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70歲退休老人鑽研家譜 老族譜就像一盞指路明燈

東北網4月24日訊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族譜是以親情為脈絡,以姓氏為標記,編撰的特殊史笈資料。它是姓氏的生命史,不僅記錄了本氏族的起源、發展、繁衍、變遷的過程,

還是氏族中最珍貴的文化瑰寶。”4月23日,談到自己手中的這本珍藏的家譜,70歲的高興祥老人,向記者娓娓道來。

拿著自己家的家譜,70歲的高興祥老人很自豪。

高興祥老人向記者講述高氏族人分支。

退休老人鑽研家譜

70歲的高興祥老人,是採油六廠機關菜園的一名退休人員。退休後,有了充裕的時間,他開始研究起自己家族的來歷。

高興祥出生在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馬莊鄉太山廟村。

父親讀過幾年書,在供銷社當會計。母親是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一個大字不識。整日裡除了忙地裡活,就是照顧家中的4個孩子。

1968年,高興祥到山東煙臺當兵。1974年,復員後的他,回到老家務農。1984年,投奔在大慶的親屬,從此在大慶紮根。

遠離了河南老家,高興祥一直惦念著親人,每次回老家,他都仔細打聽每家的情況。

2000年,高興祥回老家探親,驚喜地獲悉,家族裡有不少人對宗族歷史感興趣,有幾個人還在修家譜。

獲悉此資訊,高興祥特別高興,他囑咐親屬,家譜修繕完,一定給他寄來一本。

數月後,

高興祥收到了親人郵寄來的家譜。自此,他經常伏在案頭翻看,修正錯誤,寫注解,癡迷其中。

透過那一行行文字,他仿佛看到了家族中故去的先人。讀他們生前的故事,仿佛是與先人們對話。

研究家譜對話先人

記者注意到,高興祥保存的這本家譜,完成於2000年,有4釐米厚,裡面記述了高姓支系的分佈情況。從清朝年間開始,一直至2000年,內容十分豐富。

在高興祥看來,家譜是家族興衰的見證。

過去,它是一種家族制度,規範人倫,是對法律的一種重要補充。而在當代,家譜可以作為傳統文化,讓人們得以重溫先祖的優秀傳統。

“正史的記錄是有限的,而族譜具有文學、社會、史料價值,可以作為歷史的補充,很生動。年輕的時候不覺得,老了更能體會家譜對一個家庭的意義。”高興祥說。

十幾年的時間裡,老人把家譜裡所有的內容,看了好幾遍,做了不少注釋和筆記。

老人覺得,家譜有助於弘揚傳統文化,對於當今社會尤為重要。

母親教導銘記在心

“吃苦在前,享受在後,不貪不占,老實做人。”雖然70歲了,可高興祥對這些話,記憶很深刻,一輩子都沒忘記:“這是我們家的家訓,也是讓我受益終身的一句話。”

回憶起童年時期,高興祥感慨,在生活最艱苦的時候,父親在生產隊當會計,母親一人在家種地、照顧他們姐弟四人。生活的重擔,並沒有壓垮瘦弱的母親。

父母二人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最困難的時期,餓著肚子供家中的四個孩子上學。

外出讀書前夕,搖曳的燭光下,母親握著他的手叮囑他:“出門在外,老實做人,遇事別計較,吃點虧不要緊,別讓別人吃虧。”

母親喟然沒念過書,但對於她的教導,高興祥總是銘記于心,母親的言語中,透露著高尚的品德,似一盞明燈,指引著他腳踏實地做人做事。

“根斷了,就找不見、接不上了,家譜是個啥?我覺得,就是給每個人一個位置,在繁衍百年千年的家族史中,給自己留下一個位置。”高興祥說,家譜中記錄的家風,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承載著一個家族的文化。這種文化,作為標記血緣的符號,世代相傳。

良好家風子女受益

高興祥老人覺得,家譜是家族文化的一種傳承,也是民俗回歸的一種具體表現。家譜的內容,不僅能夠反映人口繁衍、家族遷移等事項,還記載著家風以及家族歷史上的傑出人物,是一個家族有序傳承的重要依據,對後人也可以起到樹立標杆的作用。

那些代代相傳的家訓,看似古板,可多年以後,人們卻發現,那些樸實的教誨,常能成為人生的支柱和路標。

在孩子的教育上,高興祥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他認為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啟蒙教育,也是長伴一生的教育。

他從自己父母身上,學到的為人處世之道,為他的成長發展,帶來很大的裨益。

他時常給子女們講講家族的歷史,讓他們回味前人的掙扎、奮起、磨礪與責任,這種巨大的感召力,像一股股暖流,充實著子孫後輩。

“不求富貴,不貪便宜,做人老實本分。”高興祥說,父母教育他的話,他對自己的三個孩子也經常說,讓子女們受益匪淺。如今,孩子們都家庭和睦,這讓他倍感欣慰。

現在,退休的高興祥,沒事就拿出家譜翻一翻,看看祖先的故事,想想故去的親人。

“家風家訓,父母從小就給我們灌輸,比如要做有道德的人,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要敬祖睦鄰,不要貪得無厭等。”回憶起自家的家風,高興祥表示:“這些家風家訓,具備無法言說的號召力和凝聚力。”

記者手記

尋根修譜成新時尚

對於不少老人來說,修家譜是一種尋根溯源的天性,讓自己重新瞭解家族歷史的同時,找到人生的歸宿感。

退休之後的生活,往往缺乏的是精神上的支撐,而修家譜這種行為,恰恰可以滿足老人對歸屬感的精神需求。從家族的角度來說,從事修譜工作,也有一種被需要的精神滿足感。

家譜的編撰過程,就是對同宗共祖的血脈的追尋過程,也是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很多祖先有著優秀的品質,他們的故事中,反映出的精神是值得傳承的。

修家譜可以讓年輕一代,通過家譜瞭解家族的情況,增加家族的認同感。

記者瞭解到,近年來,尋根修譜的人逐年增多,已經成為離退休老人的家族文化時尚。

家譜大致分為兩種,一種叫通譜或總譜,就是一定區域內,某姓氏古今人員的全部淵源、譜系、譜表、史傳。

另一種叫宗譜或支譜,主要記錄某一宗脈或支系的傳承、遷徙、分佈與人員、世代狀況。

修家譜首先要有相對完整的譜系表與人員情況資料,最好有舊譜等相關參考資料,必要時,去地方圖書館查資料。

如果覺得接續家譜比較困難,可以先編家史,只需要簡單的家族譜系,厘清個人、家庭、家族關係,然後講解每個小家庭歷史與重要的個人小傳就可。

查書信、找日記、訪親友、聽回憶,都是編家史、寫傳記的常用辦法。

在此基礎上,還要寫前言後記、插入家族老照片、編排目錄次序,將以上這些材料統編,就是一部簡明的家族史。

父母二人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最困難的時期,餓著肚子供家中的四個孩子上學。

外出讀書前夕,搖曳的燭光下,母親握著他的手叮囑他:“出門在外,老實做人,遇事別計較,吃點虧不要緊,別讓別人吃虧。”

母親喟然沒念過書,但對於她的教導,高興祥總是銘記于心,母親的言語中,透露著高尚的品德,似一盞明燈,指引著他腳踏實地做人做事。

“根斷了,就找不見、接不上了,家譜是個啥?我覺得,就是給每個人一個位置,在繁衍百年千年的家族史中,給自己留下一個位置。”高興祥說,家譜中記錄的家風,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承載著一個家族的文化。這種文化,作為標記血緣的符號,世代相傳。

良好家風子女受益

高興祥老人覺得,家譜是家族文化的一種傳承,也是民俗回歸的一種具體表現。家譜的內容,不僅能夠反映人口繁衍、家族遷移等事項,還記載著家風以及家族歷史上的傑出人物,是一個家族有序傳承的重要依據,對後人也可以起到樹立標杆的作用。

那些代代相傳的家訓,看似古板,可多年以後,人們卻發現,那些樸實的教誨,常能成為人生的支柱和路標。

在孩子的教育上,高興祥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他認為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啟蒙教育,也是長伴一生的教育。

他從自己父母身上,學到的為人處世之道,為他的成長發展,帶來很大的裨益。

他時常給子女們講講家族的歷史,讓他們回味前人的掙扎、奮起、磨礪與責任,這種巨大的感召力,像一股股暖流,充實著子孫後輩。

“不求富貴,不貪便宜,做人老實本分。”高興祥說,父母教育他的話,他對自己的三個孩子也經常說,讓子女們受益匪淺。如今,孩子們都家庭和睦,這讓他倍感欣慰。

現在,退休的高興祥,沒事就拿出家譜翻一翻,看看祖先的故事,想想故去的親人。

“家風家訓,父母從小就給我們灌輸,比如要做有道德的人,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要敬祖睦鄰,不要貪得無厭等。”回憶起自家的家風,高興祥表示:“這些家風家訓,具備無法言說的號召力和凝聚力。”

記者手記

尋根修譜成新時尚

對於不少老人來說,修家譜是一種尋根溯源的天性,讓自己重新瞭解家族歷史的同時,找到人生的歸宿感。

退休之後的生活,往往缺乏的是精神上的支撐,而修家譜這種行為,恰恰可以滿足老人對歸屬感的精神需求。從家族的角度來說,從事修譜工作,也有一種被需要的精神滿足感。

家譜的編撰過程,就是對同宗共祖的血脈的追尋過程,也是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很多祖先有著優秀的品質,他們的故事中,反映出的精神是值得傳承的。

修家譜可以讓年輕一代,通過家譜瞭解家族的情況,增加家族的認同感。

記者瞭解到,近年來,尋根修譜的人逐年增多,已經成為離退休老人的家族文化時尚。

家譜大致分為兩種,一種叫通譜或總譜,就是一定區域內,某姓氏古今人員的全部淵源、譜系、譜表、史傳。

另一種叫宗譜或支譜,主要記錄某一宗脈或支系的傳承、遷徙、分佈與人員、世代狀況。

修家譜首先要有相對完整的譜系表與人員情況資料,最好有舊譜等相關參考資料,必要時,去地方圖書館查資料。

如果覺得接續家譜比較困難,可以先編家史,只需要簡單的家族譜系,厘清個人、家庭、家族關係,然後講解每個小家庭歷史與重要的個人小傳就可。

查書信、找日記、訪親友、聽回憶,都是編家史、寫傳記的常用辦法。

在此基礎上,還要寫前言後記、插入家族老照片、編排目錄次序,將以上這些材料統編,就是一部簡明的家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