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撕掉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學生”標籤

■Meko想教出會考試更會生活的學生。 受訪者供圖

★師言

專題策劃:新快報記者 楊澍

專題采寫:新快報見習記者 陳思陶

教育理念

不僅會考試,更要會生活

蔣老師回憶說,剛到研究生宿舍時就她經歷了尷尬時刻——國外同學得知她是中國人,就問她學的是不是會計,數學很好,甚至問她會不會功夫?其實,蔣老師學得是教育學,不是移民專業,也很少華人就讀,她也不擅長數學,更不會功夫。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學生常常和眼鏡、數學、功夫、土豪相聯繫,蔣老師不想讓這樣的刻板印象繼續存在。

她想讓學生成為有個性的人,有生活氣息的人,不再被打上“書呆子”“考試機器”的標籤。

因此蔣老師著力創造更自由活潑的課堂,給學生多姿多彩的授課體驗,讓學生自己嘗試、選擇,在必要的考試技巧之外,更要有生活與學習的能力。

不如大家“吵一架”

蔣老師會選取在西方社會引發廣泛爭論的話題,讓學生分組闡述觀點、辯論,比如希拉蕊和川普誰更適合當總統,是否支持同性戀等。

對於這些熱門話題的關注,使學生勇於表達自己的立場,活在真實的世界的中,能更加和諧地融入西方社會文化。

2016年2月,華裔員警梁彼得殺死非裔青年事件的判決結果是梁彼得過失殺人等罪名成立,最高將面臨15年有期徒刑。該判決引起美國多地遊行抗議,要求司法公平。

同學們問蔣老師對這條新聞是什麼看法時,她靈機一動,說“不如我們吵一架”!她把學生分成白人、黑人和華人三組,分別為自己的族群聲張正義。

各組學生立刻開始收集資訊,進行翻譯。10分鐘後,學生紛紛有理有據地反駁對手。白人組搜集證據證明判決的公正性,並非針對亞裔;黑人組為因員警無數次“誤傷”而死傷的同伴爭取權利;華人組則證明梁彼得殺人是槍支走火的意外產物。

蔣老師也感慨學生的資訊獲取和口語表達能力不可小覷。

為了激發學生的“野性”,蔣老師把課桌重排成適宜辯論的樣子,沒有坐位的同學都站著,她還引導第一位同學開口,這才有了所有學生的滔滔不絕。

人人都是“實力派”

精讀課不同於閱讀課,更側重引導學生分析、瞭解文化知識,課程材料多節選自名著或雜誌,具有啟迪智慧的深度。遇到合適的文章,就是同學們發揮“演技”的好機會。

一篇印度殖民時期的小說節選講述不同身份地位的十二位賓客遇到蛇的不同表現。

蔣老師組織同學表演十二位元賓客,圍繞圓桌坐下,並背出臺詞。在同學表演的過程中,她帶領大家探討誰是最優雅鎮定的人。

不到300字的課文,蔣老師用了2節課的時間講解,讓學生通過讀透一個片段而“見微知著”,學會分析人和文章,而非單純習得考試技巧。

通過這樣活躍有趣的課堂學習,學生敢開口,更會玩,許多學生擺脫了戴著眼鏡、終日苦讀而又羞澀的形象,開始參與社交,享受生活。一位就讀于威斯康辛麥迪森分校的同學,因為和化學系老師聊天投機而得到青睞,獲得參與項目的機會,而其實他並非化學系的學生。

蔣老師說,現在的中國學生走出去能更好地適應當地環境,開始展現個性,在學習、社交、生活領域都如魚得水。他們慢慢地不關心“中國學生”的標籤了,正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不再是刻板印象的樣子了。

學習妙方

方法可以多樣化,只要效果是好的

記單詞是繞不過去的另一座山,但攀登中也可以找到樂趣。傳統記單詞通常是左邊寫一列英文,右邊寫一列中文,這樣容易將讀音割裂,導致口不能言,耳不能聽。能夠彌補這一缺陷且有趣的方式是看美劇。

適宜學習英語的美劇多是情景劇,比如《老友記》(Friends),《老爸老媽羅曼史》(How I Met You Mother),因為劇裡有很多課堂上無法給到學生的everyday English和俚語,對生活與表達有幫助。《冰與火之歌》等美劇,雖然引人入勝,但其詞彙就學習英語而言並不實用。

蔣老師還鼓勵學生加入字幕組,逐詞逐句精打細磨的翻譯過程,讓學生對詞句的理解和記憶更深刻。班裡還有同學加入了TED官方的翻譯組。

她表示,學習英語的方法是多樣化的,只要效果好,像間諜一樣避開家長錄音或觀看美劇都有可取之處。

■老師印象

蔣瑋恩Meko,供職于廣東實驗中學國際班,擔任學術英語老師。

蔣老師生於廣州,長於廣州,是地道的“老廣”,隨性從容又熱愛生活,喜歡嘗試不同的事物。因為家中親朋不乏ABC,受西方教育文化的影響,蔣老師一直成長在自由爛漫的家庭環境中。父母原本計畫送她出國讀大學。但蔣老師覺得高考是獨特而難忘的經歷,應該嘗試一下,最終被廣東一所重點大學錄取。

雖然大學生活安逸輕鬆,但想要嘗試新事物的心不斷躁動,於是蔣老師大三時重拾留學計畫,赴澳洲考取教師證,並在大四時申請到拉籌伯大學讀教育學研究生。在學校的語言中心,蔣老師接觸了很多母語非英語的學生,對英語學習有更直接的感觸。

憑藉雙語優勢,蔣老師畢業後進入澳洲企業工作,在江浙地區擔任翻譯。雖然待遇優厚,可總覺得悵然若失,心裡感到異常疲憊。經歷兜兜轉轉,“老廣”還是回家了,學以致用,在省實國際班開始自己的教育生涯。

和一群單純快樂的孩子打交道,蔣老師說她現在很幸福。

■學生評語

EAP孫源:Meko像一個大姐姐,上課時威嚴,下課後又和我們打成一片,在她的學生心中她肯定是TOP3的老師。在傳統的授課之餘,她還會播放一些熱門英語紀錄片,時事新聞等給我們學習;她還會時不時地給我們有趣的課堂活動或者小型比賽。我覺得有一句話特別適合對她說,那就是:“遇見你是我三生有幸。”

EAP陳雨星:第一回見到Meko就被她似乎充滿全身的活力感染了——完全不像想像中的嚴師,她更像同齡人,與我們十分相近。她的課堂充滿歡樂,滿載笑語,她帶領我們一同揮灑著青春時期永遠用不盡的精力。也許,“孩子氣”“活力無限”“小不正經”會是她的標籤——可是毫無疑問,她就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師。

Q&A

從16歲等到22歲 我終於能 反擊外國人的“謬論”

Q=記者

A=蔣瑋恩老師

Q:您有沒有一直堅持的愛好?這對您有什麼影響?

A:走路,不戴耳機,不帶任何東西。每當有事情要想或者厘清東西時,比如論文、考試計畫,我就會不斷地走,直到我想好為止。通常我會在省實路上走,或者家裡的社區。走路對於我而言,比坐在家裡聽音樂有效果的多。

Q:您最近在讀什麼書?您能推薦一本書給學生嗎?

A:我最近在讀《羅伯特議事規則》,是一本關於談判技巧和規則的書。我推薦學生讀一讀《從零到一》,雖然題目寫著給商科學生讀,但裡面的邏輯和理念適合很多領域。從0到1比從1到100要面臨更多困難。

Q:在您的成長過程中,有沒有感受到巨大衝擊的時候?

A:16歲自己去新加坡玩了一個月。當時一起玩的外國同學給中國學生扣了很多帽子,像是書呆子,暴發戶。我並不是這樣的人,更不能接受這樣的評價,但英語水準欠佳,無力反駁,內心鬱悶。

直到我出國讀研究生,一群外國同學又說著類似的話,我終於能出聲反駁:“不是每個中國學生都擅長數學,會打麻將和太極拳,我們也是和你們一樣的普通人,有勤奮讀書的人,也有愛玩會玩的人!”

一位就讀于威斯康辛麥迪森分校的同學,因為和化學系老師聊天投機而得到青睞,獲得參與項目的機會,而其實他並非化學系的學生。

蔣老師說,現在的中國學生走出去能更好地適應當地環境,開始展現個性,在學習、社交、生活領域都如魚得水。他們慢慢地不關心“中國學生”的標籤了,正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不再是刻板印象的樣子了。

學習妙方

方法可以多樣化,只要效果是好的

記單詞是繞不過去的另一座山,但攀登中也可以找到樂趣。傳統記單詞通常是左邊寫一列英文,右邊寫一列中文,這樣容易將讀音割裂,導致口不能言,耳不能聽。能夠彌補這一缺陷且有趣的方式是看美劇。

適宜學習英語的美劇多是情景劇,比如《老友記》(Friends),《老爸老媽羅曼史》(How I Met You Mother),因為劇裡有很多課堂上無法給到學生的everyday English和俚語,對生活與表達有幫助。《冰與火之歌》等美劇,雖然引人入勝,但其詞彙就學習英語而言並不實用。

蔣老師還鼓勵學生加入字幕組,逐詞逐句精打細磨的翻譯過程,讓學生對詞句的理解和記憶更深刻。班裡還有同學加入了TED官方的翻譯組。

她表示,學習英語的方法是多樣化的,只要效果好,像間諜一樣避開家長錄音或觀看美劇都有可取之處。

■老師印象

蔣瑋恩Meko,供職于廣東實驗中學國際班,擔任學術英語老師。

蔣老師生於廣州,長於廣州,是地道的“老廣”,隨性從容又熱愛生活,喜歡嘗試不同的事物。因為家中親朋不乏ABC,受西方教育文化的影響,蔣老師一直成長在自由爛漫的家庭環境中。父母原本計畫送她出國讀大學。但蔣老師覺得高考是獨特而難忘的經歷,應該嘗試一下,最終被廣東一所重點大學錄取。

雖然大學生活安逸輕鬆,但想要嘗試新事物的心不斷躁動,於是蔣老師大三時重拾留學計畫,赴澳洲考取教師證,並在大四時申請到拉籌伯大學讀教育學研究生。在學校的語言中心,蔣老師接觸了很多母語非英語的學生,對英語學習有更直接的感觸。

憑藉雙語優勢,蔣老師畢業後進入澳洲企業工作,在江浙地區擔任翻譯。雖然待遇優厚,可總覺得悵然若失,心裡感到異常疲憊。經歷兜兜轉轉,“老廣”還是回家了,學以致用,在省實國際班開始自己的教育生涯。

和一群單純快樂的孩子打交道,蔣老師說她現在很幸福。

■學生評語

EAP孫源:Meko像一個大姐姐,上課時威嚴,下課後又和我們打成一片,在她的學生心中她肯定是TOP3的老師。在傳統的授課之餘,她還會播放一些熱門英語紀錄片,時事新聞等給我們學習;她還會時不時地給我們有趣的課堂活動或者小型比賽。我覺得有一句話特別適合對她說,那就是:“遇見你是我三生有幸。”

EAP陳雨星:第一回見到Meko就被她似乎充滿全身的活力感染了——完全不像想像中的嚴師,她更像同齡人,與我們十分相近。她的課堂充滿歡樂,滿載笑語,她帶領我們一同揮灑著青春時期永遠用不盡的精力。也許,“孩子氣”“活力無限”“小不正經”會是她的標籤——可是毫無疑問,她就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師。

Q&A

從16歲等到22歲 我終於能 反擊外國人的“謬論”

Q=記者

A=蔣瑋恩老師

Q:您有沒有一直堅持的愛好?這對您有什麼影響?

A:走路,不戴耳機,不帶任何東西。每當有事情要想或者厘清東西時,比如論文、考試計畫,我就會不斷地走,直到我想好為止。通常我會在省實路上走,或者家裡的社區。走路對於我而言,比坐在家裡聽音樂有效果的多。

Q:您最近在讀什麼書?您能推薦一本書給學生嗎?

A:我最近在讀《羅伯特議事規則》,是一本關於談判技巧和規則的書。我推薦學生讀一讀《從零到一》,雖然題目寫著給商科學生讀,但裡面的邏輯和理念適合很多領域。從0到1比從1到100要面臨更多困難。

Q:在您的成長過程中,有沒有感受到巨大衝擊的時候?

A:16歲自己去新加坡玩了一個月。當時一起玩的外國同學給中國學生扣了很多帽子,像是書呆子,暴發戶。我並不是這樣的人,更不能接受這樣的評價,但英語水準欠佳,無力反駁,內心鬱悶。

直到我出國讀研究生,一群外國同學又說著類似的話,我終於能出聲反駁:“不是每個中國學生都擅長數學,會打麻將和太極拳,我們也是和你們一樣的普通人,有勤奮讀書的人,也有愛玩會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