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李喜貴:農產品市場問題和矛盾集中在供給側

和訊期貨消息 第十一屆中國期貨分析師大會於4月22日-23日在杭州黃龍飯店召開。本屆論壇以“大融合·大資料·大市場”為主題,探索在金融業融合發展與大資料時代背景下,期貨及衍生品市場如何通過風險管理新工具、新模式的組合與應用,

提供專業化服務的新思路。和訊期貨參與全程直播。

在“大宗商品——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大宗商品”分論壇上,國家糧油資訊中心分析預測部處長李喜貴圍繞“農業供給側改革與新年度大豆和玉米形勢展望”進行了主題演講。

李喜貴指出,農業供給側改革與工業有兩個不同,一個是短腿和短板,重點是調結構和去庫存。

他說,目前我國農業面臨產量、進口和庫存“三高”問題突出,市場機制和市場配置資源作用弱化。“雖然糧食總量有缺口,但玉米和稻穀出現階段性過剩情況,大豆進口依賴度高。”

李喜貴指出,問題和矛盾集中在供給側,具體如圖:


另外,他對政策解讀提煉出“一二三四五”:

一個底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農業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底線。

二個手段:用市場手段,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用改革辦法,通過引導市場主體行為,促進結構調整。

三個目的:一是適應市場需求,實現更高層面供求平衡。二是提高農業品質和效益,

增加農民收入。三是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提高農產品競爭力。

四個創新:政策創新、科技創新、體制創新、業態創新。

五個任務:調結構、去庫存、補短板、降成本、增動能。

針對玉米市場他分析認為堅持市場化還會帶來更多的區域機會,東北地區玉米消化轉化提高,並持續大量輸出玉米,外運量會超過7200萬噸,華北地區將持續輸入東北玉米,因此兩大產區有聯動趨勢,

西北地方供應偏緊,目前正在積極採購東北玉米或華北玉米,西南市場對玉米需求有顯著增加,西北玉米在西南市場萎縮,南方市場對小麥和其他穀物需求減少,對東北玉米存在剛性需求。另外他認為預計會在5月上旬實施玉米去庫存。

影響玉米價格的因素:第一,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第二,國際玉米價格所決定的天花板水準,包括大宗商品的做多熱情,供求基本面的變化以及弱厄爾尼諾對糧油生產的影響。

第三,新年度國內作物氣象條件包括氣溫偏高、北方降水偏少帶來的乾旱概率和夏糧產量情況對玉米價格的影響。

第四,市場化之後的市場預期,包括,國家將在未來加大引導市場預期和市場化之後心態變化:羊群效應和群狼效應,一漲改三觀。

針對大豆市場,李喜貴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大豆種植面積提高,並且他作出我國大豆供需平衡表情況以供大家參考:

他認為,國產大豆熊市預期下有“獨立行情”的可能性,當前國內大豆價格面臨較大的供求壓力,但要探討大豆加工企業享受財政獎補的可能性。“大豆當前的價格處於2009年來的較低水準,在這個水準,農民種糧積極性受到打壓。”

以下為文字實錄:

李喜貴:大家下午好,我是國家糧油資訊中心分析預測部的。今天主要是根據大會的要求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大豆、玉米形式的分析。總書記在去年中央政治局常務會議上提出2017年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括去年的農村經濟工作會議和1號檔,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了總體的部署。大家這次來,有幾個特點,大家普遍關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由我來解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實有能力上的不足,我主要從個人角度分析。
首先,總書記強調整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跟工業品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存在共性和特殊性的問題。共性包括我們存在著“四降一升”的特殊性問題。我們農業的方面有一些特殊性:第一,兩個短板:一個是我們農業“四化”的短板,另一方面,農村是實現全國跨進小康社會的短板。還有一個特殊性,是鋼鐵行業的供給側。農業品這塊,重點不是去產能,而是調結構。總書記一直強調,確保國內的糧食生產不會出現過多的下降,我們更多的是調整結構,同時重點的任務是去庫存。
現在城鄉差距是擴大的情況,整個改革影響面比較廣闊。現在主要的矛盾,由總量不足轉為結構性矛盾。矛盾集中在供給側,大致為四個方面:一,“三高”問題:產量十二連增、價差驅動型進口高、國庫爆滿。二,市場機制和市場配置資源作用弱化:保護價偏離市場,糧食價格三個倒掛,要素配置扭曲。三,糧食產需結構性矛盾突出:糧食總量有缺口,大豆進口依賴度高,玉米和稻穀階段性過剩。四,糧食加工產業仍呈弱勢化:大量結構性矛盾,產業短板、產品短板,比如牛奶。
這是今年的1號檔,從1號檔看,1號檔確定了“十三五”期間農村、農業發展的綱要,大家可以看到面很廣闊。我個人對1號檔進行梳理,包括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分析,從糧食流通環節的角度來解讀,提出了“一二三四五”:一個底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農業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底線。中國的糧食生產需求間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剛性、結構性矛盾,如果面積減大了,不僅庫存去不了,糧價也會有影響。二個手段:用市場手段,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用改革辦法,通過引導市場主體行為,促進結構調整。三個目的:一是適應市場需求,實現更高層面供求平衡。二是提高農業品質和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三是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四個創新:政策創新、科技創新、體制創新、業態創新。五個任務:調結構、去庫存、補短板、降成本、增動能。
去年收儲制度改革以來,玉米發生了很多的變化,在期貨市場大家都可以看到,玉米持倉量今年一季度最高達到了500萬,大家都信心滿滿。深化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一、堅持並完善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合理調整最低收購水準,形成合理的比價關係,更好地發揮市場的引導調節作用,保障口糧絕對安全。二,堅持推進玉米“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改革,健全生產者補貼制度,鼓勵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加快消化玉米庫存。三,調整完善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政策,改進補貼方式。四,調整大豆目標價格政策,調整為跟玉米一樣,統籌玉米大豆的補貼,都是生產者補貼,使大豆補貼的水準比玉米高一點,現在財政部不再向社會公佈大豆玉米補貼的水準,改為由省政府來公佈。玉米152塊錢,大豆是180塊錢。
建立市場化收購新機制,市場的手段:首先要強調的是要發揮中央企業的引領目標作用。增強國有糧食企業市場化經營能力。引導加工流動骨幹企業發揮支撐和調節作用。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主儲糧和市場經營。繼續推動產銷合作和打通糧食物流通道。這是改革的手段和市場的手段。
2016年的收儲制度改革,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第一場硬仗,2016年調整了新的政策,2016年在東北三省一區實行了一次性儲備輪入收購,制度原則是不與市場爭糧,根據市場價格。總體上來說,今年成功的經驗,綜合性的措施,包括鼓勵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收購加工等。我們為了確保東北糧食順利運輸,全路網保障糧食運輸能力,這個作用是非常明顯的。
現在強調的收儲制度改革取得顯著的成效,效果超出了預期。多元主體積極入市,農民市場意識增強,價格的形成是依靠市場形成,但是政府在其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發揮資源優勢,降低企業的加工產能,擴大糧食消費。提高競爭能力,國內外價格接軌,控制糧食總量平衡。從長遠來說,這是保障農糧利益最有效的。2017年發改委公佈的政策導向上非常清楚,總結2016年改革成功經驗基礎上,加以吸收落實。加強產銷銜接和市場訊息的發佈、支持加工業發展、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加強跨區域運輸保障等措施。
對於投資者來說,或者說期貨市場來說,農業供給側改革帶來了對農產品的價值和機會。我認為整個農業供給側改革不能複製工業供給側改革的經驗和做法,這是要明確的。現在糧食價格有窪地的效益,玉米和稻穀的改革後的機遇是存在的,3-5年牛市概念是存在,現在更多是從底部向牛市轉變的機會,這個機會更多理解為結構性的機會。另外,大豆在這種變化下是熊市預期,基本價格是持續回落的狀態。這種獨立行情的可能性要關注,如果大豆改為和玉米一樣的補貼政策後,大豆是不是在今秋享受財政獎補的政策,這是值得關注的。
另外,用一些時間介紹一下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玉米供求關係的變化和大豆供求關係的變化。玉米市場,今年最主要的變化,包括供需。原來玉米供求關係,當年生產和需求是嚴重的供過於求,現在的變化是,改革第一年後,由供過於求向供給偏緊轉變。減產超預期,統計局的資料是5000萬噸左右,實際上4月份以來的商品量來看,東北地區和全國地區的減產幅度是比較大的。我們要看到農產品的資料跟李院長演示的鋼鐵資料比起來,精准性要差一些。農產品雖然是國家比較重視,但是鋼鐵是國之命脈,農產品這塊,國家是通過保存比較高的庫存水準來實現糧價的調控,但是在供求關係上,確實有失真的情況。所以增加了作為農產品分析師的難度,在農產品分析師上,整個供求關係中要取決於價格信號,只有它是真實的。還有一塊,未來如果要判斷整個供給偏緊,大家都會看到臨儲是怎麼消化。這是酒精和澱粉開工率的情況,旺盛的需求需要產能擴張來進行配合,所以澱粉行業已經由持續4年的虧損期轉為盈利週期,而這個盈利週期可能比較長,至少一年半甚至更長。這是國家出臺的對於加工產品的出口退稅的政策,以及支撐了行業的高開工率。果糖的出口量增長是非常明顯的,甚至在東南亞地區一季度出現對國內果糖進口實行法制政策,影響是非常大的。發改委簡政放權,深加工產能進入新一輪擴張。國家糧食局正在牽頭進行全國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和中央儲備糧管理條例的相關制定。已經開始建設,在今秋能夠投入生產的產能增加是1000萬噸,看漲農產品的供給側改革要看到整個供求關係,產能的統計還沒有加入國家所討論的燃料乙醇的產能。
燃料乙醇這塊,因為涉及到國家能源戰略,按照糧食規劃,未來會逐漸擴張糧食燃料乙醇的生產,這個影響在2017年不大,可能在2018年開始。即使這樣,我們預料整個加工產能是處於擴張狀態。從趨勢來看,加工業,糧食緊張會限制加工業的發展,限制工業的用量,糧食寬鬆的時候就要發展,現在加工產能會有一輪擴張,明年會穩定突破7000萬噸,玉米消費量超過三分之一,中國發展燃料乙醇,現有的燃料乙醇的糧食生產是150萬噸。如果國家再發展燃料乙醇,整個工業消費會繼續擴容,這是合理的。在美國,它的工業消費占整個玉米消費50%,這個線我們沒有達到,我們還是合理的。這樣來看,整個消費是非常旺盛的,各項進口量預期都會減少。對高粱、大麥進行進口許可,這個手段對企業的影響是非常大。很多飼料企業說,要進口,用現在的價格去預判三個月之後要進口的量,跟大豆進口的成熟模式,在國內外價格有不同的變化。
去庫存,要綜合採取一些把握措施,加快糧食的消化,特別是擴大消費。按照前期的規劃,在5月份開始投放糧食,具體是5月份什麼時候,要等待國務院的批准。越漲越好,企業也希望約束好。5月上旬是最快的預期。對玉米的價格來看,當前的價格是處於2009年的較低水準,今年特別是去年新糧上市以來,春節以前的價格低谷是近幾年供求關係、供求矛盾持續積累的結果和改革之後出現的巨大變化,這種價格的底部在歷史上是很少出現的,對農民種糧積極性的傷害是很大的。
影響未來價格走勢的關鍵因素,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際玉米價格所決定的天花板水準,新年度國內作物氣象條件等。農業部的改革,今年特別是1號檔發佈那天,玉米品種漲幅那麼多,這就是說投資者的熱情是比較大的,但是節奏的掌握可能是有一些問題的。我覺得玉米價格的上漲往往出現提前。要考慮到國家還有這麼大的庫存,還有這麼大的去庫存的任務,不僅是玉米,還有稻穀,要順應國家調控是最關鍵的。
大豆市場,由於時間有限就簡單講一講。2017年由於各項綜合的加工效益,市場的預計,覺得玉米的面積可能減少2000萬畝左右,大豆面積的增加1100萬畝左右,相當於增加200萬噸左右的大豆產量。今年國產大豆的產量恢復到2012年以上的水準,1400-1500畝左右。大豆的進口依然是剛性的情況,大豆的進口需求仍然是比較旺盛的,我們還是形成過度依賴國際市場的情況。現在大豆出現了價格的回落,很大一部分等待拍賣的消散。大豆國內價格取決於美盤的價格,作為分析師都很清楚,當前是處於回檔的階段,大豆930、950還是比較便宜的。大豆進口量大和進口成本下跌,這些因素綜合考慮判斷國際上的價格。
由於時間有限,這些都以後再交流。非常感謝,我第一次參加大會,感覺這波同志們非常認真負責,會場的秩序很好,都是好同志。謝謝大家!

並且他作出我國大豆供需平衡表情況以供大家參考:

他認為,國產大豆熊市預期下有“獨立行情”的可能性,當前國內大豆價格面臨較大的供求壓力,但要探討大豆加工企業享受財政獎補的可能性。“大豆當前的價格處於2009年來的較低水準,在這個水準,農民種糧積極性受到打壓。”

以下為文字實錄:

李喜貴:大家下午好,我是國家糧油資訊中心分析預測部的。今天主要是根據大會的要求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大豆、玉米形式的分析。總書記在去年中央政治局常務會議上提出2017年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括去年的農村經濟工作會議和1號檔,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了總體的部署。大家這次來,有幾個特點,大家普遍關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由我來解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實有能力上的不足,我主要從個人角度分析。
首先,總書記強調整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跟工業品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存在共性和特殊性的問題。共性包括我們存在著“四降一升”的特殊性問題。我們農業的方面有一些特殊性:第一,兩個短板:一個是我們農業“四化”的短板,另一方面,農村是實現全國跨進小康社會的短板。還有一個特殊性,是鋼鐵行業的供給側。農業品這塊,重點不是去產能,而是調結構。總書記一直強調,確保國內的糧食生產不會出現過多的下降,我們更多的是調整結構,同時重點的任務是去庫存。
現在城鄉差距是擴大的情況,整個改革影響面比較廣闊。現在主要的矛盾,由總量不足轉為結構性矛盾。矛盾集中在供給側,大致為四個方面:一,“三高”問題:產量十二連增、價差驅動型進口高、國庫爆滿。二,市場機制和市場配置資源作用弱化:保護價偏離市場,糧食價格三個倒掛,要素配置扭曲。三,糧食產需結構性矛盾突出:糧食總量有缺口,大豆進口依賴度高,玉米和稻穀階段性過剩。四,糧食加工產業仍呈弱勢化:大量結構性矛盾,產業短板、產品短板,比如牛奶。
這是今年的1號檔,從1號檔看,1號檔確定了“十三五”期間農村、農業發展的綱要,大家可以看到面很廣闊。我個人對1號檔進行梳理,包括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分析,從糧食流通環節的角度來解讀,提出了“一二三四五”:一個底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農業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底線。中國的糧食生產需求間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剛性、結構性矛盾,如果面積減大了,不僅庫存去不了,糧價也會有影響。二個手段:用市場手段,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用改革辦法,通過引導市場主體行為,促進結構調整。三個目的:一是適應市場需求,實現更高層面供求平衡。二是提高農業品質和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三是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四個創新:政策創新、科技創新、體制創新、業態創新。五個任務:調結構、去庫存、補短板、降成本、增動能。
去年收儲制度改革以來,玉米發生了很多的變化,在期貨市場大家都可以看到,玉米持倉量今年一季度最高達到了500萬,大家都信心滿滿。深化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一、堅持並完善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合理調整最低收購水準,形成合理的比價關係,更好地發揮市場的引導調節作用,保障口糧絕對安全。二,堅持推進玉米“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改革,健全生產者補貼制度,鼓勵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加快消化玉米庫存。三,調整完善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政策,改進補貼方式。四,調整大豆目標價格政策,調整為跟玉米一樣,統籌玉米大豆的補貼,都是生產者補貼,使大豆補貼的水準比玉米高一點,現在財政部不再向社會公佈大豆玉米補貼的水準,改為由省政府來公佈。玉米152塊錢,大豆是180塊錢。
建立市場化收購新機制,市場的手段:首先要強調的是要發揮中央企業的引領目標作用。增強國有糧食企業市場化經營能力。引導加工流動骨幹企業發揮支撐和調節作用。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主儲糧和市場經營。繼續推動產銷合作和打通糧食物流通道。這是改革的手段和市場的手段。
2016年的收儲制度改革,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第一場硬仗,2016年調整了新的政策,2016年在東北三省一區實行了一次性儲備輪入收購,制度原則是不與市場爭糧,根據市場價格。總體上來說,今年成功的經驗,綜合性的措施,包括鼓勵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收購加工等。我們為了確保東北糧食順利運輸,全路網保障糧食運輸能力,這個作用是非常明顯的。
現在強調的收儲制度改革取得顯著的成效,效果超出了預期。多元主體積極入市,農民市場意識增強,價格的形成是依靠市場形成,但是政府在其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發揮資源優勢,降低企業的加工產能,擴大糧食消費。提高競爭能力,國內外價格接軌,控制糧食總量平衡。從長遠來說,這是保障農糧利益最有效的。2017年發改委公佈的政策導向上非常清楚,總結2016年改革成功經驗基礎上,加以吸收落實。加強產銷銜接和市場訊息的發佈、支持加工業發展、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加強跨區域運輸保障等措施。
對於投資者來說,或者說期貨市場來說,農業供給側改革帶來了對農產品的價值和機會。我認為整個農業供給側改革不能複製工業供給側改革的經驗和做法,這是要明確的。現在糧食價格有窪地的效益,玉米和稻穀的改革後的機遇是存在的,3-5年牛市概念是存在,現在更多是從底部向牛市轉變的機會,這個機會更多理解為結構性的機會。另外,大豆在這種變化下是熊市預期,基本價格是持續回落的狀態。這種獨立行情的可能性要關注,如果大豆改為和玉米一樣的補貼政策後,大豆是不是在今秋享受財政獎補的政策,這是值得關注的。
另外,用一些時間介紹一下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玉米供求關係的變化和大豆供求關係的變化。玉米市場,今年最主要的變化,包括供需。原來玉米供求關係,當年生產和需求是嚴重的供過於求,現在的變化是,改革第一年後,由供過於求向供給偏緊轉變。減產超預期,統計局的資料是5000萬噸左右,實際上4月份以來的商品量來看,東北地區和全國地區的減產幅度是比較大的。我們要看到農產品的資料跟李院長演示的鋼鐵資料比起來,精准性要差一些。農產品雖然是國家比較重視,但是鋼鐵是國之命脈,農產品這塊,國家是通過保存比較高的庫存水準來實現糧價的調控,但是在供求關係上,確實有失真的情況。所以增加了作為農產品分析師的難度,在農產品分析師上,整個供求關係中要取決於價格信號,只有它是真實的。還有一塊,未來如果要判斷整個供給偏緊,大家都會看到臨儲是怎麼消化。這是酒精和澱粉開工率的情況,旺盛的需求需要產能擴張來進行配合,所以澱粉行業已經由持續4年的虧損期轉為盈利週期,而這個盈利週期可能比較長,至少一年半甚至更長。這是國家出臺的對於加工產品的出口退稅的政策,以及支撐了行業的高開工率。果糖的出口量增長是非常明顯的,甚至在東南亞地區一季度出現對國內果糖進口實行法制政策,影響是非常大的。發改委簡政放權,深加工產能進入新一輪擴張。國家糧食局正在牽頭進行全國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和中央儲備糧管理條例的相關制定。已經開始建設,在今秋能夠投入生產的產能增加是1000萬噸,看漲農產品的供給側改革要看到整個供求關係,產能的統計還沒有加入國家所討論的燃料乙醇的產能。
燃料乙醇這塊,因為涉及到國家能源戰略,按照糧食規劃,未來會逐漸擴張糧食燃料乙醇的生產,這個影響在2017年不大,可能在2018年開始。即使這樣,我們預料整個加工產能是處於擴張狀態。從趨勢來看,加工業,糧食緊張會限制加工業的發展,限制工業的用量,糧食寬鬆的時候就要發展,現在加工產能會有一輪擴張,明年會穩定突破7000萬噸,玉米消費量超過三分之一,中國發展燃料乙醇,現有的燃料乙醇的糧食生產是150萬噸。如果國家再發展燃料乙醇,整個工業消費會繼續擴容,這是合理的。在美國,它的工業消費占整個玉米消費50%,這個線我們沒有達到,我們還是合理的。這樣來看,整個消費是非常旺盛的,各項進口量預期都會減少。對高粱、大麥進行進口許可,這個手段對企業的影響是非常大。很多飼料企業說,要進口,用現在的價格去預判三個月之後要進口的量,跟大豆進口的成熟模式,在國內外價格有不同的變化。
去庫存,要綜合採取一些把握措施,加快糧食的消化,特別是擴大消費。按照前期的規劃,在5月份開始投放糧食,具體是5月份什麼時候,要等待國務院的批准。越漲越好,企業也希望約束好。5月上旬是最快的預期。對玉米的價格來看,當前的價格是處於2009年的較低水準,今年特別是去年新糧上市以來,春節以前的價格低谷是近幾年供求關係、供求矛盾持續積累的結果和改革之後出現的巨大變化,這種價格的底部在歷史上是很少出現的,對農民種糧積極性的傷害是很大的。
影響未來價格走勢的關鍵因素,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際玉米價格所決定的天花板水準,新年度國內作物氣象條件等。農業部的改革,今年特別是1號檔發佈那天,玉米品種漲幅那麼多,這就是說投資者的熱情是比較大的,但是節奏的掌握可能是有一些問題的。我覺得玉米價格的上漲往往出現提前。要考慮到國家還有這麼大的庫存,還有這麼大的去庫存的任務,不僅是玉米,還有稻穀,要順應國家調控是最關鍵的。
大豆市場,由於時間有限就簡單講一講。2017年由於各項綜合的加工效益,市場的預計,覺得玉米的面積可能減少2000萬畝左右,大豆面積的增加1100萬畝左右,相當於增加200萬噸左右的大豆產量。今年國產大豆的產量恢復到2012年以上的水準,1400-1500畝左右。大豆的進口依然是剛性的情況,大豆的進口需求仍然是比較旺盛的,我們還是形成過度依賴國際市場的情況。現在大豆出現了價格的回落,很大一部分等待拍賣的消散。大豆國內價格取決於美盤的價格,作為分析師都很清楚,當前是處於回檔的階段,大豆930、950還是比較便宜的。大豆進口量大和進口成本下跌,這些因素綜合考慮判斷國際上的價格。
由於時間有限,這些都以後再交流。非常感謝,我第一次參加大會,感覺這波同志們非常認真負責,會場的秩序很好,都是好同志。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