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嗨哩文旅丨我的阿裡南北行攝之旅

圖文…嚴子健

編輯…《嗨哩蹦蹦新媒體》

時間…2017.03.15

2016年秋,我再次踏上了進藏之路,

這是我10年中第三次到西藏行攝。不過這次跟前兩次走的路線都不一樣,這次走的是阿裡南北環線,也就是從拉薩啟程一路向西,去到被譽為"西藏的西藏"的西藏的最西邊阿裡地區,然後再從阿裡走北線繞回拉薩。這條路線,要翻越近10個海拔高度超過5000米的高山埡口,其中阿裡北線的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這對我一個已過花甲之年的人來說,確實是個挑戰。
我高興的是,我走下來了,用了18天,總行程約5000公里,而且是二上珠峰大本營;不僅如此,我還看到了、拍攝到了諸多藏北高原的神山聖湖,拍了大約300個G數量的雪域風光、人文景觀和野生動物的照片,豐富了我的人生經歷,更是圓了我一個多年的西藏的西藏夢。紮西德勒!

這就是攝影人通常所說的"阿裡南北環線"示意圖。本來我是想自己製作的,以前一直用穀歌地圖做起來很方便,可這次做西藏阿裡卻不行,尤其北線根本沒有"正式"的路,所以怎麼劃也連不起來。無奈中正好看見網上有一個,遂借來用之。必須說明,該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在此也絕無商業目的。另外,這裡缺了個吉隆溝,位置在薩嘎和仲巴的下面(南面)。

我是9月20日從上海啟程的,經停西安後再到拉薩。像前兩次一樣,我為航拍作了精心準備,包括提前用手機選定機艙前部靠左舷窗座位等,這樣使我在飛機飛臨青藏高原時,有機會在空中俯瞰拍攝雪山和飛雲。可惜這次天氣的能見度不如2014年那次,還多雲,

所以拍得並不理想。

在飛機上看到這兩條山脈橫向走勢,不由得聯想到這次要去到的阿裡南北環線:阿裡南北環線,實際上是在西藏西部地區橫向的三大山脈之間行走,那個像大隊長標誌的三條橫杠,最南邊的是喜馬拉雅山脈,中間是岡底斯山脈,

最北邊是昆侖山脈。從拉薩到阿裡通常是走南線,是在喜馬拉雅山脈與岡底斯山脈之間的峽谷中一路向西穿行;到了阿裡後調轉頭往回走,但不是原路返回,而是走北線,在岡底斯山脈和昆侖山脈之間的藏北高原大片荒漠中一路向東,所以這是先南後北地走了一個環線,直至回到拉薩(前面那張示意圖已經畫得很清楚了)。

雖然一路天不太好,不過讓我頗感欣慰的是,這次飛機降落拉薩前,在雅魯藏布江上空盤旋了一陣,使我有機會第一次在空中觀賞到這條中國最長、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河。

從海拔5300米以上的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北坡冰雪山嶺發源的雅魯藏布江,像一條銀色巨龍,浩浩蕩蕩自西向東奔流于青藏高原南部,其水能蘊藏量僅次於長江,居全國第二。雅魯藏布江孕育了兩岸的生靈,也讓"世界屋脊"無比美妙。

天上有一條銀河,地上有一條天河。被稱為“天河”的雅魯藏布江,從雪山冰峰間流出,又將冰液玉槳帶向藏南谷地,使這一帶花紅草肥。繁衍生息於此的藏族人民,創造出絢麗燦爛的藏族文化,這是我們多民族國家文化瑰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等飛機慢慢下降,美麗的雅魯藏布江秋色已漸漸呈現在我的眼前,江邊峽谷河套裡的青楊樹已經泛黃,曲水大橋橫跨期間,季節正當時,我已按耐不住激動的心情,想著可以甩開膀子大幹一番,準備了好長一段時間的這次行攝,我相信會大有收穫。

到拉薩,住航空酒店是最方便的,對我們攝影者來說,價錢也不貴,關鍵是交通方便,酒店邊上就是個長途汽車站,南來北往的車很多,而且樓下就是飯店,吃個便餐甚至喝點小酒都沒問題。飯店門口有個喝茶的排擋,因為航空酒店緊挨布達拉宮,因此不少藏民在參觀完布達拉宮後,就近到這鋪子休息喝茶,所以生意不錯。因為剛到,又不是飯點,我也就要了壺甜茶順便休息。坐我旁邊的一位藏族老媽媽形象不錯,於是找人用手機拍了一張,哇!真不錯,這是我這次旅遊途中拍的最好的一張合影。

航空酒店在布達拉宮的東側,隔了條康昂多北路,再往北就是宗角祿康公園,一些藏民老太太在逛完公園後,常常會在牆根拐角處再轉轉,那裡有一排轉經筒,樹蔭下還有人在喝茶聊天,是個休閒的好去處。

一般人到西藏旅遊,在抵達拉薩後先別急著往外走,最好先在拉薩就地適應幾天,其中參觀布達拉宮和大昭寺是最佳選擇,我也不例外。對於攝影愛好者,大昭寺廣場和八廓街是不可不去的地方,那裡是拍攝人文景觀的最集中之地。這次到拉薩的第二天下雨,雖然我曾多次到大昭寺廣場拍片,但還是第一次遇到下雨,於是拍攝雨天倒影成了我追光逐影的首選,可別說,還真的別具一格,蠻有意思。

這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張片子,一位穿僧人服飾的老先生席地而坐,手撚佛珠,口中念念有詞;後面那位拄著拐杖的老太太默默看著,站了好長時間,似乎在探究著什麼,或者在聆聽著什麼,更像在陪伴著什麼。我不是佛道中人,我只追尋好的畫面,那時雨剛好停了,兩位老人的水中身影,正好在天光下清晰可見。

走阿裡南北環線,有人這樣形容:"眼睛在天堂,身體在地獄"。我個人感覺,這樣描述雖稍稍有點過,但不可否認,這是一條在世界屋脊的旅遊線路,艱苦程度可想而知。阿裡北線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而且至少有1000公里沒有路,只是些被汽車碾壓出來的道,很顛簸,加上高反,一般人真的受不了;可就是因為路難走,到的人少,開發程度低,所以阿裡北線被譽為"最後的秘境",風景幾近原始,野生動物眾多,而且只有在那裡,才能拍攝到真正原汁原味的西藏人文景觀。所以去過了你才能體會到,阿裡現在還是一片極樂淨土,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是攝影愛好者的必去之地,真的是人生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

我們真正的阿裡南北環線啟程了。我們從拉薩出發,在過了橫跨在雅魯藏布江上的曲水大橋後,河套子裡的一處光影美景吸引了我:太陽剛升起不久,光線照到金色的青楊樹,在水裡劃出了一道道長長的拖影,很絕妙也很奇特。

這是我們當天最主要的拍攝點——羊卓雍措。羊卓雍措與納木措、瑪旁雍措並稱為西藏三大聖湖,其面積為675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441米,是喜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內陸湖泊,湖光山色之美,冠絕藏南。羊湖在拉薩西南約170公里處,從拉薩到羊湖要翻越海拔5030米的崗巴拉山。

如果有機會從空中俯瞰,羊湖很像皇后頭上張開的鳳冠,又如海裡的珊瑚枝,叉丫很多,而藏民認為它更是神女散落在高原上的一把綠松石耳墜。羊湖水源來自四周念青唐古喇山脈的雪水,沒有出水口,雪水的流入與自然的蒸發達到一種奇特的動態平衡。

據說羊湖的絕妙之處在於,在不同時刻陽光的照射下,會顯現出不同層次、極其豐富的藍色。尤其在有雲的天氣,雲隨風走,光隨雲變,湖水隨著光線的變幻,藍色也不斷變化著。當天我們運氣不錯,太陽光在雲間時有時無,我們目睹羊湖之藍千變萬化,美不勝收。

在我們的車下崗巴拉山埡口後,有一段很長的沿湖公路,在此停車駐足,或徒步至湖邊,甚至露營湖旁都是感受羊湖之美的最好方式。正因為羊湖是一個個堰塞湖組成的,所以如果當天沒風,一路走去,能拍到很多不同形狀的山形在湖中的倒影。我們就是這樣,走走停停,停停拍拍,非常過癮。

這是羊湖沿岸又一美景。一個迷你小寨子,一層層的梯田,這季節青稞已成熟,金黃一片,煞是好看。

過了羊卓雍措後,跨越4330米的斯米拉山口,就來到了卡若拉冰川的冰舌下。卡若拉冰川位於西藏山南地區浪卡子縣和江孜縣交界處,距離江孜縣城約71公里, 是西藏三大大陸型冰川之一,為年楚河東部源頭。冰舌前沿海拔5560米,觀看卡若拉冰川的地方海拔約5400米。

卡若拉冰川上部看上去呈一坡度較緩的冰帽,下部有兩條呈懸冰川形式的冰舌。巨大的冰川從山頂雲霧飄緲處一直延伸到離公路只有幾百米的路邊,當人們欣賞幽藍晶瑩的冰川時,會感覺得到由山頂飄來的陣陣涼意。

雖然長年受公路塵土影響,卡若拉冰川整體呈黑白分層形態,但冰川上半部在陽光的照耀下,依然熠熠生輝,雪白明亮。站在經幡前觀賞大冰川,你會感歎大自然的無窮魅力。這裡還是《紅河谷》、《江孜之戰》、《雲水謠》等影視劇的外景拍攝地。

從卡若拉冰川再往西,就到了江孜縣城。城中央有一座宗山古堡遺址矗立在懸崖峭壁之上,海拔為4020米,在年楚河平原中央顯得非常雄偉峻峭。江孜宗山古堡還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歷史,當年西藏軍民用土制槍炮英勇抗擊英國侵略軍,終因清政府腐敗無能及火藥庫意外爆炸,最後彈盡糧絕,抗英勇士全部壯烈犧牲。電影《紅河谷》講得就是這段歷史。2006年我到江孜,曾經正面拍攝了這一雄偉古堡,這次繞到宗山南面,以深色的大山為背景,拍得了另一畫面。可惜因沒太陽,古堡在畫面中的立體感差了很多。

在到達日喀則之前,正值黃昏時候,天氣不錯,我們趕上了一連串美妙的光影,這張大山間的小村落,正是其中之一。

一群藏民正在收割青稞,背後的大山,被落日的金色打亮,光影很奇特。

當我們舉起相機拍攝時,這些藏民也好奇地直起身來看我們,從他們美好的笑臉中,能夠讀出一派豐收的喜悅。行攝西藏阿裡南北環線的頭一晚,我們住在必經之路的日喀則。

從拉薩啟程去阿裡,如果走318國道,到日喀則大約只有270公里。但我們因為要拍攝羊卓雍措、卡若拉冰川、江孜宗山古堡等景觀,因此向南多拐了些路,走了307省道到江孜,再走204省道到日喀則,才重新回到318國道。其實如果是旅遊,這條路上還有一些重要景觀可以看看,其中就包括很有意思的白居寺。十年前我曾到訪過那裡,對有"十萬佛塔"之美譽的白居塔印象深刻。

從拉薩到阿裡,日喀則是必經之地,到了日喀則,去珠穆朗瑪峰看看,便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23日在日喀則住了一晚後,24日一早我們出發直奔珠峰。從日喀則到珠峰大本營,大約350公里,先走318國道,不久就到了318國道的5000公里紀念碑處,在那裡拍照留念很是高興。

繼續往前走,在過了拉孜縣,並過了318國道和219國道的岔路口後,車向南再過了定日縣的加措鄉後不久,就能看到路邊一塊巨大石頭,那便是進入了珠穆朗瑪國家公園了。

這是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門。

這是珠穆朗瑪峰國家公園大門,旅遊者進入這個大門,門票180元,汽車還得按輪子數量,收取每個輪子100元的費用。抵達珠峰國家公園大門,就是告別318國道,進入著名的110公里珠峰公路。而318國道則繼續向西向南,終點為聶拉木縣的樟木口岸。從樟木口岸到尼泊爾的加德滿都只有90公里。

110公里珠峰公路,是一條九曲十八彎的盤山公路,也是從拉薩到珠峰大本營的唯一路徑。十年前我第一次上珠峰大本營時,這是條碎石路,驢友們稱其為"搓板路",連續的大"S"急轉彎加上顛簸不平的碎石,走起來真的很辛苦。十年後的今天,碎石路已經鋪就了柏油路,雖然還是那麼彎多拐急,但畢竟平坦了許多,車在上面行走,不再那麼顛簸了。

到珠峰大本營之前,必經絨布寺。絨布寺海拔5154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廟。絨布寺全稱“拉堆查絨布冬阿曲林寺”,屬西藏寧瑪派寺廟,始建於1899年,由紅教喇嘛阿旺旦增羅布創建。絨布寺還是一個富有地方特色的僧尼混居寺廟。絨布寺建在地勢高峻的半山坡上,從絨布寺向南眺望,是觀賞拍攝珠峰的絕佳地點。這張照片拍攝於2006年,我第一次上珠峰大本營時。

從日喀則到珠峰大本營,因為要翻越兩座大山——海拔5278米的加措拉山口和5198米的加烏拉山口,而且還限速,所以這次我們到達珠峰大本營已經是午後了。海拔5000米以上,被認為是生命禁區,所以走這條路,到這個高度,對人的身體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那天天公不作美,我們登上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那個唯一的觀景小山包,向南看,前方雲遮霧罩,什麼也看不見。我們等了一個多小時,雲層越來越厚,大家只得悻悻下山。這圖就是當時的情景,如果天好,珠峰就在這兩座山的中間。

在小山包上,我們只看見一些背著登山行囊的老外從珠峰方向撤下山來。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是一般旅遊者可以到達的最深最高處,也是距離珠峰最近的地方。大本營離珠峰峰頂直線距離約為19公里,這裡有武警把守,再想往裡走,就需要登山證了。

這是站在珠峰大本營觀景小山包上向北、向後看,左面是絨布河,河水來自珠峰冰雪;右面的小房子是珠峰大本營唯一永久建築,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廁所。中間有幾輛小麵包車是大本營的環保車,是專門接送像我們這種旅遊者的。所有車輛經絨布寺後,只能到旅遊者住宿地為止,那裡有一些當地人開設的犛牛帳篷旅舍。再往前,就要坐政府的環保車,25元錢一個人,前進4公里,才能到達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

因為天不好,沒看見珠峰,我們同車上山的三個人,在海拔5200米處的珠峰大本營觀光小山包上合了一個影,也算留個紀念。

原計劃如果天好,我們應該留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拍攝珠峰日落,然後下山住在旅遊住宿集中地的。可因為天不好,只能提前下山,所以當晚乾脆退回到珠峰腳下的紮西宗鄉住,以準備第二天一早到加烏拉山口拍珠峰日出。在下山的半路,我拍攝到了這樣一片山體,後來我把它戲稱為“紅燒肉”。因為沒拍到珠峰,心情不好,只能玩玩其他,聊以自☆禁☆慰了。

這是我2006年第一次到珠峰大本營後,在絨布寺拍到的一張珠峰日落景象。當時也是因為天不好,我都已經放棄拍攝,回到右邊住宿的石頭屋子裡吃晚飯了。突然間雲開霧散,珠峰露出了一個小尖尖,我隨即放下筷子沖到外面,拍下了這張照片。也就是因為有了這一遇,從此令我魂牽夢繞,想拍好珠峰的心念再無放下過。

「本文完」

最後的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小夥伴兒覺得還有點用別忘了訂閱、轉發、收藏哦?!哈哈……

【嗨哩蹦蹦新媒體】致力於打造“任性、好玩、有態度!”的文化旅行專屬社群。

雖然一路天不太好,不過讓我頗感欣慰的是,這次飛機降落拉薩前,在雅魯藏布江上空盤旋了一陣,使我有機會第一次在空中觀賞到這條中國最長、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河。

從海拔5300米以上的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北坡冰雪山嶺發源的雅魯藏布江,像一條銀色巨龍,浩浩蕩蕩自西向東奔流于青藏高原南部,其水能蘊藏量僅次於長江,居全國第二。雅魯藏布江孕育了兩岸的生靈,也讓"世界屋脊"無比美妙。

天上有一條銀河,地上有一條天河。被稱為“天河”的雅魯藏布江,從雪山冰峰間流出,又將冰液玉槳帶向藏南谷地,使這一帶花紅草肥。繁衍生息於此的藏族人民,創造出絢麗燦爛的藏族文化,這是我們多民族國家文化瑰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等飛機慢慢下降,美麗的雅魯藏布江秋色已漸漸呈現在我的眼前,江邊峽谷河套裡的青楊樹已經泛黃,曲水大橋橫跨期間,季節正當時,我已按耐不住激動的心情,想著可以甩開膀子大幹一番,準備了好長一段時間的這次行攝,我相信會大有收穫。

到拉薩,住航空酒店是最方便的,對我們攝影者來說,價錢也不貴,關鍵是交通方便,酒店邊上就是個長途汽車站,南來北往的車很多,而且樓下就是飯店,吃個便餐甚至喝點小酒都沒問題。飯店門口有個喝茶的排擋,因為航空酒店緊挨布達拉宮,因此不少藏民在參觀完布達拉宮後,就近到這鋪子休息喝茶,所以生意不錯。因為剛到,又不是飯點,我也就要了壺甜茶順便休息。坐我旁邊的一位藏族老媽媽形象不錯,於是找人用手機拍了一張,哇!真不錯,這是我這次旅遊途中拍的最好的一張合影。

航空酒店在布達拉宮的東側,隔了條康昂多北路,再往北就是宗角祿康公園,一些藏民老太太在逛完公園後,常常會在牆根拐角處再轉轉,那裡有一排轉經筒,樹蔭下還有人在喝茶聊天,是個休閒的好去處。

一般人到西藏旅遊,在抵達拉薩後先別急著往外走,最好先在拉薩就地適應幾天,其中參觀布達拉宮和大昭寺是最佳選擇,我也不例外。對於攝影愛好者,大昭寺廣場和八廓街是不可不去的地方,那裡是拍攝人文景觀的最集中之地。這次到拉薩的第二天下雨,雖然我曾多次到大昭寺廣場拍片,但還是第一次遇到下雨,於是拍攝雨天倒影成了我追光逐影的首選,可別說,還真的別具一格,蠻有意思。

這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張片子,一位穿僧人服飾的老先生席地而坐,手撚佛珠,口中念念有詞;後面那位拄著拐杖的老太太默默看著,站了好長時間,似乎在探究著什麼,或者在聆聽著什麼,更像在陪伴著什麼。我不是佛道中人,我只追尋好的畫面,那時雨剛好停了,兩位老人的水中身影,正好在天光下清晰可見。

走阿裡南北環線,有人這樣形容:"眼睛在天堂,身體在地獄"。我個人感覺,這樣描述雖稍稍有點過,但不可否認,這是一條在世界屋脊的旅遊線路,艱苦程度可想而知。阿裡北線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而且至少有1000公里沒有路,只是些被汽車碾壓出來的道,很顛簸,加上高反,一般人真的受不了;可就是因為路難走,到的人少,開發程度低,所以阿裡北線被譽為"最後的秘境",風景幾近原始,野生動物眾多,而且只有在那裡,才能拍攝到真正原汁原味的西藏人文景觀。所以去過了你才能體會到,阿裡現在還是一片極樂淨土,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是攝影愛好者的必去之地,真的是人生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

我們真正的阿裡南北環線啟程了。我們從拉薩出發,在過了橫跨在雅魯藏布江上的曲水大橋後,河套子裡的一處光影美景吸引了我:太陽剛升起不久,光線照到金色的青楊樹,在水裡劃出了一道道長長的拖影,很絕妙也很奇特。

這是我們當天最主要的拍攝點——羊卓雍措。羊卓雍措與納木措、瑪旁雍措並稱為西藏三大聖湖,其面積為675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441米,是喜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內陸湖泊,湖光山色之美,冠絕藏南。羊湖在拉薩西南約170公里處,從拉薩到羊湖要翻越海拔5030米的崗巴拉山。

如果有機會從空中俯瞰,羊湖很像皇后頭上張開的鳳冠,又如海裡的珊瑚枝,叉丫很多,而藏民認為它更是神女散落在高原上的一把綠松石耳墜。羊湖水源來自四周念青唐古喇山脈的雪水,沒有出水口,雪水的流入與自然的蒸發達到一種奇特的動態平衡。

據說羊湖的絕妙之處在於,在不同時刻陽光的照射下,會顯現出不同層次、極其豐富的藍色。尤其在有雲的天氣,雲隨風走,光隨雲變,湖水隨著光線的變幻,藍色也不斷變化著。當天我們運氣不錯,太陽光在雲間時有時無,我們目睹羊湖之藍千變萬化,美不勝收。

在我們的車下崗巴拉山埡口後,有一段很長的沿湖公路,在此停車駐足,或徒步至湖邊,甚至露營湖旁都是感受羊湖之美的最好方式。正因為羊湖是一個個堰塞湖組成的,所以如果當天沒風,一路走去,能拍到很多不同形狀的山形在湖中的倒影。我們就是這樣,走走停停,停停拍拍,非常過癮。

這是羊湖沿岸又一美景。一個迷你小寨子,一層層的梯田,這季節青稞已成熟,金黃一片,煞是好看。

過了羊卓雍措後,跨越4330米的斯米拉山口,就來到了卡若拉冰川的冰舌下。卡若拉冰川位於西藏山南地區浪卡子縣和江孜縣交界處,距離江孜縣城約71公里, 是西藏三大大陸型冰川之一,為年楚河東部源頭。冰舌前沿海拔5560米,觀看卡若拉冰川的地方海拔約5400米。

卡若拉冰川上部看上去呈一坡度較緩的冰帽,下部有兩條呈懸冰川形式的冰舌。巨大的冰川從山頂雲霧飄緲處一直延伸到離公路只有幾百米的路邊,當人們欣賞幽藍晶瑩的冰川時,會感覺得到由山頂飄來的陣陣涼意。

雖然長年受公路塵土影響,卡若拉冰川整體呈黑白分層形態,但冰川上半部在陽光的照耀下,依然熠熠生輝,雪白明亮。站在經幡前觀賞大冰川,你會感歎大自然的無窮魅力。這裡還是《紅河谷》、《江孜之戰》、《雲水謠》等影視劇的外景拍攝地。

從卡若拉冰川再往西,就到了江孜縣城。城中央有一座宗山古堡遺址矗立在懸崖峭壁之上,海拔為4020米,在年楚河平原中央顯得非常雄偉峻峭。江孜宗山古堡還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歷史,當年西藏軍民用土制槍炮英勇抗擊英國侵略軍,終因清政府腐敗無能及火藥庫意外爆炸,最後彈盡糧絕,抗英勇士全部壯烈犧牲。電影《紅河谷》講得就是這段歷史。2006年我到江孜,曾經正面拍攝了這一雄偉古堡,這次繞到宗山南面,以深色的大山為背景,拍得了另一畫面。可惜因沒太陽,古堡在畫面中的立體感差了很多。

在到達日喀則之前,正值黃昏時候,天氣不錯,我們趕上了一連串美妙的光影,這張大山間的小村落,正是其中之一。

一群藏民正在收割青稞,背後的大山,被落日的金色打亮,光影很奇特。

當我們舉起相機拍攝時,這些藏民也好奇地直起身來看我們,從他們美好的笑臉中,能夠讀出一派豐收的喜悅。行攝西藏阿裡南北環線的頭一晚,我們住在必經之路的日喀則。

從拉薩啟程去阿裡,如果走318國道,到日喀則大約只有270公里。但我們因為要拍攝羊卓雍措、卡若拉冰川、江孜宗山古堡等景觀,因此向南多拐了些路,走了307省道到江孜,再走204省道到日喀則,才重新回到318國道。其實如果是旅遊,這條路上還有一些重要景觀可以看看,其中就包括很有意思的白居寺。十年前我曾到訪過那裡,對有"十萬佛塔"之美譽的白居塔印象深刻。

從拉薩到阿裡,日喀則是必經之地,到了日喀則,去珠穆朗瑪峰看看,便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23日在日喀則住了一晚後,24日一早我們出發直奔珠峰。從日喀則到珠峰大本營,大約350公里,先走318國道,不久就到了318國道的5000公里紀念碑處,在那裡拍照留念很是高興。

繼續往前走,在過了拉孜縣,並過了318國道和219國道的岔路口後,車向南再過了定日縣的加措鄉後不久,就能看到路邊一塊巨大石頭,那便是進入了珠穆朗瑪國家公園了。

這是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門。

這是珠穆朗瑪峰國家公園大門,旅遊者進入這個大門,門票180元,汽車還得按輪子數量,收取每個輪子100元的費用。抵達珠峰國家公園大門,就是告別318國道,進入著名的110公里珠峰公路。而318國道則繼續向西向南,終點為聶拉木縣的樟木口岸。從樟木口岸到尼泊爾的加德滿都只有90公里。

110公里珠峰公路,是一條九曲十八彎的盤山公路,也是從拉薩到珠峰大本營的唯一路徑。十年前我第一次上珠峰大本營時,這是條碎石路,驢友們稱其為"搓板路",連續的大"S"急轉彎加上顛簸不平的碎石,走起來真的很辛苦。十年後的今天,碎石路已經鋪就了柏油路,雖然還是那麼彎多拐急,但畢竟平坦了許多,車在上面行走,不再那麼顛簸了。

到珠峰大本營之前,必經絨布寺。絨布寺海拔5154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廟。絨布寺全稱“拉堆查絨布冬阿曲林寺”,屬西藏寧瑪派寺廟,始建於1899年,由紅教喇嘛阿旺旦增羅布創建。絨布寺還是一個富有地方特色的僧尼混居寺廟。絨布寺建在地勢高峻的半山坡上,從絨布寺向南眺望,是觀賞拍攝珠峰的絕佳地點。這張照片拍攝於2006年,我第一次上珠峰大本營時。

從日喀則到珠峰大本營,因為要翻越兩座大山——海拔5278米的加措拉山口和5198米的加烏拉山口,而且還限速,所以這次我們到達珠峰大本營已經是午後了。海拔5000米以上,被認為是生命禁區,所以走這條路,到這個高度,對人的身體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那天天公不作美,我們登上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那個唯一的觀景小山包,向南看,前方雲遮霧罩,什麼也看不見。我們等了一個多小時,雲層越來越厚,大家只得悻悻下山。這圖就是當時的情景,如果天好,珠峰就在這兩座山的中間。

在小山包上,我們只看見一些背著登山行囊的老外從珠峰方向撤下山來。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是一般旅遊者可以到達的最深最高處,也是距離珠峰最近的地方。大本營離珠峰峰頂直線距離約為19公里,這裡有武警把守,再想往裡走,就需要登山證了。

這是站在珠峰大本營觀景小山包上向北、向後看,左面是絨布河,河水來自珠峰冰雪;右面的小房子是珠峰大本營唯一永久建築,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廁所。中間有幾輛小麵包車是大本營的環保車,是專門接送像我們這種旅遊者的。所有車輛經絨布寺後,只能到旅遊者住宿地為止,那裡有一些當地人開設的犛牛帳篷旅舍。再往前,就要坐政府的環保車,25元錢一個人,前進4公里,才能到達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

因為天不好,沒看見珠峰,我們同車上山的三個人,在海拔5200米處的珠峰大本營觀光小山包上合了一個影,也算留個紀念。

原計劃如果天好,我們應該留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拍攝珠峰日落,然後下山住在旅遊住宿集中地的。可因為天不好,只能提前下山,所以當晚乾脆退回到珠峰腳下的紮西宗鄉住,以準備第二天一早到加烏拉山口拍珠峰日出。在下山的半路,我拍攝到了這樣一片山體,後來我把它戲稱為“紅燒肉”。因為沒拍到珠峰,心情不好,只能玩玩其他,聊以自☆禁☆慰了。

這是我2006年第一次到珠峰大本營後,在絨布寺拍到的一張珠峰日落景象。當時也是因為天不好,我都已經放棄拍攝,回到右邊住宿的石頭屋子裡吃晚飯了。突然間雲開霧散,珠峰露出了一個小尖尖,我隨即放下筷子沖到外面,拍下了這張照片。也就是因為有了這一遇,從此令我魂牽夢繞,想拍好珠峰的心念再無放下過。

「本文完」

最後的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小夥伴兒覺得還有點用別忘了訂閱、轉發、收藏哦?!哈哈……

【嗨哩蹦蹦新媒體】致力於打造“任性、好玩、有態度!”的文化旅行專屬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