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欺人欺天宋真宗:辛苦封禪為哪般?

翻閱歷史書冊,不難發現,史料上對帝王出生的記載往往帶有神異色彩,
什麼蛟龍入窗、紫氣充庭、天見祥雲等等,帝王們樂此不疲,多為宣揚君權神授,天命所歸來維護自身統治。

這些天命所歸的帝王,雖居於萬萬人之上,然有時未達成某些重要事項也會用些伎倆。譬如唐朝皇帝李治因寵愛武則天,欲將其立為皇后,立後和立儲都是國家大事,高宗擔心朝中元老會群起反對,於是,帶著武則天特意到舅舅長孫無忌家裡又是賞賜金銀珠寶,

又是加官晉爵,希望他能帶頭挺自己。熟料長孫無忌軟硬不吃,李治夫婦(長孫大人也為此得罪武則天,下場悲慘)只好另尋他法最終達到目的,後來還帶著武后封禪泰山。

和唐高宗同樣有過立後受阻、泰山封禪經歷的宋真宗,在“收買”重臣上幸運多。為實現泰山封禪,他先和王欽若等小臣炮製天書,接著以珠寶堵住宰相王旦之口,一步步策劃著自己的封禪夢。

1.

這還得從,宋朝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澶淵之盟說起。

宋朝第三任皇帝真宗趙恒,即位初期,雖算不上雄才大略,也有勵精圖治之心,只是蜜罐裡長大的他,身上多了幾分柔弱氣,尤其面對外敵入侵,總想以化干戈為玉帛的方式了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澶淵之盟便是其迫不及待下的“議和”產物。

話說1004年,遼軍南下,直逼澶州,驚慌下的趙恒緊急召見臣僚商討對策。朝中出現了以王欽若、陳堯叟為首的主和派與以寇准、畢士安為首的主戰派。

畢竟關係祖宗江山社稷,真宗詢問寇准的退敵之策。熟料寇准給出的建議是御駕親征,且表示:若選擇難逃,不但人心不穩,而且如果遼軍趁機而入,宋王朝能不能保住還是很危險的,眼下只有背水一戰,況且皇帝親征,必會激發軍心,一鼓作氣擊退遼軍;一旁的畢士安也趁機鼓勵真宗接受寇准建議。

百般無奈下,

趙恒親征,果然一到前線,士兵見萬歲爺坐鎮,頓時信心倍增。實則,此時他內心還是猶豫徘徊,滿腦想的怎麼和遼議和,故而當時局對宋人有利時,準備派使臣前往遼營。 寇準則希望趙恒能考慮大宋將來,把遼軍徹底打服,讓他們心甘情願對宋稱臣,那未來宋皇和大宋百姓才能有好日子過,奈何懼怕遼軍聲勢的宋真宗,表示若干年後皇室中自然有英明之人抵禦強敵,
自己有生之年不願看到邊境打打殺殺,執意前往敵營談判。最終宋遼兩國約為兄弟,宋每年要給遼十萬零花錢,真宗趙恒尊蕭太后為叔母,雙方各守邊界,互不侵犯。

現在看來,城下之盟以較小的代價換取了和平,是利大於弊。但在當時,自趙匡胤建宋來不過四十多年,就簽訂了一個不平等條約。哪些在儒家思想中成長起來的士人文臣眼中,此為奇恥大辱;冷靜下來真宗心中也覺和遼邦小國簽約的確不是光彩之事,加上後來王欽若為排擠寇准,對皇帝進言澶淵乃奇恥大辱更是刺痛了皇帝的內心。

猜透皇帝心思的王欽若趁機煽火,洗刷澶淵之辱的方法有二:一是出兵攻遼,收復幽、薊故土,二是就是像始皇、漢武般封禪泰山。對於戰爭,趙恒肯定不會選,這也正中王欽若下懷,第二點的確是個好主意,宋以前雄才大略、功績卓著的君王都以封禪泰山昭告天下,在史冊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對此虛榮的宋真宗當然樂意為之。

只是,帝王封禪也要滿足一定條件,或者皇上為賢明君主,執政有功績,老百姓安居樂業,才好向老天爺報功;再或要天降祥瑞,老天爺對你肯定,這點好比漢代學者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既然你是天子,那麼就讓老天爺來管你吧,如果你著皇帝做的好,是明君那麼老天爺就會降“靈芝”一類的祥瑞;倘若相反,就會降災、降禍進行警告讓皇帝反省;再不聽,不好意思,讓賢者取你代之吧。在封建社會,以老天爺的話還是很管用的。

趙恒執政前期,在李沆等賢臣的輔佐下,他本人力求節儉,經濟相比宋建立初期更為繁榮,在政績上真宗雖然能達到及格分,但相對漢武帝、唐玄宗來說相距甚遠,加上剛剛的澶淵之盟,所以在這方面難有說服力,真宗自個兒心裡也沒底。王欽若又迷惑道:“若天降祥瑞,皇上就可順利進行封禪”,且暗示趙恒,古代的祥瑞多是人為操縱。

又是祥瑞又是封禪的,趙恒的虛榮心有些按捺不住,顧慮到宰相王旦會像老師李沆那樣反對自己(李沆活著時,趙恒曾經寫小紙條派宮人送給他,表示希望將劉娥封為貴妃,結果李沆看了後,隨手就將他的聖旨給燒了,並跟來說:“你去告訴皇上,就說我認為不行”,於是此事暫事擱置了),到時再碰一鼻子灰就太尷尬了。就把王旦召進宮,好酒好肉的款待,席間明裡暗裡表述自己造祥瑞封禪的想法,宴畢,真宗又賜給王旦一壇好酒,說:這可是好酒,你不能獨自佔有,拿回去和老婆孩子一起喝,受寵若驚的王宰相忙磕頭謝恩,回家打開一看,裡面裝的不是什麼美酒,而是閃閃發光的珍珠,再想想席間皇上欲言又止的話語,頓時明瞭這是給自己的封口費。王旦性格上不像李沆敢作敢為,也不像寇准大大咧咧,他有些患得患失,雖認為不妥,但還是猶豫接受。

2.

堵住了當朝宰相之口,接下來就是造祥瑞,請天書下凡,於是以真宗為主角,王欽若、陳堯叟為配角,王旦等朝臣為群演的“天書”鬧劇在北宋朝上演。

既然是“天書”下凡,當然是給皇上看的,這故事的編造者也只有皇帝本人才更有說服力。於是真宗假借“神人托夢”捏造說,過幾日會有天書下凡,令其修壇迎接。過了幾天,宮人來報說在承天門看到了帛書,上面還寫著大字。王欽若自是向皇帝拍了一通馬屁,喜形於色的趙恒趁機帶領群臣到承天門去迎接他事先備好的“天書”。

天書寫:“封受命。興于宋,付于慎,居其器,守於正,世七百,九九定。”

言外意:趙恒這個皇帝當的好啊,日後要保持這種優良傳統,相信你們宋氏江山代代用傳啊。

這第一道“天書”一下,大臣們爭先恐後,附和聖意,說國家出現祥瑞,我們要封禪泰山,昭告四海才行(這也看出,此時圍繞在趙恒旁的多是些趨炎附勢者)。於是,又過了幾天,宰相王旦一臉不願領著文武百官請求真宗封禪

真宗:(先是故作推辭),不行不行,朕何德何能舉行此番大禮,愛卿好意,朕心領了,封禪就免了吧。

大臣:不行,皇上你必須得去,不去那成

接著,連僧人道士還有一些老百姓也加入請願團,真宗看火候差不多了,順勢決定封禪

一切準備就緒,真宗等人趕往泰山,走了17天才到達目的地,在此又是封神,又是改縣名,活動排程的相當滿,真宗本人在王欽若的花言巧語飄飄然,恍惚自己功過秦皇漢武。

趙恒一生前後兩次封禪泰山,填滿了趙恒的私欲,卻也因大肆揮霍幾乎用光了老爹留下的積蓄,給兒子留下個窮架子。 其去世後,劉太后決定將“天書”同真宗一起入葬,伴隨趙恒近乎一生的“天書”鬧劇退出舞臺,他也成了古達歷史上最後一位封禪泰山的帝王。

而,預設趙恒製造“天書”鬧劇的宰相王旦,晚年,回想老搭檔李沆的話,看看烏煙瘴氣的草堂,對自己沒能勸阻皇上深深自責。

澶淵之盟的簽訂,小臣的挑唆,皇帝的虛榮,大臣的不作為,促成了這自導自演的鬧劇。作為當事人,趙恒面對有志文臣、百姓的激憤,急於尋找消除負面影響的出路,來證明簽約是為百姓安危,自己也非膽小無能之徒,王欽若他們提出的“天書”"封禪”,既可以粉飾太平,又能借天震懾番邦小國,的確是一針上好的麻醉劑。

加上後來王欽若為排擠寇准,對皇帝進言澶淵乃奇恥大辱更是刺痛了皇帝的內心。

猜透皇帝心思的王欽若趁機煽火,洗刷澶淵之辱的方法有二:一是出兵攻遼,收復幽、薊故土,二是就是像始皇、漢武般封禪泰山。對於戰爭,趙恒肯定不會選,這也正中王欽若下懷,第二點的確是個好主意,宋以前雄才大略、功績卓著的君王都以封禪泰山昭告天下,在史冊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對此虛榮的宋真宗當然樂意為之。

只是,帝王封禪也要滿足一定條件,或者皇上為賢明君主,執政有功績,老百姓安居樂業,才好向老天爺報功;再或要天降祥瑞,老天爺對你肯定,這點好比漢代學者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既然你是天子,那麼就讓老天爺來管你吧,如果你著皇帝做的好,是明君那麼老天爺就會降“靈芝”一類的祥瑞;倘若相反,就會降災、降禍進行警告讓皇帝反省;再不聽,不好意思,讓賢者取你代之吧。在封建社會,以老天爺的話還是很管用的。

趙恒執政前期,在李沆等賢臣的輔佐下,他本人力求節儉,經濟相比宋建立初期更為繁榮,在政績上真宗雖然能達到及格分,但相對漢武帝、唐玄宗來說相距甚遠,加上剛剛的澶淵之盟,所以在這方面難有說服力,真宗自個兒心裡也沒底。王欽若又迷惑道:“若天降祥瑞,皇上就可順利進行封禪”,且暗示趙恒,古代的祥瑞多是人為操縱。

又是祥瑞又是封禪的,趙恒的虛榮心有些按捺不住,顧慮到宰相王旦會像老師李沆那樣反對自己(李沆活著時,趙恒曾經寫小紙條派宮人送給他,表示希望將劉娥封為貴妃,結果李沆看了後,隨手就將他的聖旨給燒了,並跟來說:“你去告訴皇上,就說我認為不行”,於是此事暫事擱置了),到時再碰一鼻子灰就太尷尬了。就把王旦召進宮,好酒好肉的款待,席間明裡暗裡表述自己造祥瑞封禪的想法,宴畢,真宗又賜給王旦一壇好酒,說:這可是好酒,你不能獨自佔有,拿回去和老婆孩子一起喝,受寵若驚的王宰相忙磕頭謝恩,回家打開一看,裡面裝的不是什麼美酒,而是閃閃發光的珍珠,再想想席間皇上欲言又止的話語,頓時明瞭這是給自己的封口費。王旦性格上不像李沆敢作敢為,也不像寇准大大咧咧,他有些患得患失,雖認為不妥,但還是猶豫接受。

2.

堵住了當朝宰相之口,接下來就是造祥瑞,請天書下凡,於是以真宗為主角,王欽若、陳堯叟為配角,王旦等朝臣為群演的“天書”鬧劇在北宋朝上演。

既然是“天書”下凡,當然是給皇上看的,這故事的編造者也只有皇帝本人才更有說服力。於是真宗假借“神人托夢”捏造說,過幾日會有天書下凡,令其修壇迎接。過了幾天,宮人來報說在承天門看到了帛書,上面還寫著大字。王欽若自是向皇帝拍了一通馬屁,喜形於色的趙恒趁機帶領群臣到承天門去迎接他事先備好的“天書”。

天書寫:“封受命。興于宋,付于慎,居其器,守於正,世七百,九九定。”

言外意:趙恒這個皇帝當的好啊,日後要保持這種優良傳統,相信你們宋氏江山代代用傳啊。

這第一道“天書”一下,大臣們爭先恐後,附和聖意,說國家出現祥瑞,我們要封禪泰山,昭告四海才行(這也看出,此時圍繞在趙恒旁的多是些趨炎附勢者)。於是,又過了幾天,宰相王旦一臉不願領著文武百官請求真宗封禪

真宗:(先是故作推辭),不行不行,朕何德何能舉行此番大禮,愛卿好意,朕心領了,封禪就免了吧。

大臣:不行,皇上你必須得去,不去那成

接著,連僧人道士還有一些老百姓也加入請願團,真宗看火候差不多了,順勢決定封禪

一切準備就緒,真宗等人趕往泰山,走了17天才到達目的地,在此又是封神,又是改縣名,活動排程的相當滿,真宗本人在王欽若的花言巧語飄飄然,恍惚自己功過秦皇漢武。

趙恒一生前後兩次封禪泰山,填滿了趙恒的私欲,卻也因大肆揮霍幾乎用光了老爹留下的積蓄,給兒子留下個窮架子。 其去世後,劉太后決定將“天書”同真宗一起入葬,伴隨趙恒近乎一生的“天書”鬧劇退出舞臺,他也成了古達歷史上最後一位封禪泰山的帝王。

而,預設趙恒製造“天書”鬧劇的宰相王旦,晚年,回想老搭檔李沆的話,看看烏煙瘴氣的草堂,對自己沒能勸阻皇上深深自責。

澶淵之盟的簽訂,小臣的挑唆,皇帝的虛榮,大臣的不作為,促成了這自導自演的鬧劇。作為當事人,趙恒面對有志文臣、百姓的激憤,急於尋找消除負面影響的出路,來證明簽約是為百姓安危,自己也非膽小無能之徒,王欽若他們提出的“天書”"封禪”,既可以粉飾太平,又能借天震懾番邦小國,的確是一針上好的麻醉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