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代名將在張居正死後 成為皇帝第一個排擠打擊的對象憂憤猝死

歷史學家們都認為,我國古代的名將中戚繼光算是幸運的。

但是我認為,要說戚繼光幸運也只不過是他沒有像袁崇煥那樣被五馬分屍,也沒有像嶽飛那樣,父子三人同時被絞死在風波亭而已。

其實,作為對國家建立大功的一代名將,戚繼光的結局也蠻悲慘的。

壯志淩雲的將門之後

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山東蓬萊人。他的先祖戚祥曾是朱元璋的將軍,南征北戰幾十年,最後戰死沙場。明王朝為了追念他的開國功勳,特准其子孫世襲登州衛(山東蓬萊)的指揮儉事(正七品)。所以,戚繼光幾代祖先都擔任這個中下級職務,防守沿海抗擊倭寇達140多年。

由於家風陶冶,戚繼光從小聰穎過人。除習武外,戚繼光對文學經史也時時研習,他的文章常得到私塾教師的高度讚揚。於是其父親就給他取名為“繼光”,意即繼承祖業,發揚光大。戚繼光從小的志向就是“作霍去病與岳武穆耳”。

戚繼光14歲時母親去世,父親重疾纏身,家道中落甚至到了無米下鍋的地步。慘澹的生活中,戚繼光絲毫沒有停止對國家時局的關注和對兵法的研究。

在他16歲時參加山東鄉試,中得武舉人。

父親臨去世時,拉著戚繼光的手叮囑:“國家多事,你志在高遠,定有前程。但勿怠勿驕,盡忠報國。”父親去世後,戚繼光去了北京辦理世襲手續,17歲的他做了登州衛指揮儉事,開始了他長達40多年的軍旅生涯。

名將抗倭之路

自從戚繼光17歲世襲了父親的職務,他每天除了辦理公務外,就是閉門讀書,立志要成為名將建立功勳名垂千古。他對歷代大軍事家的用兵得失有了深刻的研究,這為他日後成為軍事大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嘉靖三十二年,26歲的戚繼光被提升為都指揮儉事,管理三營二十五衛所,負責防禦山東沿海來襲的倭寇。戚繼光大刀闊斧的整頓紀律、嚴訓士卒,海防得到空前的鞏固。

戚繼光28歲時到浙江任都司儉事,參加了抗倭任務最艱巨的浙江戰事。因為才能和功勞得到總督胡宗憲的賞識,被推薦為參將,鎮守寧波、紹興、台州三府的廣大地區。

任參將後不久,在浙江慈溪龍山所的戰鬥中,戚繼光眼見上萬的明軍卻被倭寇800人殺得兵敗如山倒。他意識到明軍已經腐敗得不能再繼續用了,於是他想到了另起爐灶,重建新軍。

他的想法得到了胡宗憲的支持,

特撥3000人給戚繼光去訓練。戚繼光創立了兵營,加強了後勤保障。選兵嚴格,注重出身、體格、武藝,小市民習氣的人和打過敗仗的老兵、吃喝嫖賭的地痞等一概不要。訓練內容有隊形、格鬥、體力和陣圖。幾個月下來,戚繼光把他們練成一支鐵軍,戰場上展示的鴛鴦陣和八卦連環陣的威力令倭寇聞風喪膽。

後來經特批,“戚家軍”又增募了3000人,總數達7000人。以後,戚繼光帶著這支部隊轉戰東南沿海,戰必勝,攻必取。首輔張居正曾對人言:“練兵有如戚繼光,何慮倭患乎?” 張居正把戚繼光的練兵作為自己的政治改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戚繼光本人也受到張居正的高度信任和倚重。

嘉靖四十二年,福建的福寧、漳州、泉州均有倭寇入侵。朝廷告急,嘉靖指定戚繼光赴閩。只一年時間,戚家軍作戰勇敢、四戰四捷,殲敵上萬,福建倭寇基本消除。

東南倭寇平息,北方又起狼煙。元朝殘餘勢力趁明朝內憂,紛紛南下騷擾邊境,到達了喜峰口和居庸關。明朝只好又調戚繼光北上鎮守邊陲。戚家軍精兵兩萬加緊修築長城和烽火臺,加緊軍事訓練嚴陣以待。蒙古軍見邊防嚴密,打消了南下的念頭。

多年的南北轉戰,消滅倭患,鎮守北方,戚繼光和他的“戚家軍”名揚天下,明朝拜戚繼光為太子太保、左都督,後又加封太子少保,位及人臣。

受張居正牽連憂憤猝死

萬曆十年,首輔張居正去世。朝中守舊勢力紛紛復辟,打擊、廢除張居正賭東道的一切改革措施,萬曆皇帝本人也對張居正怨恨至極。抄了張居正的家、廢除一切新法,就連平日與張居正關係密切的文武大臣,貶的貶、降的降,全部逐出朝廷。

理所當然的,曾被張居正最為倚重和信任的戚繼光成為了萬曆皇帝最先打擊的對象。

張居正一去世,萬曆就下詔免除了戚繼光的太子少保職,兩個月後,又免去戚繼光的節制北方三鎮的左都督職;一年後,戚繼光奉命離開北京去鎮守平安無事的廣東任巡撫,不久,又被貶為都指揮使。

戚繼光見自己一貶再貶,覺得再留戀祿位凶多吉少,就以自己有病為由請求退休。萬曆立即准奏,戚繼光只好離開了幾十年的軍營回到山東老家為民。那年戚繼光58歲。

戚繼光在老家靠延師教子、修橋立廟或整理文稿打發時光。但是萬曆皇帝仍然沒放過他,繼續攻擊說他誇大戰功、欺騙國家、沽名釣譽、以幹俸祿;說戚家軍只是偶爾打了幾個勝仗等等。戚繼光每天在家喝悶酒,時常自言自語歎氣和流淚:“我不要功勞,但也不能中傷我啊。我轉戰南北,殲敵數十萬,身上的傷十多處,難道這些都成了罪過嗎?”

萬曆十五年十二月的一個深夜,戚繼光突然心臟病發作而亡,享年60歲。明朝政策,凡有大功于國家的將軍,子孫可世襲將軍祿,多則十幾代,少也有三五代。可是戚繼光的兒子承襲的職務只不過還是七品的登州衛指揮儉事。

戰必勝,攻必取。首輔張居正曾對人言:“練兵有如戚繼光,何慮倭患乎?” 張居正把戚繼光的練兵作為自己的政治改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戚繼光本人也受到張居正的高度信任和倚重。

嘉靖四十二年,福建的福寧、漳州、泉州均有倭寇入侵。朝廷告急,嘉靖指定戚繼光赴閩。只一年時間,戚家軍作戰勇敢、四戰四捷,殲敵上萬,福建倭寇基本消除。

東南倭寇平息,北方又起狼煙。元朝殘餘勢力趁明朝內憂,紛紛南下騷擾邊境,到達了喜峰口和居庸關。明朝只好又調戚繼光北上鎮守邊陲。戚家軍精兵兩萬加緊修築長城和烽火臺,加緊軍事訓練嚴陣以待。蒙古軍見邊防嚴密,打消了南下的念頭。

多年的南北轉戰,消滅倭患,鎮守北方,戚繼光和他的“戚家軍”名揚天下,明朝拜戚繼光為太子太保、左都督,後又加封太子少保,位及人臣。

受張居正牽連憂憤猝死

萬曆十年,首輔張居正去世。朝中守舊勢力紛紛復辟,打擊、廢除張居正賭東道的一切改革措施,萬曆皇帝本人也對張居正怨恨至極。抄了張居正的家、廢除一切新法,就連平日與張居正關係密切的文武大臣,貶的貶、降的降,全部逐出朝廷。

理所當然的,曾被張居正最為倚重和信任的戚繼光成為了萬曆皇帝最先打擊的對象。

張居正一去世,萬曆就下詔免除了戚繼光的太子少保職,兩個月後,又免去戚繼光的節制北方三鎮的左都督職;一年後,戚繼光奉命離開北京去鎮守平安無事的廣東任巡撫,不久,又被貶為都指揮使。

戚繼光見自己一貶再貶,覺得再留戀祿位凶多吉少,就以自己有病為由請求退休。萬曆立即准奏,戚繼光只好離開了幾十年的軍營回到山東老家為民。那年戚繼光58歲。

戚繼光在老家靠延師教子、修橋立廟或整理文稿打發時光。但是萬曆皇帝仍然沒放過他,繼續攻擊說他誇大戰功、欺騙國家、沽名釣譽、以幹俸祿;說戚家軍只是偶爾打了幾個勝仗等等。戚繼光每天在家喝悶酒,時常自言自語歎氣和流淚:“我不要功勞,但也不能中傷我啊。我轉戰南北,殲敵數十萬,身上的傷十多處,難道這些都成了罪過嗎?”

萬曆十五年十二月的一個深夜,戚繼光突然心臟病發作而亡,享年60歲。明朝政策,凡有大功于國家的將軍,子孫可世襲將軍祿,多則十幾代,少也有三五代。可是戚繼光的兒子承襲的職務只不過還是七品的登州衛指揮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