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重磅!未來5年成都新格局:“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

4月25日上午9時,中國共產黨成都市第十三次代表大會在成都金牛賓館開幕。

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范銳平代表中共成都市第十二屆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

大會的主題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認真落實省委“三大發展戰略”,團結帶領全市廣大黨員和幹部群眾,深化改革開放,聚力創新發展,為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而奮鬥!

回顧過去5年工作,范銳平說,成都堅持穩中求進、專注轉型發展,城市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勇於先行先試、深化改革創新,全社會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融入國家戰略、攜手合作共贏,雙向開放取得明顯成效;優化空間佈局、著力城建攻堅,城市功能品質不斷提升;秉持為民情懷、推動共建共用,

民生福祉持續改善;發展民主政治、推進依法治市,城市現代治理邁出新步伐;履行主體責任、全面從嚴治黨,政治生態發生明顯變化。

展望今後五年,成都將圍繞“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總體目標,建設“五個城市”,堅持“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到2020年,成都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2年基礎上“兩個翻番”的發展目標;到2022年,

地區生產總值超過2.1萬億元。

成都未來五年建設“五個城市”

成都未來五年的總體目標是: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

全方位提升城市能級、全方位變革發展方式、全方位完善治理體系、全方位提升生活品質——成都的新發展理念具體體現為建設“五個城市”。

其中,首提和諧宜居生活城市。

●貫徹創新發展理念,建設創新驅動先導城市。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基本形成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和自貿試驗區建設“雙輪驅動”的創新創造新格局,加快形成以創新為引領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基本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創業中心。

●貫徹協調發展理念,建設城鄉統籌示範城市。

堅持統籌兼顧、綜合平衡,不斷提升區域協同、城鄉融合的發展層次和水準,推進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繼續發揮城鄉統籌發展在全國的示範作用。

●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典範城市。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構建綠色發展制度體系,加快推動生產體系、生活方式、生態環境綠色化,明顯改善大氣、水、土壤環境品質,基本建成碧水藍天、森林環繞、綠樹成蔭的美麗中國典範城市,讓市民在大都市也“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貫徹開放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堅持以大開放促進大發展,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配置資源、拓展市場,著力打造以我為主的跨境跨區域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以自貿試驗區建設為引領,不斷完善高水準開放型經濟體系,基本形成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城市國際知名度、美譽度大幅提升。

●貫徹共用發展理念,建設和諧宜居生活城市。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推進城市有機更新,營造高品質生活環境,促進人與城和諧共生;加大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優質公共服務供給,健全就業、社保、住房等保障體系,穩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提升民生淨福利指數,讓市民生活更幸福,讓城市未來更美好。

成都將“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

成都將堅持“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東進”,就是沿龍泉山東側,規劃建設天府國際空港新城和現代化產業基地,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開闢城市永續發展新空間,打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

◇“南拓”,就是高標準、高品質建設天府新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優化空間結構,完善管理體制,建成行政政務服務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國際會展中心、區域性總部基地、高新技術產業服務基地。

◇“西控”,就是持續優化生態功能空間佈局,大力發展高端綠色科技產業,提升綠色發展能級,保持生態宜居的現代化田園城市形態。

◇“北改”,就是建設提升北部地方生態屏障,保護好歷史性、標誌性建築,加快城市有機更新,改善人居環境。

◇“中優”,就是優化中心城區功能,降低開發強度、降低建築尺度、降低人口密度,提高產業層次,提升城市品質。

報告認為,要堅持完善城市體系與提升城市功能互促共進,重塑城市空間結構和經濟地理,全面增強城市承載能力,不斷提升城市宜居性和舒適度。

構建“雙核聯動、多中心支撐”網路化功能體系

推進中心城區和高新區有機更新,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強化金融商務、總部辦公、國際交往、文化創意和都市休閒旅遊等功能,打造現代服務業發展增長極核。推動天府新區產城融合,突出國際化服務和創新型引領,突出天府國際空港新城的國際門戶功能和龍泉山現代化產業基地的集聚優勢,把天府新區打造成為新興增長極核。

強化“多中心支撐”,堅持把國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與城市總體規劃佈局有機銜接,以城市戰略規劃引領城市空間佈局和經濟地理,構建與城市資源稟賦和環境特徵相匹配的城鎮空間佈局,實現人口、城市、產業相互融合。強化各功能區域的整體支撐作用,加快形成先進製造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金融服務中心、文化創意中心、公共服務中心、商業中心、消費中心、物流中心等各具特色、功能互補的區域性多中心發展格局。

加快建設宜業宜商宜居城市環境

成都將持續改善城市民生,加快建設宜業宜商宜居的城市環境。

報告認為,城市的核心是人。要堅持以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奮鬥目標,以市民感受為導向,努力使城市發展更有溫度,讓人民群眾的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

一是全面增強公共服務能力

加強公共服務統籌規劃,優化空間佈局,提升服務功能,完善教育、醫療、體育、養老、文化等公共服務體系。建立基本公共服務專案動態增長機制,在產業和人口密集區域,增加公立醫院、學校等公共服務設施。全面提升教育和醫療水準,促進公平教育和基本醫療服務城鄉均衡發展。推行教育發展標準化,實施學前教育行動計畫,強化義務教育,辦好其他各類教育。加快建設健康城市,實施基層醫療衛生能力提升行動,全面加強縱向型、緊湊型醫聯體建設,完善分級診療體系,全方位、全週期維護和保障市民健康。全面開展優質學校培育計畫,增加優質教育供給。著力發展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公立醫院和重點專科。支持和鼓勵吸引高端醫療、教育、體育、文化等機構進入成都。構建多層次、普惠制的養老服務體系,讓老年人活出尊嚴、活出品質。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努力建設體育強市。

二是全面提升就業和社會保障水準

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增強公共就業服務供給能力,完善自主創業支援體系,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和崗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多管道增加居民財產性、經營性收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統籌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制度,提高城鄉居民社會保險保障水準,支援社會關愛援助和慈善事業發展。完善租售補並舉的住房保障體系,著力解決城鎮低收入群體住房困難。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切實保障婦女、未成年人和殘疾人合法權益,讓大愛陽光照亮每個角落,讓黨的關懷溫暖每個家庭。

三是全面加快小康社會建設進程

高位推進城鄉扶貧開發,統籌抓好基礎扶貧、產業扶貧、新村扶貧、生態扶貧和能力扶貧,著力縮減城鄉相對貧困人口,持續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準。全力推進簡陽脫貧攻堅,按照“兩年脫貧攻堅、三年鞏固提升、五年高標準全面小康”的目標,建立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確保到2020年與全市同步高標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入開展對口支援,全力支援甘孜州、阿壩州藏區貧困縣,助推貧困藏區如期脫貧奔康。

四是全面加強人居環境建設

要把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為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標,努力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強化尊重自然、綠色低碳理念,引導培育綠色生活方式。實施最嚴格產業准入和環境保護制度,堅決打贏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鐵腕治霾。完善成都平原環境建設協作機制,規劃建設城市通風廊道。強力實施電能替代、尾氣治理、揚塵管理、工業減排、露天禁燒,讓市民看到更多的藍天白雲、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氣。

科學治堵。打造綠色交通體系,宣導共用綠色出行,加密軌道交通網、城市公交線網,加快街區迴圈成網,疏通改造擁堵節點,加強智慧交通系統建設,構建快捷高效的城市交通網,讓市民出行更便捷更暢通。

重拳治水。全面實行“河長制”管理,堅持生產、生活、生態用水“三水共治”,強力實施重污染流域綜合整治、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綜合治理、良好水體保護、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及病害整治、飲用水環境安全保障等工程,打造“宜居水岸、活水成都”。

全域增綠。按照“景觀化、景區化、可進入、可參與”理念,構建生態區、綠道、公園、小遊園、微綠地五級城市綠化體系。建成環城生態區,高標準打造天府綠道,加快建設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啟動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新建一批城市綜合性公園、濕地公園、郊野公園、小遊園、微綠地,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

重現“綠滿蓉城、花重錦官、水潤天府”的盛景,讓市民“慢下腳步、靜下心來,親近自然、享受生活”。

明顯改善大氣、水、土壤環境品質,基本建成碧水藍天、森林環繞、綠樹成蔭的美麗中國典範城市,讓市民在大都市也“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貫徹開放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堅持以大開放促進大發展,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配置資源、拓展市場,著力打造以我為主的跨境跨區域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以自貿試驗區建設為引領,不斷完善高水準開放型經濟體系,基本形成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城市國際知名度、美譽度大幅提升。

●貫徹共用發展理念,建設和諧宜居生活城市。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推進城市有機更新,營造高品質生活環境,促進人與城和諧共生;加大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優質公共服務供給,健全就業、社保、住房等保障體系,穩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提升民生淨福利指數,讓市民生活更幸福,讓城市未來更美好。

成都將“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

成都將堅持“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東進”,就是沿龍泉山東側,規劃建設天府國際空港新城和現代化產業基地,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開闢城市永續發展新空間,打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

◇“南拓”,就是高標準、高品質建設天府新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優化空間結構,完善管理體制,建成行政政務服務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國際會展中心、區域性總部基地、高新技術產業服務基地。

◇“西控”,就是持續優化生態功能空間佈局,大力發展高端綠色科技產業,提升綠色發展能級,保持生態宜居的現代化田園城市形態。

◇“北改”,就是建設提升北部地方生態屏障,保護好歷史性、標誌性建築,加快城市有機更新,改善人居環境。

◇“中優”,就是優化中心城區功能,降低開發強度、降低建築尺度、降低人口密度,提高產業層次,提升城市品質。

報告認為,要堅持完善城市體系與提升城市功能互促共進,重塑城市空間結構和經濟地理,全面增強城市承載能力,不斷提升城市宜居性和舒適度。

構建“雙核聯動、多中心支撐”網路化功能體系

推進中心城區和高新區有機更新,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強化金融商務、總部辦公、國際交往、文化創意和都市休閒旅遊等功能,打造現代服務業發展增長極核。推動天府新區產城融合,突出國際化服務和創新型引領,突出天府國際空港新城的國際門戶功能和龍泉山現代化產業基地的集聚優勢,把天府新區打造成為新興增長極核。

強化“多中心支撐”,堅持把國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與城市總體規劃佈局有機銜接,以城市戰略規劃引領城市空間佈局和經濟地理,構建與城市資源稟賦和環境特徵相匹配的城鎮空間佈局,實現人口、城市、產業相互融合。強化各功能區域的整體支撐作用,加快形成先進製造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金融服務中心、文化創意中心、公共服務中心、商業中心、消費中心、物流中心等各具特色、功能互補的區域性多中心發展格局。

加快建設宜業宜商宜居城市環境

成都將持續改善城市民生,加快建設宜業宜商宜居的城市環境。

報告認為,城市的核心是人。要堅持以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奮鬥目標,以市民感受為導向,努力使城市發展更有溫度,讓人民群眾的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

一是全面增強公共服務能力

加強公共服務統籌規劃,優化空間佈局,提升服務功能,完善教育、醫療、體育、養老、文化等公共服務體系。建立基本公共服務專案動態增長機制,在產業和人口密集區域,增加公立醫院、學校等公共服務設施。全面提升教育和醫療水準,促進公平教育和基本醫療服務城鄉均衡發展。推行教育發展標準化,實施學前教育行動計畫,強化義務教育,辦好其他各類教育。加快建設健康城市,實施基層醫療衛生能力提升行動,全面加強縱向型、緊湊型醫聯體建設,完善分級診療體系,全方位、全週期維護和保障市民健康。全面開展優質學校培育計畫,增加優質教育供給。著力發展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公立醫院和重點專科。支持和鼓勵吸引高端醫療、教育、體育、文化等機構進入成都。構建多層次、普惠制的養老服務體系,讓老年人活出尊嚴、活出品質。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努力建設體育強市。

二是全面提升就業和社會保障水準

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增強公共就業服務供給能力,完善自主創業支援體系,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和崗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多管道增加居民財產性、經營性收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統籌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制度,提高城鄉居民社會保險保障水準,支援社會關愛援助和慈善事業發展。完善租售補並舉的住房保障體系,著力解決城鎮低收入群體住房困難。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切實保障婦女、未成年人和殘疾人合法權益,讓大愛陽光照亮每個角落,讓黨的關懷溫暖每個家庭。

三是全面加快小康社會建設進程

高位推進城鄉扶貧開發,統籌抓好基礎扶貧、產業扶貧、新村扶貧、生態扶貧和能力扶貧,著力縮減城鄉相對貧困人口,持續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準。全力推進簡陽脫貧攻堅,按照“兩年脫貧攻堅、三年鞏固提升、五年高標準全面小康”的目標,建立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確保到2020年與全市同步高標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入開展對口支援,全力支援甘孜州、阿壩州藏區貧困縣,助推貧困藏區如期脫貧奔康。

四是全面加強人居環境建設

要把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為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標,努力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強化尊重自然、綠色低碳理念,引導培育綠色生活方式。實施最嚴格產業准入和環境保護制度,堅決打贏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鐵腕治霾。完善成都平原環境建設協作機制,規劃建設城市通風廊道。強力實施電能替代、尾氣治理、揚塵管理、工業減排、露天禁燒,讓市民看到更多的藍天白雲、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氣。

科學治堵。打造綠色交通體系,宣導共用綠色出行,加密軌道交通網、城市公交線網,加快街區迴圈成網,疏通改造擁堵節點,加強智慧交通系統建設,構建快捷高效的城市交通網,讓市民出行更便捷更暢通。

重拳治水。全面實行“河長制”管理,堅持生產、生活、生態用水“三水共治”,強力實施重污染流域綜合整治、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綜合治理、良好水體保護、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及病害整治、飲用水環境安全保障等工程,打造“宜居水岸、活水成都”。

全域增綠。按照“景觀化、景區化、可進入、可參與”理念,構建生態區、綠道、公園、小遊園、微綠地五級城市綠化體系。建成環城生態區,高標準打造天府綠道,加快建設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啟動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新建一批城市綜合性公園、濕地公園、郊野公園、小遊園、微綠地,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

重現“綠滿蓉城、花重錦官、水潤天府”的盛景,讓市民“慢下腳步、靜下心來,親近自然、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