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紅頭文件的鼻祖 無中生有的網紅(宰相系列)

李大嘴 大嘴讀史

他是一個技術官僚,他提出的“朱出墨入”,後來演變為“紅頭文件”。

他是一個出色的宰相,卻在前幾年突然躥紅。

原因就是因為一段無中生有的對話,這段有名的對話名叫“貪官論”,

又叫“具官論”。

問題是遍查史料,毫無蹤跡,這段對話純屬臆造。

這個人就是南北朝時期西魏宰相蘇綽。

大部分人都看到過或者聽說過“紅頭文件”,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紅頭文件”是誰首創的呢?

“紅頭文件”的鼻祖是南北朝時期西魏名臣蘇綽,

所以“紅頭文件”已經有近1500年的歷史了。

蘇綽博覽群書,精通天文地理,尤其擅長算術。據《周書·蘇綽傳》記載:“綽始制文案程式,朱出墨入,及計帳戶籍之法。”

“朱出墨入”,就是說朝廷發出的文書用紅色標記,地方政府向中央上呈的文書用黑色標記,一目了然。

蘇綽出自名門望族,祖上是三國時期魏國的侍中蘇則,他的才能被一代梟雄宇文泰發現,並受到重用。

當時,宇文泰擔任宰相,把持西魏朝政,是實際上的中央一把手,他把蘇綽安排到大行台左丞的位置上,擔任自己的副手。

宇文泰對蘇綽十分信任,有時宇文泰外出,就把已經簽好字蓋好章的空白紙張交到蘇綽手裡,如果有急需處理的政事,蘇綽可根據情況自行決斷。

蘇綽對西魏行政事務進行了開創性的改革,除了規範公文格式之外,戶籍管理、記帳制度,一一投入應用,把西魏朝廷的行政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

蘇綽在歷史上有一份奏章十分有名,被稱為“六條詔書”,蘇綽提出治身心、敦教化、盡地利、擢賢良、恤獄訟、均賦役六條建議,從道德教化、農業生產、人才選拔、法制建設等多方面提出自己的治國策略。

蘇綽才華橫溢,但是身體不太好,後來積勞成疾,病死的時候年僅49歲。

失去了如此優秀的左右手,宇文泰悲痛欲絕,親自步行送葬,親自撰寫悼文。

在他的葬禮上說出“惟爾知吾心,吾知爾意”,只有你懂得我的心,我瞭解你的心。

蘇綽和宇文泰之間的關係,在歷史上和諸葛亮——劉備,以及王猛——苻堅之間的關係相提並論。

正如宇文泰所說“方欲共定天下,不幸遂舍吾去,奈何!”

可惜了!

蘇綽這個名字沉寂了一千多年後,幾年前突然在網路上爆紅,原因是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說宇文泰和蘇綽圍繞著“用貪官和反貪官”有一段對話,大意是:用貪官可以建死黨,反貪官可以除異己,殺貪官可以得民心,沒收貪官可以充實國庫,所以要堅定不移地使用貪官、反對貪官。

對話簡錄於此——

宇文泰問曰:國何以立?

蘇綽曰:具官。

問:何為具官?

曰:用貪官,反貪官。

問:既是貪官,如何能用?

曰:為臣者,以忠為大。臣忠則君安。然,臣無利則臣不忠。但官多財寡,奈何?

問:奈何?

曰:君授權與之官,使官以權謀利,官必喜。

問:善。雖官得其利,然寡人所得何在?

曰:官之利,乃君權所授,權之所在,利之所在也,是以官必忠。官忠則江山萬世可期。

歎曰:善!然則,既用貪官,又罷貪官,何故?

曰:貪官必用,又必棄之,此乃權術之密奧也。宇文泰移席,謙恭求教曰:先生教我!

蘇綽大笑:天下無不貪之官。貪,何所懼?所懼者不忠也。凡不忠者,必為異己,以罷貪官之名,排除異己,則內可安枕,外得民心,何樂而不為?此其一。其二,官若貪,君必知之,君既知,則官必恐,官愈恐則愈忠,是以罷棄貪官,乃馭官之術也。若不用貪官,何以棄貪官?是以必用又必棄之也。倘若國中皆清廉之官,民必喜,則君必危矣。問:何故?

曰:清官以清廉為恃,直言強項,犯上非忠,君以何名罷棄之?罷棄清官,則民不喜,不喜則生怨,生怨則國危,是以清官不可用也。宇文泰大喜。

蘇綽厲聲曰:君尚有問乎?

宇文泰大驚,

曰:尚……尚有乎?

蘇綽複厲色問曰:所用者皆為貪官,民怨沸騰,何如?

宇文泰汗下,再移席,匍匐問計。

蘇綽笑曰:下旨斥之可也。一而再,再而三,斥其貪婪,恨其無狀,使朝野皆知君之恨,使草民皆知君之明,壞法度者,貪官也,國之不國,非君之過,乃貪官之過也,如此則民怨可消。

文章一經出現,網路上頻頻轉載,一時成為熱點,由此還總結出所謂的“蘇綽定律”(Suochuo Law),蘇綽成了網紅。

細心的人開始從故紙堆探尋源頭,按圖索驥找到文章所說的載于《北史卷六十三》,但《北史卷六十三》的確有蘇綽的傳記,也的確有他和宇文泰的對話。

但是,就對話的內容,史書只是說“陳帝王之道,兼述申、韓之要”,蘇綽基本上闡述的是法家的治國理念。

史料對宇文泰對話時的態度倒是多寫了幾句,從一開始的“葛優躺”到後來的正襟危坐,而且越聽越往蘇綽面前湊。

“貪官對話”在哪裡?沒有!

《周書》、《資治通鑒》一路查下來,結果和《北史》差不多。

宇文泰和蘇綽的確有過徹夜談話,但是史料上完全沒有對話詳細內容的記載。

這麼有名的對話居然是杜撰出來的!

好吧,文章杜撰的這段對話很有水準,也和現在社會關注的問題有共鳴,這也是文章在網路上走紅的原因。

進一步說,由文章衍生出的“蘇綽定律”也有以史為鑒的現實意義。

或許,蘇綽和宇文泰真的談到了有關官員任用的問題,但是這畢竟是無中生有。

只能說,蘇綽莫名其妙的紅了一把。

也是醉了。

——史料摘譯——

原文:

屬太祖與公卿往昆明池觀漁,行至城西漢故倉池,顧問左右,莫有知者。太祖乃召綽。具以狀對。太祖大悅,因問天地造化之始,歷代興亡之跡。綽既有口辯,應對如流。太祖益喜。遂留綽至夜,問以治道,太祖臥而聽之。綽於是指陳帝王之道,太祖乃起,整衣危坐,不覺膝之前席。語遂達曙,不厭。——《周書·蘇綽傳》

譯文:

宇文泰和王公大臣去昆明池觀光打漁,走到城西的漢代倉池故地時,宇文泰環顧問詢左右的人,沒有一個知道的。宇文泰於是召來蘇綽。蘇綽將有關情況全部作了回答。宇文泰很高興,就一直詢問有關天地造化之始、歷代興亡軌跡等問題,蘇綽既有口才,應對如流。在丞相府,宇文泰將蘇綽一直留到晚上,就一些軍政大事徵求蘇綽的意見,蘇綽講述,宇文泰躺著傾聽。當蘇綽指出治理國家有哪些關鍵之處的時候,宇文泰從睡榻上起來,整理好衣服端正地坐著,不知不覺他的膝頭在席子上往前移動,就這樣一直談論到天亮,也不覺得厭倦。

反貪官可以除異己,殺貪官可以得民心,沒收貪官可以充實國庫,所以要堅定不移地使用貪官、反對貪官。

對話簡錄於此——

宇文泰問曰:國何以立?

蘇綽曰:具官。

問:何為具官?

曰:用貪官,反貪官。

問:既是貪官,如何能用?

曰:為臣者,以忠為大。臣忠則君安。然,臣無利則臣不忠。但官多財寡,奈何?

問:奈何?

曰:君授權與之官,使官以權謀利,官必喜。

問:善。雖官得其利,然寡人所得何在?

曰:官之利,乃君權所授,權之所在,利之所在也,是以官必忠。官忠則江山萬世可期。

歎曰:善!然則,既用貪官,又罷貪官,何故?

曰:貪官必用,又必棄之,此乃權術之密奧也。宇文泰移席,謙恭求教曰:先生教我!

蘇綽大笑:天下無不貪之官。貪,何所懼?所懼者不忠也。凡不忠者,必為異己,以罷貪官之名,排除異己,則內可安枕,外得民心,何樂而不為?此其一。其二,官若貪,君必知之,君既知,則官必恐,官愈恐則愈忠,是以罷棄貪官,乃馭官之術也。若不用貪官,何以棄貪官?是以必用又必棄之也。倘若國中皆清廉之官,民必喜,則君必危矣。問:何故?

曰:清官以清廉為恃,直言強項,犯上非忠,君以何名罷棄之?罷棄清官,則民不喜,不喜則生怨,生怨則國危,是以清官不可用也。宇文泰大喜。

蘇綽厲聲曰:君尚有問乎?

宇文泰大驚,

曰:尚……尚有乎?

蘇綽複厲色問曰:所用者皆為貪官,民怨沸騰,何如?

宇文泰汗下,再移席,匍匐問計。

蘇綽笑曰:下旨斥之可也。一而再,再而三,斥其貪婪,恨其無狀,使朝野皆知君之恨,使草民皆知君之明,壞法度者,貪官也,國之不國,非君之過,乃貪官之過也,如此則民怨可消。

文章一經出現,網路上頻頻轉載,一時成為熱點,由此還總結出所謂的“蘇綽定律”(Suochuo Law),蘇綽成了網紅。

細心的人開始從故紙堆探尋源頭,按圖索驥找到文章所說的載于《北史卷六十三》,但《北史卷六十三》的確有蘇綽的傳記,也的確有他和宇文泰的對話。

但是,就對話的內容,史書只是說“陳帝王之道,兼述申、韓之要”,蘇綽基本上闡述的是法家的治國理念。

史料對宇文泰對話時的態度倒是多寫了幾句,從一開始的“葛優躺”到後來的正襟危坐,而且越聽越往蘇綽面前湊。

“貪官對話”在哪裡?沒有!

《周書》、《資治通鑒》一路查下來,結果和《北史》差不多。

宇文泰和蘇綽的確有過徹夜談話,但是史料上完全沒有對話詳細內容的記載。

這麼有名的對話居然是杜撰出來的!

好吧,文章杜撰的這段對話很有水準,也和現在社會關注的問題有共鳴,這也是文章在網路上走紅的原因。

進一步說,由文章衍生出的“蘇綽定律”也有以史為鑒的現實意義。

或許,蘇綽和宇文泰真的談到了有關官員任用的問題,但是這畢竟是無中生有。

只能說,蘇綽莫名其妙的紅了一把。

也是醉了。

——史料摘譯——

原文:

屬太祖與公卿往昆明池觀漁,行至城西漢故倉池,顧問左右,莫有知者。太祖乃召綽。具以狀對。太祖大悅,因問天地造化之始,歷代興亡之跡。綽既有口辯,應對如流。太祖益喜。遂留綽至夜,問以治道,太祖臥而聽之。綽於是指陳帝王之道,太祖乃起,整衣危坐,不覺膝之前席。語遂達曙,不厭。——《周書·蘇綽傳》

譯文:

宇文泰和王公大臣去昆明池觀光打漁,走到城西的漢代倉池故地時,宇文泰環顧問詢左右的人,沒有一個知道的。宇文泰於是召來蘇綽。蘇綽將有關情況全部作了回答。宇文泰很高興,就一直詢問有關天地造化之始、歷代興亡軌跡等問題,蘇綽既有口才,應對如流。在丞相府,宇文泰將蘇綽一直留到晚上,就一些軍政大事徵求蘇綽的意見,蘇綽講述,宇文泰躺著傾聽。當蘇綽指出治理國家有哪些關鍵之處的時候,宇文泰從睡榻上起來,整理好衣服端正地坐著,不知不覺他的膝頭在席子上往前移動,就這樣一直談論到天亮,也不覺得厭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