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吉隆縣“4·25”地震災後重建兩周年:浴火重生展新姿

圖為重建後的吉隆鎮瑪嘎村。記者 王傑 張曉明 孫開遠 攝

4月的吉隆溝,姹紫嫣紅,草長鶯飛。

“4·25”地震兩周年之際,行走在曾經是地震重災區的吉隆,這片曾在地震中顫抖的土地,如今已不見累累傷痕,觸目所及,一處處規劃整齊、富有民俗特色的新農村在廢墟上拔地而起,一棟棟整潔、漂亮、堅固的藏式新房矗立在人們面前……

這一切,是對兩年前那場災難的抗爭與回應;這一切,展現了黨和政府的強大力量;這一切,向世人展示著新生,

訴說著希望——

在廢墟中崛起希望

走進吉隆鎮朗久村,色調統一、具有濃郁藏式風格的幾十棟小別墅,在綠樹藍天下,發出奪目的光彩。

“沒想到這麼快,我們就住進了這麼漂亮的房子。”今年藏曆新年前搬進新居的村民多吉不住讚歎。

多吉家的新居是一棟二層樓房,由國家和縣裡投入資金18.2萬元,自籌11萬元建起的。“房子有180平方米,全家6口人,足夠住了。”多吉告訴記者,這一切都要感謝黨和政府。

“4·25”地震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要求全力做好搶險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工作。自治區黨委、政府高瞻遠矚、果斷決策,及早謀劃重建新家園的大計,有序推進災後恢復重建各項工作。

作為“4·25”地震重災區,兩年來,吉隆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科學重建、民房先行”,在日喀則市率先推進瑪嘎、新江村、郭巴村民房重建,

先行先試,不斷探索,不斷改進,不斷完善,推動全縣災後重建工作全面鋪開。

目前,全縣2207戶民房重建任務已竣工1985戶,1194戶已經搬遷入住。昔日雜亂無章的村落,現在變成了寬敞明亮、安全舒適、錯落有致,別具邊境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記者所到之處,一座座新村拔地而起,村村有太陽能路燈、寬敞的馬路、村級活動場所、休閒廣場、醫務室。在吉隆鎮瑪嘎村,

村黨支部書記多吉告訴記者,他們最近就要搬進新家了,新居裡有水廁、有浴霸,可以洗熱水澡,過上了跟城裡人一樣的生活。

吉隆縣縣長胡紅介紹,全縣災後重建總投資200952.87萬元,涉及2207戶民房重建、2個特色小城鎮、34個整村推進點、水利、交通、教育、文化、衛生等50個災後重建項目。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資120369.78萬元。

是啊!吉隆正發生看得見的變化。兩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特殊關懷下,

在自治區黨委、政府和日喀則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吉隆以實際行動讓一個個重建奇跡,誕生在曾經滿目瘡痍的吉隆大地!

走“產城融合”新路

吉隆鎮,國家一級陸路通商口岸所在地,更是吉隆縣重點打造的新型城鎮。

行走在吉隆鎮內,各項建設正熱火朝天進行著。雖然城市建設還沒有完成,但一座新型現代城鎮已初具雛形。

胡紅介紹,全縣緊緊抓住口岸擴大開放的有利時機,將災後重建與口岸建設、產業發展、精准扶貧、特色小城鎮建設有機結合。過去的兩年,全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8億余元,完善了市政基礎、口岸建設、交通能源、民生設施、農牧產業、邊貿旅遊等基礎設施,實施了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增強了發展的內生動力,厚植了發展的潛力。

全縣還以吉隆口岸擴大開放為引擎,抓災後重建與抓口岸建設、邊貿旅遊發展同步推進,結合宗嘎鎮、吉隆鎮兩個特色小城鎮建設,重點打造貢唐王朝遺址,吉隆鎮市政新區、老城區改造等,完善市政基礎,拓寬發展空間。

如今,吉隆縣城舊貌換新顏,城市乾淨整潔,燈火通明。吉隆鎮日新月異,道路縱橫交錯,樓房林立,旅遊觀光者絡繹不絕,現代邊境旅遊重鎮的氣息越來越濃。

“‘產城融合’正是吉隆在災後重建中走出的一條新路,更是災區群眾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徑。”胡紅鏗鏘有力地說道。

乃村號稱“世外桃源”,是吉隆重點打造的旅遊新村。地震兩周年之際,記者再次來到乃村,雪山草地之間,一棟漂亮的二層小樓映入眼簾,記者以為是村委會,一打聽才知道這是村委會主任尼瑪旺堆的新家。

原來,地震後,尼瑪旺堆按照旅遊開發企業的整體開發要求,自籌資金30萬元,再加上國家和縣裡投入的資金18.2萬元,建起了一棟建築面積超過1000平米的新居,新居有近20間房子。

“我們就是想搶佔旅遊先機。”尼瑪旺堆介紹,隨著吉隆口岸的擴大開放,旅遊業必將迎來井噴式發展,乃村美景是吉隆旅遊的一大亮點,必將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所以,他把新居建成集餐飲、住宿於一體的農家樂。

吉隆鎮吉普村,也是吉隆縣重點打造的旅遊景點。村民巴桑對吉普的旅遊前景信心十足。他說,吉普村在歷史上非常有名,是赤尊公主遠嫁西藏時,迎親隊伍與送親隊伍相會的地方。這裡還有著名的吉普大峽谷,旅遊開發前景巨大,村裡人肯定能通過旅遊業發家致富。

……

在災區,記者處處都能看到群眾自信的臉龐。胡紅告訴記者,在災後重建中,吉隆縣結合口岸擴大開放和旅遊開發,滿足了災區群眾“宜居、宜業、宜富”的需求,地震後的吉隆人,已找准自己的目標和角色,大步前進!

感念黨恩愛核心

“我們達曼村啦,鈴響瑪呦……照耀幸福太陽,鈴響瑪呦……這是我們習近平總書記,給予深切關懷,鈴響瑪呦……”這是一首吉隆縣吉隆鎮達曼村村民集體自編的民歌。

歌聲傳達著群眾對黨的感激之情;歌聲表達了群眾對習近平總書記的愛戴之情。

日喀則市委常委、吉隆縣委書記帕珠介紹,災後重建中,吉隆縣通過“4·25”地震“山這邊和山那邊”的對比教育以及災後重建項目的加快實施,讓群眾深切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心關懷,在重建新家中掛起了領袖像,家家戶戶升起了五星紅旗。吉隆居委會、達曼村等地群眾自發在本村民歌中加上了“感謝習近平總書記”的名字進行傳頌。

在吉隆鎮紮村,一排排新居拔地而起,每家每戶屋頂,一面面鮮豔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誰也不會想到這裡曾是地震災區。

索旺在災後重建中蓋起了建築面積280平米的新家。走進他的新家,記者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屋頂上的國旗和客廳正中的領袖像。“沒有共產黨,就不會有現在的幸福生活!”索旺說:“地震後能住上這麼好的新房,這一切都是黨和國家給予的,我們就是想通過懸掛國旗和領袖像的方式來表達大家對黨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感黨恩的不止是索旺,吉隆縣折巴鄉郭巴村,今年75歲的次珠老人見記者到來,主動到記者身前說道:“現在的社會真好,為群眾蓋房,讓自己在自家新房建設中工作,增加收入,這要是在舊西藏想都不敢想!”

老人說,郭巴村是以純牧業為主,很少定居。現在看到猶如天宮的新家時,他們也不捨得走了,大部分人留在村中,組織青年集中放牧,這對老人來說,也有個人說說話,真好!

是啊!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西藏,沒有共產黨就沒有重新站起的吉隆人。地震後的吉隆人,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傾力幫助和全國人民的愛心援助中,擦乾眼淚,選擇堅強,用汗水和雙手,在廢墟上重建家園,讓幸福生活的夢想重新起航!

將災後重建與口岸建設、產業發展、精准扶貧、特色小城鎮建設有機結合。過去的兩年,全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8億余元,完善了市政基礎、口岸建設、交通能源、民生設施、農牧產業、邊貿旅遊等基礎設施,實施了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增強了發展的內生動力,厚植了發展的潛力。

全縣還以吉隆口岸擴大開放為引擎,抓災後重建與抓口岸建設、邊貿旅遊發展同步推進,結合宗嘎鎮、吉隆鎮兩個特色小城鎮建設,重點打造貢唐王朝遺址,吉隆鎮市政新區、老城區改造等,完善市政基礎,拓寬發展空間。

如今,吉隆縣城舊貌換新顏,城市乾淨整潔,燈火通明。吉隆鎮日新月異,道路縱橫交錯,樓房林立,旅遊觀光者絡繹不絕,現代邊境旅遊重鎮的氣息越來越濃。

“‘產城融合’正是吉隆在災後重建中走出的一條新路,更是災區群眾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徑。”胡紅鏗鏘有力地說道。

乃村號稱“世外桃源”,是吉隆重點打造的旅遊新村。地震兩周年之際,記者再次來到乃村,雪山草地之間,一棟漂亮的二層小樓映入眼簾,記者以為是村委會,一打聽才知道這是村委會主任尼瑪旺堆的新家。

原來,地震後,尼瑪旺堆按照旅遊開發企業的整體開發要求,自籌資金30萬元,再加上國家和縣裡投入的資金18.2萬元,建起了一棟建築面積超過1000平米的新居,新居有近20間房子。

“我們就是想搶佔旅遊先機。”尼瑪旺堆介紹,隨著吉隆口岸的擴大開放,旅遊業必將迎來井噴式發展,乃村美景是吉隆旅遊的一大亮點,必將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所以,他把新居建成集餐飲、住宿於一體的農家樂。

吉隆鎮吉普村,也是吉隆縣重點打造的旅遊景點。村民巴桑對吉普的旅遊前景信心十足。他說,吉普村在歷史上非常有名,是赤尊公主遠嫁西藏時,迎親隊伍與送親隊伍相會的地方。這裡還有著名的吉普大峽谷,旅遊開發前景巨大,村裡人肯定能通過旅遊業發家致富。

……

在災區,記者處處都能看到群眾自信的臉龐。胡紅告訴記者,在災後重建中,吉隆縣結合口岸擴大開放和旅遊開發,滿足了災區群眾“宜居、宜業、宜富”的需求,地震後的吉隆人,已找准自己的目標和角色,大步前進!

感念黨恩愛核心

“我們達曼村啦,鈴響瑪呦……照耀幸福太陽,鈴響瑪呦……這是我們習近平總書記,給予深切關懷,鈴響瑪呦……”這是一首吉隆縣吉隆鎮達曼村村民集體自編的民歌。

歌聲傳達著群眾對黨的感激之情;歌聲表達了群眾對習近平總書記的愛戴之情。

日喀則市委常委、吉隆縣委書記帕珠介紹,災後重建中,吉隆縣通過“4·25”地震“山這邊和山那邊”的對比教育以及災後重建項目的加快實施,讓群眾深切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心關懷,在重建新家中掛起了領袖像,家家戶戶升起了五星紅旗。吉隆居委會、達曼村等地群眾自發在本村民歌中加上了“感謝習近平總書記”的名字進行傳頌。

在吉隆鎮紮村,一排排新居拔地而起,每家每戶屋頂,一面面鮮豔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誰也不會想到這裡曾是地震災區。

索旺在災後重建中蓋起了建築面積280平米的新家。走進他的新家,記者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屋頂上的國旗和客廳正中的領袖像。“沒有共產黨,就不會有現在的幸福生活!”索旺說:“地震後能住上這麼好的新房,這一切都是黨和國家給予的,我們就是想通過懸掛國旗和領袖像的方式來表達大家對黨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感黨恩的不止是索旺,吉隆縣折巴鄉郭巴村,今年75歲的次珠老人見記者到來,主動到記者身前說道:“現在的社會真好,為群眾蓋房,讓自己在自家新房建設中工作,增加收入,這要是在舊西藏想都不敢想!”

老人說,郭巴村是以純牧業為主,很少定居。現在看到猶如天宮的新家時,他們也不捨得走了,大部分人留在村中,組織青年集中放牧,這對老人來說,也有個人說說話,真好!

是啊!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西藏,沒有共產黨就沒有重新站起的吉隆人。地震後的吉隆人,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傾力幫助和全國人民的愛心援助中,擦乾眼淚,選擇堅強,用汗水和雙手,在廢墟上重建家園,讓幸福生活的夢想重新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