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陝菜隨想|楊淩蘸水面的發源在我的家鄉

陝西民俗“八大怪”中有一怪是“麵條像褲帶”,說的是陝西人吃的麵條長、寬、厚。

其實,陝西的麵條品類很多,就其外型而言,有長的,也有短的(如揪面片);有寬的,也有細的(如西府臊子面);有厚的,也有薄的(如爐齒面)。百人百性,愛吃哪一種,因人因時而異。但為什麼要說“麵條像褲帶”呢?這個說法固然有失偏頗,卻是反應了大多數陝西人吃面的喜好。在陝西的諸多種麵食中,符合“長、寬、厚”這三大特點的有好幾樣,比如:蘸水面、軟面、扯面,但最具代表性的要屬蘸水面了。
蘸水面最屬楊淩的正宗,故人常稱道“楊淩蘸水面”。

陝西美食探秘之旅2015年10月25日走進楊淩,蘸水面毫無懸念地被一百余名美食達人評為三道口碑菜之一。這口碑極佳的楊淩蘸水面的最早發源,應該是在我的家鄉扶風,追根朔源起來,

這話就長了。

在扶風縣城東南四十五裡三畤原上(今楊淩五泉鎮王上村)還有一座隆起地表的大土丘——泰陵,這是隋文帝楊堅和其獨孤皇后的合葬墓塚。清宋世葷纂修的《扶風縣誌》(嘉慶二十三年刊本)和譚紹裘編撰的《扶風縣鄉土志》(光緒三十二年抄本)上均有文字記載。

墓碑上的“隋文帝泰陵”字跡為清代陝西巡撫畢沅書丹,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隋文帝姓楊,所以人們俗稱其陵為“楊陵”。

據宋世葷纂修《扶風縣誌》記載:在清代,扶風縣的西大寨一帶作為官軍駐地,已發展成商賈雲集的一方大鎮,

治所在西大寨村(寨子裡)。楊陵作為地名,真正初見于官方文誥是在清雍正七年(1729年)。楊陵作為鎮名,在清《扶風縣鄉土志》中關於三畤原的記述中有所提及,說它當時隸屬武功縣。民國十八年,關中大旱饑荒,楊陵鎮災厄尤甚,十室而九空……儘管如此,民國時期的楊陵鎮,茶房、酒肆、染布房、糧食集、戲園子、馬戲團等,應有盡有,且三、六、九日逢集,大年初四過古會,猶不失小城鎮之繁華。
1932年,中華民國政府成立“籌備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委員會”,並公推國名党元老于右任為首任校長。任公率員到處勘察,最終選定楊陵鎮以東二公里外的張家崗一帶為校址。很快,隴海鐵路也通至寶雞。因為這裡修建了一所高等學府,遂又建了一座四等小火車站——武功車站,慢慢配套建起旅館、食堂、商店等設施,久而久之,火車站前形成了一條街道(老火車站至西農立交橋北段,俗稱“站上”)。1956年,武功縣人民政府在這火車站前這條小街上設鎮,仍沿襲舊名“楊陵鎮”。兩年後,武功縣政府將杜寨管區、李台管區合併過來,設立楊陵人民公社。時間長了,原楊陵鎮(即西大寨)的稱謂便在人們口語中淡化 , 楊陵鎮正式從西大寨村遷徙下來,人們陸續在火車站前的那條小街上安家落戶。1965年4月,武功縣再次在此地設立楊陵鎮。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楊陵鎮上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裂變為“農科院”“水保所”“農校”等八大涉農單位,“農科城”之謂享譽全中國。1982年,楊陵作為獨立縣級行政建制,歸由寶雞市管轄;1983年,劃歸咸陽市管轄。1984年,省上在此設立了楊陵區人民政府,政權升格、建設同增,一座小城市的規模逐漸形成。1997年,楊淩示範區設立,省上領導為取騰飛之意,遂將“楊陵”改為“楊淩”。由此,楊淩的城市規模迅速擴大變新。2010年,國務院批復楊淩為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原來的一個普通小鎮,逐步實現了華麗轉身,規模日益擴大。短短十幾年時間裡,楊淩示範區的馬路修寬了,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一批批涉農企業紛紛入駐,每年秋冬之際,還舉辦一次“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博覽會”,吸引了全國各地數十萬人過來……其實,關於“楊陵”的更名,坊間另有傳聞:話說,上面過來一位大領導,在這裡視察之後,地方上的頭兒讓題字,結果這位大領導不小心將“楊陵”寫成“楊淩”。不久,“楊陵”就變成了“楊淩”。僅一字之差,發音相同,但意思和意味則完全不同了。但是,火車票上依然打的是“楊陵”。

蘸水面,就是發源於這樣一個小地方。但不要小瞧了這個地方,這裡曾是神農氏後稷教民稼穡的地方,中華農耕文明時代由此開啟。但蘸水面是起源於何時,現已無從考證。但可以確信的是,歷史應該不會短,且源於民間。

從過去的“楊陵”到如今的“楊淩”,不知有多少代人是吃著蘸水面長大的呢!

我是扶風縣絳帳鎮人,老家距楊淩十四五公里。小時候,一到夏天,隔三差五就能吃到母親親手做的蘸水面。在老家一帶,家家戶戶的女人都會做蘸水面。過去,我們一般都是在夏天才做蘸水面,麵條長、寬、厚,出鍋後撈在盛了涼水的面盆裡,再夾一些煮熟的青菜。吃的時候,另外調一鍋湯,辣子要汪,醋要出頭,佐以油潑蒜泥,再配一些炒好的蔬菜,色、香、味一應俱全,令人饞涎欲滴!吃的時候,湯要先舀在碗裡再往進撈面,一次撈上一兩根即可,撈多了湯味就寡淡了。夏天吃蘸水面,圖得就是個爽快!一般情況下,大人能吃六七根,十幾歲的孩子也能吃三四根。

走在楊淩及周邊城鎮的街道上,到處能見到蘸水麵館,生意都很紅火。其實,在外面飯館裡賣的楊淩蘸水面,和我們自家裡做的略有不同:麵條更厚實一些,湯汁更濃香一些,盛面的盆子里加的是熱水——正是因為是熱水,麵條是熱的,所以就成了一年四季皆能吃的麵食。蘸水面好吃,做起來卻不容易。要用上好的關中優質小麥磨成麵粉,用淡鹽水和麵,揉採好以後,在面盆裡餳大約半小時,反復揉採,擀一根根成粗條狀,刷上一層清油,再餳上半小時;然後,雙手扯住麵條兩頭在案板上使勁甩打。一根麵條扯開來約五六尺長,形似褲帶,故而別稱“褲帶面”。有人把楊淩蘸水面的特點概括為二十個字:“面白薄筋光、油汪蒜辣香、湯麵分盆裝、越嚼口越香。”可謂道盡蘸水面的精髓。楊淩雖然地方不大,賣蘸水面的飯館卻多不勝數。隨便進一家去吃,味道都不錯!老火車站斜對面有一家,已經營了有二十年了,店面不大,我曾和家人、朋友吃過幾回,顧客很多,大家都說好吃。多年前的一個冬天我曾去吃,蘸水面裡下了整棵整棵的薺兒菜,平添了幾分野趣。

這十幾年來,楊淩蘸水面已經走出了“農科城”,打進了省城西安,如今已經幾乎遍佈關中。尤其在西安,幾乎每個大街小巷都能見到楊淩蘸水麵館;有些楊淩蘸水麵館很會經營,還調了多種口味的湯汁:番茄雞蛋的、麻辣的……以此迎合不同人群的喜好。可以說,在關中地區,不管窮富,不論男女,很多人都好吃楊淩蘸水面。

楊淩蘸水面很有特色,麵條厚實、筋道、光溜,湯汁味道濃香;蘸過麵條的清湯直接可以用勺子舀了喝,方便,所以成了很多麵食餐飲經營者爭相經營的品種。據我所知,有不少“楊淩蘸水面”的經營者和麵工師傅其實並非楊淩人,但他們都知道楊淩蘸水面好賣。這是好事啊!楊淩蘸水面的品牌知名度越來越高,更多人能得以享此口福了。

2017年2月24日于西安

作者簡介:劉省平,生於1979年,陝西扶風人,現居西安。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陝西文學創作研究會理事、陝西散文學會會員、陝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注: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關鍵字搜索陝菜網

俗稱“站上”)。1956年,武功縣人民政府在這火車站前這條小街上設鎮,仍沿襲舊名“楊陵鎮”。兩年後,武功縣政府將杜寨管區、李台管區合併過來,設立楊陵人民公社。時間長了,原楊陵鎮(即西大寨)的稱謂便在人們口語中淡化 , 楊陵鎮正式從西大寨村遷徙下來,人們陸續在火車站前的那條小街上安家落戶。1965年4月,武功縣再次在此地設立楊陵鎮。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楊陵鎮上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裂變為“農科院”“水保所”“農校”等八大涉農單位,“農科城”之謂享譽全中國。1982年,楊陵作為獨立縣級行政建制,歸由寶雞市管轄;1983年,劃歸咸陽市管轄。1984年,省上在此設立了楊陵區人民政府,政權升格、建設同增,一座小城市的規模逐漸形成。1997年,楊淩示範區設立,省上領導為取騰飛之意,遂將“楊陵”改為“楊淩”。由此,楊淩的城市規模迅速擴大變新。2010年,國務院批復楊淩為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原來的一個普通小鎮,逐步實現了華麗轉身,規模日益擴大。短短十幾年時間裡,楊淩示範區的馬路修寬了,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一批批涉農企業紛紛入駐,每年秋冬之際,還舉辦一次“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博覽會”,吸引了全國各地數十萬人過來……其實,關於“楊陵”的更名,坊間另有傳聞:話說,上面過來一位大領導,在這裡視察之後,地方上的頭兒讓題字,結果這位大領導不小心將“楊陵”寫成“楊淩”。不久,“楊陵”就變成了“楊淩”。僅一字之差,發音相同,但意思和意味則完全不同了。但是,火車票上依然打的是“楊陵”。

蘸水面,就是發源於這樣一個小地方。但不要小瞧了這個地方,這裡曾是神農氏後稷教民稼穡的地方,中華農耕文明時代由此開啟。但蘸水面是起源於何時,現已無從考證。但可以確信的是,歷史應該不會短,且源於民間。

從過去的“楊陵”到如今的“楊淩”,不知有多少代人是吃著蘸水面長大的呢!

我是扶風縣絳帳鎮人,老家距楊淩十四五公里。小時候,一到夏天,隔三差五就能吃到母親親手做的蘸水面。在老家一帶,家家戶戶的女人都會做蘸水面。過去,我們一般都是在夏天才做蘸水面,麵條長、寬、厚,出鍋後撈在盛了涼水的面盆裡,再夾一些煮熟的青菜。吃的時候,另外調一鍋湯,辣子要汪,醋要出頭,佐以油潑蒜泥,再配一些炒好的蔬菜,色、香、味一應俱全,令人饞涎欲滴!吃的時候,湯要先舀在碗裡再往進撈面,一次撈上一兩根即可,撈多了湯味就寡淡了。夏天吃蘸水面,圖得就是個爽快!一般情況下,大人能吃六七根,十幾歲的孩子也能吃三四根。

走在楊淩及周邊城鎮的街道上,到處能見到蘸水麵館,生意都很紅火。其實,在外面飯館裡賣的楊淩蘸水面,和我們自家裡做的略有不同:麵條更厚實一些,湯汁更濃香一些,盛面的盆子里加的是熱水——正是因為是熱水,麵條是熱的,所以就成了一年四季皆能吃的麵食。蘸水面好吃,做起來卻不容易。要用上好的關中優質小麥磨成麵粉,用淡鹽水和麵,揉採好以後,在面盆裡餳大約半小時,反復揉採,擀一根根成粗條狀,刷上一層清油,再餳上半小時;然後,雙手扯住麵條兩頭在案板上使勁甩打。一根麵條扯開來約五六尺長,形似褲帶,故而別稱“褲帶面”。有人把楊淩蘸水面的特點概括為二十個字:“面白薄筋光、油汪蒜辣香、湯麵分盆裝、越嚼口越香。”可謂道盡蘸水面的精髓。楊淩雖然地方不大,賣蘸水面的飯館卻多不勝數。隨便進一家去吃,味道都不錯!老火車站斜對面有一家,已經營了有二十年了,店面不大,我曾和家人、朋友吃過幾回,顧客很多,大家都說好吃。多年前的一個冬天我曾去吃,蘸水面裡下了整棵整棵的薺兒菜,平添了幾分野趣。

這十幾年來,楊淩蘸水面已經走出了“農科城”,打進了省城西安,如今已經幾乎遍佈關中。尤其在西安,幾乎每個大街小巷都能見到楊淩蘸水麵館;有些楊淩蘸水麵館很會經營,還調了多種口味的湯汁:番茄雞蛋的、麻辣的……以此迎合不同人群的喜好。可以說,在關中地區,不管窮富,不論男女,很多人都好吃楊淩蘸水面。

楊淩蘸水面很有特色,麵條厚實、筋道、光溜,湯汁味道濃香;蘸過麵條的清湯直接可以用勺子舀了喝,方便,所以成了很多麵食餐飲經營者爭相經營的品種。據我所知,有不少“楊淩蘸水面”的經營者和麵工師傅其實並非楊淩人,但他們都知道楊淩蘸水面好賣。這是好事啊!楊淩蘸水面的品牌知名度越來越高,更多人能得以享此口福了。

2017年2月24日于西安

作者簡介:劉省平,生於1979年,陝西扶風人,現居西安。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陝西文學創作研究會理事、陝西散文學會會員、陝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注: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關鍵字搜索陝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