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鄉建運動新模式:接續“地方文脈”還是去消費化設計?

毫無疑問,藝術鄉建給那些曾經凋敝的鄉村帶來了活力生機和無限可能,但是面對一擁而上的現象,藝術家渠岩等早期藝術鄉建運動的開創者們則憂心忡忡,“旅遊村”、“唯美村”、“再造村”等,將使復興鄉村的過程抽離于鄉村現實甚至與鄉村無關,淪為龐大城市消費設計中的一環。

鄉建運動轟轟烈烈

近十年來,一批批藝術家、文化人、都市白領、企業家來到中國邊遠鄉村,他們通過扶貧助教、古村保護、傳統復興、生態農業、鄉村文化生活再造等方式,説明村民改善生存處境,重建鄉村秩序和景觀,讓鄉建運動再次引起全社會關注。其中,由藝術家參與、引領的藝術鄉建脫穎而出,包括許村、碧山村和郝堂村在內的鄉建項目,甚至被作為鄉建教科書式的樣本。

當代藝術家渠岩主持的山西許村的“許村計畫”頗具影響力。

許村地處太行山區,因明朝皇帝朱元璋特許建村而得名。10年前的許村凋敝不堪,村中青壯年則選擇了逃離。但許村留存下來的廟宇、戲臺和民居,卻完整地呈現了明清以來的歷史脈絡,這深深地打動了因攝影取景前來的渠岩,用藝術修復鄉村的計畫由此萌發。

曾經破敗的許村如今已恢復活力,外出務工的青年人也逐漸回流。村裡不僅有了藝術公社、有機農場、酒吧,

5所高校的寫生基地也設在這兒。兩年一度的國際藝術節更成為許村和周邊村縣的盛事。

畫家孫君設計並實施過30個鄉建專案,郝堂村是他最成功的作品之一,被評為中國最美鄉村第一名。孫君認為,應該“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重點在於“讓年輕人回來,讓鳥回來,讓民俗回來”,恢復鄉村的活力和生機。

孫君到郝堂村做的第一件事,則是垃圾分類;第二件事,

是規劃村莊產業。郝堂村盛產著名的“信陽毛尖”,“郝堂茶人家”,就是孫君為郝堂村做的產業定位,這讓村民們有了安居樂業的基礎。如今的郝堂村不僅風景如詩如畫,建房、舊房改造、汙水處理,內置金融、養老、旅遊、村莊文化,都可以從中找到經驗。

曾鳴正在做河北阜平砂雕小鎮的鄉建項目,這個位於沙河邊的村子建在一片沙灘之上,自然資源匱乏,而且一到夏季汛期沙河漲水經常會沖走莊稼,

村民們十分發愁。“既然只有沙子,那就做點沙子的文章,定位為沙雕小鎮。”曾鳴提出一個“可淹沒的設計”,在經常被水淹的沙灘上建一個沙雕公園,邀請一些中外藝術家來創作,當公園被水淹沒時就是一個小島,可以在棧橋上觀賞;平常可以在沙灘上玩沙、戶外拓展等很多玩樂項目,沙河裡可以漂流,兩山之間做吊橋、滑道,這就可以成為當地的產業,由村民自己來經營。

“對城市人而言,村民的生活方式就是景觀,他們現在還沒通自來水,靠村裡的一口轆轤老井取水,村裡還保留了很多老房子,在沙河兩邊做成濕地公園,又是一個水鄉,村裡有一個老糧棧,空間寬闊高大,木梁縱橫,可以改造成糧倉酒店、藝術家工作室。”曾鳴說村民們對沙雕小鎮計畫很有信心。

碧山村位於著名的黃山風景區,是藝術家左靖和歐寧發起打造的一個藝術鄉建現場。碧山計畫發軔於2011年。歐甯和左靖自籌資金在碧山村策劃組織了第一屆“碧山豐年慶”,現在發展成為碧山一年一度的農耕祭祀活動,同時聚集了戲曲、電影、鄉土調研、農貨市集等各種藝術和民俗活動。美麗變身的碧山村吸引了大批的海內外遊客前來尋找鄉愁。

但是“碧山計畫”在2016年傳出被當地叫停、失敗的消息,歐寧也搬離碧山,離開了“碧山計畫”。

隨著大江南北的藝術鄉建運動不斷升溫,渠岩的擔憂也在加重,他不想把許村做成一個旅遊村,但村民看不到經濟利益就不會支援,所以需要平衡這種關係。“許村現在還好。不論是專家宣導的‘文化遺產’保護,政府推動的‘美麗鄉村’建設,還是資本開發的‘鄉村旅遊’,建築規劃的‘村居改造’,或者藝術介入的‘鄉村實踐’,大都難以擺脫資本與權力在其間的肆意橫行。”面對一擁而上的藝術鄉建,渠岩等早期藝術鄉建運動的開創者們憂心忡忡。

藝術造村的尷尬

“所有行業裡的人,藝術家最熱愛鄉村生活,很多藝術圈朋友找到我說,他們要參與鄉建,去最窮、最差的農村,但是理想和現實有差距,一個專案從開始策劃、科研、招投標、立項、一審、二審、專家審等等環節,到最後兩年這個項目也不見得能啟動。”曾鳴說,藝術家偏感性,很難熬得住,他們覺得這個世界很簡單,到了鄉村後,打退堂鼓的也很多。

“我們的鄉建方案必須要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援,調動很多資源和資金,讓村民能夠執行方案,我們不是投資人,是協力廠商組織,我們一頭挑著政府,一頭挑著村民,還要保持平衡。”曾鳴覺得這對個體藝術家來說太難,必須要有一個職業團隊。

在一些地方的藝術鄉建中也曾出現過一些藝術家和村民、當地政府之間的矛盾糾紛,有的村子在鄉建規劃進行中,突然毀約轉向他們認為更能帶來收益的方案;有的是在改造過程中,藝術家同村民的理念再次產生衝突;有的涉及土地、藝術作品版權等。

“藝術鄉建是用藝術家的思維來做事情,並不只是帶著一幫藝術家來做。”他認為,純粹只有藝術家參與的鄉建可能很難推進,要一個熱愛鄉村和瞭解鄉村的,來自建築、設計、規劃等各專業的職業團隊來運作。“藝術家是我們的合作夥伴,他們很感性去創作、創意,但需要理性去溝通和計畫,單獨個體藝術家可能會有個人利益需求,要工作室等,農村土地是不能買賣的,會產生利益衝突。”

“經過十幾道流程審批下來,激情也變得麻木了,怎麼讓創意最後不要走形?各種領導、專家會提很多意見,聽還是不聽?”曾鳴形容是痛並快樂著,見怪不怪了,原則是不落地就放棄。

藝術特色小鎮宣導者、“白廟計畫”發起人之一陳曉峰認為,藝術鄉建表達方式、呈現方式上都需要建立公共關係上更大的共識,碧山計畫就是一個案例,從當代藝術介入入手,再到無法融合鄉村秩序的變化事件發生,這恰好非常直觀地投射了藝術鄉建的現狀。

陳曉峰認為,目前社會在藝術鄉建的認知觀念方面還處在低維度,其表現是利用藝術文化元素來造村,而不是藝術介入方式和村莊生態發展形成內在的持續的互為推動的關係。包括宋莊在內的藝術鄉村建設都還處在融合的初級化階段,尤其在梳理藝術和原生態村落、村民、資本運營邏輯等方面都存在脫節的關係。

近年來,在藝術復興和營造鄉村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藝術家和建築師“鄉村”修復和建造受制於美學趣味的絕對旨意,使復興鄉村的過程常常抽離于鄉村現實甚至與鄉村無關。這類抽空了鄉村地域的唯美遊戲,無非是龐大城市消費設計中的一環。

渠岩正在進行的“青田計畫”則是 “藝術鄉建”轉型的開始。青田是廣東的一個普通鄉村,中國鄉村的諸多問題也不同程度地在青田有所呈現。不但遭受百年社會改造的衝擊,同時又面臨鄉村凋敝的危機。但在青田可以觸摸一個完整的鄉村體系,小橋、流水、榕樹、民居、家宅、廟宇、書院以及村中隨處可見的土地信仰,呈現了完整的鄉村形態與文明秩序。

“青田僅有微弱的文明餘燼,如不用心點燃,即將灰飛煙滅。”渠岩打造的“青田計畫”嘗試以“去藝術化”的方式對鄉村社會進行文化重建,“去藝術化”包含對“藝術鄉建”的批評性反思,從而杜絕脫離鄉土社會文化脈絡與主體訴求的“藝術鄉建”。他認為,“去藝術化”的藝術鄉建實則是一場基於當代中國鄉土文化修復的多主體實踐,它是社會、文化與感知覺“三位一體”的整體實踐。

尋找鄉村文明復興路徑

“由於社會條件所限和我們有意為之,許村既沒有成為一般意義中喧囂的旅遊村,也沒有變成外來者為主體的藝術家村落聚居地,許村仍是許村人的家園,許村和許村人還在以自己的方式延續歷史和生活。”渠岩略感欣慰的是,許村目前還沒有出現讓他擔憂的改變,但未來能否保持還是未知數。

曾鳴認為,鄉建2.0時代的特徵是軟體硬體並重,原先只是美化一下鄉村,但是服務團隊一走,村莊又回到過去的狀態。村民最迫切的願望是脫貧致富,以前大多數鄉建對村民生活的改善,地方產業帶動上有欠缺。新時代的鄉建通過藝術創意去創造村民的效益,村民如果沒有收入和產業支撐,多數年輕人只能出去到城市打工,養家糊口和謀求發展,很多村落都是“空巢村”,農耕文明的斷裂消失無法避免。

但資本是雙刃劍,致富的代價可能是透支資源,曾鳴宣導鄉建不要植入太多商業,減少最粗暴的資本介入,有情懷的企業在投資運營階段進入,有些專案只能是政府主導,不適合商人來做,保留鄉土文化和產業,讓本地人能夠長久經營下去。他認為農旅結合是未來鄉建的主要方向。

渠岩提出了中國鄉村文明的復興路徑——青田範式:是建立在對青田鄉村地方性知識尊重的基礎上,強調地方性(特例)的青田範式(經驗),將以地方性成為主線。這九條範式包括鄉村的歷史、政治、經濟、信仰、禮俗、教育、環境、農作、民藝、審美等各個方面,並成為完整體系進入青田,每條再以具體的線索作為基礎元素展開,作為地方性傳統來和時代銜接,並形成新的文化價值與社會形態,建立豐富多彩的“鄉村共同體”社會,以期使鄉村走出困境並有效解決現實問題。

陳曉峰認為,藝術家林正碌在福建屏南雙溪藝術公益教學推動鄉村發生巨大變化,“林正碌屏南”範式是解決藝術家落地、村民生活、外來人口互動、各級政府等多方積極配合的典型。另外渠岩找到的“青田模式”,總結出了極為重要的青田鄉建九大範式,是一種藝術鄉建“場景化”處理藝術與村莊關係的最新理念與實踐結果。

“與其空喊不絕於耳的‘文明復興’口號,不如青田‘連接文脈’來得更實際可行。”渠岩認為,應該恢復和接續“地方文脈”,實現對鄉村文明的全面複歸,從而解決今日鄉村的社會危機與現實困境。

藝術介入鄉村

轉型案例

屏南漈下古村範式

青田計畫

藝術該怎樣介入鄉村?藝術家渠岩在成功實施了“許村計畫”後,2016年,在廣東青田村進行了藝術鄉建轉型實驗,並探索出可供借鑒的九大“青田範式”,包括,劉家祠堂,人與靈魂的關係(宗族凝聚);青藜書院,人與聖賢的關係(耕讀傳家);關帝廟堂,人與神的關係(忠義禮信);村落佈局,與環境的關係(自然風水);禮俗社會,人與人的關係(鄉規民約);老宅修復,與家的關係(血脈信仰);桑基魚塘,人與農作的關係(生態永續);物產工坊,人與物的關係(民藝工造);經濟互助,人與富裕的關係——(豐衣足食)。

由村民自己來經營。

“對城市人而言,村民的生活方式就是景觀,他們現在還沒通自來水,靠村裡的一口轆轤老井取水,村裡還保留了很多老房子,在沙河兩邊做成濕地公園,又是一個水鄉,村裡有一個老糧棧,空間寬闊高大,木梁縱橫,可以改造成糧倉酒店、藝術家工作室。”曾鳴說村民們對沙雕小鎮計畫很有信心。

碧山村位於著名的黃山風景區,是藝術家左靖和歐寧發起打造的一個藝術鄉建現場。碧山計畫發軔於2011年。歐甯和左靖自籌資金在碧山村策劃組織了第一屆“碧山豐年慶”,現在發展成為碧山一年一度的農耕祭祀活動,同時聚集了戲曲、電影、鄉土調研、農貨市集等各種藝術和民俗活動。美麗變身的碧山村吸引了大批的海內外遊客前來尋找鄉愁。

但是“碧山計畫”在2016年傳出被當地叫停、失敗的消息,歐寧也搬離碧山,離開了“碧山計畫”。

隨著大江南北的藝術鄉建運動不斷升溫,渠岩的擔憂也在加重,他不想把許村做成一個旅遊村,但村民看不到經濟利益就不會支援,所以需要平衡這種關係。“許村現在還好。不論是專家宣導的‘文化遺產’保護,政府推動的‘美麗鄉村’建設,還是資本開發的‘鄉村旅遊’,建築規劃的‘村居改造’,或者藝術介入的‘鄉村實踐’,大都難以擺脫資本與權力在其間的肆意橫行。”面對一擁而上的藝術鄉建,渠岩等早期藝術鄉建運動的開創者們憂心忡忡。

藝術造村的尷尬

“所有行業裡的人,藝術家最熱愛鄉村生活,很多藝術圈朋友找到我說,他們要參與鄉建,去最窮、最差的農村,但是理想和現實有差距,一個專案從開始策劃、科研、招投標、立項、一審、二審、專家審等等環節,到最後兩年這個項目也不見得能啟動。”曾鳴說,藝術家偏感性,很難熬得住,他們覺得這個世界很簡單,到了鄉村後,打退堂鼓的也很多。

“我們的鄉建方案必須要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援,調動很多資源和資金,讓村民能夠執行方案,我們不是投資人,是協力廠商組織,我們一頭挑著政府,一頭挑著村民,還要保持平衡。”曾鳴覺得這對個體藝術家來說太難,必須要有一個職業團隊。

在一些地方的藝術鄉建中也曾出現過一些藝術家和村民、當地政府之間的矛盾糾紛,有的村子在鄉建規劃進行中,突然毀約轉向他們認為更能帶來收益的方案;有的是在改造過程中,藝術家同村民的理念再次產生衝突;有的涉及土地、藝術作品版權等。

“藝術鄉建是用藝術家的思維來做事情,並不只是帶著一幫藝術家來做。”他認為,純粹只有藝術家參與的鄉建可能很難推進,要一個熱愛鄉村和瞭解鄉村的,來自建築、設計、規劃等各專業的職業團隊來運作。“藝術家是我們的合作夥伴,他們很感性去創作、創意,但需要理性去溝通和計畫,單獨個體藝術家可能會有個人利益需求,要工作室等,農村土地是不能買賣的,會產生利益衝突。”

“經過十幾道流程審批下來,激情也變得麻木了,怎麼讓創意最後不要走形?各種領導、專家會提很多意見,聽還是不聽?”曾鳴形容是痛並快樂著,見怪不怪了,原則是不落地就放棄。

藝術特色小鎮宣導者、“白廟計畫”發起人之一陳曉峰認為,藝術鄉建表達方式、呈現方式上都需要建立公共關係上更大的共識,碧山計畫就是一個案例,從當代藝術介入入手,再到無法融合鄉村秩序的變化事件發生,這恰好非常直觀地投射了藝術鄉建的現狀。

陳曉峰認為,目前社會在藝術鄉建的認知觀念方面還處在低維度,其表現是利用藝術文化元素來造村,而不是藝術介入方式和村莊生態發展形成內在的持續的互為推動的關係。包括宋莊在內的藝術鄉村建設都還處在融合的初級化階段,尤其在梳理藝術和原生態村落、村民、資本運營邏輯等方面都存在脫節的關係。

近年來,在藝術復興和營造鄉村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藝術家和建築師“鄉村”修復和建造受制於美學趣味的絕對旨意,使復興鄉村的過程常常抽離于鄉村現實甚至與鄉村無關。這類抽空了鄉村地域的唯美遊戲,無非是龐大城市消費設計中的一環。

渠岩正在進行的“青田計畫”則是 “藝術鄉建”轉型的開始。青田是廣東的一個普通鄉村,中國鄉村的諸多問題也不同程度地在青田有所呈現。不但遭受百年社會改造的衝擊,同時又面臨鄉村凋敝的危機。但在青田可以觸摸一個完整的鄉村體系,小橋、流水、榕樹、民居、家宅、廟宇、書院以及村中隨處可見的土地信仰,呈現了完整的鄉村形態與文明秩序。

“青田僅有微弱的文明餘燼,如不用心點燃,即將灰飛煙滅。”渠岩打造的“青田計畫”嘗試以“去藝術化”的方式對鄉村社會進行文化重建,“去藝術化”包含對“藝術鄉建”的批評性反思,從而杜絕脫離鄉土社會文化脈絡與主體訴求的“藝術鄉建”。他認為,“去藝術化”的藝術鄉建實則是一場基於當代中國鄉土文化修復的多主體實踐,它是社會、文化與感知覺“三位一體”的整體實踐。

尋找鄉村文明復興路徑

“由於社會條件所限和我們有意為之,許村既沒有成為一般意義中喧囂的旅遊村,也沒有變成外來者為主體的藝術家村落聚居地,許村仍是許村人的家園,許村和許村人還在以自己的方式延續歷史和生活。”渠岩略感欣慰的是,許村目前還沒有出現讓他擔憂的改變,但未來能否保持還是未知數。

曾鳴認為,鄉建2.0時代的特徵是軟體硬體並重,原先只是美化一下鄉村,但是服務團隊一走,村莊又回到過去的狀態。村民最迫切的願望是脫貧致富,以前大多數鄉建對村民生活的改善,地方產業帶動上有欠缺。新時代的鄉建通過藝術創意去創造村民的效益,村民如果沒有收入和產業支撐,多數年輕人只能出去到城市打工,養家糊口和謀求發展,很多村落都是“空巢村”,農耕文明的斷裂消失無法避免。

但資本是雙刃劍,致富的代價可能是透支資源,曾鳴宣導鄉建不要植入太多商業,減少最粗暴的資本介入,有情懷的企業在投資運營階段進入,有些專案只能是政府主導,不適合商人來做,保留鄉土文化和產業,讓本地人能夠長久經營下去。他認為農旅結合是未來鄉建的主要方向。

渠岩提出了中國鄉村文明的復興路徑——青田範式:是建立在對青田鄉村地方性知識尊重的基礎上,強調地方性(特例)的青田範式(經驗),將以地方性成為主線。這九條範式包括鄉村的歷史、政治、經濟、信仰、禮俗、教育、環境、農作、民藝、審美等各個方面,並成為完整體系進入青田,每條再以具體的線索作為基礎元素展開,作為地方性傳統來和時代銜接,並形成新的文化價值與社會形態,建立豐富多彩的“鄉村共同體”社會,以期使鄉村走出困境並有效解決現實問題。

陳曉峰認為,藝術家林正碌在福建屏南雙溪藝術公益教學推動鄉村發生巨大變化,“林正碌屏南”範式是解決藝術家落地、村民生活、外來人口互動、各級政府等多方積極配合的典型。另外渠岩找到的“青田模式”,總結出了極為重要的青田鄉建九大範式,是一種藝術鄉建“場景化”處理藝術與村莊關係的最新理念與實踐結果。

“與其空喊不絕於耳的‘文明復興’口號,不如青田‘連接文脈’來得更實際可行。”渠岩認為,應該恢復和接續“地方文脈”,實現對鄉村文明的全面複歸,從而解決今日鄉村的社會危機與現實困境。

藝術介入鄉村

轉型案例

屏南漈下古村範式

青田計畫

藝術該怎樣介入鄉村?藝術家渠岩在成功實施了“許村計畫”後,2016年,在廣東青田村進行了藝術鄉建轉型實驗,並探索出可供借鑒的九大“青田範式”,包括,劉家祠堂,人與靈魂的關係(宗族凝聚);青藜書院,人與聖賢的關係(耕讀傳家);關帝廟堂,人與神的關係(忠義禮信);村落佈局,與環境的關係(自然風水);禮俗社會,人與人的關係(鄉規民約);老宅修復,與家的關係(血脈信仰);桑基魚塘,人與農作的關係(生態永續);物產工坊,人與物的關係(民藝工造);經濟互助,人與富裕的關係——(豐衣足食)。