶收割伴隨著的或許正是共用單車平臺更大的調整。

其實,我們看當前的共用單車市場可以對標之前的滴滴、快的的大戰。資本首先加入到了共用出行的大戰當中,隨著資本的偃旗息鼓,互聯網巨頭開始加入進來,隨後就是互聯網巨頭們之間的支付大戰。共用單車的發展邏輯其實和共用出行有些相似,隨著互聯網巨頭加入,下一個階段的共用單車大戰或將開始出現支付大戰的局面。即互聯網巨頭們通過讓用戶綁定各自的協力廠商支付帳戶來豐富他們的支付場景,讓用戶更多的生活發生在他們的平臺上。

因此,互聯網巨頭加入是共用單車平臺將會出現更大調整的信號。共用單車之間的戰役也將會從當前的共用單車投放轉移到協力廠商支付上去。

以騰訊、阿裡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加入到共用單車的大戰之中,從另外一個側面說明,資本助推下的共用單車發展已經告一段落,新的發展階段將會開啟。未來以協力廠商支付、智慧科技應用、大資料應用為代表的新的調整和競爭將會全面開啟,共用單車之間的競爭將會趨於縱深化。

方向未明,共用單車的發展仍需要探索

儘管共用單車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獲得了快速發展,並成為當下人們“最後一公里”出行的首要選擇。但是,我們依然要看到共用單車的發展方向依然並不明朗,對於共用單車未來將會如何發展,如何發展才能更加理性和科學仍然需要更多探索。

共用單車與共用出行有本質區別決定了它的發展不能完全按照共用出行的發展邏輯進行。共用單車和共用出行的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交通工具的提供方。共用單車當中共用單車的提供方是共用單車平臺,而共用出行當中共用汽車的提供方是司機。共用出行只需要按照互聯網的邏輯進行相關的使用者運營即可,而已經積累下來的很多的運營經驗完全能夠勝任共用出行的用戶運營工作。但是,共用單車完全不同。它的單車提供方是共用單車平臺,不是用戶。這就決定了共用單車不能按照共用出行的模式來發展,必須探索新的發展方式。

由於共用出行的收入歸屬到司機上,但是共用出行只需要做好規則的制定和調整即可,而共用單車則不一樣,它是直接向用戶收取租金的。從本質上來講,這樣一種盈利模式更加直接和方便。共用單車平臺只需要增加共用單車的投放量,用戶使用的共用單車越多,頻率越頻繁,共用單車的贏利點就越多。

因此,共用單車和共用出行的一種本質區別決定了它們不能按照相同的發展模式來發展。共用單車必須開拓一條真正符合自己的發展方式。前期共用單車可能通過投放量來獲取足夠多的用戶,實現更多的盈利。後期,共用單車的贏利點還是在於圍繞著共用單車能夠建立一個更大的生態圈才行,即將共用單車看作一個可以盈利的圓心,再拓展其他類型的盈利方式,通過這樣一種方式為共用單車獲得更大發展。

當前共用單車的發展狀態不是最終狀態,最終的狀態或許不在共用單車上。共用單車當前的發展狀態僅僅只是早期的一種狀態而已,這種狀態存在著巨大的可塑性和發展的不確定性。因此,共用單車當前的狀態不是其發展的最終狀態,共用單車最終的發展狀態可能不再共用單車本身上。

對標共用出行領域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當前很多共用出行平臺的盈利點其實並不僅僅只是司機和乘客本身上,而是在於司機和乘客背後所蘊藏的東西上。比如,共用出行可以和一些相關的產業進行聯合推廣,將共用出行平臺看作是一個宣傳和推廣管道,通過收取一定的推廣費用來獲得了另外一個盈利點。共用出行平臺可以和其他業態進行異業合作,通過將優惠與其他行業的消費進行綁定實現兩方流量的自由流動。

共用單車的發展狀態同樣可以按照這樣一種邏輯來進行。通過將共用單車平臺看作是一個推廣管道,增加其對於其他行業的導流,拓展新的利潤增長點,實現共用單車盈利模式的多元化。

除此之外,共用單車還能夠與新的科技產生聯繫,在優化自我騎行體驗的基礎上,讓更多的人瞭解到其他行業的新的產品形態和類型,通過共用單車來推廣其他的產品。比如,共用單車的智慧鎖技術就能夠和外部行業產生聯繫,生產用戶認可的智慧鎖,讓用戶在共用單車上接受某個品牌的智慧鎖之後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選擇這個品牌的智慧鎖。

因此,共用單車的發展狀態絕對不在共用單車本身上,它的背後或許還將會有更多的產品形態和類型。通過將共用單車的產品形態進行豐富,我們能夠找到其他的一些變現的方式,最終讓共用單車變成一個盈利原點和發散器,真正將共用單車變成一個全新發展業態。

投放不是共用單車的根本,優質的騎行體驗才是根本。共用單車當前的發展依然是停留在投放和用戶拓展上面,試想一下,如果繼續按照目前這樣一種投放量發展下去將會是怎樣一種結果呢?熱門地區車滿為患,滿大街都是共用單車,隨處可見橫七豎八倒在路旁的共用單車……這些由於過度投放之後將會出現的現象如果不提前進行預估的話,共用單車的發展勢必將會成為城市管理的詬病,甚至還將會影響到共用單車的品牌形象。所以,盲目投放並不是共用單車的根本,瘋狂拓展也是不是共用單車的初衷,它還將具有更多的方式和類型。

無論共用單車將會呈現多少的方式和類型,其中一個初衷始終都不會改變,那就是優質的騎行體驗,這才是共用單車最終能夠贏得用戶的關鍵。通過共用出行不同,共用單車完全可以通過優化產品來提升使用者體驗,它的可控性較強,而且能夠帶動其他行業的增長。比如,我們通過改變一下共用單車的座椅,就能夠讓用戶在騎行的時候更加舒服,這樣用戶在後續的騎行時還會選擇我們的共用單車。而生產座椅的公司同樣又會涉及到另外一個行業或公司,通過優化共用單車不同部位的部件,我們可以帶動一系列產業的增長。

共用單車的這樣一種發展邏輯是在優質騎行體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只有真正以用戶體驗為根本,我們才能找到未來共用單車發展的方向,才能讓共用單車不至於停留在半空中,真正讓共用單車不是在網上騎,而是在路上騎。

共用單車也需要消費升級的刺激。消費升級是當前比較火熱的領域,其實共用單車本身也需要消費升級。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看現在的共用單車大多數都是按照老式的生產工藝生產出來的。充氣胎、鐵質的車身、鏈條……這些元素其實和原有的自行車不沒有太多區別,真正有些區別就是它的鎖止器。以前,我們需要在阻車樁上來進行租還車,現在我們只需要掃描二維碼就能夠租還車,這其實是當前共用單車最為先進的,最具互聯網特色的一個應用了。在這樣一種狀態下,我們同樣需要對共用單車進行消費升級才能讓它具備更多的發展可能性和發展方向。

比如,我們可以將新材料應用到共用單車的製造過程當中去,通過新材料的應用來增加共用單車的科技感,讓共用單車徹底擺脫原有的模樣,讓它具備更多的科技感,而這同樣能夠達到上文所講的優化使用者騎行體驗的目的。

另外,我們還能夠在共用單車下增加一些與騎行相關的新的互聯網產品。比如,我們可以將共用單車與一些互聯網產品進行綁定,實現共用單車理念的升級。這種對於新的發展模式的探索將能夠極大地增加共用單車的發展可能性,獲得更加強大的發展力量。

儘管有如此多的資本和互聯網巨頭加入到了共用單車的領域當中,但是共用單車依然缺少一個相對明確的發展方向。通過對於共用單車未來發展方向的探索,可以讓我們告別共用單車當前這樣一種單一、呆板的發展狀態,獲得更加豐富的發展。只有這樣共用單車的發展才能走得更加長遠,步子才能邁得更加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