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資料釋放大能量

●編者按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推進資料資源開放共用,

實施國家大資料戰略”。

編者按

在大資料時代,資料正在成為一種生產資料,成為一種稀有資產和新興產業。任何一個行業和領域都會產生有價值的資料,而對這些資料的統計、分析、挖掘和人工智慧則會創造意想不到的價值和財富。

為此,2013年以來,貴陽搶抓大資料時代機遇,實施大資料戰略行動。短短幾年,貴陽從“跟跑者”成為大資料產業發展的“領跑者”。如今,大資料已成為貴陽最耀眼的標籤和名片,

各類創新資源要素正加速向貴陽集聚。

今年5月,中國國際大資料產業博覽會將在貴陽舉辦。為進一步展現中國大資料產業發展狀況,由數博會組委會主辦,貴陽市委宣傳部組織中央、省、市媒體開展了“對話大資料時代·中國數位經濟產業巡禮”大型跨省主題採訪活動。

在這一背景下,貴陽日報傳媒集團整合旗下貴陽日報、貴陽晚報的採編資源組成報導小組,

分赴北京、銀川、深圳、杭州等四地進行採訪,並結合貴陽大資料產業發展現狀和比較優勢,以對話報導的形式,探尋各地發展大資料產業可資借鑒的成功經驗,以期推動貴陽大資料優勢資源走出去,更好地服務國家大資料戰略。

今日,推出“對話大資料時代·中國數位經濟產業巡禮”系列報導北京篇之一“大資料釋放大能量”。

核心提示

4月21日,北京陽光明媚。

隨著中午遊客的增多,西長安街保潔員李順德變得更加忙碌。只見他來到一個垃圾桶前,輕輕地將桶內的垃圾搬上車,然後用手機APP系統掃描了垃圾桶上的二維碼。

李順德告訴記者:“現在,只要桶內垃圾滿了,後臺就會發指令給就近的保潔員,然後我們必須在10分鐘內趕到現場處理。掃描垃圾桶上的二維碼,資料會回傳到數位雲管理平臺,就證明這裡的垃圾已經清運完畢。

這是此次“對話”北京大資料產業發展之際巧遇的一幕。像這樣的二維碼,除垃圾桶外,北京部分路段的報刊亭、路燈杆、指路牌等公共設施已在逐步安裝,它的好處在於,不僅摸清了公共設施的底數,而且在破損後也知道該找誰修理。

小小的二維碼,不僅是北京構建資料開放共用生態體系的一個剪影,更折射出了這座城市資料使用背後彙聚的大能量。

主動開放推動政務資料惠民

資料開放是大資料產業發展應用的一個前提。但長期以來,政府部門與部門之間的資料彼此孤立,猶如一個個的“資料孤島”,造成了資料雜亂、缺乏規劃、難以共用的問題。

政府資料如何對公眾進行有效開放?早在2012年10月,由北京市經信委牽頭建設,北京市各政務部門共同參與的北京市政府資料資源網就正式上線運行,這是一個北京市政務部門可公開各類資料的門戶網站。

網站統計資料顯示,僅2016年,該網站向社會全面開放378類資料集,資料記錄共計160余萬條,這些資料來自38個市政部門,與上年相比,新增62類資料集,更新226類資料集,新增和更新資料118萬餘條。

此外,該網站去年還向社會定向開放了環保、交通、氣象等九大部門的65類資料集,資料記錄共計7500余萬條,同比上年新增44類資料集,新增資料記錄7400萬餘條。

隨著政務資料共用的不斷積累,也促進了北京政務資料的應用。“比如,我市通過舉辦‘大資料應用創意大賽’的方式,引導企業和個人基於開放的資料,參與政務資料資源的開發利用。”北京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說。

目前,已成功開發出例如“健康備忘提醒”、“農民樂”、“我的校園”、“逛逛博物館”、“E上學”等一批APP應用軟體,這些軟體不僅成為了解決社會“痛點”的利器,更進一步形成了北京市一個個新的“資料來源”。

打破壁壘為市民提供精准化服務

政務資料的開放,解決了資料共用的問題,但是,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比如,開放共用的資料,是不是真的好用?是不是真的有用?成為了北京市思考的問題。

為此,北京市發現通過政務資料的共用,雖然摸清了管理事項底數,各部門建立起了獨立的資訊網路系統,但是,部門彼此之間的協同辦公並不順暢。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2016年以來,北京市理政思路開始從政府管理轉向政府服務、滿足百姓需求,並迅速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啟動了“北京通”資料服務平臺專案的建設。

前幾天,來自重慶的“北漂”張民瑞,想辦理一張北京的居住證,原本以為會很麻煩的他,沒想不到2個小時就在轄區派出所領到了居住證。“不用再開各種證明,通過實名認證的‘北京通’就證明了你就是你,也不用再每個部門去跑,真是太方便了。”

從今年1月1日試運行以來,“北京通”卡已累計發放超過1200萬張,並通過與協力廠商應用聯合提供服務,讓一定區域內的市民還享受到了“北京通”APP繳費、消費等功能,“北京通”正逐漸成為每位元市民的服務管家。

北京市民唐明泉老人告訴記者:過去,她身上要帶各種卡,一個卡包裡至少有3到5張卡。現在,通過“北京通”,領取養老補貼、尋醫問藥、乘坐公車等事情,一部手機就能全部完成。

未來,北京將加快通過“北京通”,進一步對社保、就醫、教育、交通、金融、養老助殘等多個政府公共服務功能和卡證應用進行融合,打破資料共用不暢的壁壘,為市民提供便捷的精准化服務。

實現共贏資料驅動激發產業活力

如果說,推動資料開放共用、解決部門協調問題等,是北京市在開展“資料石油”能源儲備的話,那麼,這座城市資料驅動、融合創新的產業文化氛圍,正在形成一艘無形的大資料產業“戰艦”,沖向大資料時代的戰略海洋。

TalkingData(北京騰雲天下科技有限公司)是位於北京東直門外大街的一家小型大資料公司,創業六年來,團隊始終堅持做一件事:就是“用資料說話”,説明客戶轉型升級為資料驅動型企業。

在該公司即時更新的移動互聯網大資料平臺上,記者看到TalkingData每天處理超過20T移動海量資料,覆蓋全球移動終端已超過51億,服務的移動APP在12萬款以上。

“我們在從資料的採集、處理到資料的分析,再到資料的應用與諮詢,去説明客戶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主動把公司內部的生態圈延伸出去,和外部各行業的生態系統進行融合,這是我們能夠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TalkingData高級副總裁蔣奇說。

在中關村大資料產業聯盟秘書長趙國棟看來,在大資料時代,未來的商業是無邊界的世界。在這個前提下,大到一個地區,小到一家企業,能否成功轉型的關鍵,就在於開放性、生態性夠不夠。

中國國土廣闊、人口眾多,經濟活動規模龐大。隨著資訊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和各行業資訊化建設的持續推進,必將為大資料應用提供豐富的資料資源和巨大的市場空間。

在這場資料產業爭奪戰中,蔣奇表示之所以選擇留在北京,其中一個原因是北京在不斷把制約創新的環節刪掉,讓孤島式的創新自由開放地連接起來,使創業並努力者能有機會去實現價值。

如今,像TalkingData這樣的行業“獨角獸”,在北京還有很多。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從不貪大求全,採取開放共贏的方式,在不斷跨界融合創新中,解決遇到的發展問題。

依託這樣跨界融合的產業生態圈,北京正逐步形成市場、應用、產業、技術等協同發展的戰略格局,搶佔著掌握未來大資料發展的主動權和主導權。

記者手記

以開放的思維擁抱未來

記得幾年前,在一個經濟發展論壇上,一位參會者問了專家這樣一個問題——在互聯網語境下的今天,一個公司如何走向全球,成為有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通過北京之行,如果讓我再來回答這個問題的話,個人認為互聯網提供的不正是全球採購供應、協同辦公的最好工具嗎?其實,“海”是我們的思維之障,誰敢跨過去,誰就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現實世界很大,虛擬世界更是沒有邊界,融合和創新這件事本身沒有地域和背景限制,關鍵在於如何以開放的思維,把自己與其他智慧相連,與市場需求相連。

從“政務資料資源網”的探索,再到“北京通”APP應用軟體的上線運行,北京其實是在堅持做一件事,即加快推動資訊資源開放的共用市場化,讓資料價值得到充分挖掘和體現。

在這背後,無論專家,還是企業,北京各界都有一個共識——在互聯網時代,各方惟有滲透與融合,才能創造新的機遇,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發展格局,倒逼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正如被採訪專家所說的那樣:“在大資料時代,未來的商業是無邊界的世界。”怎麼做呢?關鍵是要以開放的思維擁抱未來。

貴陽日報傳媒集團赴北京報導小組

楊豐源楊林國樊榮/文

王弘揚/圖

刊頭設計徐其飛

網站統計資料顯示,僅2016年,該網站向社會全面開放378類資料集,資料記錄共計160余萬條,這些資料來自38個市政部門,與上年相比,新增62類資料集,更新226類資料集,新增和更新資料118萬餘條。

此外,該網站去年還向社會定向開放了環保、交通、氣象等九大部門的65類資料集,資料記錄共計7500余萬條,同比上年新增44類資料集,新增資料記錄7400萬餘條。

隨著政務資料共用的不斷積累,也促進了北京政務資料的應用。“比如,我市通過舉辦‘大資料應用創意大賽’的方式,引導企業和個人基於開放的資料,參與政務資料資源的開發利用。”北京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說。

目前,已成功開發出例如“健康備忘提醒”、“農民樂”、“我的校園”、“逛逛博物館”、“E上學”等一批APP應用軟體,這些軟體不僅成為了解決社會“痛點”的利器,更進一步形成了北京市一個個新的“資料來源”。

打破壁壘為市民提供精准化服務

政務資料的開放,解決了資料共用的問題,但是,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比如,開放共用的資料,是不是真的好用?是不是真的有用?成為了北京市思考的問題。

為此,北京市發現通過政務資料的共用,雖然摸清了管理事項底數,各部門建立起了獨立的資訊網路系統,但是,部門彼此之間的協同辦公並不順暢。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2016年以來,北京市理政思路開始從政府管理轉向政府服務、滿足百姓需求,並迅速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啟動了“北京通”資料服務平臺專案的建設。

前幾天,來自重慶的“北漂”張民瑞,想辦理一張北京的居住證,原本以為會很麻煩的他,沒想不到2個小時就在轄區派出所領到了居住證。“不用再開各種證明,通過實名認證的‘北京通’就證明了你就是你,也不用再每個部門去跑,真是太方便了。”

從今年1月1日試運行以來,“北京通”卡已累計發放超過1200萬張,並通過與協力廠商應用聯合提供服務,讓一定區域內的市民還享受到了“北京通”APP繳費、消費等功能,“北京通”正逐漸成為每位元市民的服務管家。

北京市民唐明泉老人告訴記者:過去,她身上要帶各種卡,一個卡包裡至少有3到5張卡。現在,通過“北京通”,領取養老補貼、尋醫問藥、乘坐公車等事情,一部手機就能全部完成。

未來,北京將加快通過“北京通”,進一步對社保、就醫、教育、交通、金融、養老助殘等多個政府公共服務功能和卡證應用進行融合,打破資料共用不暢的壁壘,為市民提供便捷的精准化服務。

實現共贏資料驅動激發產業活力

如果說,推動資料開放共用、解決部門協調問題等,是北京市在開展“資料石油”能源儲備的話,那麼,這座城市資料驅動、融合創新的產業文化氛圍,正在形成一艘無形的大資料產業“戰艦”,沖向大資料時代的戰略海洋。

TalkingData(北京騰雲天下科技有限公司)是位於北京東直門外大街的一家小型大資料公司,創業六年來,團隊始終堅持做一件事:就是“用資料說話”,説明客戶轉型升級為資料驅動型企業。

在該公司即時更新的移動互聯網大資料平臺上,記者看到TalkingData每天處理超過20T移動海量資料,覆蓋全球移動終端已超過51億,服務的移動APP在12萬款以上。

“我們在從資料的採集、處理到資料的分析,再到資料的應用與諮詢,去説明客戶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主動把公司內部的生態圈延伸出去,和外部各行業的生態系統進行融合,這是我們能夠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TalkingData高級副總裁蔣奇說。

在中關村大資料產業聯盟秘書長趙國棟看來,在大資料時代,未來的商業是無邊界的世界。在這個前提下,大到一個地區,小到一家企業,能否成功轉型的關鍵,就在於開放性、生態性夠不夠。

中國國土廣闊、人口眾多,經濟活動規模龐大。隨著資訊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和各行業資訊化建設的持續推進,必將為大資料應用提供豐富的資料資源和巨大的市場空間。

在這場資料產業爭奪戰中,蔣奇表示之所以選擇留在北京,其中一個原因是北京在不斷把制約創新的環節刪掉,讓孤島式的創新自由開放地連接起來,使創業並努力者能有機會去實現價值。

如今,像TalkingData這樣的行業“獨角獸”,在北京還有很多。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從不貪大求全,採取開放共贏的方式,在不斷跨界融合創新中,解決遇到的發展問題。

依託這樣跨界融合的產業生態圈,北京正逐步形成市場、應用、產業、技術等協同發展的戰略格局,搶佔著掌握未來大資料發展的主動權和主導權。

記者手記

以開放的思維擁抱未來

記得幾年前,在一個經濟發展論壇上,一位參會者問了專家這樣一個問題——在互聯網語境下的今天,一個公司如何走向全球,成為有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通過北京之行,如果讓我再來回答這個問題的話,個人認為互聯網提供的不正是全球採購供應、協同辦公的最好工具嗎?其實,“海”是我們的思維之障,誰敢跨過去,誰就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現實世界很大,虛擬世界更是沒有邊界,融合和創新這件事本身沒有地域和背景限制,關鍵在於如何以開放的思維,把自己與其他智慧相連,與市場需求相連。

從“政務資料資源網”的探索,再到“北京通”APP應用軟體的上線運行,北京其實是在堅持做一件事,即加快推動資訊資源開放的共用市場化,讓資料價值得到充分挖掘和體現。

在這背後,無論專家,還是企業,北京各界都有一個共識——在互聯網時代,各方惟有滲透與融合,才能創造新的機遇,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發展格局,倒逼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正如被採訪專家所說的那樣:“在大資料時代,未來的商業是無邊界的世界。”怎麼做呢?關鍵是要以開放的思維擁抱未來。

貴陽日報傳媒集團赴北京報導小組

楊豐源楊林國樊榮/文

王弘揚/圖

刊頭設計徐其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