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震驚!有人喝牛奶又拉又吐,原因竟然是?

這是一篇討論食物過敏的文章!

食物過敏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喝牛奶拉肚子,有人會說這是“牛奶過敏”;吃海鮮起小疹子,有人會說這是“海鮮過敏”……

總而言之,攝入某種食物之後出現的不良反應,

很多人都會把它歸到食物過敏頭上。然而食物過敏表示:這個鍋我不背

實際上,大部分這種由於攝入食物引起的不良反應都屬於食物不耐受。最常見的就是由於乳糖酶缺乏導致的乳糖不耐受,表現出來的便是“喝牛奶拉肚子”這種症狀。

除此之外,還有可能是食物中毒或傳染病引起的群體性食物不良反應,味覺介導的生理和病理反應所引起的厭惡感以及先天或後天的代謝問題等等,這幾種原因就不細說啦,這次我們主要來探一探食物過敏的“廬山真面目”。

圖/中華醫學會

食物過敏到底是個啥呢?

我們先來看看官方說法:食物過敏就是指所攝入體內食物中的某組成成分,作為抗原誘導機體產生免疫應答而發生的一種變態反應性疾病。

上述的這種存在於食品中可以引發人體食品過敏的成分,被稱作食物過敏原。

食物過敏分為IgE抗體介導的食物過敏和非IgE抗體介導介導的食物過敏。

其中,IgE抗體介導的食物過敏,我們可以這麼理解:

如果你吃進去的食物裡面所含有的某種成分,

恰好是你的過敏原。它第一次進入消化系統時,消化系統覺得它不是好東西,立誓下次一定不能讓它再這麼堂而皇之地闖進來,於是馬上排兵佈陣、嚴陣以待,並亮出了自己的特製武器(IgE抗體),時刻警惕著過敏原的再次入侵。當你第二次攝入含有這種成分的食物,即過敏原第二次進入消化系統,這時消化系統早已有所準備,立即對過敏原進行圍攻,
同時調動全身的兵力,全力擊退過敏原,一時間生靈塗炭、死傷無數。

因此,食物過敏發生的速度極快,多在進食後2小時內發病。

身體外在表現出來的就是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皮疹、皮膚紅腫瘙癢或蕁麻疹,以及吞咽或呼吸困難、血壓驟降等,嚴重者甚至可以引起死亡。

而非IgE抗體介導的食物過敏病因以及發病機制還不甚明確,目前認為非IgE抗體介導的食物過敏主要是在宿主的腸道菌群、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等的共同作用下,

攝入過敏原之後,腸道的防禦陣型遭到破壞,士兵莫名增多(免疫細胞異常增殖),導致士兵們亂了陣腳、弓箭亂射(細胞因數分泌),引起我們的組織損傷,甚至引起其他器官的損傷。

相關的疾病包括:皰疹性皮炎、食物蛋白性小腸結腸炎、乳糜瀉等。

圖/丸子

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我們要避免這種疾病,就要充分瞭解我們的“敵人”——食物過敏原。

我們首先要知道的就是,食物過敏原它並不稀有,也並不罕見,任何食物都可能存在著潛在的過敏原。常見的可以引起食物過敏的食物有這8類:

(1) 牛乳及乳製品

(2) 蛋及蛋製品

(3) 花生及其製品

(4) 大豆和其他豆類及其豆製品

(5) 小麥、大麥、燕麥等穀類及其製品

(6) 魚類及其製品

(7) 甲殼類及其製品

(8) 堅果類及其製品

食物過敏原存在著可變性,比如加熱就可以使大部分食物的過敏原“攻擊性”降低。

此外,食物之間還存在著交叉反應性。意思就是,雖然是不同的食物,但它們體內可以有共同的抗原決定簇,可以理解為它們穿著一樣的“衣服”,我們體內的“士兵”依然會對其進行攻擊。比如對雞蛋過敏的人可能對其他鳥類的蛋也過敏,對牛奶過敏的人可能對山羊奶也過敏。

不過,食物過敏在人群中的發病率較低,約有1-2%的成年人存在食物過敏。嬰幼兒及兒童的發病率高於成年人,且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降低。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轉基因技術不斷成熟,越來越多的轉基因食物進入我們的餐桌,新的致敏性食物也不斷產生,我們對食物過敏不可放鬆警惕呀。

說得這麼恐怖,豈不是什麼東西都不敢吃啦?不用擔心,食物過敏也是可防可治的。

首先,對於疑似食物過敏的診斷不可靠我們的主觀臆斷,應在正規的醫院接受嚴格監測後由有資質的醫師進行診斷。醫生會在進行過敏測試之前,詳細詢問病史,包括可疑的過敏原,症狀,以及攝入過敏原後出現症狀的時間等。當臨床病史支持食物過敏的診斷時,醫生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進行皮膚點刺測試及特異性IgE測試輔助診斷。

但我們要知道,無論是IgE還是非IgE抗體介導的食物過敏,目前均無特效治療方法。一旦確定對某種食物過敏的診斷,今後應在飲食中嚴格避免該食物的食用,這是目前唯一明確的預防治療手段。但長期禁食過敏食物,可能導致營養不良等症狀,所以要定時複查,確定自己是否依然對該食物過敏。(注:對於坊間流行的脫敏療法,並不是完全不可行的,但前提是一定要在正規醫院的醫生指導下進行,切不可自己輕易嘗試哦!)

在外就餐時注意問清楚食物的組成,瞭解菜式裡是否有引起食物過敏的食物。進食包裝食品時,要閱讀食品標籤,以防包裝食品裡含有致敏食物。出現食物過敏相關症狀時,要及時就醫,讓醫生進行處理。

一旦發現任何可能危及生命的表現,立即呼叫救護車,及時搶救。

最後的最後,祝所有人身體健康,不為疾病所擾。

參考文獻

[1] 孫長顥.《營養與食品衛生學(附光碟供預防醫學類專業用第7版全國高等學校教材)》.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2.

[2] Sicherer, S. H., & Sampson, H. A. (2010). Food allergy.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125(2): 116-125.

[3] Ronald van Ree, Lars K Poulsen, Gary WK Wong等. 食物過敏的定義、流行性、診斷及治療. 中華預防醫學雜誌, 2015, 49(1): 87-92.

[4] 李中躍. 非IgE介導食物過敏的診治. 國際兒科學雜誌, 2013, 40(1):95-98.

[5] Jyonouchi H. Non-IgE mediated food allergy. Inflamm Allergy Drug Targets, 2008, 7(3):173-180.

就要充分瞭解我們的“敵人”——食物過敏原。

我們首先要知道的就是,食物過敏原它並不稀有,也並不罕見,任何食物都可能存在著潛在的過敏原。常見的可以引起食物過敏的食物有這8類:

(1) 牛乳及乳製品

(2) 蛋及蛋製品

(3) 花生及其製品

(4) 大豆和其他豆類及其豆製品

(5) 小麥、大麥、燕麥等穀類及其製品

(6) 魚類及其製品

(7) 甲殼類及其製品

(8) 堅果類及其製品

食物過敏原存在著可變性,比如加熱就可以使大部分食物的過敏原“攻擊性”降低。

此外,食物之間還存在著交叉反應性。意思就是,雖然是不同的食物,但它們體內可以有共同的抗原決定簇,可以理解為它們穿著一樣的“衣服”,我們體內的“士兵”依然會對其進行攻擊。比如對雞蛋過敏的人可能對其他鳥類的蛋也過敏,對牛奶過敏的人可能對山羊奶也過敏。

不過,食物過敏在人群中的發病率較低,約有1-2%的成年人存在食物過敏。嬰幼兒及兒童的發病率高於成年人,且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降低。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轉基因技術不斷成熟,越來越多的轉基因食物進入我們的餐桌,新的致敏性食物也不斷產生,我們對食物過敏不可放鬆警惕呀。

說得這麼恐怖,豈不是什麼東西都不敢吃啦?不用擔心,食物過敏也是可防可治的。

首先,對於疑似食物過敏的診斷不可靠我們的主觀臆斷,應在正規的醫院接受嚴格監測後由有資質的醫師進行診斷。醫生會在進行過敏測試之前,詳細詢問病史,包括可疑的過敏原,症狀,以及攝入過敏原後出現症狀的時間等。當臨床病史支持食物過敏的診斷時,醫生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進行皮膚點刺測試及特異性IgE測試輔助診斷。

但我們要知道,無論是IgE還是非IgE抗體介導的食物過敏,目前均無特效治療方法。一旦確定對某種食物過敏的診斷,今後應在飲食中嚴格避免該食物的食用,這是目前唯一明確的預防治療手段。但長期禁食過敏食物,可能導致營養不良等症狀,所以要定時複查,確定自己是否依然對該食物過敏。(注:對於坊間流行的脫敏療法,並不是完全不可行的,但前提是一定要在正規醫院的醫生指導下進行,切不可自己輕易嘗試哦!)

在外就餐時注意問清楚食物的組成,瞭解菜式裡是否有引起食物過敏的食物。進食包裝食品時,要閱讀食品標籤,以防包裝食品裡含有致敏食物。出現食物過敏相關症狀時,要及時就醫,讓醫生進行處理。

一旦發現任何可能危及生命的表現,立即呼叫救護車,及時搶救。

最後的最後,祝所有人身體健康,不為疾病所擾。

參考文獻

[1] 孫長顥.《營養與食品衛生學(附光碟供預防醫學類專業用第7版全國高等學校教材)》.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2.

[2] Sicherer, S. H., & Sampson, H. A. (2010). Food allergy.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125(2): 116-125.

[3] Ronald van Ree, Lars K Poulsen, Gary WK Wong等. 食物過敏的定義、流行性、診斷及治療. 中華預防醫學雜誌, 2015, 49(1): 87-92.

[4] 李中躍. 非IgE介導食物過敏的診治. 國際兒科學雜誌, 2013, 40(1):95-98.

[5] Jyonouchi H. Non-IgE mediated food allergy. Inflamm Allergy Drug Targets, 2008, 7(3):173-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