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上海海洋水族館兩栖爬行動物特展“五一”亮相

圖說:玉米蛇。上海海洋水族館供圖

【新民網·最新報導】奇形又怪狀的動物在哪裡?在《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在《山海經》裡的遠古時代?新民晚報新民網記者瞭解到,

這些生物們已在上海海洋水族館中粉墨登場,將與遊客相約過“五一”。

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上海海洋水族館將推出“奇怪的動物在哪裡”兩栖爬行動物特展。遊客朋友們可以看到包括傘蜥、睫角守宮、高冠變色龍等在內的多種兩栖爬行生物,這些“怪咖”們將以奇形怪狀的外貌、獨特的生活習性,

向遊客朋友展示兩栖爬行生物奇妙的“怪異之處”。

兩栖生物是第一種呼吸空氣的陸生脊椎動物,出現在三億七千萬年前的泥盆紀後期,在某種意義上是恐龍的親戚,由魚類演化而來,在脊椎動物演化史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兩栖生物的出現代表了從水生到陸生的過渡期:在它們的生命初期有鰓,後伴隨著成長逐漸演變為肺。

此次上海海洋水族館兩栖爬行生物特展,

除讓大家感受“怪咖”的獨特魅力外,還特別策劃了兩栖爬行生物科普知識展和豐富的趣味科普活動,目的是讓遊客朋友們在觀賞生物千奇百怪的形態之餘,還能對其生物特性和生存現狀有更深的瞭解和認知。

特展生物介紹

高冠變色龍(Veiled Chameleon)

高冠變色龍主要分佈於葉門和沙烏地阿拉伯的阿拉伯半島,因其頭上長有一個高高隆起的頭冠而得名,

該頭冠隨著生物的成熟逐漸長大。變色龍受到應激時會變色,雌性變色龍在生殖週期也會變色。高冠變色龍多生活在樹上及其他植被上,以各種昆蟲為食,偶爾也會進食植物,屬於雜食動物。變色龍的一個普遍現象是雄性較雌性更為長壽,雌性一般可存活5年,而雄性則為8年。

傘蜥(Frilled Lizard)

傘蜥主要分佈在澳大利亞北部和新幾內亞南部,名字來源於頸部周圍巨大的、像傘邊一樣的褶皺,

這種褶皺通常折疊在一起,貼在身上。在自然界,傘蜥大部分時間待在樹上,主要以昆蟲和小型脊椎動物為食,一般可長至85釐米(含尾巴)。

睫角守宮(Crested Gecko)

睫角守宮是生活在新赫里多尼亞島上的一種壁虎,主要吃食昆蟲和水果。它的眼睛上方長著像睫毛一樣的突起物,為了嚇唬捕食者,它的尾巴可以自行斷掉。不同於其他壁虎的是,睫角守宮的尾巴一旦斷落無法再長出。

因此在自然界,多數成年睫角守宮都沒有尾巴,白天它們通常躲在高高的樹枝裡的某個安全角落呼呼大睡,是一種夜行性的守宮。

三角枯葉蛙(Long-nosed Horned Frog)

三角枯葉蛙是一種巨型蛙類,一般可長到10至12釐米,生活在泰國南部、馬來西亞半島至新加坡、蘇門答臘島及婆羅洲的雨林中。因為頭上長著長長的、三角形的突起,類似犄角而得名。 在自然界,主要吃食蜘蛛、小型齧齒類動物、蜥蜴和其他蛙類。

牛奶蛙(Amazon Milk Frog)

牛奶蛙的名字來源它在受到威脅時能分泌出一種乳白色的液體,以嚇唬掠食者。這種大型的樹棲蛙類主要生活在南美的亞馬遜雨林中,一般體長為6至10釐米。成年牛奶蛙呈淡灰色,身上分佈有棕色或黑色斑紋,幼年時斑紋色彩更鮮明。

玉米蛇(Corn Snake)

玉米蛇是北美的一種食鼠蛇,體長一般為61—182釐米,在自然界通常可以活6到8年。它因腹部的花紋類似雜色的玉米而得名,這個名字也與它常出沒於糧倉,捕食偷吃玉米的老鼠有關。玉米蛇無毒,幫助人類控制野生齧齒類動物的數量,從而減少它們破壞莊稼、傳播疾病。

藍舌蜥(Blue-tongued Skink)

藍舌蜥分佈於澳大利亞大陸,因長著藍色的大舌頭而得名,它用這個顏色詭異的舌頭虛張聲勢,嚇唬“敵人”。在自然界,藍舌蜥以昆蟲、花朵和水果等為食,一般可長到45釐米。和其他蜥蜴相比,藍舌蜥個性羞澀,四肢較短,行動緩慢。

牛奶蛙(Amazon Milk Frog)

牛奶蛙的名字來源它在受到威脅時能分泌出一種乳白色的液體,以嚇唬掠食者。這種大型的樹棲蛙類主要生活在南美的亞馬遜雨林中,一般體長為6至10釐米。成年牛奶蛙呈淡灰色,身上分佈有棕色或黑色斑紋,幼年時斑紋色彩更鮮明。

玉米蛇(Corn Snake)

玉米蛇是北美的一種食鼠蛇,體長一般為61—182釐米,在自然界通常可以活6到8年。它因腹部的花紋類似雜色的玉米而得名,這個名字也與它常出沒於糧倉,捕食偷吃玉米的老鼠有關。玉米蛇無毒,幫助人類控制野生齧齒類動物的數量,從而減少它們破壞莊稼、傳播疾病。

藍舌蜥(Blue-tongued Skink)

藍舌蜥分佈於澳大利亞大陸,因長著藍色的大舌頭而得名,它用這個顏色詭異的舌頭虛張聲勢,嚇唬“敵人”。在自然界,藍舌蜥以昆蟲、花朵和水果等為食,一般可長到45釐米。和其他蜥蜴相比,藍舌蜥個性羞澀,四肢較短,行動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